绿林网

《玻璃的故事》读后感摘抄

《玻璃的故事》读后感摘抄

《玻璃的故事》是一本由(俄)斯维什尼科夫著作,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0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玻璃的故事》读后感(一):你烧你的瓷我烧我的玻璃

看到使用燃料的章节真是感觉东西方思路不一样,英国因为烧制玻璃耗费木材量巨大而立法禁止玻璃业者使用木柴,这项法律催生了业者改用煤炭,改进炉具使用烟气加温减少热量损失。而景德镇的发展却完全是另一个思路,不仅政府不会觉得烧柴是个事情需要朝廷出面,反倒促进了当地薪柴业贩运,从浙江福建运柴到景德镇烧瓷器。直到49年后才开始失之煤炉气炉。

玻璃器的精美实在是不下于瓷器的,不必太过妄自尊大,而且就是瓷器烧制水平十九世纪的欧洲从造型到工艺已经超过同期中国了。

《玻璃的故事》读后感(二):5分钟看《玻璃的故事》从一块“玻璃”的诞生,窥探整个人类历史

5分钟看《玻璃的故事》从一块“玻璃”的诞生,窥探整个人类历史

在影视剧中我们常看到,很久以前,人们的窗户还都是用纸糊的,只要随便桶开一个洞,就可以偷看屋内的情境,现在,就不用那么麻烦了,因为已经有了玻璃。这玻璃可是个好东西呀,大概在近四五十年,玻璃才开始在城乡广泛使用,虽然很多长辈都经历过纸糊窗户的生活。但现在的我们已经很难想象在没有玻璃窗户的建筑中该如何生活了。

其实玻璃被发现至今已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被广泛应用,也就是最近才发生的事,那么在这五千年中,玻璃究竟发生了什么呢?今天有书君要聊的这本《玻璃的故事》就会告诉大家答案。

《玻璃的故事》是“科学的故事”系列丛书之一,作者是俄罗斯作家斯韦什尼科夫。他通过图文并茂的故事讲述形式,为我们详细介绍了玻璃五千年的发展历史,是一本老少皆宜的科普读物。

首先我们来了解下玻璃的诞生,玻璃是如何发现的呢?这就要回溯到古埃及,当时,人们用黏土塑造泥坯,然后在火上烤,形成瓷器和陶器。可不管他们怎么努力,做出的容器表面都很粗糙,麻麻赖赖的,用起来很不舒服。当时的人们想尽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也没成功。一次偶然的机会,刚刚做好的泥坯上沾了一层苏打与沙粒的混合物,这个瓶子烧好后,表面又平滑又有光泽,之后他们在烧制泥坯的时候就先涂上一些苏打和沙粒,后来又放了一些石灰。这个光滑的薄层叫做釉,与玻璃的成分相当。后来又有一个工匠不小心,在泥坯上涂这层釉的时候涂厚了,于是就成了一小块厚厚的釉。这小块釉光亮美丽,看起来就像一颗名贵的宝石。他就决定单独用釉的原料做一些彩色的小圆球,这样,玻璃就诞生了。不过那时的玻璃并不透明,因为透明玻璃的制作需要15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古埃及还达不到这个标准。不过,也确定了玻璃的主要成分, 苏打、沙粒、石灰在高温下形成二氧化硅、硅酸钠和硅酸钙。

之后过了很久,玻璃在一系列人的工艺改进下,样子变得越来越复杂精巧,但同时也价格不菲,据说,当时最名贵的一种玻璃杯子,名叫夜光杯,玻璃师傅把一些玻璃碎粒放到玻璃里面,这种杯子可以折射出各种彩虹颜色。夜光杯的价格非常贵,和当时300个奴隶的价格差不多。

那么原本价格高昂的玻璃,又是如何变成人人买得起的平价商品的?

