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金融长尾战略》经典读后感有感

《金融长尾战略》经典读后感有感

《金融长尾战略》是一本由杜丽虹//姜昧军著作,清华大学出版的299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011-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金融长尾战略》读后感(一):不仅讲了银行,对保险、私募,还有产业+金融的融合讲的更给力!

作为一本对金融长尾理论的原创解读。

书中提供了大量宝贵案例。

1、分析了德意志银行、汇丰、渣打等机构的形成今天竞争地位的过程,给国内的小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们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借鉴方式。复杂的银行业务体系,在这里被分给重资本、高波动性,或低资本需求、低波动性的长尾和短尾业务,不同国家,不同公司,因为不同的能力,而对长、短尾的定义各有不同。我想不仅对于初学者,对于监管者,运营者和企业的战略制定者都有非常高的参考价值。

2、对信托、私募、保险巨头的专业化竞争方式的解读,能够跳出大众市场的视角。

文中提到很多未知名的保险公司,起家于关注细分长尾市场的机会,长尾市场尽管容量小,但利润高,客户对价格不敏感,在完成小市场的战略布局后,在金融大众车险市场竞争,成为多家保险公司的竞争策略。其中也包括aig这样的巨头企业。

2、GE、卡特辟勒、UPS、沃尔玛的产业+金融的模式混业,产业基础,加金融手段,能够很好的降低综合成本,或放大借贷规模,但真正将其用到极致的巴菲特的保险+产业融合。国内能够读懂巴菲特模式的人还真不多,杜丽虹的研究有很强的分析数据和理论功底在里面,给人以独特视角和数据、理论支持。

如果总结我自己的收获和对未来工作的启示

1、农村包围城市战略,niche市场先行立足控制,然后再进入大众市场。

2、专业化发展策略,在特定领域和行业率先建立技能壁垒,从上游到下游的专业知识,然后再进一步扩展。

3、产业+金融的前提,还是产业基础,金融价值在于低成本的资金、无风险的杠杆和适当的税收负担。

《金融长尾战略》读后感(二):金融价值链的精确定位

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国有金融企业股份制改造以来,我国金融业经历了狂飙突进式的增长,可谓气势如虹,横扫一切。2012年度16家上市银行的利润就占据2000多家上市公司的一半多,即使在同属国家垄断的石化、电信、电力等兄弟集团内部,也可谓傲视群雄。以至于有银行高层发出了“利润太高,不好意思说”的感慨。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仅仅几个月之后,金融业频频告急。一是银行破天荒的出现“钱荒”,二是证券业出现乌龙指,此外,逐渐显现的保险和理财市场骗局、典当、担保等小微金融频现风险事件以及民间借贷频现资金链断裂也给整个金融系统增加了不稳定因素。国际经济形势的复杂多变、国内房地产市场的不确定性、地方债务危机以及实体经济,尤其是小微企业的疲弱也是潜在的威胁。

金融怎么了?

2008年发轫于华尔街的金融危机给无数崇拜华尔街的人当头浇了冷水,一时间金融创新似乎成为“忽悠”、骗子的代名词。那么,到底问题出在哪儿?如何应对?这本金融长尾战略提出了新的的视角。

所谓金融长尾,与传统的营销概念不同,指的是那些损失不小,但同时发生的概率也比“预测”的要大得多的业务,主要是混业金融时代的“金融创新”业务。因此,基本应对策略是风险隔离、资本独立和有限协调,核心思想是在混业经营的金融帝国的不同业务之间设置防火墙,防止金融风险的系统性扩散。

金融长尾之所以是长尾,核心在于它与传统的业务不同,缺乏历史数据,用传统业务的方法和数据进行预测,是样本外预测,会大大低估这些风险。就像一个醉酒驾车的司机在事故后辩解“我开了10几年的车,从来没出问题”一样,因为酒后开车和平时开车完全是两码事,平时开车10年不出事故,也许酒后开车一次两次侥幸没事,但开10次就会出事,这个概率比平时高出n倍。

对应金融而言,这个核心就是杠杆率,倍数越高,出事概率就越高。哪怕再怎么包装,说我加固了车的保险杠,我调教了悬挂系统等等,该出事还是会出事。

怎么办?

