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死海骗局》经典读后感有感

《死海骗局》经典读后感有感

《死海骗局》是一本由(英)亚当·布莱克著作,译林出版社·凤凰阿歇特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4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死海骗局》读后感(一):不是小说是剧本

我這個人有點強迫症,即使再爛的書,我也會硬著頭皮把它讀完。這本小說是老公要我買回來的,他讀不下去了,我卻撿來讀,好似收留了一個孤兒,即使它真的不夠可愛,但我還是要耐心地接納它,試著去讀懂它。其實,這部冗長的作品更像是一個劇本,當小說來讀真的很累!

《死海骗局》读后感(二):狗尾续貂何日尽

自从达芬奇密码红遍全球后,各种狗尾续貂的仿作层出不穷,每年少说都有一两本。而这些作品几乎都有两个特点,一是大多名字都拙劣地硬扯上某个名人或者名胜,诸如达尔文的阴谋、但丁俱乐部、耶稣裹尸布之谜之流,好像生怕不晓得自己模仿的是达芬奇密码;二是无一例外都号称超越了达芬奇密码,可惜全都是雷声大雨点小,至今没有一本可以跟丹布朗相提并论,一本都没有。

说回本书,首先文笔就跟故事节奏明快、信息量丰富的丹布朗望尘莫及,拉拉扯扯了半本书都进不了正题,人物形象也是模糊而肤浅,令人无法投入多大兴趣。故事结构也很有问题,开篇讲了一起飞机失事意外,但是接着就另起炉灶讲了其他案件,过半才重新提及飞机意外,但是相关性依然很弱,是的我当然知道作者最后想办法给兜回来了而且地球人都知道僵尸复活这些超现实玩意儿是咋回事,但是这既谈不上双线推进,这么零碎的伏线作用也不明显,除了让读者感觉东拉西扯线索散乱之外,实在无法构筑起多少悬念,这方面倒是请效仿者们好好膜拜一下丹布朗看看人家是怎么草灰蛇线伏千里的吧!

其次,本书虽然也涉及历史宗教主题,但是比之丹布朗历时数年的考据,隐含书中各处堪比学术论文的巨大信息量,本书对宗教的解读只能用浅薄来形容,还有迷题设计方面更是天渊之别,看惯了丹布朗的解谜和布局,再看其他仿作感觉就像小孩子玩过家家一般稚嫩。

至于最后所谓的真相,好吧,对于犹大的另类解读是比较有新意,可惜不晓得伟大的中文版编辑脑子是搭错了哪根线,居然任由媒体推荐文以得意洋洋的语气把谜底和结尾给全部泄了。于是,可能是本书唯一的亮点也就酱浮云了……

《死海骗局》读后感(三):一本坑爹的好书

我从很小的时候就注意到一种现象,后来终于在上初中的时候发现有人用实验论证了我的猜想。举个例子来说,你是在城市里土生土长的居民,经常在外出吃饭的时候,你会发现一些很奇怪的人,他们穿的异常正式,坐的异常的正经,表情异常的严肃,即便是在快餐店小馆子之类的地方,然后比如说你本着一种在家在外随意舒坦不妨碍到别人就好的样子吃饭的时候,这种奇怪的人就会非常刻意,至少绝不会是无意的看着你——应该这样做,应该这样拿调羹,应该这样捏筷子,应该这样应该那样……他们一礼仪教习的姿态浑身上下都释放出一种我是有身份的人的气场。终于我初中看到的那篇文章里经过调查发现,这些非常“高贵”的城里人其实都是如假包换货真价实的乡下人。我要声明的是,我自己就是农村出生知道上初中才进城的,但是能在有限几次去城里吃饭的经历就能感觉出有这样一批“明显高于我们”的“城里人”,你就可想而知,他们是有多么的“不一样”,而这种格格不入完全都是丫自找的。

有的人也许奇怪,你说的这个例子和这本书有什么关系呢,当然有,关系可大了。我们知道没文化的人一般有两种比较明显的特点,一是因为没文化,所以我不知道自己所不知道的,我知道的就是整个世界,所以我无所不知,那么没有人有资格说我,换言之,别人只要敢说我我就炸毛就跳脚。这点我经常提起过,只有强大的民族才敢于自嘲;其二就是因为没文化 所以我会表现的比任何人都有文化……人是这样,国家与民族亦然。所以当一个国家的历史很短,尤其是几乎只有政治史和种族史可以拿来说嘴的时候,这个国家的文化势力代表们就会特别喜欢挖故纸堆,说到这里,是不是已经明白我的目的了,至于我详细是指向那一点,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但故事写的不错还是真的。以一个被上帝背弃的民族崛起为背景,他们如何的延续自己的血脉,并且不间断的想上帝的子民们进行报复。教授们的死亡预示的正是一种对文化,对文化控制的话语权的极端仇恨。所以,我也真的还是得说,山姆大叔,你得小心一点自己的文化自卑感啊