其实,过去的玻璃贵就贵在量少又费工上,罗马人建造了第一座玻璃熔炉,那是一个不大的炉子,熔化玻璃液的陶土罐子还要定期更换,但是不能停火,因为停火后需要再烧6天才能达到相应的温度,工人就穿着厚猪皮制做的衣服、戴上头盔进入火海更换罐子,活像一个潜火员,可以说工作环境非常艰苦,就像在火热的地狱一样。

1615年,英国政府禁止玻璃制造业燃烧木材,要求改烧煤。可是煤的燃烧需要足够的空气,原来的玻璃熔炉是满足不了这个要求的。一个叫西蒙斯的人解决了这个问题,他先把煤变成煤气,然后通过几组管道设计,让本来浪费的煤烟把空气和煤气烧热,通过这样的循环,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热量。这种炉叫复热炉,效能很高,很容易就能达到1450摄氏度以上。

玻璃熔炼后,就到了吹玻璃的步骤。吹玻璃的过程虽然和吹肥皂泡原理相近,但是吹起来很难。吹玻璃是一件专业而又痛苦的工作,既需要耐力也需要强大的肺活量。举个例子哈,长期吹玻璃圆筒的人,呼吸困难,手掌肿胀、血管扩张、视力衰退,你在工厂里一般找不到50岁以上吹玻璃圆筒的工人,因为这种工人在45岁左右就基本残废了。有的工人为了减轻这种痛苦,开始思考更便捷的办法。

1905年,一个叫欧文斯的人发明了自动制瓶机。经过人类的不断发明创造,玻璃终于走进了机械生产时代。成本变低了,人人都能买得起了。

玻璃是个伟大的发现,由此衍生出来的物品更是给人类创造了巨大的价值,咱就比如说镜子,

首先,我们看一看玻璃与镜子。古代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用铜镜照镜子,不过青铜只能照出比较朦胧的人像。后来用银镜子,可是金属受潮就会越来越暗。为了防止受潮,人们觉得需要一种东西来阻隔空气和水分,于是,他们试着把玻璃和金属连接在一起。

另外还有显微镜,

400年以前,在荷兰有一个打磨眼睛镜片的技师,他的孩子子把一个废弃的铜管两端各放了一块眼镜片,就是今天的老花镜。用这个带有两片玻璃镜片的铜管看书,发现书上的逗号特别大,于是,在1590年,第一台显微镜就诞生了。

可以说,玻璃在光学上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了我们能想到的各种科学领域。它既帮助我们认识细微的原子世界,还带我们观测外太空,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玻璃无疑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窗户。

《玻璃的故事》读后感(三):书札

埃及工匠在一个刚刚制好的瓶坯上,偶然着上了一层苏打和沙粒的混合物。当这个瓶子烧好后,上面竟盖了层细滑而且有光泽的表面。

从那时候起,泥坯在烧制之前总是先涂上一层沙粒和苏打的混合物(后来又加进了些石灰)。这混合物被炉子里的火焰熔化了以后,它就要沿着器皿表面流开来,于是制成品上就盖了一层光滑的薄壳。我们把这个坚硬光泽的薄壳叫做釉。但是,实际上我们更可以叫它做玻璃,因为就它的成分来讲,它和玻璃并没有什么不同。

以后,埃及人在苏打和沙粒里掺了一些别的材料,学会了制造各种颜色和深浅不同的釉:灰色的、黄色的、紫色的、紫红色的、蓝色的。

把釉单独拿出来制作成型,就形成最早的玻璃制品。

埃及人只能制作不透明的有色玻璃。

因为,制造透明的玻璃,一定要使熔炉里的温度保持1500℃以上。

埃及人当时是用陶土制的小罐来露天烧制玻璃的。小罐下面烧着熊熊的火,但是这火始终不能发出必要的高温,因此只好设法分做两次来烧炼。最后,罐子里玻璃制造出来了—又厚又黏,就像

