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婴幼儿心理百科(5—6岁)(新修版)》读后感摘抄

《婴幼儿心理百科(5—6岁)(新修版)》是一本由[韩] 申宜真著作,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2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婴幼儿心理百科(5—6岁)(新修版)》读后感(一):《婴幼儿心理百科》:读懂孩子内心,父母育儿更放心

0到6岁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对一个人的一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为父母,非常有必要了解这个阶段幼儿的心理。 韩国延世大学精神健康医学科教授申怡珍,被认为是韩国最好的儿童教育专家之一,她结合自己25年来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经验,撰写了这套《婴幼儿心理百科》。 根据0到6岁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她把这套书分为了三册,今天主要来说说5~6岁孩子的科学养育指南。 这本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主要是5到6岁孩子,父母最关心的20个问题;第二个部分系统地讲了5~6岁儿童的一些常见问题,比如学习、教育、习惯等。 作为一个五岁孩子的妈妈,我最关心的还是关于孩子的习惯养成问题。

1.孩子不肯吃饭怎么办? 孩子不好好吃饭,一上饭桌就像上战场,这是很多妈妈都头疼的问题。 狠下心来任凭他去,会担心孩子缺营养怎么办;追着喂饭,又担心给孩子养成不好的习惯。 申怡真教授在书中这样说:遇到这种情况,父母要抛弃强迫的观念,不要觉得必须要把饭塞到孩子的嘴里。 有的孩子天生就觉得吃饭是件为难的事情,他们对某些食物的独特味道,口感,气味天生难以接受,如果是这种情况,让孩子想怎么吃就怎么吃,想吃多少就吃多少父母只需要配合孩子的口味,培养他们的饮食习惯就行,按时吃饭固然重要,但让孩子能够安心的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也很重要。 另外,为了让孩子更好的吃饭,作为父母要多给孩子一些在外面尽情玩耍的时间,让他们充分释放自己的能量,等玩够了,玩累了他们自然就能好好吃饭了。 除此之外,父母跟孩子一起做饭,让孩子使用餐盘,也是促进孩子好好吃饭的方法。

2.孩子跟妈妈顶嘴怎么办? 到了五六岁的年纪,很多孩子都会跟父母顶嘴,其实这是正常的现象。 5到6岁的孩子还无法理解不同情况下的规则和逻辑,不懂得灵活处理一些事情,所以当父母告诉他们的事情和他们自己所知道的规则相反时,他们就可能会跟父母讲道理讨说法。 这时候如果对孩子发脾气,或者企图让孩子闭嘴,都会妨碍孩子的正常发育。作为父母,要学会视孩子为与自己同等的人格主体,经常询问孩子的想法,积极的对他们的意见表达自己的看法,并通过这种方式与孩子进行对话。 当孩子与父母的意见不一致时,在说“不行”的同时一定要讲明理由,让孩子理解; 当孩子表达“不要”的时候,一定要听听孩子的理由,引导孩子积极的表达自己的情绪,然后再帮助孩子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

3.如何纠正孩子的坏习惯? 当孩子表现出一些不好的习惯,与其说是孩子出了问题,不如说是父母没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作为父母,要想办法让孩子明白遵守规则的意义。 其次,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少说,即使你说的话再正确,说的多了也会变成唠叨,这些话就起不了太大作用。如果父母想要向孩子传达自己认为真正重要的信息,那么就需要具备能够对微小错误视而不见的智慧。 另外,在纠正孩子坏习惯的同时,控制说话的情绪是非常关键的。作为父母,要学会使用中性的表情,在不掺杂任何情绪的情况下,准确的传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 5~6岁的孩子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作为父母如何读懂孩子的内心,让孩子的成长更舒心,读完这本《婴幼儿心理百科》,你会找到答案。

《婴幼儿心理百科(5—6岁)(新修版)》读后感(二):百科全书式育儿指南,提供科学养育方法

有两个孩子在游乐场玩,鸽子飞过来,在台阶上休息。孩子们看到鸽子后就往台阶上跳,结果摔倒了,并大哭起来。两位妈妈气喘吁吁的跑过来。

一位妈妈抓住孩子,一边数落他一边拍打他的屁股,“告诉你不要爬到高处去!”孩子被打的哭得更大声,妈妈更生气了,“马上不要哭,停!”孩子不敢放声哭,只能委屈的掉眼泪。

而另一位妈妈则与之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位妈妈温柔的对孩子说:“摔了一跤很疼吧。你是因为想摸摸鸽子才往台阶上跳的吧?刚才那只鸽子飞走了,你看,这边又来了一只啊。”妈妈主动把孩子哭泣的原因说了出来,还通过分散注意力的行为促使孩子停止了哭泣,孩子拉着妈妈说:“妈妈,我们一起看鸽子。”

