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关于民族民俗的作文300(精选10篇)

关于民族民俗的作文300(精选10篇)

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以下是关于关于民族民俗的作文300(精选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第一篇

关于民族风俗的作文三篇 民风民俗作文

关于民族风俗的作文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讲土家族过节的风俗习惯。

土家族是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然而我很荣幸的当上这个家族中的一员。

土家族是跟着汉族一起过春节的,但是过年的风俗却大不相同。比如说:⒈过年的时候要打糍粑,糍粑打好了,可以在新年当上家常便饭,而汉族却是大鱼大肉(这就是富与贫之间的差距啊!);⒉除夕之夜然大火。每年过节,家家户户都会在吃完团圆饭的前提下然大火。然大火的主要目的就是“祭祖”,希望祖先在阴间的新的一年里开开心心,而汉族却只是简简单单的守岁;⒊大年初一的早晨不能把洗脸水倒掉。因为洗脸水相当去金银财宝,假如倒掉了它,子子孙孙在这一年就会大不幸,而汉族却要在大年初一彻彻底底的打扫一次;⒋在新的一年之前,必须把欠的债还清。俗话说得好嘛“新年有新气象”(这条和汉族差不多)。

土家族过年的风俗还有很多,在这里我先卖个关子。如果想知道的话,就来到贵州,来到这个多民族的地方!

朝鲜民族的风俗习惯

今天,我们学了中国有56个民族,我记得妈妈以前跟我说过,我们是朝鲜族。

晚上我在妈妈的帮助下查找了关于朝鲜族的资料。现在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我的家乡和我家乡的人。

据1990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我们朝鲜族人口有190597人。分布在30个省、市、自治区。其中,黑龙江有452398人,吉林省有1181964人。

延吉市位于吉林省东部,是我们朝鲜族的首府城市。

朝鲜民族是一个能歌上舞的民族。其中有个扇子舞蹈。它是由一个女子来表演的;动作大放,给人以优美典雅的感受。还有一个叫象帽舞,它是属于独特的技巧表演,使所带象帽的飘带旋转如风,划出种种耀眼美丽的彩环。

朝鲜族的民族乐器在我国也是独树一帜的。伽椰琴为朝鲜族传统弦乐器之首,是民族色彩很浓的弹拨乐器。它的形状近似汉民族乐器古筝。伽椰琴在演奏时,一端着地,一端放于腿上,右手弹,左手弄,表演姿态优雅别致。

对于朝鲜民族来说,冷面和辣白菜是不能缺少的食物。冷面即清凉馥郁,又香甜新鲜。人们不仅在炎热的夏天喜欢吃冷面,而且在寒冷的冬天也喜欢吃。吃冷面还有一个意义:如果生日那天吃冷面会“长命百岁,命大福大”。

我自豪我是一名朝鲜族。我爱我的家乡延边。

关于民族风俗的作文

我的家乡在四川,那里的各个节日的风俗和别的地方有所不同,那么就由我来把家乡的风俗介绍给大家吧!

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热闹的传统节日,俗称“新年”。年节从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广大城乡年节前就开始备办年货,杀猪、羊、兔等,制腊肉、购食品、逢新衣,过年时大家穿好衣服、挂年画、贴春联,年三十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家拜年,祭祖等活动。这就是我们四川的风俗!清明节在一年的二月中旬,公历的4月5日前后,主要是郊游踏青、野炊;有的是祭祖上坟扫墓等活动。这一习俗活动也是城乡较普遍的活动。这就是我们四川的风俗!彝族火把节:火把节是四川凉山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六月廿四日,家家饮酒、吃坨坨肉、并杀牲以祭祖先。人们穿新衣,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男人们参加斗牛、羊、鸡、赛马、摔跤;妇女则唱歌,吹口弦,弹月琴。晚上把火把在房前屋后游转;第三天晚上成群结队地举着火把遍游山野,火光一片,然后又集中到一处点燃篝火,打着火把,喝酒、唱歌跳舞,一直玩到天亮结束。这就是我们四川的风俗!我们四川的风俗都很特别,我喜欢我的家乡!

