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策略主义》经典读后感有感

《策略主义》经典读后感有感

《策略主义》是一本由欧阳静著作,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31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策略主义》读后感(一):九分做人,一分做事

1 书记是老公,镇长是老婆。

2 单位的公家人(政缘关系网)和黑社会两种方法,无事不成。

3 招工和用资是招商服务最重要的内容。 (新站磨店职教城配套京东方)

4 招商:假发票投资额,资金借用,虚假合同,政府部门之间出钱买资。

5 每届政府都会将本届财政用光,一届政府一届家庭。找钱成为每届政府的首要内容,收入非制度性偶然性极大。

6 富人:黑白通吃。最理想的村干部。2009年, 浙江民政厅统计三分之二村由工商户养殖户富人担任村干部。

7 搞关系是干部升迁的真正力量:邻居,同学,同事,同乡,家人,密友。朝中无人莫做官。九分做人,一分做事。四陪,三星:陪吃陪喝配陪玩陪笑;酒星,歌星,舞星。没有人送钱都没用。

8 承包政府食堂也是招待费蛋糕。

9 乡镇干部村干部名气坏了,无论你做什么好事都得不到村民的好感。

《策略主义》读后感(二):对《策略主义》一书的简要评述与问题思考

1.研究问题

a.乡镇做什么?(围绕乡镇的长期性中心工作、临时性中心工作、阶段性中心工作展开)

b.乡镇怎样做?(揭示乡镇运作的策略主义逻辑)

c.乡镇是什么?(揭示乡镇运作的维控型政权特征)

-----从实然到应然-------

d.乡镇应该怎样办?

(回应国家政权建设理论,提出国家应当增强乡镇的基础性权力、财政资源,才能主动回应乡村社会的问题。)

2.研究方法:

a.“结构—制度”法:将研究问题放置于制度结构、组织结构和社会结构之下进行理解,其中制度结构包括官僚制和压力型体制,组织结构包括乡镇的官僚制设置(三套班子)、非官僚制设置(工作组、驻村制、公婆制)、与其他乡镇机构的关系(县属机构、双重管理机构),社会结构包括乡村社会的乡土性与乡土政治状况。

b.“过程—事件”法:以乡镇围绕中心工作发生的事件为线索,分别从官僚制、压力型体制和乡土社会三个维度来对研究问题进行讨论。

3.理论对话

a.策略主义:回应韦伯的理性主义、黄宗智的简约主义。作者认为当前乡镇应是策略主义的运作逻辑,它表现为乡镇在三重结构下的策略生存、策略行政、策略治理和策略控制。

b.维控型政权:回应汲取型政权、赢利型政权、悬浮型政权、服务型政权、应急性政权。作者认为上述对乡镇政权的描述都是从不同性质的乡镇中心工作中看到的不同面向与特性,基于对当前乡镇与乡村社会的调研,作者在整体主义视角下提出维控型政权的概念。

c.国家政权建设理论:回应以往学者基于此理论对乡村研究的思考,基于当前乡镇策略主义和维控型政权的特征,作者认为国家应当增强乡镇的基础性权力、财政资源,才能主动回应乡村社会的问题。

4.文献回顾

这个部分也是本书对我启发很大的地方,每一章作者都会进行思路清晰的文献梳理,这让我通过本书即可对“乡村社会研究”这个领域有更清晰的历史性认知。这其中印象最深的还是对“理性主义—简约主义—策略主义”和“国家政权建设理论”的梳理。

5.阅读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思考

a.本书忽视了乡镇的自主性地位,在第二章谈及的象征组织结构与权力体系也仅仅是抽象的职位而看不到具体的人,这也是本书序言中李昌平提到的这本书要是再加上一个“乡镇干部是自利性共同体”的视角就好了。这个也是我在《找回国家》一书中受到的启发,乡镇和国家一样不仅仅是各种利益集团角斗的竞技场,乡镇也有自身的利益,这个利益就是由乡镇内部熟人化、稳定化的官僚共同体维护的。所以策略主义和维控型政权的概括强调的是乡镇的非自主性,但是内部官僚共同体有没有可能塑造乡镇的自主性呢?P5

b.在谈及乡镇干部结构问题时,作者一直引用罗兴清一家之言,仅谈及乡镇干部结构变化(从半边户到年轻化、知识化)的缺点。罗兴清本身也是半边户干部,固然能看到乡镇干部的年轻化与知识化的缺点,但是国家对乡镇干部的这种调整,难道没有优势吗?这一块在书中是忽略的。P29

c.中央“空降”调任的方式对官僚制正规提拔有什么影响?P35

d.乡镇以(非正式官僚制的)工作组来完成中心工作,那么正式官僚制下各部门的工作是什么呢?这些工作若是不重要的,这些机构设置的意义又是什么呢?为何要把干部培养为全能手(成本耗费)而非专攻某一方面?

