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进化心理学》读后感锦集

《进化心理学》读后感锦集

《进化心理学》是一本由【英】Robin Dunbar Louise Barrett J著作,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0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进化心理学》读后感(一):心理理论

本书在第四章 我们是如何成为人类的 一章中

提到了心理理论 在第58页中提到了\人类婴儿可以识别出他人的心理状态,并对此做出反应\

人类的心理理论是从婴儿时期就有然后一直慢慢发展,到四岁时才发展完善的呢?

心理理论到共情,如何才能提高人类的心理理论,善于和别人共情呢!?

《进化心理学》读后感(二):理论分析多于数据,取名进化人类学更合适

1、P59 如果认知棘轮起源与孩子那共享注意当然就是充分,若起源于大人的“心理塑造”那其就是结果,也许两者交互才正确,一旦有开头,后续循环就一样了,不论是生态位构建还是维果茨基,两者是可以整合的:自证预言(或者孩子提高的认知能力)让大人和孩子的互动更加复杂所以朝着预言方向发展,,最终落脚点应该还是社会互动,但如果一定要问起源,起码要提供一些实验数据,可惜没有,如果有,我想应该两者都有支持证据。。所以这种模糊性也许是心理学学习中必须忍受的,激动和困惑同在~

2.心理学家为何要重复作业,同样的问题为何要弄出不同的术语?

3、进化心理学声称能给心理学提供框架,只能说以目前提供的知识来看太低估了,顶多提供了一个解释视角和现象可能的原因之一

《进化心理学》读后感(三):共享联合注意&150的来源&多级意向性与模因创造

三个新知点 联合注意 9-14个月大的时候,婴儿的关注面孔类刺激的偏好逐渐发展成追随成人目光、以及看其所看之处的能力。此时,他们身上开始出现一种被称为联合注意的现象,借由这种能力,他们利用他人的目光方向,也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相同的物体上。 他们还会拥有共享的联合注意,这时他们会将目光从物体转移到他人身上,并且来回移动,以确定自己和他人都在关注同一个物体。 共享注意的能力只出现在成人身上。其它灵长类妈妈几乎从不看孩子的脸庞。

150人的社交圈是怎么来的?由猴、猿大脑新皮层与群体规模的线性关系推算出来的

宗教、教育、故事与多级意向性。仅仅会描述对于创造优秀模因是不够的,必须多一级意向性,即多一层“我知道你会认为”才可以。终于明白为什么一些学术能力很强的人做不了好老师,也终于明白我更需要怎么做了。

《进化心理学》读后感(四):主流进化心理学的优点和缺点

目前主流的进化心理学的最严重缺陷,在于它的基础假设:方法论个人主义。这个基础假设的参照点是现代工业社会,然而进化心理学的研究者却试图从原始游猎社会中找到证据,这里就混进了很大的穿凿附会的成分,让普通读者难辨真假。最要命的是,在搜集证据上的这个偏向让整个论证过程成了一个隐蔽的循环论证。但是,古代是否就真是这样?就真的和现在那么相似?这是大可怀疑的。而且别忘了鲁迅在狂人日记里说过:从来如此,便对么?

这个基础假设导致的结果就是,与主流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还有过去曾经流行一时的功能主义社会学一样,都有意无意地试图证明个体竞争、弱肉强食的社会现实是合理的、历来如此的、不可改变的。这个导向夸张到什么程度呢?在这些理论家眼里,合作和帮助别人的行为反而成了一个不合常理的事情、一个需要解释其正当性的问题。因此,其结论必然是呼应右派的、保守主义的政治观点的。比如,这本小册子反复宣称人类社会自古以来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搭便车”(偷懒)。生态破坏问题、资源争夺问题、等级压迫问题等等似乎从来不存在一样。这种社会观点,大概只有斤斤计较的小心眼或者视员工为敌的老板才会相信吧!