两位妈妈都想让孩子停止哭泣,一位妈妈用居高临下的命令语气迫使孩子停止哭泣,而另一位妈妈采用接纳孩子感受的方式,让孩子自主停止哭泣。两位孩子虽然都不哭了,可是一个脸色阴沉,另一个则望着鸽子,眼睛发光。

那么,这两个孩子谁的心理状态会发展的更健康呢?显然是第二个自主停止哭泣的孩子。因为孩子的感受得到理解。我们每个父母都想养育出身心健康的儿童,但是,如果父母不懂得孩子的内心,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就有可能会用错方法,伤害孩子。

《婴幼儿心理百科(5—6岁)(新修版)》适用于5—6岁孩子的父母(或主要照护者)。书中重新选择了5—6岁孩子父母最关心的20个问题,并对这个阶段的孩子在学习问题、教育问题、性教育问题、习惯、自我表达、幼儿园生活、阅读、入学准备、父母的态度等方面的心理特征,进行了符合婴幼儿心理发展规律的解读,还提供了科学的养育方法。

此外,本书还新增了一项“5—6岁孩子父母绝不能忽视的孩子发出的5个危险信号”,帮助父母尽早识别孩子的心理健康危机。

如何让教育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

父母的养育态度会反应在孩子的各个方面。那些总得不到父母认可的孩子,就会引起自身的情感缺失;而那些自我感受总能得到父母认可的孩子,他们无论面对什么事情,都会保持热爱的兴趣,学的投入,能力也会随之得到提升。

研究显示,5-6岁的孩子,就已经有很强烈的自我意识了,70%的自我已经形成。这就意味着,人活一世的“基础”在这个阶段已经开始建立70%。因此,如何教育你的孩子,如何让孩子生活的快乐幸福,至关重要。

当孩子做出什么东西,不管是多么微不足道的小玩意儿,只要父母用心称赞,孩子就会兴高采烈的琢磨新的东西。而如果父母说“这是个啥!”孩子就会失去往更好方向发展的动力,是否能与孩子共情就是能带来如此巨大的差异。

每个人在不同时期都会有不同的想法,孩子在成长阶段更是如此,所以及时了解孩子的想法,家长才会更懂得孩子与孩子的距离更近。

当孩子有负面情绪时,家长不要第一时间就批评、制止孩子的情绪。孩子有负面情绪一定是有原因的。听听孩子的想法,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也许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

真正的爱并不等同于“教育”,而是要和“共情”画等号。感受孩子的内心,分享孩子的感受,陪孩子一起快乐才是至关重要的。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所作所为、一举一动,孩子都看在眼里。家长的处事方式也会影响到孩子,家长懂得共情,孩子也不会无理取闹,他们会更体贴家长,知道家长的不容易。

从小的方面来说,共情可以使家长在教育方面更加得心应手,从大的方面而言,共情对一个孩子的影响可以是终生。

如果孩子没有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父母首先要反思自己的养育态度,看看自己和孩子之间是否进行了充分的情感交流等等,如果父母和孩子关系良好的话,教育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无须过分担心。

做好情绪调节,消除与孩子的情感隔阂

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会发生无数让父母大发雷霆的事情。每天从早到晚都像打战一样,从一开始的好言相劝,也慢慢变得怒不可遏,父母也是人,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我们回想一下和孩子发脾气的场景,其实大多时候是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总是盯着孩子不放,鞋子放的位置不对,吃饭把衣服弄脏,多吃了一个零食,不小心洒了一杯水,默写错了一个字,考试扣了一分。……”

书中写了一个英国的心理学教授埃德·特洛尼克做过一个非常著名的“静止脸实验”,实验开始时候,妈妈和宝宝玩耍,宝宝随便指不同的地方,妈妈顺着看,给他鼓励,和他交流。接下来,妈妈开始改变表情,由热情回应变为木然无表情。无论宝宝什么反应妈妈的脸始终是静止、空洞无变化的。宝宝尝试了几种方法引起妈妈的关注和回应。当没有得到正常反馈,他马上表现出负面情绪,变得面无表情,不再看妈妈。就算妈妈后来恢复了笑脸,宝宝过了20分钟之后才能放松下来。

由此可见,孩子很难消化看到妈妈生气时所受的惊吓。父母对孩子吼叫发火,哪怕只有冷淡焦虑的时候,都会在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影响,甚至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大脑发育。

