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四十自述读后感1000字

四十自述读后感1000字

《四十自述》是一本由胡适著作,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四十自述》读后感(一):本以为是四十年的感悟,缩水一半

不得不佩服胡先生自幼就老气横秋,但天资聪颖,虽幼年丧父,但母爱深深,管教甚严,克己复礼,弱冠之资,四处求学,十七岁就可以教大学,少年成名,中西融通,有良师有益友,虽一时失意,然能及时止堕,留洋丰己,成就一番事业,登白话普及人文之执火者,然性情又极为温和谦逊,深有大家之风。虽是短短自述,然让我受益颇多。

《四十自述》读后感(二):没什么好看的

这本书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不值得认真读。合上书,印象比较深的就两点:(1)民国时期的教育自由度好大。事物的发展好像都是如此,革新时期,自由度都比较大,百家争鸣,但最后总归要归于一,以牺牲自由度换取稳定。新制度确立之时,就是它僵化之始,逐渐死去,然后是新一轮的革新。(2)白话文运动,以前未曾想过白话文运动的艰难和意义之重大。读了胡适的自传才知道,当时的文章都是用古文写的,学文要好几年时间,普通百姓根本看不懂,无法普及。文字的不通畅直接影响国民教育。虽然明清小说都是用白话文写的,但是小说是被文化人鄙视的,所以白话文自然也被鄙视。很多人认为白话文粗鄙不堪,丢失了古文的优雅和文化,改革的阻力还是很大的。当时很多人提倡废汉字,用英文字母。白话文运动也算是救了汉字。

《四十自述》读后感(三):胡适的嬉皮士时代

网络上一直流传着胡适日记的段子,所记皆是“打牌”。而这些被删减的日记,背后另有一段故事。

1910年,胡适留学美国,在康奈尔大学选读农科。那些日记作于胡适在康奈尔大学第一学年的暑期,从中可以看到,他参加了暑期学校继续学习。这也使他能够在之后两年(共三年)就修完了大学四年的所有课程。在此期间的打牌,只是作为读书学习之余的消遣而已,段子手们为了效果无情地删去了日记的上下文,只保留了打牌等字样,“塑造”了无所事事终日打牌的胡适形象。

《四十自述》读后感(四):四十自述看幼孩教育

其实我更喜欢的是童年和青少年这段时期,到了出国之后,跨入文明社会的人生,我倒不觉得丰富了。最近很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胡适的幼年和青少年成长给我很大启发。

其一,孩子对世界的认识是纯朴而真实的,无疑较早的识字给幼年胡适带来了比其他孩子更有力的体验知识认识世界的能力,孩子的好奇心在书的世界里得到了满足,比如对死亡的可怕的传统认识,他尽然找到了消除的答案。

其二,母亲的勤勉和忍耐,父亲的博学和男子气概,都给胡适性格染上了不可褪去的色彩。这是家庭环境。所谓三岁定八十也就是这个道理了。

其三,胡适幼时读书,请师孰,母亲投入的学资如果不从贿赂的角度看,对孩子的帮助是大的。另外,正如胡适自己的看法,一个会降解古文的老师,或者说一个不讲课的老师是多么重要。

其四,格物致知。上海四个学校的经历,我觉得是胡适经验自己的知识和价值观,进而固化他对世界的认识的过程,这些经历如果没有,他也许不过清末民国的一个普通儒生,以及庚子赔款留学考试的勉强入围。

《四十自述》读后感(五):读后感

《四十自述》作者胡适,这本书除了讲了胡适的前半生。胡适给我的感觉是,聪明,调皮,不温不火,做事情谨慎,有儒雅的君子之风。因为其主要成就为新文化运动,所以书中还讲了新文化运动的起因,以及一代代仁人志士为此而努力。胡适等人所推行的新文化运动,说白了就是要让知识下放于百姓。虽有革命的意图,但能使我们这些是百姓的人获得了难得的知识。如果仍用文言文,那我们的知识接受会有很大的难处。说到底,文言文也好,封建知识分子也好,早已跟不上时代了,新文化运动就好比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的出现,是因为分封制的瓦解,使学术下放,才有那么灿烂的景象。虽然,新文化运动后来走了极端,毁掉了不少文物与古建筑。但总是突破了一种“死的文字”有了活文字。胡适后来去了台湾和美国,并没有留在大陆,后来还参与了政治。导致一直以来,全中国上下都在用着胡适所推行的白话文章来批判胡适。不过后来拨乱反正,胡适的评价才重新客观起来。不过我辈了解这位哲人的思想不过历史课本上面,寥寥数语而已。实在可惜,敢开风气之先的人值得我们去了解去追随。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