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上海外滩建筑地图》读后感摘抄

《上海外滩建筑地图》读后感摘抄

《上海外滩建筑地图》是一本由乔争月 / 张雪飞著作,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17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上海外滩建筑地图》读后感(一):关于上海外滩的辉煌时刻

是坐在北外滩的建投书局读完的这本书。

身处上海,离外滩如此的近,可能感受会不同吧

刚刚说完,上海相对于它的周边城市,如苏杭,南京,是一个历史贫瘠都城市。但是一切的评价可能都是因为不了解吧

上海外滩,书中对它有很多的描述,其中不乏“昔日的远东华尔街”这种称号。而通过这本书浅显得了解一些外滩边上充满异域风情的建筑,会对这个称号有更加具象的体会。

会对上海,外滩更加了解,而不只是草草看个外貌。

《上海外滩建筑地图》读后感(二):[感谢作者整理归纳]- 附读书手绘笔记

<手绘整理笔记>

《上海外滩建筑地图》读后感(三):外滩建筑的前世今生

有段时间,每天都会坐公交车经过外滩,车外的建筑外形类似功能类似,除了海关大楼和和平饭店,我几乎叫不出其他建筑的名字。会不会你的生命中也有这样的人或者物,陪伴的时间久了,成了习惯,却从来不曾花时间仔细端详它们。好吧,这本书,给了你这样一个机会,和它们静静地呆一会儿。

刚开始看的时候,会有些恍惚的感觉,因为那时的延安东路叫爱多亚路,和平饭店叫华懋饭店,那个似乎一直都在那儿的盘古银行的前身竟然是电报大楼。原来,在我认识它们之前,它们已经在那里很久很久了... 建筑是背景,没有故事的背景,或者没有与你有交集的背景,永远都不会被记得。

随手翻完这本小书,我仍然无法将每座建筑与它们的故事对号入座,但我愿意在某个午后,重新走一遍那条走过无数次的中山东一路,然后将它们仔细端详。或许,走累了,可以去那些咖啡馆坐坐,和它静静地待一会。

《上海外滩建筑地图》读后感(四):《上海外滩建筑地图》摘要

外滩1号 “百万美元天际线的起点”亚细亚大楼 1916年初建时外滩第一楼 20世纪初,中国每年要消费650万桶火油,主要是英国壳牌旗下的亚细亚和洛克菲勒的美孚公司控制。

外滩2号 “英伦风情的大班俱乐部”英国上海总会 1911年落成

外滩3号 “公和洋行闪亮登场”联保大楼、有利大楼(英国有利银行) 1912年乔治·威尔逊受公司委托,从香港到上海开拓市场,这是他的首个项目,外滩现存23幢临江历史建筑中有9幢是公和洋行作品,1916年落成,采用当时最先进的钢框骨架。墨菲曾在顶楼设立事务所。建议到露台餐厅喝一杯。

外滩5号 “开启黄金时代” 1921年落成,首位业主日清汽船株式会社主营长江航运业务。1998年,澳洲女人在此开设米氏西餐厅,撬动外滩的商业复苏。

外滩6号 “通商银行的哥特式摇篮”盛宣怀仿照汇丰银行创办的中国第一家银行通商银行的哥特式摇篮,1897年开业。原为美商旗昌洋行产业,后为轮船招商局购得,维多利亚哥特式的小型市政厅。

外滩7号 “巴洛克穹顶下的电报大楼”丹麦大北电报公司最早在中国经营电报业务。电报加快了订货速度,减少了货物囤积,并降低了买方风险,大洋行渐渐失去垄断地位,辛酸的大班们风光不再,个体经营者却因消息灵通而发达。门楣上深红色的大鹏鸟标志,源于印度教主教之一毗湿奴的坐骑迦楼罗,也是泰国国徽的形象,泰国王室常将此标志作为极高荣誉颁赠给杰出公司,盘谷银行,1995年外滩恢复金融街功能,盘谷银行是唯一置换了整座临江大楼的外资银行。

外滩9号 “红与灰”建于1901年,中国首家轮船公司轮船招商局,运送朝廷漕粮优势。外滩现存的维多利亚风格外廊式建筑,建在旗昌洋行北楼前的花园里,福州路17号旗昌洋行老楼建于1869年,外滩现存最早建筑。1998年9号小楼收归招商局时,大山花已被拆除,敞廊为玻璃钢窗封死,红砖墙由水泥砂浆抹平,后罗小未拍板恢复红砖外立面。

外滩12号 “外滩的橄榄枝”1921年奠基,此时上海正从一战后的衰退中渐渐复苏,被称为“一片诺亚的橄榄叶”。汇丰银行1864年创办于香港,从清廷的贷款中获利颇丰,一度将中国海关与盐税的存款权牢牢掌握。威尔逊化繁为简,擦掉细密雕刻,最终呈现简洁明快的新希腊风格。

