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汉魏晋与古典时代》读后感100字

《汉魏晋与古典时代》读后感100字

《汉魏晋与古典时代》是一本由樊阳著作,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2021-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汉魏晋与古典时代》读后感(一):未完之旅

最近开始读这套书。一边读,熟悉的感觉就扑面而来,行文之际就像当初讲坛课上场景,还是熟悉的语感,优美的言辞妙语连珠。

樊老师对于文本的解读从来不是宏观空泛的,或像遵循某种标准程式的套话,读来让人觉得“听君一席话,胜听一席话”;那是一种有“人”在场的视角,是从个体的真实感受出发,将人放在历史宏大的背景之下,去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和他们所处的环境:在不同时代的语境之下,存在一种属于全人类的共通性,和跨越时空限制的普世真理,而那才是真正重要的。

正是这种视角让我意识到,古人也是人,过去之境况在今天也或有映照,在人生的某些时刻,我们都可能是他们;文艺作品中的隽永意味是真正贯通古今的,因而是可察的,切肤的——你也曾认真观察一朵云形状吗?还是对着连绵山川和江河落日发出了由衷喟叹呢。此情此心,古人也是一样的。

一切正如樊老师在序中所言:“因为文学是人学,人性的共通性和复杂性,是作为个体的人一生都需要不断去认识、滋养与修炼的......对书籍阅读的交流是人文哺育最重要的方式……如果我继续做老师,我就得让孩子们在书籍中发现自我,发现人之本质和生命可能的绚烂,发现文明可贵与可能的路途。”

毫无疑问,老师确实做到了。

想当初,讲座一到精彩处,我就开始一阵奋笔疾书,试图将这些话通通扑棱到纸上,虽然其实,那时候樊老师在讲什么我并不能完全理解。

我想那种心理就是李安导演的“我不懂但我大为震撼”,类似于《百年孤独》里奥雷里亚诺上校第一次摸到冰的时刻——这是年少的心被一种宽广宏大的东西击中。当个体生命被拿到历史长河中审视,才发现自己的心并不孤独。但当时的我尚且不知道那是什么,只是想抓住它,不想这一刻流失在我金鱼一样的记忆丛中了。

当时苦于没有速记的本领,常常懊恼错过太多。而如今,十年前的愿望成真了:讲座的内容真的被扑棱到了纸上;现在这套书就在手中,精彩的部分任我一读再读。

在很小的年纪就遇到很棒的人文启蒙者是莫大的幸运。而我即使曾有幸成为讲坛一员,也因种种限制未能听全一整轮的讲座。因而现在能有这样一套书来参阅,也多少弥补了这种遗憾。对于更多人,这则是一趟送给自己的全新的人文启蒙之旅。

《汉魏晋与古典时代》读后感(二):《汉魏晋与古典时代》中西文明的比较文化课

《汉魏晋与古典时代》中西文明的比较文化课

我想只有那些从事基础教育的人,才会对人类的认知历程和学识结构的形成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和体会。不可否认是由于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的差异和习惯的不同,从而造成了人们在知识教育上的巨大的差异。

樊阳老师,便是一位一直从事着基础教育的老师,一位中学语文的高级教师,他是全国的模范教师,上海市教书育人的楷模,也是第二届全人教育奖获得者。在他的教学过程中,对于现代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肯定有清晰的认识。也有他的幸福和痛苦。他也深切的感觉到,现在的工作中应试教育和人文教育在教课中的持久较量。对那些需要学生们必要掌握的人文知识,他应该是感到迫切的。

这本《汉魏晋与古典时代》。便是他经过多年教学的实践,从而总结出的学生们在有关这些中西文化上的问题,经过作者的认真思考分析,从而得出的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便于学生理解的一本中西方的文化比较课程讲义。

这本书的主题讲的就是汉魏晋时代与西方古典时代。

他从汉武帝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式奠定了中国“儒表法里”的传统为基础讲起。同时作者看到汉朝的文化处处文化,特别是楚辞中吸收的养分。所以开篇他便首先追溯到了屈原与楚辞的战国晚期时代。跨越汉、魏、晋、南北朝,一直讲到隋朝灭了南陈的时代。

作者为我们讲述了楚辞,讲屈原,讲《天问》: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暗,谁能极之?

冯翼惟象,何以识之?

明明暗暗,惟时何为?

阴阳三合,何本何化?”

