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孩子的心理问题从哪里来?》读后感100字

《孩子的心理问题从哪里来?》读后感100字

《孩子的心理问题从哪里来?》是一本由[美] 肯尼思·博克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3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孩子的心理问题从哪里来?》读后感(一):从生理学角度看心理问题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家庭环境。在一个温馨有爱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能够更好的去感受到爱,也能够更好的去表达自己的善意。他们会在这种温馨的环境中感受到自己是重要的,是值得被认真对待的。 但倘若认为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家长就应该承担大部分的责任,就是非常不公平,不客观的一种论断了。 最近我读了《孩子的心理问题从哪里来》这本书,这本书从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青少年的心理疾病,来探索青少年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的生理原因。

一般情况下,我们很可能认为孩子的心理问题与基因遗传有关,与某些经历有关,与环境有关,这样想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关键在于我们可能忽略了一些导致青少年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的原因。 作者认为,青少年的很多情绪问题都与身体的炎症、异常的免疫反应、激素失调、微生物菌群紊乱等生理因素有关。 在这本书中,作者主要针对抑郁、焦虑、易怒、强迫症、喜怒无常、惊恐发作、剧烈的情绪波动、攻击性行为和精神错乱等青少年较常见的精神问题,结合历年来治愈的典型病例,分析症状背后的生理学成因。 一些研究表明,抑郁症和某些炎性标记物之间存在关联,或许这些炎症的出现才是造成心理问题的真正原因。 而从这个角度进行思考,倘若我们能够避免这些炎症的出现,或者在炎症出现之后用合适的方法去消除它们,或许那些让我们感觉非常困难的心理问题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 对于一些患者来说,仅仅通过改变饮食,外加一些草药和营养补充剂,一个人的生活就可以产生巨大的改变,这简直令人惊叹。 而如今,治疗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往往是需要通过药物的方式,但这种方式有一个很明显的弊端,就是这些药物的副作用会比较大。并且这些药物往往并不能让患者痊愈,而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病程的发展。 通过生理学的某些研究,运用自然疗法等健康安全的方式,来治愈一些心理问题,这本身是一项非常值得研究的内容,也非常值得我们的期待。

《孩子的心理问题从哪里来?》读后感(二):关注孩子的心理建设,也关注我们自己

文:书侠麦克元

每当看到某个关于孩子上高楼的时候,我都有一种莫名心痛,同时也有很大的疑惑。

按理说现在孩子的物质条件较我们小时候是好的不得了,可是一些看似小小的创伤,却并不懂得如何珍惜自己,难道真的是现在的孩子变脆弱了?

我无法解答自己内心的疑问,很多时候也没有人告知我这个答案。当我读了《孩子的心理问题从哪里来?》时,我隐约得到了一点点答案。

这本书还有一个副标题: 青少年焦虑、抑郁等 情绪障碍的生理原因。从这个问题上,你是不是也有跟我一样,隐约看到作者不一样的答案所在。

关于作者我们了解一下,就知道这本书的专业性和可读性。

作者叫肯尼思·博克,他是罗切斯特大学医学院博士、认证营养专家、美国医学进步学院前任院长、“博克综合医学”机构创始人、综合医疗领域的先驱。博克医生专注于治疗抑郁、焦虑、慢性疲劳等30余年,擅长运用综合医学解决难以诊断和治疗的慢性医疗问题,因其在解决复杂医疗问题方面的专长而受到世界各地患者的青睐。

作者的专业性不容置疑,我们从博克专业性的文字叙述中,有没有什么我们可以参考的呢?

本书总共分为九章,每章深度剖析一种典型情绪问题的生理学病因,又例举多种种典型病例,博克作为整合医学领域的先驱,这本书可以说是总结其35年临床医疗经验,具有超强直观性、实用性。

近年来,患心理疾病的青少年激增,这些心理疾病,在我们国家有些还不被重视,觉得没有什么,但是如果真的酿成祸事的话,后果真是不堪设想。但很多心理疾病在经过传统的心理治疗和精神药物治疗后并没有得到好转。

心病在之前我们或者我的认知里还不被看中,觉得只是小孩子的不懂事,其实这是我们或者我的认知不足的原因,心理疾病已经成为困扰现代人的一大重要疾病,只是轻重不同罢了。

在书中,通过几十年的临床经验,作者开创性地提出了治疗青少年众多心理问题的生理学方法,如自然疗法等。

在我们看这本书的前,我们可以先问一下自己,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了孩子的心理问题。我们心里的答案与作者的回答是否一致或者相似呢?仰或是出乎我们的意料呢?