e.乡镇财政没钱,上级政府也缺钱(还挤占乡镇的转移支付),那么钱去哪里了?若是在中央,中央为何不肯给下级政府财权?中央和地方会不会存在财和事的极大不平衡状态?即中央钱多但事不多,地方钱少却要做一堆事P75

f.乡镇政府和商人圈地为何用?地价这么低,又是乡镇地区,书上还提到工业区的泡沫大,涨不起来吧?搞不懂他们为啥圈地?P94

g.商人在政府“招商引资”一事中除了书中提到的优势地位,还有没有其他可能性?换言之,书里提到的政府被商人骗钱具有普遍性么?政府有没有用什么非正式手段来追讨商人?这个部分我觉得蛮有意思的,政府对非正式手段抓计划生育之类的工作,普通老百姓也用非正式的“弱者的武器”进行反抗,而商人也用非正式手段抓政府的钱,还有地方黑社会用非正式手段威胁乡镇政府。所以非正式手段才是丛林法则下大家都用的手段,无论你是官员还是商人、黑社会、老百姓。P93

《策略主义》读后感(三):笔记

村治模式指的是特定农村地区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宗教等方面共同形塑而成的特定治理模式与秩序模式。华中的村治研究也不仅仅局限于村民自治等制度上,还扩展到了土地制度、社会现象、农民生活、农村文化宗教等方面。

欧阳静在本书中,以官僚化、压力型体制和乡土性三个视角来解读乡镇治理中的“策略主义”逻辑,很独到,是对于韦伯“理性主义”和黄宗智“简约主义”的发展。

乡镇政权既非一个以理性主义为运作逻辑的官僚制组织,也非一个奉行简约主义原则的简约型政权,而是一个以策略主义为运作逻辑的维控型政权。

已有的理论一方面是只有应然没有实然,另一方米娜则是用理论的逻辑在替代现实的逻辑。

具体而言,理性主义依靠正式官僚和非人格化的制度规则来确保组织运作目标的有效达成,而简约主义则通过非正式规则来实现组织运作目标。

迎检展现了乡镇应对压力型体质时候的权力运作策略。

由于压力体制一体化运作特征,当迎接比较高层次的领导检查的时候,各层级的下级政府同时处于呗检查者的位置,形成统一的迎检主体和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检查虽然效率比较低,但是总的来说是评定下级政府工作成绩的常规方式,并因此成为推动官僚体制运作的重要手段。

面对孝道的衰落以及让村民觉得“不自在”的乡村秩序,农民通过拜菩萨、敬神灵、信祖先甚至于加入地下教会获得自在感。

在村庄内生权威缺失的背景下,乡镇又面临自身权威不足的困境,缺乏实现和谐乡村秩序的能力

当前,国家基础权力仍然弱小,但简约治理赖以维系的村庄内生权威与规范已然丧失,策略治理由此产生。

当前乡村社会的乡土性内涵四个方面的元素:

权威祛魅化之后的理性不足、非程式性、原子化,乡村社会的差序性。

如果说长老统治和礼治秩序为特性的乡土社会形塑了基层政权的简约主义逻辑,那么当前的乡土性则塑造了乡镇的策略主义逻辑。策略主义在乡村治理中的具体表现 在乡镇运作的运动化、形式主义的稳度5化以及对各类非正式权力技术诸如庄里公家人、道上人的非正式治理资源的运用。

干部商人化、富人化。

总之,无论是不受乡镇控制的放开的选举还是体现组织意图的选举,都不能产生一个真正具有公心、具有现代的结果。

面对乡镇遵循那些基于美好理念而设计的制度规则,进行制度化、理性化的运作,反而会引发一系列无序竞争的混乱现象,从而最终将自身之于被动的局面。于是,乡镇必须采取各类有悖于村名自治制度的权力运作技术,操控选举,确保乡村秩序。在财政资源匮乏,乡镇治理能力衰败的双重背景下,村干部个人能力而不是德行自然成为了乡镇选择的首要标准。为了弥补自身能力的不足,乡镇以官僚化的方式实现对于村干部的控制,使之成为充实乡镇政权组织的稳定力量。