更深层次看,英美的重视个人的哲学传统和欧陆的重视整体的哲学传统又一次在这里得到了体现:自然选择理论(“适者生存”)的奠基人是英国人达尔文和马尔萨斯,而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则出自德国(马克思、韦伯)和法国(涂尔干、托克维尔)。作者在这本小册子里反复声明,个体才是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这才是达尔文以来的正统,而涂尔干开创的群体选择的理论已经被推翻了,但是,除了反复声明之外,作者并没有给出可信的论证。

目前主流的进化心理学的第二个严重缺陷是,在证据链上缺失了关键的一环:影响人的行为习惯的基因到底在哪里?如何对大脑起作用?由于缺少这一关键证据,所以只能用一刀切的功能主义逻辑(生存者必适应),加上事后诸葛亮的倒推法来强行完成论证:某种机能或器官越是复杂、代价越大,必然就有越大的好处,不然早就被淘汰了。这完全是误用了“奥卡姆剃刀”的原则,是一种智力上的懒惰。

当然,坚持用考古学、脑科学实验、行为科学实验等方法得来的证据,这符合现代科学的方法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可惜基础假设走得太偏,而且私有观念太重,所以再怎么求证,结果也仍然跳不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结论。这个结论在求偶和繁殖的行为上有很强的解释力,但如果要像进化心理学那样,把它应用到人类行为的一切方面,就显得比较勉强了。

这里的关键在于,本质上利己的不是个人,而是基因。个人虽然是基因的载体,但基因并不能决定个人的行为,尤其是通过后天学习而获得的行为习惯。而且个人必须依靠社会里的其他人才能生存繁衍,个人和群体的关系是共生共存的关系,个人的利己不可能是没有限制的,尤其在数百万年的小团体游猎生活中,群体的重要性很可能大于个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只是到了目前的现代工业社会中,利己的个人似乎更有利于基因的传递。在那时的情况更可能是,即使存在同类之间的竞争,也主要是以团体为单位而进行的,而不是像今天这样,主要是在个人的层面上进行生存资源的竞争,以致于仍然怀有原始心灵的现代人不得不去团队型体育竞赛中重温旧梦,获得那份原始的满足感。

总的来说,进化心理学的应用是有局限性的,它的主要解释范围应该是几百万年的演化过程中没有发生变化、而且一般在心理无意识的层面上自动处理的那部分行为,而不是像一些鼓吹者那样,试图解释人类行为的一切方面。那么,哪些东西几百万年来没有发生变化、哪些东西仍然很难进入有意识的反思?算来算去也只有基本的生物学功能了:新陈代谢,繁殖后代。即使在这些基本方面,社会文化的影响仍然是巨大的,就像在以胖为美(古代的唐朝、现代的汤加国)和以瘦为美(大多数现代工业社会)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审美标准背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女性主要在家劳动的农业社会和女性主要离家劳动的工业社会。

《进化心理学》读后感(五):关于配偶选择

好奇心驱使着我们去了解这个世界的真相,无论是出轨,恋爱,竞争,合作,进化,繁殖,甚至是我们每一种特定心理和每一个特定行为,都是长期进化历史的产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产生了我们及特定的心理和行为,它让我们从根本上知道,为什么我们会表现出特定的特征?

其实每一行为都是自然选择进程中的产物,基因决定着我们大部分的命运,任何特定的行为都是为了提高适宜度(指的是将特定的基因传递到后代的相对能力)。它让我们从根本上知道了,所有生物包括人类生命的我终极意义是使后代基因库的贡献最大化,所有的行为都围绕这一中心目标展开。

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潘多拉盒子,里面有解释我们自己(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全部密码,什么母爱,爱情,理想,其实都并没有那么高尚,抛开人们该她们强加的梦幻的外衣,其实不过是为了生物的繁殖和进化。无论何时,竞争都是我们存在的法则,我们将眼光从道德,法律,人性中移开,而采用“基因视角”,所有的行为都有了合理的解释,无论是强奸还是杀婴,比如说一些牺牲自己成全亲人的行为,书上给的解释是这样的:基因在谁的身体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能传递下去,这是藏匿在我们基因里的生存法则。

文中使我最感兴趣的部分,莫过于配偶选择这一章,可以说,它改变了我的爱情观和方法论,一方面,我更佳确定了马克思老先生说的“物质决定意识”这一观点,抛开爱情神秘的面纱,我们可以很客观的面对这一感情,从前,我一直认为爱情是神圣的不可侵犯的,不需要理智的分析,只需追随自己内心的感觉,现在我发现我错了,配偶选择,也就是爱情,一样遵循进化心理的选择,没有单独的非TA不可,一切都讲究门当户对。