但父母也是人,也会有情绪的时候怎么处理呢?回避一下。

与其对孩子发脾气,不如先离开此刻的场景,回避冷静一下。去到另一个房间,听听音乐,看看喜欢剧情,在大自然中散散步等等,等到自己情绪稳定了之后,再去跟孩子进行沟通。

当我们不小心错误,孩子发了脾气之后,也可以跟孩子说对不起,告诉孩子,自己不是故意的发火的,即便是孩子有错再现,但对孩子发脾气也是不对的。让孩子理解父母,并获得原谅,消除因为发脾气所带来的后果。然后再心平气和的去和孩子沟通处理问题。

当父母与孩子消除了情感隔阂,双方的关系就能朝向尊重和关心的方向发展了。

孩子到6岁左右,70%的自我已经形成,要打好这70%的人生基础需要培养孩子哪些方面的能力和特质呢?相信读完《婴幼儿心理百科(5—6岁)(新修版)》,你将找到答案。

《婴幼儿心理百科(5—6岁)(新修版)》读后感(三):走进孩子的内心,和孩子一起成长

文 | 海蓝蒲雨

《婴幼儿心理百科(5-6岁)》

我特别喜欢一首诗,叫做《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太快,蜗牛已经尽力爬,每次总是挪那么一点点。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仿佛说:‘人家已经尽力了嘛!’我拉它,我扯它,我甚至想踢它,蜗牛受了伤,它流着汗,喘着气,往前爬……”

教育孩子,就像牵着蜗牛去散步,不能太急,也不能太快,要跟着孩子的步伐来调整,慢慢地形成孩子自己的节奏。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家长像升级打怪一样,发现一个问题着手“消灭”掉一个问题,又会冒出来另一个问题,折磨得我们焦头烂额,但又心怀希望找寻问题的解决方法。

“孩子不喜欢上幼儿园,一到幼儿园就又哭又闹,怎么解决孩子不想去幼儿园的问题?”

“孩子平时在公园或者小区跟其他小朋友玩得挺好,为什么一到幼儿园就不知道如何跟同学打交道呢?”

“孩子上桌不好好吃饭,挑食很严重,该怎么办?”

“老师又打电话来了,说孩子又打人了,这可怎么办啊?”

“孩子已经大班了,九月份就要上小学了,需要做些什么准备吗?”

……

在育儿中,我们家长会遇到很多这样类似的养育问题,怎样解决成为我们的首要难题。在韩国小儿精神科医生申宜真写得这本《婴幼儿心理百科(5-6岁)》中,我们发现了很多我们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从这些案例中找寻到对应的解决办法,给我们指引出一个正确的育儿方向。

作者申宜真是韩国著名的小儿精神科医生,到目前为止已经为60多万父母和孩子提供过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曾获得“第七届首尔杰出女性奖”。她结合多年的诊疗经验、成熟的婴儿心理理论、父母经常提问的问题和自己两个孩子的养育经验总结而成,创作出了这样一本《婴幼儿心理百科(5-6岁)》,让我们这些新手父母能够从中获取到相关解答和可执行经验,帮助我们科学育儿。

《婴幼儿心理百科(5-6岁)》这本书里面覆盖的内容非常多,从“学习问题”到“父母的心”一共九大章节,再加上“父母最关心的20个问题”到“父母最不能忽视孩子发出的5个危险信号”,都以问答的形式进行展现。每一位家长关心的问题,申宜真都在问题之后进行详细解析问题原因、纠正的方法、给孩子和家长的建议以及对照的案例,能够让我们“对症下药”,改变现状。

如果说《婴幼儿心理百科(5-6岁)》是一本育儿字典,不如说这是申宜真为我们每一对父母建造的一座心理诊疗室,让我们一起自查一下孩子和我们自身的症结所在。

1、常见养育问题之一:孩子不想去幼儿园,该怎么办?

孩子不想去幼儿园,该怎么办?

孩子不想去幼儿园,这是在孩子身上发生的最常见的一种现象。我的孩子身上就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刚进入幼儿园,因为陌生的环境和老师同学、对父母的依恋关系、自身的焦虑和不安,让孩子特别害怕上幼儿园,甚至曾在幼儿园嚎啕大哭而导致老师给我打电话商量对策。

同样地,申宜真举了一个相似案例:因为有京的妈妈想要孩子学习英语,从原先的普通幼儿园转到英语幼儿园,有京非常不适应甚至跟妈妈说“不想去幼儿园”,但并没有告诉妈妈为什么不想去,直到申宜真的介入,有京才说在这所幼儿园很不适应,没有朋友,也害怕讲课的英语老师。这个时候,妈妈才意识到孩子不肯去幼儿园的症结所在。

孩子不去幼儿园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像我家孩子是因为对父母太过于依恋,离开父母去幼儿园后会有短暂的分离焦虑导致她感到害怕;申宜真沟通的孩子则是因为换了一家陌生的幼儿园后,导致的不适应和丧失自信心。