严格区分长尾业务和断尾业务,能力够不上的,坚决少做或者不做。

对中国的金融业而言,金融创新或者说金融模仿引进不能因噎废食,还要继续,但是不能冒进。酒后开车也许很爽,150、160、180往上拉,但是撞上了也会死的很难看。

尤其对中小金融机构而言,要明确自身的优势,更要正视自己的局限,找准自身定位。对于急于进军金融业的实业而言,也要清晰认识产融结合能带来优势的前提条件,而不要盲目跟风。

作为清华才女,独立咨询公司合伙人,作者举了大量的实例,阐述了不同金融企业在金融产业链中的定位问题,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如果你想从公司金融的视角宏观把握一下金融企业的业务布局和发展战略,此书值得一读。

《金融长尾战略》读后感(三):金融长尾战略

金融长尾战略读后感

第一篇:次贷危机启示:金融创新的长尾风险

第一章:次贷危机中的“长尾风险”

1、混业困局:我认为混业并不一定会带来困局,但一定要牢牢守住终端风险底线。

2、金融创新:

雷曼:表外杠杆:报表并不能反应全部的风险,关键看头脑是否发热

AIG:作为卖方的担保风险。

CDS:买方向卖方支付保费,一旦违约,则买方有权要求回购。

卖方获得资金,买方获得担保及利息。

苏格兰皇家银行:高杠杆(最高70倍)

启示:金融创新要求风险隔离和业务独立

3、富通:新巴塞尔协议弱化了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体系下证券化的风险,导致创新拨备不足

启示:巴塞尔协议的制度问题:局部高杠杆。

共用资本、共用风险。富通、巴克莱

4、交叉销售:UBS通过交叉销售放大杠杆

5、风险控制三原则:风险隔离、资本独立、有限协同

第二章:全能银行的业务重构:盲目的混业并不能够分散风险,反而能够导致风险的扩散

第三章:中国银行业的业务结构设计

今天,事业部制或以事业部制为基础的金融控股集团已经成为国际上金融机构的主导结构

(年报中)①地区分部报告

②业务分部报告

第二篇 金融创新时代中小银行的应对策略

第四章 新时代银行的转型价值

纽约银行:基金、投行、券商、结算银行,围绕资本市场展开

梅隆银行:类似于纽约银行

第五章 中小银行的选择

德国商业银行以中小企业、行业专业化为主:零售上放弃很多,以理财为主;私银则通

过中小企业切入。券商、基金等帮助零售客户、中小企业。地产业务出现亏损,现在主

要以中小企业和理财为主。

在零售业务上,因为规模问题放弃零售很大部分,以廉价产品吸引客户买理财。

第六章 地区性银行的选择

1、渣打银行的主要业务在亚太、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

2、由于规模优势不够明显,在零售业务上遇到了天花板

(零售业务是规模效应显著的业务,成本收入比高)

3、后来聚焦对公中间业务:贸易融资、资金管理(汇率、利率),现金管理及托管。

第三篇 非银行金融机构

1、不同于国内的信托,国外的信托类似于基金,啥都都能投(艺术品、房地产等等)

2、私人股权基金:套利;并购,整合,卖出;(黑石基金等)不喜欢这种操作模式

3、财险公司:国内财险,扎堆车险,大打价格战。

AIG:①由个人财险转向企业财险,现在以企业财险为主。

②细分市场,专业化强,利润率高的被忽略的市场。因为财险行业存在一定规模效应,但市场集中度并不高。不拼规模,以定价能力为主。

③企业险,延长投资期限,综合比率高(成本比率)

④分散保险单

⑤后盲目多元化,做次贷(衍生业务),损失惨重,被政府接管。

第四篇 产融战略(非常不错)

1、 随意的、机会型(头脑发热)的产融战略,暗藏风险,甚至可能由于金融的高杠杆而拖累产业部门。

2、 核心:产业部门能够降低金融部门的某项成本(协同效应)

产业部门的规模与稳定,经济决定金融

产业经营始终都是产融战略的核心

3、 第一层次:

经营协同:产业支持下金融业务的经营成本节约(卡特彼勒“设备金融”;ups物流、信息、资金;沃尔玛,消费信贷)。比较认同这种战略,以金融业务辅助主业更好发展,而不涉足自身不熟的领域,头脑发热。

4、 第二层次:

金融协同:GE产业护航下高信用评级(3A)和低成本资金,创造了GE金融发展,降低了金融业务的成本;金融业务必须在一定范围内,不能超过产业部门信用能力范围(个人不认同这种战略,产业还应该以主业为主)

5、 巴菲特的产融战略:

① 保业务的盈利或盈亏平衡,即使牺牲市场份额(不能亏损为代价来扩张市场份额)

② 保险业高度竞争,集中度低导致价格战为主要的竞争手段

③ 合理定价不能保证每年盈利,而不合理定价一定会亏损

④ 对于一般企业,同时保险+产业,不仅不能带来低成本资金,还可能使整个集团灭顶之灾

6、我认为,产融结合并不适合所有公司。以经营协同方式比较好,即UPS、卡特彼勒、沃尔玛,而不是很欣赏GE这种做成了金融业。盲目扩张、多元化,最终后果可想而知,德隆,呵呵。产融结合,巴菲特式的非常完美。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