总之,乡土政治特性和乡镇自身权利不足塑造了乡镇在乡土政治控制中的策略主义运作逻辑,具体表现在乡镇整合村干部所运用的权力运作技术以及选择只增强自身能力的理想村干部上。

混合性关系大豆不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不像情感性关系那样绵延不绝,长久存在,必须借助人与人之间的往来加以维系。

情感性关系的交往法制是需求法则,其特点是不讲算计、不求回报,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情感义务。

一般来说情感关系拥有者提拔机会最大,提升速度也最快,其次是以金钱还有美色为基础的工具性关系,最后才是师生、同学、同事、邻居这样的的混合型关系的干部,升迁具有偶然性和不稳定性。

质言之,处于差序格局中的人,交往规则因人而异,具有随意性和特殊性。

个人关系与公共关系之所以混合,潜规则之多疑替代明规则是因为处于基层官僚组织中的公职人员深嵌入差序格局的社会关系中,而无法将自己抽象为一般人。

因关系运作而产生的文化或者说意识形态对官僚制逻辑的塑造更为深远,它使得官僚制度运作缺乏基本的价值信念和道德底线,也就是基础秩序的缺失,这也许是导致乡镇策略主义运作的真正根源。而规则替代是策略主义逻辑的具体体现。当制度运作缺乏基本的价值信念的时候,任何规则与策略,无论是正当的还是不正当的,合法的还是非法的,均可以被引用。由此,我们看到,在桔镇的乡村政治和干部晋升制度中,任何策略和技术,不论其正当性或合法性,只要有助于获得所竞争的职位,均被竞争者引用。

事实上,我们会发现乡镇距离服务型政权的构想相去甚远。乡镇在农田水利、乡村秩序、乡村文化等公共物品供给方面严重缺位。乡镇无力谋划和建设乡村公共事业,甚至不能问吃乡村社会的日常性公共秩序,只能借助于事件性治理等方式来维持乡村社会的底线秩序。

质言之,与理性主义和简约主义不同,策略主义指的是基层政权组织缺乏稳定的、抽象的、普遍主义的运作规则,而以各类具体的、权宜的和随意的策略与方法作为运作原则。缺乏 稳定而抽象的规则是策略主义的基本特征。

乡镇通过工作组置换了曾计划官僚制设置,通过公婆制重新规范了制度设定的权力结构,而对村级组织的官僚化则悬置了村民自治的制度安排,这种灵活多变的非正式结构运作使得官僚制呈现形式上的名实相符和实质上的名不副实。

乡镇在官僚制、压力型体质和乡土社会的三元结构中,寻求生存塑造了乡镇策略主义运作的逻辑。

乡村策略主义是有官僚体制、压力型体质和乡土社会共同造成的,其需要同时应对三类关系:

1.官僚制的资源匮乏、权力衰弱与压力型体制的多目标、高指标之间的矛盾

2.官僚制的资源匮乏、权力衰弱与乡村社会的治理需求之间的矛盾。

3.乡土社会和规范化、程式化的官僚制之间的悖论。

乡镇策略主义和维控型政权的特性表明,重塑决定乡镇政权特性的三元结构,增强乡镇政权的基础性权力,最终将乡镇建成具有服务乡村社会能力的制度化官僚体系,是国家政权建设的首要目标与任务。

充足的财政资源和公共财政制度是建立理性化制度化官僚体系的基础。

国家政权建设必须构建一个强有力的国家基础设施,使之能有效执行国家政策、完成国家各项任务,以及为乡村社会提供服务和秩序。

1.各处压力型体制的弊端是国家政权建设的另一项重要内容。在自上而下的2.执行机制之外,还能够有一个自下而上的信息反馈机制。

3.建设一个能够为乡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和维持日常秩序的乡镇政权应当成为当前国家基层政权建设的核心内容,从而改变乡镇政权的维控型特性。

如果一个社会缺乏一套供人们共同信仰的核心价值和基础性规范,便难以产生出被社会广泛认可、毫无争议和普遍遵守的基本规则与制度,从而极易产生出策略主义的运作逻辑。

因此,当前国家政权建设的牧鞭不能仅仅停留在诸如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和制度创新等具体、技术性的硬件设施上,更应该着眼于使政权运作和制度运行赖以维系的核心价值和基础性规范这一软件设施的建设上。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