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情感学习》读后感锦集

《情感学习》读后感锦集

《情感学习》是一本由[德] 乌特·弗雷弗特 等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光启书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页数:46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情感学习》读后感(一):我们总觉得情感是天生的,但其实它也需要后天去学习的

对于成年人,情感学习涉及五个领域:(1)家庭生活,如对生育控制的态度、父母的角色和作用、婚姻关系等方面的意识;(2)职业生活,如处理好领导与被领导之间的关系,获得工作满意等;(3)政治、文化、经济生活,如赞成和接受法律和道德准则等;(4)个人发展,即培养对个人的学习潜力和发展可能性的积极态度;(5) 终身学习,即认识到学习是自身一辈子的需要,对学习持有积极态度。情感学习能提高个体参与和适应生活事件的能力。对于学生,情感学习与认知学习同等重要。在音乐、艺术和文学的教学中,教师一般比较重视情感学习, 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兴趣、积极的评价和态度。在学校教育中,不应认为情感学习是认知学习的副产品而不予重视,应设立情感目标,加强情感学习。

《情感学习》读后感(二):一部有关孩子的情感史、阅读史、社会生活史

本书是一部分析我们在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时所感受、体现出的情感,还原当时的阅读情景与读者反应,儿童会与书中主人公一起体验成长,通过模仿与自我调整,学习各种情绪,并且将这些情绪转化成知识,也能通过阅读。来学习感受、认识情感。

让我们明白“儿童文学不是和成人读的一样,只包含些感情作用,而是带教育意义的。”在本书中,作者向我们阐明了儿童情感的研究在儿童教育的科学性与宗教性、儿童情感关系的塑型、儿童国民的塑造这三个方面均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选取从十八世纪到二十世纪将近六十本儿童文学著作与教养手册等研究资料,细读文本、史料分析,将阅读情感分成:焦虑、信任、虔诚、同情心、同理心、爱、羞耻、痛苦、恐惧、勇敢、思乡病以及无聊这十二个类别。

清晰的讲明了,在文学作品中,作者为何会塑造出这一形象与意象,以及期待读者在阅读之后会表达出某一情感状态,由此会呈现或是符合期待或者与期待不符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反馈。无论符合预付,期待儿童读者或家长在阅读之后,能够深入儿童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内心自我的深入探求。在深入阅读之后,读者朋友们也许不再会“聚焦”于某一段文字,因为在这样的背景下,语言文字显得似乎有些多余,探求的确是某座建筑物、情景下对于情感的触动。

十二类情感,十二种截然不同的阅读体验,它们之间各自独立,因此我们不再需要按部就班的来阅读,完全可以根据个人的阅读情绪来选择某一个情绪、某一主题阅读,比如,第一章“盖斯凯尔夫人的焦虑”,第二章“狄肯的信任”,第三章“阿斯嘉礼的虔诚”……无论阅读哪一个章节,哪一个故事都足以让我们与孩子对其进行不断的探讨。

《情感学习》读后感(三):解密儿童的情绪认知

这本书的主编乌特弗雷伏特是马克斯.普莱克人类发展研究所所长及情绪,是研究中心主任等等,具有一系列的鲜鲜,所以他在心理方面有着很深的浅底,同样,这本书通过儿童文学角度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去感受儿童的情绪,认知是非常有意思的。

这本书的专业性其实是比较强的,首先,它包含很多一些著名的心理学家,以及他们对于儿童心理学的理论性研究,同样有一些在时间角度方面的研究,各种心理学派的研究,所以在阅读的时候,有一些心理学基础,可能在阅读方面不会有很大的困难。

其实没有相应的心理基础,也不用担心,因为这本书还是偏向于科普方面,他从历史的角度介绍了很多人对于儿童心理的研究,非常非常适合家长,静下心来去阅读一下,感受孩子情绪产生的原因,以及历史上对于儿童心理的研究和处理方法。

所以他不仅仅是和专业人士去阅读,也适合作为科普的书籍去学习,同样,这本书在内容的编写方面也是非常有逻辑的,在一定程度上,她是有一种历史的,现在里面的介绍了一下,早期我们对于儿童心理的研究内容,以及后来行为学派的产生,对于儿童心理很重要的,在实践角度的研究。