加了砂糖的蜂蜜,可以把它捏搅、搓揉和塑造,和对待面团一样。

但是这块玻璃“面团”是滚烫的

玻璃师傅手里拿着一根长长的铁棍子,一端装着一个泥沙制的圆球。一位助手从熊熊的火焰中把装有“玻璃面图”的陶土罐子取出来,把玻璃倾倒在石板上,并用一根铁制的“擀面杖”把它摊平。玻璃师傅呢,他一分钟也不耽搁,把手中的铁棍那装有圆球的端放在摊平了的玻璃液上。液态的玻璃便马上黏到泥沙制的圆球上了。玻璃师傅的两只手迅速地把铁棍子循着石板滚动起来,使玻璃形成一个大瓶子。

制成了的大瓶子得设法从铁棍子上卸下来。因此,玻璃师傅直等到玻璃冷却以后,还要小心仔细地把铁棍旋转,以便把沙球敲碎。这时候就不难把铁棍子拔出来了。

用滚烫的玻璃塑造起来更加困难,因为玻璃会很快凝固,埃及的玻璃师傅必须在极有限的几分钟里做好这个工作。在这极短的时间里,玻璃师傅的制品时常等不到做好就凝固了,那只好把凝固了的玻璃团重新熔化用做原料了。

在罗马时期,人们不再用陶土罐子烧制玻璃,而是用砖块砌成的玻璃熔炉来炼制。因此,玻璃不再像“面团”,而是更像液体。

公元1世纪初,有一位不知名的罗马匠人做了一根细长的铁管,管子的一端略略敞开,另一端装了一个木质的“烟嘴”,好保护嘴唇不致烫伤。

这件发明物非常简单,同时却极为巧妙。真的,这以后差不多有2000年那么长的一段时间,人类所用的一切玻璃物件都是用这种管子吹出来的。

这支玻璃吹管的使用,和小孩们用竹管吹肥皂泡时的情形很相像。把管子的一头蘸上一点液体玻璃,再用嘴从另一头用力吹。这滴玻璃马上膨胀了起来,慢慢扩大成一个玻璃泡。有时候可以吹到像肥皂泡那么薄,然而它的强度却远比肥皂泡大得多。在玻璃泡没有凝固的时候,可以把它做成任何形状。只要有一点最轻微的触碰,就可以使它碰着的地方陷了下去。玻璃泡一经凝固,形状就固定不变了。

匠人们可以利用小棍棒和钳子等来把玻璃泡做成各种需要的物件,像花瓶、花杯、水瓶等。他们又可以用钳子来放宽制作中的瓶子的颈部,再用剪刀剪去多余的玻璃。

木兰诺岛在威尼斯北部,是威尼斯共和国的国中之国。

木兰诺岛在中世纪是欧洲最知名的玻璃产地。岛上2.5万居民几乎都是熟练的玻璃工。岛上曾经设有约300座的玻璃作坊、学校和工厂。当时人们对于木兰诺的玻璃瓶,估价很高,有的甚至比黄金还贵好几倍。

木兰诺岛本是威尼斯共和国的一部分,但是事实上它等于是个国家里的小国家,一个玻璃业者的国家。这个玻璃国有自己的特别法律,自己发行货币,由自己的最高政务会议管理。这个最高政务会议是由全体公民在圣尼古拉—玻璃业者先哲的纪念日选出来的。木兰诺岛甚至还派有大使驻在威尼斯。

玻璃制造的技艺受到异常的重视。每一个木兰诺的公民,一旦成了玻璃技师,就可以取得爵位。他的名字也就记入木兰诺岛志的“金榜”上了。玻璃技师可以把他的女儿嫁给威尼斯的王公大臣,大家都承认这种婚姻是门当户对的。像这样的特权和优待,是其他任何别的行业的人所梦想不到的。

他们的技艺被视为国家机密,他们都成了“囚徒”,一直到死都“监禁”在这个岛上。

每一个技师,都受到秘密警察的严密监视,不许他离开这个岛到别的国家去。

“任何玻璃工人和技师,假使把他的技艺从威尼斯带到另个地方,因而造成国家的损失,必将传令他即刻回国。

“如果他不回来,那么就把他最亲近的人都监禁起来,好强制他接受命令。

“如果他仍坚持留在外国,那就派出专人去‘杀死’他。”