文章说,即便你只是想找一个人来宣告你那永恒的爱,但你不能保证他或她对你也有相同的感觉。人们都有自己的喜好和厌恶,你拥有的那些特质可能完全不同于他们心中所想的。男女之间爱情观的不同的根源是繁殖成本不对称。雄性只需付出比精子多那么一点的贡献,就可以经营他的繁殖事业,而雌性则付出的代价非常大,首先要孕育胎儿,胎儿出生后,还要以乳汁来为其提供养分和能量,供其生长的需要。雄性动物繁殖成本相当低廉,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保护交配过程,贡献那些易被取代的精子,只有尽可能多地与未受孕的雌性交配,雄性才能提高自己的适应性,雌性更注重孕育的过程,确保这段长期投资一切顺利,而雄性则更重视交配的机会。

这种性别不对称导致了几个重要的结果,首先,雌性如果在配偶选择中做出了错误的选择,她们就会受到更大的损失,因此她们需要比雄性更慎重地进行选择。而如果雄性做了一个坏选择,他顶多损失了一些时间和一点精子而已;相反地,雌性就要承担所有的包袱,如果是人类女性,每一次怀孕都占据了她们生育期的重要时段,再说,她们的卵子数量和可生育期都是有限的。

因为女性如此高昂的生育成本,她们应该优先选择能够一起成功抚育孩子的男性。这会导致两个结果。一是男性基因的品质,品质好的基因通常能繁殖出品质较好的后代,或者能使繁殖更容易获得成功(进化生物学家认为选择“好的基因”,指的是有益于后代生物品质的基因,而不是从道德或社会价值标准来做判断)。二是男性育儿的能力和意愿,直接地说,就是对孩子发展的贡献,间接地说,就是能为母亲和孩子提供多少供给。女性要如何平衡这两个方面,完全取决于哪个方面更能让她们拥有成功抚育孩子的能力。

如果女性的配偶选择需要考虑男性的基础遗传品质,那么我们应该能发现一些具有预测性的信号,比如身体的对称性,对称的面貌特征以及气味。

另一方面,如果女性的配偶选择以男性抚育孩子的能力作为基础,那么这种标准可以是下列两种形式之一。要提高成功抚育孩子的能力,根本上还是取决于现在或将来能够提供的资源,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传统的狩猎采集社会,这样的资源可以是男性的捕猎能力,而在农业和工业社会,这较有可能指的是男性拥有的财富和社会地位。

然而,一个男人即便没有很多的财富,但他具备成为一个好家长的品质,或许仍是充满吸引力的。

女人不仅应该寻觅这些品质的可靠信号,还应该多考虑男人的动机和承诺。由于人类的发展是在太慢了,对孩子的亲缘投资,最好一直持续到孩子的20岁,甚至30岁的时候,因此,长久的承诺与投资能力同样重要。这种长久承诺的信号包括男性对一段关系的投入,还包括一些可以维持这段关系的特点(比如体贴,有幽默感,是很好的聆听者)。

读到这我们就对女性的择偶标准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这也解释了女性的“安全感”为何物。

如果这些特征是女性想要在男性身上找到的,那么男性应该在女性那里找到什么呢?答案是女性生育能力的指标。他们将要(理论上)与唯一的女性相处很长时间,而是去其他的机会,所以,他们会竭尽全力选择有最佳生育能力的女性。因此,男性会表现出更喜欢那些具备与生育能力相关特质的女性,其中最明显的(相关的)特质就是年龄和美貌。

进化理论为理解人类配偶选择模式提供了一个有力的理论框架。人们对潜在的配偶特征的偏好是由两性的繁殖成本不对称造成的。对于女性来说,繁殖是件比男性付出更多的买卖,因此一般认为,女性会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男性抚育后代的能力和意愿上。相反,男性则会将注意力放在女性的生育能力上。

以上这些只是进化心理学的一角,由此我们可知,进化心理学对我们的行为和心理做出了本质的解释,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更好的支配我们的行为,更好的进行选择和改变。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