申宜真分析了很多孩子不愿意去幼儿园的诸多原因:(1)孩子身体发育水平不够适应幼儿园;(2)孩子处于分离焦虑期,不想与父母分离而哭闹;(3)社交能力比较弱;(4)天生感到焦虑和不安,导致从心理产生抗拒;(5)智力不足跟不上幼儿园的节奏等。

提供了很多帮助孩子逐渐适应幼儿园的方法,比如父母逐渐增加与孩子分开的时间,带着去公园或者游乐园,让孩子跟其他孩子一起玩耍,从陪伴在旁到逐渐拉开距离,让孩子慢慢适应;经常跟老师进行沟通,特别是适应能力比较弱的孩子,需要老师多费心,多关注,包括对待方式的调整和更多的关怀鼓励。

2、常见养育问题之二:孩子不肯好好吃饭,该怎么办?

孩子不肯好好吃饭,该怎么办?

有些孩子是天生的美食家,对待任何食物都是保持着充分的热情,享受着每一口的食物;有些孩子是天生的挑食者,对待任何食物都充满着无情的抗拒,吃一次饭跟打一次仗一样让人心力交瘁。

在《婴幼儿心理百科(5-6岁)》这本书里,申宜真拿自己小时候做例子,她是天生的敏感型气质小孩,对待食物的要求很高,一点儿不合时宜的食物都会让她感到恶心,会从嘴里吐出来,所以从小让父母操碎了心。但有些孩子不是这种孩子,可能是吃饱了零食而不愿意吃饭,也可能是因为不饿不愿意吃饭,或者是因为没有喜欢的食物而不想吃饭。

在孩子不肯好好吃饭这一点,父母需要细心观察,去了解孩子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而不愿意吃饭,由此调整好孩子的饮食问题。

父母可以为孩子好好吃饭,做一些必要准备,比如给孩子准备一个漂亮的餐具,在餐具上放上一点食物,跟孩子约定好吃完,或许孩子会发现食物的美味;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做美食,让孩子参与进去,孩子会发现自己做出来的美食特别好吃而增加了食欲;在吃饭前两个多小时之内,不能让孩子吃过多的零食,以免孩子不愿意吃饭;不能让孩子边看电视边吃饭,会养成不好的饮食习惯;增加孩子的运动量,保持饥饿;不要追着孩子喂饭;到了饭点,孩子不愿意吃,就把食物撤掉。

3、常见养育问题之三:准备要上小学了,要做什么准备?

准备要上小学了,要做什么准备?

我家孩子目前五岁,明年九月份就要准备去上小学了,所以对上小学需要准备什么格外关注,在《婴幼儿心理百科(5-6岁)》这本书里申宜真描述了除了一些简单的语文、数学技能之外,更侧重的是孩子要上小学的心理准备,这样才能够让孩子更好地适应跟幼儿园完全不一样的小学时光。

申宜真介绍了孩子在小学入学前必备的七种素质:情绪调节能力、冲动控制能力、注意力、共情能力、道德感、社会性、对新知识的好奇心。其中,情绪调节能力尤为重要,面对学习节奏更为紧张的小学,孩子要能够提前调节好情绪,避免过度紧张或者过度放松,这样才能够在学习上有的放矢。

另外,在韩国和我们国家一样,上小学之前是需要家长给孩子做一些学习上的准备,比如父母教会孩子认识一些简单的字、熟练掌握1-20的数数和10以下的加减法运算。

我们可以从孩子喜欢的游戏上着手,比如让孩子写下想要买的物品名称,然后带着孩子去超市里购买;让孩子写一封给朋友或者妈妈的信;和孩子一起玩“你写我猜”的游戏,在背上写字让对方猜写了什么。

作为家长,我们都懂得这样一句话“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理解孩子的行为”,但是当我们真的遇到这样或者那样育儿问题的时候,我们会焦躁不安或者挠心挠肺,需要像有处理经验的申宜真医生给予我们一些育儿上的指导,让我们迎刃而解,避免走弯路。

“让蜗牛往前爬,我在后面生闷气。咦?我闻到花香,原来这边还有个花园,我感到微风,原来夜里的微风这么温柔。慢着!我听到鸟叫,我听到虫鸣。我看到满天的星斗多亮丽!咦?我以前怎么没有这般细腻的体会,我忽然想起来了,莫非我错了?是上帝叫一只蜗牛牵我去散步。”希望每一位带着希翼的家长都能够像牵着蜗牛去散步一样,走进孩子的内心,和孩子一起成长。

❤欢迎关注我,一起走进美丽的阅读世界❤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