你是在结构上,虽然没有鲜明的目录,去标注每一章讲述的内容,但是你只要顺着看下来,会非常的受益无穷,他的标题可能不能只指他的内容?但是每一章的题目都会吸引你去阅读下去,包括第一章的内容是盖斯凯尔夫人的焦虑,第二章的内容是肯迪的信任,这些东你如果不仔细去阅读每一章的那种,可能根本无法知道这一张在讲述什么,所以也是一个很好的标题,吸引力往下阅读。

同样在这本书分析可读性方面也是比较高的,因为这些章节都是很短的章节,你可以一个章节,一个章节的阅读不需要一下子全部读完,利用空闲的时间去阅读,然后也可以达到不断丰富你的知识,学会与儿童相处一个结果。

这本书从铁西艺上面看就不是一般普通的科普书,它相比于那些研究儿童心理的书,以及将会如何去教育孩童的书更为高级的一点,是他有非常丰富的理论知识,与一些实践内容方便的实践吸引着我读下去,就是这本书的高明的地方。

这本书内容其实是包容万象的,不仅仅是有关文学和心理,更重要的是还融入了很多宗教历史的元素,所以使得我们对于历史上对于儿童心理的研究着更深刻的了解和知晓,它为何如此的源头。

《情感学习》读后感(四):一部隐藏于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喜怒哀乐”情绪史

不论是童年时代的我们,还是初为父母拥有孩子之后,阅读儿童文学总会有一种特殊的感受。这种“特殊”,既在于文学故事的完全虚构,也在于人类情感的真实表达。一虚一实、一假一真,充分体现了儿童文学的故事性与价值性的统一。阅读故事,就是在聆听千奇百怪的故事中学会思考生活、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不管是何种情绪,相信只要我们随便打开一本儿童文学故事,就可以从中明显感受到作者通过故事主人公言行举止传递出来的浓浓的情绪。比如《全世界最勇敢的山羊》,故事中的山羊热爱自由,不管是美食诱惑还是野狼威胁,都阻止不了山羊追求自由的脚步,尽管最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向往自由的心仍然值得肯定。故事中山羊对自由的渴望,对野狼的恐惧,对未来的义无反顾,都通过山羊的内心独白和实际行动表达出来。

众多儿童文学中蕴含的情绪当然不止这些,在《情感学习:儿童文学如何教我们感受情绪》这本书里,一群来自马克斯·普朗克人类发展研究所情感研究中心的历史学家、教育专家和心理学家们聚焦世界儿童文学经典,通过深入剖析故事中的角色扮演,梳理归纳涉及儿童之间以及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关系情感。

这些情感几乎包括了儿童可能萌发的全部,主要有焦虑、信任、虔诚、同情、爱、羞耻、痛、恐惧、勇敢、思念甚至无聊。对照这个情绪列表,回想一下你的童年或者你孩子的童年是否产生过以上哪几种情绪体验?是不是几乎每一样都曾有过?

所以,这也是我们阅读儿童文学,或者再小一点的孩子阅读绘本的意义所在。书中小小主人公的情绪体验,就是现实生活中真情实感的生动呈现。在阅读中体验情感,在现实中学会正确面对情感、消除负面情绪,最大限度激发正能量,是我们想要从书中汲取的,也是我们希望孩子们阅读之后收获的。

对于从事儿童心理情感研究或者儿童教育的专业人士来讲,这本《情感学习:儿童文学如何教我们感受情绪》的专业价值显得更加重要。书中每一篇的作者都来自心理、教育、艺术、社会等各个学科的专家学者,在各自研究领域都有很深的理论造诣,他们对儿童文学中的情感探究既有学术研究的深度,又有实践运用的针对性,简直就是一部儿童文学“情感史”研究的集大成者。

这本书固然是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对儿童文学中蕴含的情感进行了专业分析,帮助我们理清每种情感的产生、酝酿与爆发,但如果你对其中的专业分析不太在意,甚至说不愿意阅读那些枯燥乏味的学术探讨,直接阅读相关故事、了解对故事中情感的分析也是十分顺畅的。

在书中,作者们列举了大量耳熟能详以及不为大众所知的儿童文学经典之作,每一种情感都由一个故事引入,通过分析故事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言行表现,深入探究种种情绪产生的根源,以及对儿童性格成长、塑形的重要意义。对于一般读者而言,了解一个故事的梗概,搞清楚故事中情感激励对于人物成长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正确运用书中故事教育启发孩子,培养孩子健康理性的情感,基本上已经达到了阅读本书的目的。