外滩13号 “外滩的钟楼之巅”1927年落成,当时外滩最高建筑。既有摩天楼般的钟楼,又保留着古典的多立克柱廊。期间,原先报时的《威斯敏斯特》改为《东方红》。

外滩14号 “最年轻的老大楼“” 1937年,交通银行委托和邬达克同为东欧老乡的匈牙利建筑师鸿达设计,(鸿达名作包括新新百货和国泰电影院)工程因抗战停工,后由华盖事务所修改后建成。

外滩15号 “先锋的古典之作”,建筑师德国倍高,以凡尔赛宫内小特里阿农宫为原型(郑时龄语)。1902年竣工,是上海现存最早的西方古典主义建筑。19世纪的外滩清一色的砖墙建筑,还没有这种以天然石材为主要材料,立面呈现三段式的大楼。大楼兴建期间恰逢拳乱工匠逃离,工期拖延。华俄道胜银行-上海黄金交易所。

外滩16号 外滩的“希腊神庙”,爱奥尼柱头回纹图案在外滩12号和27号也能看到。英商德和洋行作品。

外滩17号 “大力神托举的报业大楼”1924年落成,德和洋行设计。大力神只有上半身,腰部自然过渡到涡卷形的托座,宛若蜷曲的大腿。《字林西报》(1850-1951)宣称是“在每栋商务楼或领事馆都能看到的报纸”,编辑室在五楼。美国友邦保险当年租住,1998年第一家回归。

外滩18号 “意大利设计师菲利普的修复方案” 建于1923年,麦加利银行。

外滩19号 外滩的“王宫”,汇中饭店,“the palace hotel” 1927年蒋宋订婚于此。

外滩20号 摩登的“老贵族”。公和洋行威尔逊1925在巴黎博览会上结识拉立克先生,后者设计的乳白色玻璃经灯光照射即可闪现蓝光或耀眼的桔红光芒,美丽无比,成为装饰艺术风格的经典手段。在标志装饰艺术风格诞生的巴黎博览会上,威尔逊对这种注重装饰、喜欢集合图案且色彩绚丽的新风格兴趣浓厚,所以一改正在酝酿的新古典主义沙逊大楼原方案,将上海全面推向了装饰艺术时代。

外滩23号 “外滩的斗拱”威尔逊&陆谦受联手完成。

外滩24号 “邬达克的外滩工作室” 横滨正金银行,公和洋行作品,结合日本元素和新希腊复兴风格。日本花岗岩,窗下锁石形似低垂双目的古佛,一楼室内墙上,装饰有青铜雕刻的古代日本武士身披铠甲,肩背箭羽。1924年开业没多久邬达克在此开设事务所,工作七年。

外滩26号 “保险大楼与外滩风景”,建于1918年,公和洋行设计,由扬子保险投资,1862年由美商旗昌洋行大班金能亨(兼任美国驻沪副领事,工部局首任董事,后升任总董,反对将滨江大道用于建造码头仓库)发起创办。

外滩27号 “洋行之王”的上海总部 怡和洋行新楼。罗斯福公馆,老罗斯福的曾孙。

外滩28号 “平凡的惊艳” 英商格林邮船公司1922年所建,后广播大楼。水刷石饰面,这种传统工艺用石屑和水泥等建材塑造出天然质感的墙面,20年代初一度风行沪上。50年代被部分更换,初建时水刷石偏暖,50年代因工艺变化而增加了冷色调,最终采用粘结方法调和冷暖色调差异,近看能察觉到细微变化。

外滩29号 追逐“华尔街”的法国银行 东方汇理银行,通和洋行设计,古典主义风格。二层正中的窗,三个窗洞采用经典的帕拉第奥母题,中间窗楣上方呈券形,高而宽,两侧为矩形,低而狭。

外滩33号 1号楼“英领馆的广玉兰” 苏格兰植物学家福钦赠送的200年树龄的广玉兰。 首任驻沪总领事巴富尔主持建造,1870年第二代毁于大火。1872年第三代馆舍。维多利亚时代盛期的新文艺复兴风格,底层连续券廊,屋顶覆盖中式小青瓦。

2号楼,“滨水小楼的迷离身世”,昔日英驻沪总领事官邸,1871年竣工。灰红两色组成,拱券和连廊,配以图案精美的彩色地砖。

浦江饭店 “木香萦绕的老饭店”1907年扩建为今日犹存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密勒氏评论》由《纽约先驱论坛报》记者密勒于1917年在上海创办,是远东地区最有影响力的政治周刊。密勒长期住在礼查饭店,斯诺也在此常驻。海伦经密勒介绍后入住。美国人习惯下榻礼查饭店。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开市第一槌响彻孔雀厅。

俄罗斯联邦驻上海总领事馆 “反复开关的领事馆”,德国建筑师里约伯设计,1917年建成,融汇巴洛克和德国复兴主义元素。1918 1927 1941 1962闭馆。1936年在沪俄侨有15000名,数量仅次于日本侨民。

黄浦公园 “美丽外滩的过去和未来” 2008年,上海下决心拆除了原先设计寿命100年、服役仅11年的延安路高架下匝道(亚洲第一弯),将过境交通引入地下,把地面更多地还给漫步外滩的人们。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