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战国·白云谣》经典读后感有感

《战国·白云谣》是一本由踏歌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页数:3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战国·白云谣》读后感(一):战国,又见战国。

上回曾分析过,战国之好写与难写,这里便不再赘述。当然,也提过了两种写法:各国之间的阴谋诡计与百家之间的大道之争。《白云谣》所写,便是前者,既好写又难写的题材。创作过程中既要贴合历史剧情与人物,又要创出新的故事,如对部分历史记载与人物行为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方能给读者带来新的观感。

本书的背景定在历史上的邯郸之围,有人想解邯郸之围,有人想趁机削弱秦之实力,有人想为亲人报仇,各种势力抱着不同目的,却聚在了一起,有了一个计划——弑神。而这个神,就是坑杀四十万降兵的杀神白起。世事奇妙,有人想做一件事,便会有人阻止,弑神亦不例外,有人想弑神,便有人阻挠。

故事以主角赵宁的视角为主线,从她刺杀王陵想混进邯郸开始,到后面遇上田牧,加入“弑神”计划,再到后面遇到了白起曾经的徒弟屠嘉,亦是她哥临死前的知己,一路的遭遇,她的想法不断地因人而改变,故事亦由此而生。结局我反倒不是很在意,它不过是过程的一种结果,也是过程产生的情感的爆发点,结局有多精彩,取决于过程给人的印象有多深。

说不出哪里好,又说不出哪里不好,这是我的真实感受,改稿十版确实值得尊敬,但行文也因此而多了些刻意,少了些自然。我喜欢猫腻的文字,他从不纠结,甚至行文会有纰漏,但读起来仍然很舒服。我也喜欢老舍的文字,读起来是有韵律的,非常动听。过于刻意的文字,总感觉太过生硬。

另外,作者总给我一种放不开的感觉。行文如此,剧情亦如此,不知道作者在克制什么,或是在隐藏什么,是担心历史知识的问题还是担心剧情走向的问题?不知道。总之,希望作者能放开了写,不需要顾忌,直抒胸臆,构思了一篇美好的故事,理应给它合适的施展空间,让读者细细欣赏,而不是将它束缚于一个固定的画框中,读者虽一眼观其全貌,却不知其中诸多美好的细节。

结局的出现,让我对这部小说感到满意。结局一波三折,我阅读至此亦屏住呼吸,全神贯注,不敢妄动,是因为阅读过程中,书中人物已深入我心,这便是作者的成功。

《战国·白云谣》读后感(二):国家情怀的恩怨情仇

说到武侠小说,可能很多读者都和我一样最熟悉的武侠小说就是金庸的武侠小说,金庸的武侠小说很多都拍成影视作品,甚至一部小说会翻拍好几个版本的电视剧。《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中有为国为民的郭靖,聪明伶俐的黄蓉,不畏世俗的杨过,《笑江湖里》中有放荡不羁的令狐冲,《天龙八部》中有为家国大义自尽的乔峰。或许有不少男孩子曾经都幻想过自己可以成为一名绝顶的武功高手,行走江湖,锄奸扶弱,行侠仗义。

《战国白云谣》这本书的作者踏歌,之前阅读过踏歌创作的一本言情小说《我和你的大城小镇》,这次《战国白云谣》是一本武侠小说,从言情到武侠的转变,可见作者扎实的写作功底。金庸那些港台作家后,好的武侠小说难得一见,《战国白云谣》是作者从2012年初夏第一稿起笔,九易其稿,到2021年初秋第十稿出版,确是一本极佳的武侠小说。

《战国白云谣》小说的背景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战国时期,秦国和赵国长平之战之后,真实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人物结合虚构的人物和故事情节,真真假假,非常吸引读者。书中出现了很多刺客组织,赵国的黑衣,齐国的琅琊,秦国的萤火。小说中秦国战神白起坑杀赵国20万降兵,赵国的黑衣和齐国的琅琊两个刺客组织想要刺杀白起。武侠小说从来都离不开爱情,书中的女主角赵宁,赵国的黑衣的一员,奉命去刺杀白起,但是在刺杀的过程中遇到了白起的养子屠嘉,二人之间发生了一段情感纠葛,赵宁背叛自己的父亲,屠嘉也不满白起,小说的结局确是两个敌对的人有情人终成眷属。赵宁和屠嘉二人的情感过程和结局和《倚天屠龙记》中的张无忌和赵敏非常相似。