第二篇

晨起的第一声鸟鸣把我从梦乡中唤醒,拉开紧闭的窗户,一股清凉的空气迎面吹来,屋外的天空上有那尚未迁徙的几排排鸟儿喳喳的叫,又是一年除夕来了。

我听见门外面噼里啪啦的响声,料是爸妈已经起床开始大扫除了。我打开房门给了父母一个大大的拥抱“除夕快乐!”妈妈抬起头,笑着:“呀,闺女起了啊,去跟你爸贴春联去吧。”

和老爸贴春联是我从记事开始时就有的“传统”。大概三四岁时,我稀奇的看见爸爸拿着三个大红长纸去外面说是要去贴春联,我好奇的探出我拿圆圆的、小小的脑袋对爸爸说:“我贴,我贴,爸爸抱!”说着就冲爸爸拥出双手。爸爸边向我蹲下边对我笑着说:“来,你来贴!春联可是代表着新一年的吉祥如意,你可要贴好喽!”他蹲下身子,背对着我,让我跨坐在他的肩上,两手扶着我的小短腿:“飞起来喽!”说着就站了起来。我哈哈的乐着,举起我的小手,向雪白的墙上摸去。我一手拿着爸爸给的胶条,一手捂着春联贴了上去。等全部贴完了,我下来站到地上,仰着头看着春联,自豪地拍了拍胸脯对妈妈说:“妈妈妈妈,你看,我贴的!”他们都冲我竖起了大拇指。

再后来。“老爸,除夕了。走走走咱们贴春联去!”“呦,宝宝都长这么大了,爸爸都快抱不动你了!”我却还以为他说我重,非要他抱。

现在。“爸,走啊!”我蹦蹦跳跳的向门口走去,拿起桌子上的春联打开门,一股寒风袭来。“爸,爸,你快点,太冷了”我哆哆嗦嗦的拿起胶条蓄势待发,可是我突然发现,我好像踩个小凳子就能够够到了。我踮了踮脚,触到了门框,动作顿了顿,爸爸出来看着我笑道:“呀,都这么快了,我们宝宝都用不到我了,以后的很多事情也要自己干喽。”我猛地缩回手发现,是啊,都这么快了,爸爸的背已经弯了,而我都已经十四岁了。

今年贴春联贴的我心里酸酸的。感慨道爸爸已经老了,在每天送我上学中老的,在每天担心我有没有多喝水中老的,在每天为我担忧时老的。我也长大了,正如爸爸说的“以后的很多事情也要自己干了”,我要知道在头疼的时候要给自己备药,我要知道自己也要给自己拧开瓶盖,我要知道我不能什么事都“爸爸,爸爸”的了。时间是那么的快,我好像忘了他曾经也是雄姿英发,在野地里举着枪的英勇少年,我好像忘了他曾经的容颜,我好像也忘了我该长大了,该换我担心他了。

时光荏苒,半载年华,似沙漏般留在昨日。希望岁月友好一点,让爸爸老的慢一点,还有那个想成为大人的小孩,她已经后悔。

“爸爸,我们贴春联去呀!”

第三篇

在那次以后,每次吃馒头我都会格外兴奋!

那是一个无聊至极的寒假,我被沉重的作业压的喘不过气来,体会不到一丝丝的快乐。在这时,浙江义乌的奶奶突然打来电话,邀请我参加新居落成仪式,我想这无疑是救赎。

可当我满怀期待,到达这个我渴望获得放松和乐趣的地方,想象中的美好却在瞬间崩塌。所谓的新居不是辉煌的大别墅,而是一座刚建成的毛坯房,甚至还没有刷漆。所见之处只是黑色的钢筋,未清扫的水泥地以及遍地的施工用具。木屑散落满地,一卷卷电线蔓延在地上,无力的挂在墙上。连房里空气都灰蒙蒙的,灰尘弥散在屋里,呛得我咳了好几声。哎,这真是从一个牢笼逃到了另一个牢笼。

坐电梯来到顶层,看见爷爷和亲戚们已经搬来了好几箱馒头和几大袋零食,在窗口前对着楼下挥手。我赶上去一看,发现新居楼底下已经聚集了一大帮人。他们要么拎着大袋子,要么把大纸箱举在头顶,都用期待的眼神看着楼顶。哦!原来是要把馒头扔给他们啊!可是……把这成箱的吃的白白送给这些素不相识的人,岂不是太可惜了?

