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焦裕禄读后感1000字

焦裕禄读后感1000字

《焦裕禄》是一本由何香久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00元,页数:6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焦裕禄》读后感(一):人民公仆的模样

提起焦裕禄,每一个人都不陌生,我们知道他是兰考县的县委书记,他是“县委书记的榜样”,也知道“焦裕禄精神”。但是在兰考之前呢,成为兰考县委书记之前的焦裕禄是什么样子的呢?在作家何香久的长篇小说《焦裕禄》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完整的真实的焦裕禄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焦裕禄前半生的经历颇具传奇色彩。何香久《焦裕禄》的故事从其16岁那年开始。其时正值抗日战争最艰难的阶段。焦裕禄的家乡博山也在鬼子的铁蹄践踏之下。少年时的焦裕禄已经表现出了自己非常勇敢睿智的一面。在博山,面对小鬼子的挑衅,他丝毫不惧,用鬼子的死亡终结了那场挑衅;在大山坑煤矿,他连同工友一起杀死了作恶多端的矿警安腾,为死去的工友报了仇。除了勇敢之外,少年焦裕禄已经懂得了如何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在大山坑煤矿,焦裕禄以德报怨,把埋在煤堆里的杨把头扒了出来,成功的熔化了杨把头这块顽铁,让他不再处处与矿工们作对。同样这个时候的焦裕禄也经历着别人难以想象的磨难。他的父亲、爷爷先后被鬼子与恶绅逼死,嫂子也因为鬼子惊惧而死,而他自己先是被当做八路军被抓到大牢之中,受尽了严刑拷打,然后又被送到煤矿,九死一生。焦裕禄少年时这些经历对于成年后的焦裕禄显然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大概也是因为亲眼见到了太多受苦受难的乡亲们的模样,所以当焦裕禄以后有了能力有了机会之后,才会那么不遗余力的废寝忘食的去为自己的乡亲们谋取幸福而奋斗吧! 焦裕禄的身上带有非常明显的共产党员的特质。比如说实事求是,焦裕禄常常说的一句话是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在具体的工作中,焦裕禄不但要听别人说什么,还要亲自动手做一做,亲自去现场看一看,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掌握第一手的资料,掌握真实的情况,因此在兰考治三害,他永远走在最前面,别人四个轮子也撵不上他的俩轮子;再比如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在故事中,我们会发现焦裕禄不论在什么地方工作,他呆的最多的地方都不会是办公室,他不是在老乡的家中,就是在走向老乡家中的路上。或者我们还会注意到在故事里焦裕禄认了多少妈,多少兄弟?只有当你真心实意的把他们当做自己的亲人,他们才会给你掏心窝子的讲心里话;他是公仆,更是一面镜子,就像是在他其后来到兰考的县委书记魏治功说的那样,在兰考当书记,心里要永远揣着一面镜子!这镜子就是焦裕禄,就是焦裕禄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何香久的《焦裕禄》所为我们展现的不仅仅是一个“县委书记榜样”的焦裕禄,而且还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敢作敢为、敢爱敢恨的真男儿!我们在今天追忆焦裕禄,学习焦裕禄精神,当然不仅仅是为了怀念,而是祈愿有更多的焦裕禄式的干部出现吧!

《焦裕禄》读后感(二):人民公仆为人民

这个名字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是太过于熟悉了,学生时代出现在课本里的人物,即使过去很多年依旧不会忘记的。也因为这个名字对于大多说中国人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他是一代中国人学习的榜样,他短暂的一生用自身的行动积极鼓舞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思想,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人们不会忘记他的名字,也不应该忘记他的名字。那个叫兰考的地方,曾经有这样一个人的出现,他鞠躬尽瘁的一生是他作为共产党员光荣的一生,人民公仆焦裕禄值得被人们永远的怀念,他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更值得每一位公务人员学习,他是一种精神遗产和资源,让后代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百部红色经典《焦裕禄》是不得不看的一部作品。这部作品原著电视剧曾获得非常高的评价,这五十万字的长篇小说将焦裕禄的一生展现在我们面前,那可歌可泣的一生是所有党员和人民群众学习的榜样。一个名字,可以被几代人提及,一种精神可以鼓舞一代又一代年轻的工作者,人们不会忘记这样的一个人,正是因为有很多像他一样的人的努力,他们忘我的精神,才有了我们幸福美好的今天。小说《焦裕禄》将焦裕禄的一生细致的展现在我们面前,他是小说,也是一部回忆录,将传奇和现实结合在一起,带着我们走进了他可歌可泣的一生。 小说从焦裕禄的童年讲起,那个时候中国正处在内忧外患之中,是日本鬼子占领了这座山水清秀的小县城。在他十六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哥哥不再,他必须扛起这个家。应该说,在焦裕禄少年时候,是饱受日本军折磨的时候,一次又一次的过堂受刑依旧没有打到他,日军最后将这些人送到了那片荒野,让其劳作。是的,在日军统治的地区,很多人被迫劳动,日复一日的被压迫劳作。终于反抗逃脱出来,家破人亡,却只剩下母亲一位亲人。参军,只要打日本鬼子就行,焦裕禄是这么想的。这一打就是好多年。新中国成立后有着新的任务,学习生产,学习技术,这一部分作者的笔墨不是太多,但也为焦裕禄的思想和能力做了伏笔。在第三部分便是焦裕禄临危受命来到兰考,这座饱经风霜的城市,承载着大自然的洗礼,人们已经习惯了靠天吃饭,过了一段很长时间听天由命的日子。不应该是这样的。焦裕禄来到这里,改变的不只是人们对自然的依赖,更重要的是他将生命的全部奉献给一座县城,带领着人们一步一步的走出贫困,迎来希望。关于兰考这部分内容是很多篇章的时候细致的描写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可敬可爱的人民公仆甘于奉献的精神。是值得所有人学习的精神。 《焦裕禄》已不再多年,但他的精神一直都在,也将继续鼓舞着我们。

