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千年古都:京都》的读后感大全

《千年古都:京都》的读后感大全

《千年古都:京都》是一本由[日]高桥昌明著作,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千年古都:京都》读后感(一):千年古都京都

自公元794年桓武天皇迁都平安京到公元1868年东京奠都为止,京都一直都是日本的首都。长年的历史积淀使得这里拥有相当丰富的历史遗迹,因此,京都也是日本传统文化的重镇之一。

积淀了一千多年王城内蕴的京都,宛如一幅日本文化的心像地图。典雅、精致又有一些孱弱的公家文化,勇武、刚毅又有些粗鄙和华艳的武家文化,空灵、简素的佛禅文化,以及江户时代兴起的町家文化,都在京都一地交织融汇,构成了日本文化的多个颜面。

《千年古都:京都》读后感(二):总是京都

正历五年春天,清少纳言在《枕草子》中写道“今日,高栏上搬来一只大的青瓷花瓶,插了许多枝五尺许长盛开的樱花,花儿直绽开到高栏旁边来。” 而同年的《本朝世纪》载“死尸堆满街边,往来行人皆掩鼻而过,乌鸦野狗食之饱腹,尸骨填满小巷。” 清凉殿中的春日和丽是京都,皇城外的人间地狱也是京都 川端康成笔下无法逃脱命运轨迹的人生是京都,宽永年间崇尚自由的市井风气也是京都 在一千二百年的光与影中,京都的政治地位不断变更着,从一开始的仓促建都,到平安时代,到混战的岁月,逐渐衰微,而又在近代化的历程中作为日本历史的载体而被重新重视 如今的京都是典雅精致的所在,虽然景观保护问题重重,我真心希望它可以继续美丽下去

《千年古都:京都》读后感(三):别了旧城池

《千年古都:京都》总得说算是一本初级历史书,从城市的整体规划布局入手,将人文和历史简要穿插。以历史发展为总体脉络,将提现日本特色的政治,文化发展进行分块式的梳理。总体来说对京都的历史发展有了一个比较粗浅的印象。由于历史上京都作为首都的原因,所以也可以看做是日本整体的缩影。从律政,摄政,院政,再到幕府,日本的政治发展其实并没有像中国那样发达,也许正是如此才导致近代日本转型的迅速。而市民文化的发展和其政治发展又紧密相连,不过其商业发现确实受到牵制较小,但规模一直也没能发展壮大。当然,政治体系的原因也导致了局部战争和内斗的频繁,这样的古都能够保存下来的遗址就相对缺乏,只能靠遗迹和文字或其它文学作品来找寻了。所以说文化的传承才是历史的承载,而建筑和政治只能是后人评说的谈资罢了。说回本书,作者在书中基本没有强加给读者个人观点,只有最后有所抒发,这点挺好,让读者自己去思索。不过语言略微平时,所以读起来不会太快,也可能会让人打瞌睡。但,配图很赞,很有直观性,利于理解书中内容。唯一可惜的是现在京都的很多建筑已经不是以前的历史遗留,而是后期翻修的了。看完这本,很像看看《源氏物语》,了解一下平安京时期的盛况与辉煌。

《千年古都:京都》读后感(四):旧城岁时

794年10月22日,平安迁都,千年古都在这一天登上历史舞台。京都之名始于都城“平安京“,这也是平安时代的由来,今人称其为古都,但其实,现在京都的街市中,没有一处是平安时代留下的建筑。“在灾难与重建的反复循环中,京都没有直接继承平安京的任何建筑。”

我是在国内开放日本自由行的第一年去的日本,去了关西,那时的日本并无太多中国游客,也便于我们寻找原汁原味的大和风味。未谋面前,京都于我是舒国治笔下的山门与长墙,是林文月眼中的衹园祭,但亲眼所见时,它竟不如奈良吸引我。清水寺是磅礴的,金阁寺是璀璨的,但它们不是我想象中的古都,人太多,路太挤,建筑是古旧的,但空气里弥漫的是新鲜的味道。看这本书之前,以为这是又一本游记散文,翻了几页,却渐渐坐正姿势,它明明是一本严肃的京都城市史。从794年桓武天皇迁都平安京开始,跟着作者的笔触,在想象中游走早就不存在于地面的大内里、町巷大路,一个闲散冷清的京都一点一点变得生动。

旧时,84米宽的朱雀大街笔直的向北延伸而去,今日早已没有这样一条一眼望得到尾的大街;旧时,二条大路极宽,仅次于朱雀大街,今日已不见踪影,只剩江户初期建造的二条城屹立不倒;旧时,大极殿是仅次于出云大社本殿、东大寺大佛殿的大型建筑,现今的遗址在千本丸太町的三岔路口,路面已无踪迹,车流滚滚之时,无人知晓底下那片土地曾经的辉煌。我努力回想,却无法想起这些细节,我眼睛看到的京都与这个书本上的古都似乎相隔千里。

三千院、鸟语殿、六胜寺、醍醐寺、贺茂神社。。。在平安时代它们一座座的诞生,翻看这些历史的时候我心里想到的却是圣经开篇的那段话: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一千年以前,那片土地应该也经历过同样的故事,一点一滴勾画出城市的模样。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