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巢》经典观后感集

《巢》经典观后感集

《巢》是一部由秦潇越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巢》观后感(一):不是“不会吃苦所以受挫”,而是“不自苦就不会受挫。”

暗的光十荐放映-男主似乎是想证明自己的价值的,他买书(未必看书),学的听起来很哇塞的专业,他谈起信仰能高谈阔论,但全都只有表没有里,这一切是一层容易撕掉的便签,是他空空躯体的保护色。一旦面对失业、家人的质询,他会慌得任由自卑外溢,虚张声势或者直接摆烂,抱怨一切不公和命运。全场错不在我,若你认为错在我,那我了结自己行了吧的摆烂态度,慢慢地也会让真心关心他的人失望远去,沉没成本太高了。

亲戚说他“因为不会吃苦,所以受挫”,我一度陷入迷思,如果这种经济不独立的状态下,有吃有住还有钱花(他甚至喝巴黎水,打40多块的出租,而妈妈3块钱都嫌贵),他何必如此自苦,做个快乐保安其实也不错啊!

说到底他还处于不成熟的小孩状态,既要且要又要不到。坐井必然观不了天,一只不想学飞的小鸟想出巢,必然会遍体鳞伤。其实大众期望多简单,不是让你卷谁飞的高,只求能自己飞出去觅食。

看了导演映后问答,我突然有些焦虑。每个人都有个自己喜欢的碗,你告诉自己要修他,却一直不动手,或者坚持不了几天。等有一天碗都吃灰了,或者碗被人摔碎了,你还觉得自己能修碗吗?你还需要这个碗吗?

《巢》观后感(二):归因于内且归因于外,个体的溃败来自雏鸟难飞

导演剪辑很棒。故事像在建房子,把一个巨大的、由无数小问题组成的逼仄巢笼,一层层堆砌到你面前。各种充满隐喻的细节,就像枝与枝间透出的缝隙,窥见一丝真相。

男主房会是一个争议很大的角色。

所谓的理想跟喜好,也许只是他对抗自卑的包装,对日复一日人生的呐喊,是偶尔能拿出来看一看就足够表达“我”所存在的价值证明。跟被拍摄纪录片一样,是一种希望。对特殊艺术的喜好帮他赢得了另一种特殊关注。这也导致导演的痛苦。救赎他人得到好结果才叫救赎,坏结局叫拉入地狱。

房的悲剧是多方性的。雏鸟难飞的溃败来自家庭的折磨,居巢不安的糜烂来自功利至上的社会。房的欲望与能力脱轨,努力又被自我否定,最终打造出一个既要又要并且不“努力”“啃老”“满脑子想女人”的失志者。

所以天主教,其他人,屏幕前的观众都会不自觉地要求他做出改变,这是必然的。大家都在现实社会中努力过生活,为了生活付出代价,凭什么你可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且依旧不满足,依旧欲望那么多。

他人过度的期望下,以至于我会思考。食色性也人之本能,懒惰自由人之天性,放在他们身上为什么会成为不思进取的原罪,需要去收敛剔除,为之羞耻并低头?

《巢》观后感(三):寓所即牢笼,在家庭和房子的藩篱里挣扎的普通人

不同于在文学或者影视作品中塑造一个悲观人物形象,纪录片的镜头下人物形象更鲜活,环境也真实得沉重。我们无法像批判一个文学形象一样批判和我们同样生存着的生命。在生活化的镜头和家庭絮语中,我们或多或少看到的是和我们相同的日常生活的碎片和剪影。

这种琐碎平淡的生活中没有突发的巨大危机,所以在父母眼里,悲观厌世、懒惰空想的儿子才会更显得突兀而无法被理解。

对婚姻的向往,对体面的工作的追求,对个人爱好的幻想般的固执和执着,镜头下的主角一次次地想要离开家庭和过往二十几年筑下的巢,但每一次幻想着脱离旧的巢,又陷进了新的巢。买房、工资捆绑着婚姻与爱情,

巢是港湾是归宿,是任何时候都能向他们伸出双手的父母,巢是束缚是枷锁,是上海高企的房价,是相亲的谈判桌上的第一枚筹码,是三千块钱的月薪和读不完、没地放的书堆。

对婚姻的向往,对体面的工作的追求,对个人爱好的幻想般的固执和执着,镜头下的主角一次次地想要离开家庭和过往二十几年筑下的巢,但每一次幻想着脱离旧的巢,又陷进了新的巢。买房、工资捆绑着婚姻与爱情,

影片快要结束,一直对主角施以援手的杨光终于也感到了疲惫。沉浸在现有的巢里是温暖的,主动选择被家庭的牢笼、舒适的枷锁囚禁并不是一个鲜有的事情。只不过在尝试帮助他人作出改变,施以援手的人看来,厌世的情绪障碍的人,他们的舒适区和巢穴意味着向他人索取,像是以死亡和放弃作为威胁和手段,获得一种继续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的权力。

温情脉脉的束缚,是影片中每个个体给自己戴上的打不破的枷锁。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