在作者看来,青少年的很多情绪问题都与身体的炎症、异常的免疫反应、激素失调、微生物菌群紊乱等生理因素有关,并主要针对抑郁、焦虑、易怒、强迫症、喜怒无常、惊恐发作、剧烈的情绪波动、攻击性行为和精神错乱等青少年较常见的精神问题。

心理问题,也是生理问题。这是我得出的最简单的答案。我们也要知道,提问题容易,解决之道却并不容易。

作者结合历年来治愈的典型病例,分析症状背后的生理学成因,如自身免疫、低血糖、过敏/敏感、营养缺乏、中毒、代谢紊乱等,再在综合考虑饮食、环境、社会压力等因素后给出针对性治疗方案。

本书突破了传统身心分开治疗的模式,旨在发现心理/情绪/精神问题背后隐藏的生理学病根。正是这些成功案例的分析和经验总结,为相关医疗工作人员带来新的希望,重获身心健康的快乐。

青少年许多表面的心理问题实际上是生理问题导致的。

如果你的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或行为怪异,且多次尝试治疗未果,我们或许可以从本书中找到一些答案。当然我们也不要草木皆兵,观察好孩子,也建设好自己的内心。

《孩子的心理问题从哪里来?》读后感(三):孩子的心理疾病:最容易被忽略的生理因素

如果一个人被诊断为抑郁或焦虑症等精神疾病后,我们通常会将这个期间出现的生理不适,比如头疼、睡眠障碍、消化不良、腹泻等等,通通归结为心理疾病的躯体症状,而改善这些不适的方法则是,吃相关的药物或者和心理咨询师聊一聊。

身心确实是相互影响的,比如心情不好会影响胃口,胃不舒服会影响心情,坏情绪则会进一步影响胃口,恶性循环。

我自己作为一个轻度焦虑症患者,一直不是很相信目前国内的诊疗手段,更不愿意用药,所以能做的,一个是忍着,另一个是,通过积极改善肠胃的健康来缓解焦虑症状。

我不相信医生的原因是,精神疾病很难像感冒一样,有标准的确诊流程和治疗方案,很多结论都是靠病人自述结合医生经验得出,用药过程就像一个个独立的实验,总之风险都需要患者承担。

《孩子的心理问题从哪里来》这本书,于我而言是个不小的惊喜。因为它让我又重新开始相信医生。

虽然对象是孩子,但我这个成年人看完,都开始忍不住想去实践一下。

这本书并没有否认传统的治疗方式,而是基于“整合医学实践”,用一个个案例来说明一个观点:“精神障碍的症状实际上并非都是精神障碍导致的。”

它所提供的是传统治疗方案之外的另一种解法,尤其针对那些传统疗法对其不起作用的孩子,这本书里呈现的一段段家庭的经历,真的让人备受鼓舞。

个人受益匪浅的是书中提到两个概念:心境失调谱系和免疫水壶。

心境失调谱系就像每个人的指纹一样,是独一无二的,这也很好地解释了,当一个人心境出现失调时,为什么治疗方案也应该是独一无二的。

免疫水壶更有趣形象,作者把我们人体的免疫系统比喻为一个由不同成分组成的水壶,“从我们出生开始,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更早,这个“水壶”便开始被波渐渐灌满——环境、饮食、人际关系、生活方式所带来的影响一层又一层地叠加在我们遗传易感性(genetic predisposition)的基线之上。‘水壶’中的水位越高,就越接近溢出的那一刻,即我们的身心开始出现症状之时。”

其实,免疫水壶概念以及书中讲述的治疗方案,某些地方和咱们的中医有些类似,承认身体是一个整体,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免疫水壶

关于阅读这本书是否有障碍,说实话刚拿到书翻开目录的时候,我是有些被劝退的,有些陌生。但真的开始看,发现很好读,因为每一种疾病,作者都用了具体的案例来进行讲述,与其说是案例,不如说是一个个曲折的故事,好在结局都不错。

一个个充满曲折的故事。

另外,全书涉及的,非常专业的医学知识不是很多,不得已有的,作者也会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论述,有些比喻用得特别生动,当然,这也要归功于流畅自然的翻译。

总之,家长们不妨看一看,可以拿着里头的心境谱系对照一下,家里那个你看不懂的孩子大概哪里出了问题。

每一章节都附有这样一个教家长进行初步诊断的步骤。

没有问题的,那就当是预防,这年头,孩子处在一个草木皆兵的环境中,需要家长帮他们把好门。

《孩子的心理问题从哪里来?》读后感(四):催生!催生!这些问题你们知道吗?

如果你不打算成为父母,不用看了;

如果你还在犹豫是否成为父母,看完后你可能会打退堂鼓;

如果你想成为父母或已经成为父母,那么,请你务必好好看!

孩子情绪失控、攻击行为、抑郁、焦虑、强迫症……这些你是不是都见过,无论是在现实生活,还是新闻里。当所有人把这一切归咎于父母管教不严、孩子心理素质差时,我们是不是可以想一下,这些孩子他可能是“生病”了。

这本《孩子的心理问题从哪里来?》就是帮助我们如何正确看待、治疗孩子的心理问题。与一般青少年心理疾病书籍相比,这本书开创性地从生理学病因角度去看待“抽象”的心理问题,让大众在面对心理问题的不再是一头雾水,更加清晰、具体。同时,作者肯尼思·博克结合自己30年的临床医疗经验,让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有迹可循,为陷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家长送去希望。

好了,如果你已经做好准备,那么就继续往下看吧!

