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万科模式》读后感100字

《万科模式》读后感100字

《万科模式》是一本由华生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4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万科模式》读后感(一):华生是合适的上市公司治理顾问

正是因为这个“私心”,脱颖而出的万科提供了创业型企业家对公司成功和伟大的不懈追求、与时俱进的应变和创新以及为了企业的辉煌而自我激励自我约束的持续动力。

搞坏了关系,惹恼了领导,什么国家利益股东利益都可以是放在嘴上的,给人穿起小鞋来可以不惜代价。

中国过去讲关系,现在更时髦的名词叫情商,往往更决定成败。

“这个教授来和我们讲钱,他见过钱吗”。

政出多门、朝令夕改、选择性执法是法治的大敌。

让经营层始终有压力是现在企业管理的重要机制。

职业经理人的天职是维护所有股东的利益,而不应该有自己的特殊利益。

知识比资本更重要。

万科拥有优秀的管理团队、丰富的开发经验和扎实的发展基础。

《万科模式》读后感(二):万科之争让谁被侮辱谁被损害

看了这本书后,无意中发现一篇神作。作者也是个神奇的人,无捧无贬,就事论事,还能说得有滋有味。洋洋洒洒几千字,到现在都没见更完。我也等不及了,索性拿来给大家看看。

--------------------------------------------------------------------------------------------------------------------------------

初识王石与华生

《万科模式》读后感(三):社会经济

本书解析万科之争台前幕后。2015年的万科股权之争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无论是开发公司本身还是普通百姓都在这场轰轰烈烈的争议中讨论着议论着……而万科与宝能之争还卷入了一大重要角色~华润。

书中阐述了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控股的大股东及其实际控制人、员工、客户、用户等方方面面的人在这场争议中的态度与方式。万科之争引出的最后一层最深的意义是关于国资国企改革。如文中所说,万科长期以来第一大股东是央企华润,多年来采取的是大股东不经营、监督不控制的态度即使国资获利及其丰厚,也成就了万科这一被誉为业内标杆的上市公司。而正是因为华润新一届领导班子在万科股权控制权之争中令人不解的摇摆和反复,使华润既丧失了大股东地位,又与万科管理层走向对立,也给万科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危机。因此,国资国企如何当股东,就不仅仅是万科的个例和特例,而是一个中国改革发展的大战略定位问题。

持续一年半有余, 吸引了众多 眼球的万科之争,终于在2017年初迎来了解决问题的曙光。原大股东华润以股权全部转让给深圳地铁而正式宣告离场;不可否认,万科之争最后按照高层的意见,由深圳市政府出面协调,确实是有明显的行政性外力介入,否则,华润既不会轻易退出,宝能、恒大更不会一时间服软罢休。这种解决方式确实打上了当前这个特定发展阶段和宏观环境下深深的中国特色烙印。会有 遗憾的首先是万科管理层,其次不用说是华润及其领导人,再次,恐怕也是最主要的是法治的滞后与监管的脱节和不到位。

书中还把中外企业进行了对比,社会的制度、公司的结构、投资的规模都有所不同。所以当下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以较好地保护小股东刻不容缓。作者亲历其中又不失研究者身份的理性意见,许多已经转化为政策,成为难得的理论同时推动实践的重要力量。这也是本书的特殊价值所在。本书内容丰富全面,外加数据解析了社会经济秩序和社会发展规划值得一看细细品味。

《万科模式》读后感(四):从万科事件看中国的公司治理

自2015年上半年宝能首次举牌,“万科股权之争”一直是中国证券市场上的一个令人关注的话题。6月9日晚上,中国恒大发布公告称,其持有15.53亿股万科股份,以292亿悉数转让予深圳地铁。至此,万科股权之争终于初步告一段落。深铁超过宝能系成为万科名副其实的第一大股东。

万科事件一直议论纷纷。著名经济学家的这部新书《万科模式——控制权之争与公司治理》给读者重新审视这个事件的经过提供了一个不错的案例文本,通过剖析万科这个案例,我们可以来观照和反思中国企业的公司治理问题。