木兰诺的玻璃工厂

迈克尔·约瑟夫·欧文斯( Michael Joseph Owens,1859-1923),自动玻璃瓶制造机发明人。他生于美国弗吉尼亚州,10岁辍学到玻璃工厂当学徒。

1903年他成立了欧文斯自动制瓶机公司。他的机器每分钟最多可生产240个瓶子,削减人工成本80%。才改变了延续了2000年的玻璃吹制法。

1919年欧文斯和利比结为合作伙伴,公司改名为欧文斯制瓶厂。1929年公司与伊利诺伊玻璃公司合并,成为今天的欧文斯一伊利诺伊玻璃公司( Owens-Illinois Glass Company)。

埃及人的镜子是用青铜制造的。青铜镜子只能使人看到一个朦胧不清的影像。它受了潮会变暗,就会什么也看不出来了,因此古人曾经尝试制造另一种镜子——银镜子。这种镜子中所看到的形象相当清晰明亮,但日子久银子也会变暗。此外,银镜子的价钱自然也是很贵的。人们也制造过钢镜子。在俄国,这种镜子叫做“钢镜”。但是这种镜子也很快就会发暗,并蒙上一层红色的锈。

几千年来,人们一直都不知道有什么别的镜子。其实,想使金属镜子不致发暗并不是一件难事,只要不使它的因此,要制造出一种镜子,不仅可以卖给王公大臣,而且可以卖给一般不太富有的人们,就必须造出非常薄的金属板

其实可以说,已经不是金属板,而是金属薄片了。当然,这层金属薄片

定要很牢固地贴紧在玻璃板上。问题是困难的,但是也终于解决了。人们把一块锡熔化了倒在一块平滑的大理石上,然后加注些水银。水银溶化到锡液之中,成了一种汞合金;接着,把一块玻璃放上去,于是一薄层银色

玻璃是用一种极细的细粉来磨光的。工人们用外面包有毛的小木板顺着玻璃面擦来擦去。究竟要用毛毡擦多少次呢?一百次,一千次,一万次?不,还要多得多,大概要擦上几十万次!磨光的时间要比磨平更多:差不多要花70个小时。30+70,一共是100小时。要用100小时的工夫,才能做成一面平整光滑的镜子玻璃!

玻璃易碎,因此人们想到了钢铁淬火的办法,增加强度。

把一块玻璃猛烈地加热,然后很快地冷却。它的外层马上冷却了,猛烈地收缩起来。它们就和胶皮一样紧紧地包住冷却得比较慢的里面一层玻璃。玻璃板好像穿了一件看不见的钢甲,这件钢甲大大提高了玻璃的强度。

赛钢玻璃—我们这样称呼淬火玻璃—是有弹性的,像钢质弹簧一样。

它可以卷得起来,卷过以后又会自己恢复原状。在一米高的地方向赛钢玻璃掷下一个重一公斤的铁球。铁球从玻璃板上弹出来,像从石板上弹出来的情形一样。

到底能不能够制造得出不怕火的玻璃呢?要制造这种玻璃,就必须使玻璃具有受热后膨胀极少的特性。那时候它就不会再爆碎了。

玻璃专家们又开始寻找罪人了—这一次是寻找引起膨胀的罪人。

结果,发现这个罪人是苏打:玻璃之所以会猛烈膨胀,主要就是因为有了它。硼酸的膨胀度就要比苏打小到100倍。大家一知道这事,那么要配一张新的玻璃方子—用多量硼酸、少量苏打——已经并不难了。

这种玻璃叫做耐火玻璃。从外表上看,这种玻璃和普通玻璃没有多大分别。然而,耐火玻璃的膨胀度却小到普通玻璃的1/8。

这个比例好像不太大,却已经能够使这种新型玻璃造成奇迹了用耐火玻璃做的灯泡,在烧得滚烫的时候即使溅上冷水去,也不会破裂。实验室里盛满了沸水的烧瓶,可以放心地浸到冷水里它是不在乎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