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北美殉道者花园》的读后感大全

《北美殉道者花园》的读后感大全

《北美殉道者花园》是一本由[美] 托拜厄斯·沃尔夫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23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北美殉道者花园》读后感(一):以谎言描绘我

《乘客》《北美殉道者花园》《骗子》给我的触动最大,笔尖里带着的孤独和失望,有些篇章感觉就是破碎的,不知道原文是这样的还是翻译的问题。以前老师教我们写作的时候说的是,无论大家是听歌看书还是看电影,究其根本都是在看自己,若是将人描述尽了,我想总会有人在关上书后还念念不忘。

每个短篇的结尾都很带感,大概都有未完待续又好像没什么好说的余韵。

“但是玛丽还有话,很多话要说。她也向路易斯挥挥手,然后关掉助听器,好让自己不再分心。”

《北美殉道者花园》读后感(二):人生失败之书

这种书读来只会让人郁闷。书中形形色色各种人物,各种年龄,各种身份,各种关系,未必不得志,未必缺少爱,未必没有荣光时刻,未必觉得人生不值得一过,但就是不开心,这种不开心不是特定针对某件事某个人,而像是一种形而上的不开心,因为人生就是如此啊,漫长乏味,看不到尽头,一天中的二十四小时,能有一两个小时心情不错已是命运眷顾羡煞旁人。

认真描写现代人生活的作家都逃不出这个套路,不是他们喜欢套路,反而是因为诚实。我们随便翻阅一下文学史,还有谁愿意歌唱人歌唱人生歌唱人性呢?没有意思啊。看看你我的生活,无论结婚的还是单身的,事业有成还是失业在家的,有几套房子还是没房子的,年长的还是正青春的,知识分子还是文盲,谁不是日复一日,重复昨天的经验,今天自己并没有变得更好,虽然微信公众号天天吹牛逼说人都能改变自己改变人生然后就能上天了,今天自己并没有为社会做什么贡献,但可能为自己又涂抹了一层光环。现在人越来越自我和自私,都在为成为精英好踩在别人头上而活,这种人生有什么好歌颂的。活该郁闷。

给我们的借鉴是,应该尽快从这些资本主义作家的文章里找到警示,未雨绸缪,避免人生过早崩溃。

《北美殉道者花园》读后感(三):一首带着还未能燃烧火焰的《高级动物》

2016年正值书荒的一段时间,看到何帆在微博上强推了这本书,本着“看书名觉得内容也会很有意思”的心态买了回来,结果在书柜里一放就是两年。今年从温度渐渐升高阳光开始明媚的春夏之交开始翻看直到今天树叶枯黄厚衣加身的深秋时节,才终于读完了这本没有序没有跋没有简介没有注释的只有薄薄230页的短篇小说集。 并不是故事不吸引人,只是每一篇都像是日常--每个人每天都会经历的日常。 在我看来这并不像是一本小说,而更像是一本人类通行特质的说明书。作者没有用华丽的词藻堆砌和漂亮的句式修饰,也没有用繁复的叙事去刻意炫技,每一篇都是平谈无奇的直叙和描述,但清淡如水的描述却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一个个人性中无法避免也无法回避的关键词:猜疑、漫不经心、道貌岸然、伪善、背叛、欺骗,当然除了这些悲观消极之外还有对虚伪生活的爆发式反抗和与世无争后的平淡幸福。 几乎所有的故事主人公都集中在了当前热议的“油腻中年”群体中,或许是因为这个群体从各个角度来看都处于了生理与心理矛盾的集中冲突期。他们有夫妻间貌合神离的土壤,他们有亲属间利益争夺的交织,他们有工作中权利金钱肉体交易的工于心计,他们也有面对儿时梦想与现实生活巨大鸿沟时的唯唯诺诺,但最终,他们心中一直未曾熄灭的理想之火终究会把这所有的“缺陷”燃烧殆尽--烧毁了自己,或是烧毁了别人。 总的说来,《北美殉道者花园》就是一首带着还未能燃烧火焰的《高级动物》,等待点燃它一直期待的那个读者。

