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存在主义简论读后感锦集

存在主义简论读后感锦集

《存在主义简论》是一本由[美] 弗林著作,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存在主义简论》读后感(一):评《存在主义简论》

越是看不懂和读不懂的主题,越刺激我的好奇心,越想看懂。存在主义哲学就属于这一类,弗林的这本《存在主义简论》还算容易懂一些,因为书中有很多例子,比较生动,比如那个警察通过受害者的描述给犯罪嫌疑人画素描的例子。另外,读完本书,有一个深切体会,任何一种哲学思想的诞生,都不能脱离当时的大背景,而(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也不例外,当时的最大的背景是刚刚结束的二战,以及刚刚开始的冷战,尤其是对于大屠杀的反思等等,存在主义的定义,恰恰存在于如何解读二战和冷战这些重要的历史。而假如我们自己对于二战和冷战不够了解,自然也是无法理解存在主义哲学的。另外,还知道了存在主义哲学后来的式微,重要是受到了结构主义思想的攻击,看来打算读懂存在主义的话,倒是可以看看结构主义。

《存在主义简论》读后感(二):存在主义简论-主要内容

按照本书各章的主要内容梳理。比较冗繁,以不丢失内容为原则。

本书是牛津通识读本一贯的风格,先列出一些议题,然后汇总存在主义主要哲学家们在这些议题上的观点。逻辑性强,但用来对存在主义形成一个鸟瞰性的概览却感觉又点吃力。此脑图即为理清思路所做。

《存在主义简论》读后感(三):真实性继而之后人必须完成的超越性

关注点就是现实生存,也就是个体幸福,关注在时空中每一个时间维度的具体境遇哲学。

任何两个人、任何两种境遇都不能用同一个标准来彼此衡量。 意识到这个事实,就是经历一场危机。 ——加布里埃尔·马塞尔

“存在主义的产生不仅有经济危机、一战、二战、社会变革等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而且也有其重要的哲学思想渊源。虽然“存在主义”一词是由马塞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末引入的,但“存在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却肇始于克尔凯郭尔的个体哲学和尼采的唯意志论,海德格尔和萨特又运用胡塞尔现象学方法对存在主义作了存在论解释、阐发和提升,存在主义最终遭到列维-斯特劳斯、阿尔都塞、拉康、巴尔特、福柯等结构主义者和思想家的批评而逐渐走向衰落。”

“存在主义反对以黑格尔哲学为代表的近代思辨理性主义,强调哲学应该研究具体个体的生活、经验以及历史境遇,关注个体内部非理性的主观情绪体验(恶心、荒谬、焦虑、恐惧、死亡的体验),阐发了有关个体行为、自由、选择及其责任的哲学学说。”

大概有两种,一种是以萨特为代表的关注人存在的境遇,也就是直接关注人生,研究人存在的道德与如何去生活,也就是伦理和心理问题,也就是每个个体独特的个体生存。

另一种就是海德格尔,海德格尔早期《存在与时间》就有点类似萨特的研究,只是后来其改变了自己的研究方向,萨特也借用了海德格尔的一些研究成果,海德格尔认为萨特这种只把人的存在看做是境遇低估了人,海德格尔研究的是存在的意义,人是意识到存在的,是存在的守卫者,海德格尔是研究存在本身——存在的意义,而不是作为人存在伦理道德的研究。

“人并不是存在物的主宰,而是“存在的邻居”或看守者。人在开口说话之前应该首先让存在与他攀谈,他应该静待存在对他开口说话。”

“贯穿其学术生涯,海德格尔都在批评那些专注于本质与生存、原因与结果、主体与客体这些形而上学问题和人性理论的人,他们使我们无法接近存在本身。”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主义者把注意力放在了我们必死性的道德和心理层面,而不是它揭示存在意义的力量,这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本书主要关注的还是以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其实存在主义自古以来都有其影响,只要这个哲学家专注于人现实生存境遇的,就可以说其是存在主义。

最终令我花费时间精力下笔的原因就是题目所示。它很符合我目前自己在进行的思索,如何解放自身,赋予自身自由,并勇于去追逐只是可能达到的幸福。

“本书的最大亮点在于作者不仅把存在主义当作一种哲学,还别具匠心地把存在主义定位为一种生活方式,从而很自然地把理论与实践、通俗性与思想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存在主义哲学家,都很注重伦理道德,因为他们深切的关注个体与个体,个体与世界的关系,每个人既是孤独的存在,又与他人与世界相连接。