关于生孩子的问题,新闻上的热搜不知道有多少?很大一部分就是“年轻人不想生孩子”。我对这个问题其实一直不是很关心,我觉得,这是个人选择,没有必要这么上纲上线。可随着我身边朋友越来越多人在和我讲:不想要孩子之后,我才觉得,这好像真的是一个问题:生孩子,大家很恐惧。

图片来自电视剧《坡道上的家》

恐惧的地方在哪?怕给不了孩子一个好的生活、怕教不好孩子、怕孩子带来个各种未知自己没办法解决。老一辈老说,你们就是想太多,我们那个时候什么不知道,孩子不也都养大了吗?但他们不知道,当年轻一辈看清所遇到的问题后,他内心的恐惧比老一辈当年什么都不知道时恐惧得多。

图片来自电视剧《小欢喜》

书中一共涉及9大情绪问题,每一种情绪问题都有相应的具体案例,案例中的父母因为孩子的心理疾病内疚、难过、不知所措。书中在强迫症部分,小女孩乔治娅患有分离焦虑,每次愤怒时,母亲娜塔莉就浑身僵硬,她和女儿一样在经历着一场“浩劫”。看到这些时,我们谁还好意思说:养孩子没那么难?

养孩子不容易,养一个健康的孩子更不容易,所以,如果有人不愿做父母,在劝说她之前,请你先抱抱他,告诉她,我也许不懂你的恐惧,但我尊重你的选择。

书中一共涉及了9大典型的情绪问题,具体如下图,这些看似毫无头绪的问题,其实都与一些生理病因有关。如此看来,身体健康非常重要,一不注意,很有可能会患上心理疾病。

首先,先说一点,普遍认知里,我们总会把心理问题归咎于脑、神经上,但实际上,从生理学上讲,肠道、甲状腺、免疫力等也会引发心理问题,并且心理问题严重也会有躯体化反应,身体问题和心理问题就像螺旋一样相互影响,所以,不要粗暴地划分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健康一个综合目标,身体与心理都需要注意。

图片来自电视剧《小舍得》

其次,关于心理疾病的治疗,作者开创性地从生理学角度进行治疗,让我们看到了更加清晰、明确的心理疾病治疗方式。还是以上面所说的乔治娅为例:

乔治娅在一系列的检查后最终确认为“PANDAS”(儿童链球菌感染相关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精神障碍)后,作者为她制定了制定方案,

第一, 减缓炎症

第二, 治疗感染

第三, 警惕链球菌

第四, 检查其他感染

第五, 保护肠道

第六, 引入抗炎食谱

第七, 促进镇静

第八, 消除自身免疫炎症

每个过程都有相应的药品、补充剂、医疗方式去解决。其实,这也从一个方面在告诉大家,心理疾病并不可怕,它和所有身体疾病一样,只要治疗就可以。

图片来自电视剧《虎妈猫爸》

第三,父母是人,不是神,不要苛求自己。青少年成长阶段本来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父母只要保证尽到责任、足够爱就可以了。我们不是生来就是要做完美父母的,这个世界上也没有完美父母,只要你愿意无条件为孩子付出,愿意孩子幸福,就好,结果的事,我们谁也左右不了。

在这本书中无论是尽心尽力的娜塔莉,还是四处拜访医生的朱莉(身材矮小,情绪暴躁)都因为孩子的心理问题疲惫,这个过程中他们所遭受的痛苦不比孩子少。就好像书中说的那样:在家里,只要有一个人痛苦,其他人都会受到牵连。

图片来自电视剧《小欢喜》

书中除了专业知识外,有一些细节很触动我,就是这些家长会清楚地知道孩子所有的事情,事无巨细,从出生到当下,生过什么病?去过哪里?什么过敏?最近有什么异常?这简直堪比FBI。看到这些的时候,我就想起身边的朋友们,在他们心中,做父母要尽责,而尽责的标准被他们不断提高,在那个标准下,他们的恐惧理所应当。毕竟,一个人长时间保持这种状态,很难不疲惫,很难不焦虑,很难不生病。

图片来自电视剧《小别离》

不过,以我个人狭隘的观点看,其实,你与孩子的关系没那么复杂,你们是两个人,两个独立的人,纵然生育关系被人们歌颂地多么伟大,但归根到底你们只是世界上最亲密的两个独立的人而已,你对他最好的养育就是:你好好地陪他长大。

如果他的幸福是以你的痛苦为代价,那么,这份幸福是带着阴影的,所以,如果你要做父母,爱孩子,也别忘记爱自己,要付出,但别难为自己。

说实话,看完这本书我觉得这是本妥妥地“恐育”书籍,我好怕大家看完更不想生孩子了,可在出现害怕这个念头的那一刻,我突然觉得我为什么要害怕?难道养不好比不生更好吗?我们不能回避养育孩子会发生的问题,如今的事实是青少年心理问题就是十分严重,我们只有更了解才能更好的解决。

如果看清这一切,还愿意生,这本书会为你提供支持以应对可能会发生的问题,如果思前想后你决定你没办法承担,那世间少一份养育孩子的痛苦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