《北美殉道者花园》读后感(四):平凡的闪光点

短篇小说集,跟卡佛风格相像,但对我而言,比读卡佛好读得很多,场景要丰富一些,荒诞感要少一点,有些故事情节相对完整,虽然仍然是开放式结局,但不会有故事讲到一半好像作者就死了的感觉(卡佛真的让我很痛苦),常会有一些比较优美的具体的环境、情境描写,最喜欢的是《北美殉道者花园》 《北美殉道者花园》 布兰登大学的玛丽是一名普通老师,安分守己,墨守成规,顾好自己,在布兰登大学破产后去了俄勒冈州的一所大学,可这并不是她内心向往的工作环境,俄勒冈州天气不好,随时都是下雨的状态,潮湿的一切让她感到厌烦,可又欠缺一个逃离的机会。偶然有一天,她接到了路易丝让她面试委员会的信,她满怀信心与期待,用心地准备面试,却发现这次面试只是走一个形式,要选取的人早已内定。更加让人无法理解的是,他们仍然要让玛丽把这个形式走完。此时,一直胆小、怯弱的玛丽鼓起勇气进行了她的反抗,坚持不读路易丝要求她读的文章,她要说她自己的内容,说易洛魁人的冷酷无情和残暴行径,说《圣经》,关掉她所戴的助听器,屏蔽他人阻止的言语。 此时的玛丽在我心里闪烁着奇异的光芒,她关掉助听器的行动,是对这不公平规则的最好反抗。 社会总让平凡人做服从的样子,我们没有大声喊叫的权利,也没有改变世界的能力,没有大梦想,没有远目标,只不过想过好自己的生活而已,但是很多时候连这最基本的要求都会遭受到阻碍。 托拜厄斯·沃尔夫通过这本书也算是为我们这种平凡之人对着世界发出了一个声音。 在我开始工作后,这类似的事情也有很多,更多时候面对不合理的规则时更多的是感到无能为力,我常对学生说一句可能看起来比较消极的话:在没有改变世界的能力前,我们能做的只有是去适应这个世界。这是我的一种妥协。所以我爱玛丽,因为在玛丽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和性格上的缺陷,平凡普通,喜欢旁观,事不关己,对现实环境也会抱怨却从不会想着去改变,更会失去自我的去将就别人……可我爱她的原因,是在故事结尾,她做到了可能我永远都做不到的事情。 世界需要大人物来完成改变,这是必然的,可我们也是按照自己想法活着的人啊,难道勇敢地在这千疮百孔的世界上活着这么一件伟大的事都不值得赞扬吗?

《北美殉道者花园》读后感(五):一些思考

“托拜厄斯是位肮脏现实主义作家,我觉得你可能会喜欢他”,这句话是推荐这本书的朋友说的,我特别疑惑,因为不太清楚“肮脏现实主义”是一个什么概念。在我的认知里肮脏和现实不是并列词汇,而具有包含关系的,它们俩连起来说就和“玫瑰鲜花”一样怪。

我看待一些很正面的事物就总不由自主的带有人性的灰色,所以为了阅读的轻松一点,也为了避免变得反社会,我会规避掉一些书。我坚信人是具有劣根性的,像这本小说集中的每一个角色一样,都有缺陷。卖力工作,不是因为热爱,而是生计需要。出轨不是为了想要拥有激情,而是到了年纪非常急需解决焦虑,出轨看上去是最可行并且成本低的方式。书中包含了这些情绪,我就会觉得还挺有趣的。

书里大多描写的是一些社会的陌生人,生活如黑洞般吞噬生命,而作者记录了其过程。1937年的德国社会陌生人指的是犹太人、吉普赛人,另外还有同性恋、流浪者等德国社会边缘人群,我看的另一本书里对这个概念的描绘使我印象深刻。把这个词用在这里,并不是想表达它们属于同一个范围,而是属于同一种感觉。随着时间推移,人类终会走出死亡、战争、甚至地狱(无宗教信仰的人失去天堂的同时也逃离了地狱),但从没可能走出生活。然而真正的灰暗,就是生活本身。

在书里每个故事都是独立的,它们的主人公各不相同,但你合上书就会知道他们是是在一起的,他们的灵魂拥挤蜷缩在一起。拥有着瘦骨嶙峋的身躯,衰败惨淡的面容,反衬着大得不成比例的眼睛,茫然绝望。每个灵魂都在无声的发问:苦难何时终结?是否已被上帝遗弃?何以生而为人?答案从未可知。

他们并没有衣不遮体的在寒冷中挣扎,也不是在病痛与饥饿中垂死。他们或许拥有体面的工作,或许具备文化与教养,但那改变不了灵魂相同的本质。大家都生无所依,更无能为力。平日里谁也没有感觉,只有在读《北美殉道者花园》这种风格的作品时才会意识到阴暗与邪恶是每一天都在发生的。它悄然无息,不可抗拒,且拥有令人不得不正视的惊悚。只要你想寻找,就能轻而易举的发现它。我相信阳光,可阳光是短暂的,所以生活才永恒。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