简而言之,存在主义者是人作为个体按照一定指导思想在境遇(他人以及世界)中存在。

存在主义以具体而非抽象和永恒的方式从事哲学研究,自由是存在主义永恒的向往。

这里我主要讨论一下,存在主义所说的超越性和自由,当然,我加上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海德格尔的绽出的时间性(temporality, ekstatic):这一术语由海德格尔阐述,为萨特和其他人所采纳,但早已被克尔凯郭尔所预见。它指的是生活时间的三个维度,即作为“被抛”或真实性的过去,作为“投射”或绽出的未来,作为“沉沦”或淹没在日常生活中的现在,这与量化的“钟表”时间完全不同。这种时间观阐明了一种存在主义的观点,即我们从根本上讲是受时间束缚的,但这种存在主义观点强调作为可能性的未来维度,尤其是我们最本己的可能性,我们的向死而在。

“境遇是萨特所说的“真实性”和“超越性”的一种模糊混合。“真实性”指的是我们境遇中的已知事实,像我们的种族和国籍、我们的才能和局限、我们要与之打交道的他人以及我们先前的选择。“超越性”(或说是我们意识对已知事实的超越)指的是对我们境遇的接受方式,即我们如何勇敢地面对这个真实性。”

我认可这种超越性,但对这些概念定义无好感。

对我来说承认一种从开始到结束的宿命,或者说从开始到结束的不可控,这恰恰是我唯一自由可能性超越性的实现。

那么这所谓超越性或许可以看一下之前写的这个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note/726285652/

当然所谓超越性范围没有这篇文章这么小单指超越苦痛获取幸福,萨特海德格尔以及其他存在主义哲学家的超越也各不相同。

存在主义所面对的:

我最崇高浩瀚的时候,也是我最卑微渺小的时候。 因为只有把人与世界的关系处理成只存在人和世界这一种关系,才能自觉伟大,才能去超越这个世界,超越之前存在的自己。 那么这个时候很无助的境遇出现了,作为思维主体的我毫无支柱,只有这个自我意识,只有这个已经独立的个体面对整个世界,面对无法控制的命运,面对赤裸裸的存在。 思维主体自然就会问出很多成为独立个体必然会问出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基本不存在人求真意志想要得出的正确答案。只要想做一个真实的人,就必须去自己给出答案,或者自己处理提出问题的后续,也就不可能依靠他人的答案,因为是这个个体面对这个世界,其他人只是包含在这个世界之中。 没有确切的答案,几乎等于没有答案,但作为人去存在,所经历的境遇又必须存在一种生存指导思想,那么人就必须选择一种不知其是否正确的答案,这不是很荒谬虚无吗?同时带来了难以解脱的精神痛苦。 除却精神痛苦之外,人本身还需承受肉体带来的痛苦,两种痛苦交加,人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只有忍受住这种完全个体性的存在(自由),再配上可以忍受的现实生存(肉体生存),才有幸福可言。

写到这里,写不下去了。我看了两遍感觉理解还是不到位,感觉再看下去我受不了,大概全部能理解,但短时间组合不到一起。

必须换一本书,先缓一缓以后再说,不过存在主义的大概还是有所了解的。

另外存在主义之所以站得住脚,是因为人类理性(认识能力)的局限性,也就是说我们的哲学已经到了什么地步呢?人已经知道了自己的无知,所以已经不求得到什么完全的真理了,现在哲学的目的,就是尽可能清晰调理的分析考察人、世界、人与世界的关系、人凭何存在、存在的意义、意识是什么等东西,现在哲学只求到达人类理性的局限,但从不敢说自己说出了真理。

例如萨特所说知识只能是介入的,例证薛定谔的猫,量子物理认为物理学的基本定理也不是确定性的。尼采说知识只是解释,最终的知识也只是解释的解释。休谟的极端怀疑论就不要说了,连因果关系都可以怀疑,自我亦被怀疑。维特根斯坦的哲学也说出了语言的局限性。康德的物自体本身就代表着不可知论。其他各种语言学派亦是如此,他们已经放弃了绝对的真理观,而是选择如科学般的不断改进或然的知识观。

所以人可以选择各种流派的哲学,也可以选择各种宗教信仰,因为目前来说没有所谓终极正确的思想指导,如同存在主义所说,人就是被抛在这个世界,然后必须选择一种态度一种方式去存在,学哲学的意义就是了解人有各种存在方式,无论是纯理性,亦或存在主义,亦或纯宗教都是可以的,人必须选择。

存在主义就是一种关注个体境遇生存的思想指导。

生无所定,人自身必须选择确定,选择相信一些东西,尽管这些理论判断无法得到最终的实证,但人必须选择一种自认为最好的生命的解释,然后带着这个解释去生存去存在。

哲学到最后还是要相信非理性的东西,逻辑的建立是依靠非逻辑,理性的建立是依靠非理性,荒谬的知识啊!人必须选择啊!我的老天鹅,可真够意思,生命(存在)也真鸡儿扯淡。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