《焦裕禄》读后感(三):《焦裕禄》:人民公仆

现代中 国,在飞速发展,我们的物质生活和娱乐项目越来越丰富,但仿佛又缺少了什么。

中 国的现代性是与魔共舞的现代性,发展同时也有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东西,干部队伍中贪 污腐 败层出不穷,邪 恶之风明弥漫四方,道德底线被彻底击穿,社 会更需要焦裕禄式的干 部。大家不要觉得我说得过于激奋,这是摘自人 民 日报2012年5月15日的原话,我们高 层也充分认识到社会里这些严重的病根。

所以当今时 代更需要焦裕禄精神。

二十一世纪后,作家何香久再次创作五十万字长篇巨著《焦裕禄》,给我塑造了一个立体的,完整的焦裕禄,充分展现了主人公从少年到主 政 兰考的完整人生轨迹,给了新时代的读者莫大的精神食粮。

以往反映焦裕禄的文学作品,多为中短篇小说、报告文学,聚焦于建 国后焦裕禄的公仆形象。

而本部小说有着丰富的内容含量,写出了一个完整的焦裕禄故事,从少年的传奇写起,而且有着丰富的生活、战斗、工作细节,叙述焦裕禄整个的成长轨迹,展示了更为完整的焦裕禄形象。

我们常见在新闻里看到那副经典的焦裕禄形象是:披着外套,双手叉腰,头发凌乱,不修边幅。而本书展现一个有着多个侧面的焦裕禄,且多才多艺,善于接受新知识的开放性干 部。书中的主人公更为真实,更为全面,一个富有艺术感染力的人物形象。

作品增加了主人公的传奇性,这些传奇主要体现在少年焦裕禄的那段故事,智斗勇斗鬼 子,表现了少年时代的血气方刚。

当然了,全书把主要的笔墨都集中在了兰考,焦裕禄主政兰考的四百七十多个日日夜夜,展现了焦裕禄,奋发有为,勤 政 爱民,鞠躬尽瘁。

小说对于日常性和生活的细节描写也非常到位,写出了中国北方乡村生活的朴实,泥土味。

作品是由电视剧本改编而成的,最终形成50万字长篇小说。但是改编的痕迹很明显。书中有很多小节,每个小节有点像拍电影的场记。所以流畅度略显生硬。

作为长篇小说而言,这部作品还多少带着电视剧本的影子,而文学化的叙事手段运用着相对不够,文字本身就展现出来的语言魅力,张力,内在韵味,美感稍显薄弱,文学性稍微不足。

当然了,也正因为是电视剧本改变而来,所以好多故事描写非常的生动,而且非常有画面感,非常值得一看。

《焦裕禄》读后感(四):丰碑

焦裕禄(1922年8月16日-1964年5月14日),山东淄博博山县北崮山村人,原兰考县委书记,干部楷模,中国共产党革命烈士。在兰考担任县委书记时所表现出来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被后人称之为“焦裕禄精神”。直至今天,焦裕禄依然是党员干部、县委书记学习的榜样,犹如一座丰碑屹立在党员心中。

1922年8月16日,焦裕禄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194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62年被调到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1964年因肝癌病逝于郑州,终年42岁。

2009年9月10日,焦裕禄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焦裕禄的一生是短暂而绚烂的,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可。他最突出的工作事迹是任河南省兰考县委书记时,带领干部群众整治三害。大部分歌颂焦裕禄的文学作品也选取这一时期的情况作为描述的重点,然而,对于焦裕禄的成长成才经历,世人却知之甚少。客观来说,这是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人的思想成长总有一个过程,不同的人生经历形成不同的人物性格,早就不一样的人生。

作家何香久的长篇小说《焦裕禄》则弥补了这一缺陷,从焦裕禄出生一直写到了他去世后的故事,讲述他赤手空拳把日本兵和狼狗扔下悬崖,被鬼子当做“八路嫌疑”抓住送往东北煤矿做苦力,又杀死日本监工逃出煤矿,参加民兵,智斗土匪,参加经济建设,学习工业知识,到兰考任县委书记……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真实、立体的人物形象。