《情感学习》读后感(五):从儿童文学中学习感受情绪

情绪情感属于心理学的范畴,两者密切相关,又有所不同。 情绪更多的是初等层级,人和动物都有情绪,主要是对情境的直接的心理体验和相应感受。而情感是人类所独有的,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由意识到自己与客观事物的关系而后产生的稳定的、深刻的心理体验和相应的反应。 如果说情绪是与生俱来的,那么情感则是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学习和发展出来的。 现在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儿童教育机构,以及家庭也开始关注儿童社会情感(SEL)的培养,通过环境创设,积极情感体验,良好人际关系等方面,引导儿童形成健全人格,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发展自我。 马克斯·普朗克人类发展研究所所长及情绪史研究中心主任乌特·弗雷弗特及团队把探索视角放在“文化塑造对情感发展的影响”上,依据社会文化传习会随历史而改变,考察了百余种经典儿童文学与教育手册,从而展现出不同文化背景下对情感的认知与学习的异同。他们的研究成果就收录在《情感学习》这本书里。 近期读了弗雷弗特的这本《情感学习》,里面收录了13位专家从儿童文学里分别解读焦虑、信任、虔诚、同情、同理、爱、羞耻、痛苦、恐惧、勇敢、思乡、无聊,这十二种情绪的百年发展史。 这无疑是对情绪认知很深入的探索,而儿童文学正是映照出了不同的作品年代在不同的历史烙印下的儿童情感水平,这样的立意和视角都是对我们了解儿童,了解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弥足珍贵。 其中作者弗雷弗特本人撰写的是第七章,《小猪的羞耻》。我们都知道西方是罪感文化,而东方才是耻感文化。看西方专家解读西方文化儿童文学里的羞耻情绪,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 事实上,羞耻这个情绪往往联结着心灵深处的童年创伤。专家也提及,这种情绪取决于后天在生活里的认知能力,首要的先要能够认识到“自己与他人的不同”。 自我从母子一体共生分化出来,大概是在儿童2岁前后,随着年龄增长与社会习惯与规则意识的习得,在童年期和青春期会继续发展。 在我们的文化里,青春期的孩子很敏感地觉察和捕捉自己与他人的不同,对身体发育、外表着装等与他人比较,在同伴之间互动而感觉自己不如别人而产生了羞耻感。这个情绪的发展东西方也基本是一致的。 弗雷弗特提到的“小猪”是将戈尔丁的小说《蝇王》里的人物,在羞耻这个情绪的剖析过程中,一众名家作品被提及,包括笛福的《鲁宾孙漂流记》、霍夫曼的《蓬蓬头彼得》、布林克的《野丫头凯蒂》、蒙哥马利的《清秀佳人》、格雷厄姆的《柳林风声》、史塔菲尔德的《芭蕾舞鞋》、斯陀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卡洛尔的《爱丽丝漫游奇境》、凡尔纳的《十五少年漂流记》、佩尔戈的《纽扣战争》、卡斯特纳的《会飞的教室》等等。 众多的作品中的情节被提示出来,帮助我们理解羞耻这种情绪是如何产生,有哪些不同的来源,层次不同而处在不同的心理位置,给儿童带来怎样不同的感受体验,以及那些细化的情绪的变通是如何发生的,等等。 另外十一位专家同样选取不同的情绪进行剖析,用数部儿童文学佐证和阐释。一些很熟悉的文学作品因那些细节的解读而变得更加丰满起来,也变得更加可读,更加值得再读。 除此之外,《情感学习》帮助我们认识和识别不同情绪的产生、发展,也让我们更加理解我们的儿童,理解他们内在需要怎样被看见、被支持,理解每种情绪都有正性和负性的影响,但不分好坏,都是每个人身体里带有的一部分,因此可以包容和接纳那些不同的情绪。 借助于一部部的儿童文学,我们也得以看到那些不同情绪从何而来,向何处发展。学习感受、接纳甚至拥抱那些情绪,也是每位家长的必修课。从管理情绪方面成为孩子的榜样和引导人,也为更好地陪伴儿童成长而成为更加合格的父母。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