《死海骗局》读后感(四):谜一般的故事

《圣经》不管是《新约》还是《旧约》我都仔细的读过,而且对其中也有一定的研究。当初看到《新约》中那段耶稣和犹大的故事,虽然没有周星星同学那样的感受,但是他们两者之间的故事是耐人寻味的。而先前的《达.芬奇密码》真是够大胆、够坦白,让人去浮想一下究竟耶稣应该是如何的?毕竟《新约》太多都是讲解他在世间所行的奇迹。

究竟他的跟人生活会是如何呢?值得去猜测一下啊。

全书读起来比较慢,主要是人名我总是很难记得很清楚,因为书中叙事的方式并不是一个完全类似传统悬疑那样的方式,而是以案件为背景,在女警察在探究过程中慢慢发掘出一些异样的所在,以及自身作为一个女警察在警局中受到某种男性的歧视和挑衅。书中借着这些不仅是在讲述案件,更重要的是在讲述人的一种执着和顽强。

只是很可惜的是这本书又是一部待续未完的作品,这点让我看到后面就感觉到大约自己又要在期待中等待下一部的时候,真的心情感到一丝遗憾。

书中开头就是一架飞机失事了,警察介入调查飞机失事的原因。接着书中描写一名大学教授死亡的案件,女警官肯尼迪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这个大学教授竟然死的很蹊跷。随着调查的进行,女警官发现这位教授竟然在探寻什么有关死海古卷的东西,确切来说就是蕴藏在其背后的谜。探究谜底本是一项脑力劳动,可是现在又变成了一项有关生命存亡的事情。这是女警官发现的,凡是与这个死海古卷有关的人,都相继完成了人间蒸发的使命,这难道不叫人揪心么,什么谜啊,人命的干活啊。

如果以上还不算什么的话,那么后面更加神奇的事情又发生了,紧接着又是退伍军人蒂尔曼回到家中,却发现自己的妻子丽贝卡留下了如此的字条:“不要找我们”。而且妻子和他们的三个孩子就这样悄然无声的走了,不是人间蒸发啊。退伍军人精神有点要崩溃了,这是什么个情况啊,怎么就这样不辞而别了。退伍军人没办法接受这个现实,开始了满世界的寻找。在这过程之中,命运让警官与军人相遇了,他们开始了寻找,寻找那秘密背后的故事。

目标出现了,竟然我想起了黄健翔那句经典名句:此时此刻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的确目标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组织。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组织呢?死海骗局有究竟指的是什么呢?且听下回分解。

《死海骗局》读后感(五):骗了不少人

420页,13点5个印张,27万字,在同类作品当中,本书算是厚实的。

我是丹布朗的粉丝,他的作品很是读过几部,算是相当喜欢。本书的封面上的两行小字的确吸引到了我,《达芬奇密码》后最吸引人、包含最大秘密的惊悚小说。这么响的噱头,自然是非看不可了。

说句老实话,这一类书向来都是好看不好评的。在同类的书里面,我看过不少的垃圾之作,比如之类,这里就不再点黑名单了,其实那些垃圾作品也记不住名字。本作算不上垃圾,但是与达芬奇密码相比,却也有些牵强了。

作品本身其实是不错的,内容上写得很出彩,情节上也设计得很出色,这里就不详细说,毕竟那样讲就有些剧透了,这一类的作品最不能剧透,那可是大罪过。

之所以认为本作不如达芬奇密码,倒不是因为作者在名气上的弱势,而是不太喜欢这种叙事方式。虽然个人最喜欢的电影《巴别塔》有着最为特殊最为恶心人的叙事方式,但我却并不喜欢这种叙事的方法。要知道,俺可是智商低下的人,这种高智商的叙事方法,俺实在是无法接受。不过没有办法,这种多主角的叙事方法似乎在当今很流行。多主角叙事倒还不算什么,我当年的处女作也还是多主角叙事的,我们知道,一开始看起来互不相关的几个主角到最后一定会遇到一起,几条线索拧成一条,越拧越粗的。但是多主角叙事再加上时间上的先后更改,那就让人痛苦了。正如电影《巴别塔》,电影前半部分镜头中的事情并不是先发生的,最先发生的是在电影的中段,前半部分多是电影的发展部,当然,高潮和结尾还是要排到最后,要不然观众肯定是要疯掉的。写书和写剧本虽然略有不同,但是大抵还是相似的,而且这些外国人写的书大多镜头感十足,往往可以直接改写成剧本,不需要做大的删改就可以成形,所以在读这类作品时,我总是会和一些好莱坞的片子相比较。

除去叙事方式,本文算是佳作。正如封底所说,作品巧妙融合了历史、文学、密码学、宗教、古文字等多领域知识。虽然读者们读起来很吃力,但也很爽快,尤其是像我这种自以为有点儿文化的读者。像我这种人,什么东西都略听过一二,但什么东西都不懂,所以作者一写到这些事情,便会觉得好奇,看后也觉得大长见识,这也是此类文化悬疑作品的又一看点。

本文似乎还没有终结,从文末来看,应该是有续作的。续作如何,翘首以盼。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