焦裕禄出生于一个穷苦的农村家庭,他的名字也正体现了那个年代普通民众的期盼,“裕”——有衣服穿,有谷子吃,“禄”——古代官吏的俸给,说白了就是“米”。吃饱穿暖是在三座大山压迫下的民众最基本也是最迫切的希望,然而,一直老骡子的死打碎了这个希望的梦想,随之而来的父死、被抓、卖田,这个家庭很快便支离破碎。生活的困苦并没有打到焦裕禄,反而激发他的斗志,他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磨练,成长成一个有知识、懂技术、有担当、爱民如子的党的干部。

1962年冬,焦裕禄来到兰考,兰考遭遇严重的灾荒,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史的最低水平,大批群众为了活下去,外出逃荒。焦裕禄同志亲自率领干部、群众除“三害”内涝、风沙、盐碱,他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领导工作方法,进行了试验,以点带面,全面铺开,总结出了整治三害的具体策略,探索出了大规模栽种泡桐的办法。

他身患肝癌,依旧忍着剧痛坚持工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焦裕禄精神”。1964年5月14日,因肝癌病逝于郑州。

焦裕禄作为一名优秀的党员领导干部,不仅工作上尽职尽责、卓有成效,在生活上也严格要求自己和家人,严守党纪党规,从不利用手中权力为自己和亲属谋好处。他拒绝了给女儿安排工作的人,推掉了女儿自己考上的邮电局话务员工作,还安排女儿到最艰苦的一线去挑着酱油担子送货。

恐怕没有人想要这样的父亲,家人不但占不着一点便宜,还吃大亏!然而,就是这样对待百姓亲过自己家人的干部,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信任,永远留在了兰考人民的心中,成为党员干部精神的丰碑。

《焦裕禄》读后感(五):品读《焦裕禄》,弘扬新时代焦裕禄精神

由中国作家协会作家何香久先生所著的红色经典《焦裕禄》一书,以长篇小说的形式记述了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从山东淄博的一个平凡少年成长为党内优秀领导干部的人生历程。浓墨重彩地再现了他带领兰考人民战天斗地、建设家园的感人场面,成功地塑造了焦裕禄这个立体多面、血肉丰满的文学形象,生动还原了一位人民好公仆的人生传奇。

小说从焦裕禄的少年时代写起,彼时正值日本侵略中国,侵入焦裕禄的家乡。这个本是小油坊第五代继承人的16岁少年面临着人生中第一个严峻的考验。小说把人物放置到中华民族的大命运中去考察,看到焦裕禄这个英雄人物成长的历史,那是在中华民族艰难困苦岁月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焦裕禄的家庭同样也在艰难困苦中挣扎求生存。

那一特殊时期的中国乡村处处遭受着贫困、饥饿与灾祸的侵扰。小油坊主焦家债台高筑,全家的收入来源甚至都维系在一头劳苦功高的羸弱骡子身上。终于,油尽灯枯的老骡子不堪重负倒下了,全家的收入顿时没了着落。由此可见,普通农家在那个年月生存何等艰难,而日本人的侵略更是给贫瘠的中国乡村以致命一击。

在父亲亡故后,焦裕禄被日本人抓进监狱受刑,后被送去矿山出苦力。少年时期的焦裕禄就是在如此凄风苦雨的年月里逐渐成长,并目睹了国破家败的一派凄凉景象。日本人在矿山进行掠夺,强行封井口,不顾矿工死活,所有这些暴行和欺辱,更使得焦裕禄从小就知晓什么叫国仇家恨。

小说关于少年和青年时期焦裕禄的故事写得细致而生动。英雄的历史是成长的历史,英雄不是一日成就的,只有凭借历史叙事的完整性,英雄的形象才更能令人信服。正是因为与民族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焦裕禄的成长才显得扎扎实实、坚定有力。青年焦裕禄历经了抗战的胜利、解放战争、剿匪、斗争恶霸……终于脱胎换骨般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干部。

小说始终在民族国家的大历史关节点上来刻画人物的性格,以表现人物的时代精神。因为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这才产生了焦裕禄历经的种种磨难与考验,也才有他的精神闪耀光芒的那些场景和时刻。哪里最困难,哪里就有他;哪里有危急,他就出现在哪里。

不仅如此,小说还涉及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各个阶段的大事件,焦裕禄在国家需要的每一个时刻都能挺身而出。以焦裕禄年轻时在重工业行业务工的经历来说,在洛阳矿山机器厂和大连起重机器厂的艰苦工作带给焦裕禄的是一生受用不尽的宝贵人生财富,也是他从政前从农民到工人的经历。就这一意义而言,焦裕禄后来转到农业战线,就可以理解他的工作作风和献身精神所具备的朴实工人阶级品格。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小说在日常性和生活的细节方面也很见功夫。生活气息浓厚,写出了中国北方乡土生活的朴实、坚韧与泥土气息。不管革命战争年代的故事,还是工业战线上艰苦创业的故事;不管少年焦裕禄生动活泼的故事,还是带领兰考人民奋战的故事;不管在工作中、战斗中,还是在家中,与战友、与亲人、与乡亲,随处可见那些活生生的过程。叙事上有一种朴实的真实性,那些细节自然而又本色,给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以焦裕禄为榜样,弘扬新时代焦裕禄精神!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