书中的打斗场面还是比较精彩的,虽然小说的故事情节是虚构出来的,但是叙述故事情节的同时把很多真实的历史事件串联了起来。在金庸武侠小说中往往有门派,有降龙十八掌,独孤九剑,乾坤大挪移等各种不同厉害的武功,为了争夺武林盟主机关算尽,还有欧阳锋,鸠摩智,左冷禅这样的恶人,正邪划分的很明确,但是本书中没有门派,没有真正的恶人,都是为了拯救自己国家的命运,都体现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战国·白云谣》读后感(三):刺客刺神

前几天在知乎上看到踏歌老师一个“关于家庭、生活、理想的不平凡故事是什么样”的回答,在里面,踏歌提到了自己的武侠作品《战国·白云谣》。在踏歌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该部品还只是九易其稿,但是等到实体书出来之后,就已经是十易其稿了,可以说这是踏歌倾注了很大心血的一部作品,或者也是踏歌梦想成真的故事。 大陆新武侠在大约二十年前,曾经有过一段极为短暂的鼎盛期,期间涌现出了不少的新锐青年武侠小说创作者,而踏歌的《战国·白云谣》的第一稿也几乎是创作于同一时期,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踏歌并没有在大陆新武侠的鼎盛期完成该故事的创作,陷入了长期的停滞。在后来重新拿起故事时,武侠已经跟随着传统纸媒的衰落而陷入了低谷。但是对于踏歌来说,完成《战国·白云谣》的创作,其实就是她自己的一个梦想成真的过程。所以《战国·白云谣》对于踏歌是有着特殊意义的,那么对于读者来说,或者也一样。 武侠故事自然是要写侠的。而踏歌《战国·白云谣》中的侠还有着另外的一重身份,他们还是刺客,他们以国家为单位有自己的刺客组织,赵国黑衣,齐国琅琊,秦国萤火。他们是黑夜中的王者,在暗处窥视着这个天下,他们的每一次出手,都会悄然影响群雄博弈的势力天平。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都是不死不休的对手,是命中注定的敌人,但是因为战神白起,因为在长平之战中被坑杀的20万赵国降卒,赵国黑衣与齐国琅琊有了共同的目标,他们要进行一项九死一生的,不可能完成的刺杀任务,他们要去刺神! 金庸先生在谈论到侠的时候,曾经说过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话放到踏歌笔下的刺客身上同样适用,甚至还要更加的悲壮。赵宁很长时间都没有想明白的一个问题是自己为什么会成为黑衣,会变成一个刺客,要去做那些自己根本不喜欢的事情。她不明白的是世上竟然会有那样一个父亲不留余地的将自己所有的亲属、子女和弟子投入到战争中,一个接一个的死去。

赵宁为了逃离这条路,受到了来自父亲极端的殴打与折磨,甚至险险的死去。这些东西是赵宁不曾理解的。所以,当赵宁最终走上与哥哥一样的路,一样的孤身一人深入敌营,一人战千军万马的时候,我们才倍感悲壮,才会深刻的明白,有的时候即便不理解不接受,但是那些东西却始终刻在人的骨子里,虽九死其犹未悔!