何谓万科模式?就是万科长期以来的第一大股东华润多年来采取大股东不经营、监督不控制的态度,由万科的经营者支配万科的运行。在华生看来,正是这种模式才使得国资获利丰厚,并成就了万科这一业内标杆上市公司。他还认为,万科是国内少有的经营者支配、所有者监督的现代企业制度样本,也是国企作为第一大股东监督不经营的成功改革模式,代表着国企改革和上市公司治理的方向。这也是华生为什么在经营者支配这个公司的治理结构问题上不遗余力地支持和呵护万科模式的真正原因。

华生认为,万科模式对中国的国企改革提供了思路和启示。国有资产证券化的运营可以借助于市场化的形式实现国有资本的较高的配置效率;在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中,可以给那些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经营者提供一个展示他们经营才能的舞台。在这个过程中又不会失去比较有效的监督和约束,而且可以较好地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万科之争提供的更深一层的国资国企改革的意义。

万科控股权之争有没有遗憾呢?当然有不少遗憾,在华生看来,最大的遗憾是万科控股权之争的解决结果并非通过市场本身达成,而主要是通过行政的方式达成的。

这本书的还有一个看点是这本书的附录,附录部分收录了“美国公司治理”、“德国公司治理”、“日本公司治理”、“法国公司治理”、“中外对比”等论文,这些文章对于了解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公司治理情况是很有裨益的,对于中国企业的公司治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万科模式》读后感(五):看华生、看万科、看中外企业治理差异性

万科成立于1984年,1988年进入房地产行业,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成为国内领先的房地产公司,公司核心业务包括房地产开发和物业服务。近年来,拓展业有:商业地产、物流地产、长租公寓、冰雪运动、养老、教育等行业。截至2016年底,万科已经进军我国大陆65个城市。公司全称“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我们平时称他为:万科或万科集团,证券代码:000002。

《万科模式》,是一本围绕万科股权控制权之争铺开来写的“故事”,在走进万科股权之争的时候,我们还看到了股东与董事会、管理层和事业合伙人的激战,一波三折。而且这本书的很大一部分是在和国外的企业治理进行对比。可谓是有记录有思考,有对比。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对公司治理问题进行一番深入思考。

书籍作者:华生。知名经济学家,华生长期从事中国发展与改革的体制机制设计研究,是价格双轨制过度机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及股权分置改革的主要提出和推动者,近年来着力于农民工市民化的机制设计与应用。他是万科的独立董事,万科股权之争的时候他在万科已经做了五年多的独立董事。不过他没有拿过万科的一分薪酬,可以说与之毫无利益瓜葛。他是万科的独立董事,他不拿万科的工资,他好像是万科人,参加万科的重要会议,他又好像不是万科人,他和万科的高层不熟悉……

这样有意识的人从企业发展,企业治疗的角度和我们一起来思考万科之争的意义和遗憾是别有味道的一件事情。

这本书从独立董事在万科董事会投票立场的说明开始讲起,讲为什么需要为公众股东争取发言和表决权利的投票,论述了企业中没有人能够一手遮天,大股东是否应该是上市公司的主人?万科的独董在万科股权之争过程中是丧失了独立性,还是首次体现了独立性……

“这本书详细的给我们讲述了万科之争的前因后果,对国企改革和上市公司治理发表独到见解和建议,并将中国内地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公司治理情况做了对比分析,提出了改进中国上市公司治理与证券市场规范的制度设计建议。争论的核心最终归结到公司治理结构和资本市场规范的制度建设问题。”

万科之争为人们上了真实生动、惊心动魄的一课。现在进行书籍的阅读总有一种亡羊补牢为时不晚的感觉。不过万科的股权之争也给我们留下了诸多的遗憾。万科股权之争的原因复杂多样,万科、宝能、华润在我们今天看来视乎又是相安无事,当年市场和社会的关注度是如此的高,最后达成共识的却不多。

华生本书的作者,可以说是一时的冲动,认为独立董事不应该做花瓶,应该做自己的身份负责。就这样他把自己推上了万科之争的风口浪尖上,作者成为了万科之争的当事人和焦点人物。

另外作者不拿万科的“俸禄”,在记录事件的过程中就更加的公允。亲身经历其中又不失研究者身份的理性意见,许多已经转化为政策,成为难得的理论同时推动实践的重要力量。这也是本书的特殊价值所在。

书籍给我们提出了很多问题,如:国企改革和上市公司治理工作应该如何进行?中外企业的治理工作有哪些差异性,我们目前公司治理过程中如何保障小股东权益等等。都是值得深入思考的课题。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