这些针对于古人们对自然的追问?对万物由来探索?仔细读来,对这些问题的追问,其实中西方也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谁追求的更加执着、更加深入的问题。屈原提出了很多问题,但他并没有深入的探究下去,但是这些追问的价值本身就特别的具有价值。其实在这样的时代,关于这些问题的元初思考,其实是中西无二的。不妨的假设和想象一下,也许是他那个时代做出这样追问和思考,人实在是太少了,所以说没有人再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而逐渐的发展和演化成了儒家的政治伦理道德的哲学思想。

讲述西方文明的部分时,作者从古希腊文明的另一个源头,古希伯来文明入手的。先从拉丁文和罗马帝国讲起,然后逐渐讲到拉丁文逐渐不再没落的原因以及它背后的价值转变。同时还讲述了这个时代的东西方文明的通过丝绸之路进行的交流和交汇。以及游牧民族与农耕文明之间的冲突以及民族的迁徙所带来的文明的更替。同时还讲到基督教的产生传播,与佛教的兴起与在华夏的迅速传播。

作者用自己清晰的思维脉络,以及循循善诱的讲解方式,给我们带来了一场东西方文明的史学课。在这本书中,作者没有使用任何比较难以理解的学术术语,他通过提出问题以及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形成了独有的叙事风格。可以让读者阅读时,对于思考问题的思路更加的清晰明确。更容易的掌握问题的关键和知识点。多的就不再讲述,书中内容林林种种,深入浅出,是一本实在的有用的文化讲解书。

《汉魏晋与古典时代》读后感(三):《行读中西的人文课》——学好语文应该学习人文课

在《辞海》中这样解释人文的意思:“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文化是人类或者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

书封面

符号是文化的基础,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而规范,包括习惯规范、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则是文化的主要内容。

人文从广义上来说,泛指文化,包括文化、艺术、美学、国学、教育和哲学。

从小学到高中毕业惶惶学习了十多年语文,回过头来看语文教会了我写作、提高了我鉴赏能力和让我了解了中国古代灿烂文化。

这灿烂文化不仅仅是历史学科所能代替的,我无法从历史当中获得如此丰富韵律的古诗、艺术和国学等,但是当我回忆一篇篇我背诵的脍炙人口的文章时,我总感觉缺少了些什么。

对于屈原写《楚辞》后为什么投江?儒家和法家又是怎样地影响我们今天的文化?我发现自己缺少对这些经典在当时社会环境的综合考量,我没有理解他们的基于国家探索的艰辛;没有结合他们对国家、社会、民族的复杂因素的感想。

屈原

总的来说,我觉得自己没有与他们建立起“沟通”。

而他们写下壮丽诗篇的时候,我没有很好的体察他们内心的波澜壮阔,因此我没有很好的建立与伟大先贤们连接的同理心。

缺少了这种情感沟通的同理心,结果是我只是流于形式的背诵。其结果就是在若干年后当我回想某一篇伟大作品时,我没有体验到他们的韵律美感和精神风韵,我只感受到了不通用的文言文对我的困扰。

语文教育是为了将所有人变成人文阅读的学习者,去体验人类文明的行走,去体验人类探索的艰辛、困顿和愉悦;去体察人的情感温度、人性的共同和复杂,从而接近人文学习的本质。

而这种能力的构建需要关注整个人类文明的视野,尤其重要的是文学作品是母语学习的核心,是需要作为个体的一生都需要不断去认识、滋养和修炼的。

建安七子

本册是樊阳老师对战国到隋朝的文化和文学的描述,选取了屈原、韩非子、司马迁、曹操、竹林七贤等古代先贤的文化作品,在书的后面也有外国文化的延伸,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进行比较。

在语文课中由于其上课时间和篇幅内容的原因,无法有效的体现其母语的深度和广度,这本书提供给了热爱人文学习者们一次在阅读中发现自我,发现人的本质和生命可能的灿烂,发现文明可贵和可能的路途。

在艾萨克森的书《创新者》中,在这个时代我们不仅仅是依靠观察经验法来进行知识累积的叠加,而应该融入质疑精神、探究意识和高贵的智识能力培养。

知识经验的单纯叠加,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于社会的技术变迁,就像乔布斯在设计苹果字体时,很多灵感来自于中国古代的书法。

那种琼丽、那种灵感,来自乔布斯在大学时候上的书法课。而人文和技术的结合更加克服了技术带给人的冰冷感和机械感。

竹林七贤

新的技术也可以温润如玉。

关于人文学习,关于体会人文的魅力,樊阳老师的《行走中西的人文课》对于我们了解语文课背后的故事,绝对不应该错过。

感谢您的阅读!

专做读书总结的公众号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