《战国·白云谣》读后感(四):坚持和勇气是我们的利剑

写这本书,踏歌用了多年,总共改了10次稿件才呈现在我们面前。所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战国白云谣》,是带着作者的诚意的。第1次看她的小说,是在五六年前一个短篇,也是一个关于战国的题材。 战国总是有很多素材,成就一篇武侠小说。这本小说描写的是战国的刺客的故事。在乱世中总会有各种惊心动魄的刺杀。而战国时期的每一个国家,都有着自己的刺客组织。他们有的在明处,有的在暗处。为着自己的目标而不断的博弈。在公元前260年,这些刺客们开始统一又有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那便是刺杀战神白起。战神白起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物,是秦国的著名的将领,带领着他手底下的士兵攻打了多国的多座城池,坑杀了许多人。这样的刺杀就有可能是有去无回。但是刺客们仍然义无反顾。我们的主人公武艺高强的赵宁,也义无反顾的加入了这个队伍之中,开始了属于她自己的刺客生涯。在这个过程中,她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发生了各种各样令她应接不暇的事情,在经历了人性的险恶、算计和利用的过程中,她也慢慢的成长起来,并在铁血柔情之中闯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这种明之不可为而为之,可能就是武侠精神之一吧。为了写好这部小说,作者搜集了大量的素材。嗯,战国时的地图,战国时的服饰以及各种战国的考古资料,都被踏歌翻了个遍。 总感觉在这篇小说中有作者自己的影子,从毕业后拿着税后2400元的工作,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在武侠过气的今天,仍然坚持写武侠小说,好像也有着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侠义精神,在这个从黑暗慢慢走向光明的过程中,不管结果如何,一切努力在自己的心中都有了意义。而她写的小说在这个过程中,慢慢也越来越充满了力量、充满了态度、情绪塑造能力也在慢慢的增强,文学性和深度也在慢慢的加强,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文字也越来越真诚。 无论是小说中的赵宁,还是小说之外的踏歌,都告诉我们,勇气和坚持,可以成为一把利剑,劈开我们混沌的生活,陪伴我们一路走向光明。 期待有一天这篇小说可以影视化,也期待作者一天更比一天强,向着更高的武侠山峰攀登。

《战国·白云谣》读后感(五):是是非非,离别永别

是是非非,离别永别

——读《战国·白云谣》

是是非非,非非是是,教人易,明己难!“喜、怒、忧、惧、爱、憎、欲”,“只缘身在此山中”。

踏歌笔下踏入这“是非”中的角色众多,男女主人公便是其中之二。女主初登场,身处“正义”的立场,所行之事皆出有因;男主亦是“正义”之人,为至亲人之“罪”放逐自身,自暴自弃:亲情、爱情、恩情,家国天下纠缠裹挟其中。

不禁感叹:人世修行一遭本不易,却遇战国烽火连;苍天无情,命运多舛,是非难辨。

配角“云韶”,亦是其中代表,于书中出场次数很多,给人以“毒舌毒心”之感,然“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恨之人也必有可怜之处”。终究为人,岂能无情?相爱之人却不得不刀兵相向,何其可悲!

中山国公主姬雨桥,也难逃这“是非”的锤炼。灭国者赵也,爱己者赵人也。

不禁又叹:“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生逢乱世,命运多舛,是非莫辨!

青空恢恢,蝉鸣悠悠;西风万里,霜披九州。

李叔同写下《送别》时心境如何呢?古人之所以安土重迁,于分别时有如此浓重之离情,盖因旧时交通不便,一次分别或成一生诀别;今人称地球为“村”,足迹遍布全球,皆因假科技之利,可与亲友即时互通互联,真正实现了“好男儿志在四方”。可今人却艳羡古人之至情至性,怀念古人一生只够做一件事爱一个人的“缓慢”生活节奏。

《白云谣》也是一首以送别为题材的诗歌,作者笔名踏歌,“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也是送别。金戈铁马的年代,离别更多真的是诀别。人之于三千世界确实渺如蝼蚁,既然确实无能扼住命运的咽喉,便只能且行且珍惜,抛下诸多是非烦恼,活在当下了。男女主人卸下肩负的责任后,选择山水田园的生活可能也是有感于此吧!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故事末尾:青山葱茏,白云舒卷,农庄掩映,果柳绕环。稚子活泼,阿娘展颜,归人情怯,希冀满园。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