来不及多想,一朵烟花兀然在天空绽放,人群沸腾了。一个,两个,一袋,两袋……一个个馒头和各种零食从楼上如瀑布般倾盆而下,白色的馒头、黄色的饼干、红色的糖果,五颜六色的包装纸反射出炫目的光芒,划出一道彩虹。它们有的落入人们的箱子,有的落在地上,被迅速拾起。爷爷没有了一点苍老之态,背挺直了,眼光亮了,脸上的皱纹也舒展开了。爷爷和亲戚们也抓起了馒头使劲地扔了起来,加入了这场狂欢。他们脸上绽放着孩子般的微笑,抡起手臂把馒头扔到更远的地方。从他们的眼里,我仿佛看到这座房子装修好了的样子,富丽堂皇,一尘不染的地板,大气整洁的客厅,巨大的水晶吊灯……他们眼里的光饱含着对明天的期望,在一瞬间点亮了我。回头环视这个楼层,原有的脏乱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自然、不加雕琢的美。

我抓起一个馒头轻轻地抛了出去,稳稳地被一个邻居接住。下一个,再下一个……一次比一次用力,一次比一次快乐。我的脸上终于荡漾出了久违的笑容,在这爆竹声中、人群呼喊中,我一次次地把馒头扔出去,一次次地把我的快乐和喜悦挥洒出去,一次次地把我的压力释放出去。我看到,每个接到馒头的人都是那样幸福。我体会到了!这不是把吃的白白送人,也没有“亏”一丝一毫,而是把新居落成的喜悦与快乐分享给每一个人,送出幸福的祝愿,与邻里同乐。

从感受不到快乐、不愿分享到愿意把东西和快乐向人群泼洒,我终于获得了最淳朴的快乐——分享的快乐,终于脱去重负,真心而笑。民俗,从那一刻开始,不再是久远年代的刻板流程,而是如今还在流传着的淳朴民风的体现。我想它是返璞归真的方式,能让人忘记压力,更能让人得到解脱与成长的。在那次以后,每次吃馒头我都会格外兴奋,一口咬下,又感到了分享的甜。

第四篇

初一时我和同学们去杭州游学。在那里,我们有幸看到杭州的越剧文化。杭州作为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我们不得不想起它的越剧文化。从二十世纪初在杭州饰演,落地唱书,到女子越剧的兴起,然后成为一种民俗。

随着帷幕的拉开,一男一女,一蓝一粉似踏祥云走来,一颦一笑开始了演唱。一唱起来就融化了,飘落了,虚幻了!几连个悠颤的音符,如计量额温柔的波浪,拥抱环绕在你周围。雪花一样,是飘浮的音调;蝴蝶一样,是飞颤的指尖;驾云一样,是轻快的碎步;花瓣一样,是浓艳的媚眼;清流一样,是温和的对唱。高高的戏台上,来出一场多么温和,多么轻盈,多么漂渺的戏啊——越剧!男女对唱,使僵硬的空气柔和了,使躁动的世界安静了,使人想起“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使人想起“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我眼前随着戏腔展现了一个江流襟带,山色藏幽,湖光翠秀的杭州,不禁站起来鼓掌:“多么优雅的杭州民俗!”我们前来杭州研学的同学们激动不已。这时,两位戏剧演员邀请我们前来研学的同学上千模仿表演。我眼前一亮:“好机会来了!我也想像喜剧演员一样姿态柔美!”我把手高高举起,走上戏台。我穿着粉红色的绣花戏服,两条丝绸水袖便像两股清流滑落地面。跟着戏剧演员,我左脚向前,右脚随后,抚起水袖。我的双臂弯成一个圆弧状,仿佛抱起了杭州的秀丽河山;指尖微翘,做兰花,下巴稍抬,望明月,眼神中充满了兴奋。随着戏曲的腔调,我却渐渐迷失了自我,水袖一摆,猛身转,一个趔趄让我踩着戏服,将我差点推向地面。

我有些羞愧地抬起身来,见台下的同学们瞬时瞪着我,戏剧演员忙问我:“没事吧?没事吧?”看着他们恬静中本带着富贵柔美却显露出一丝担忧,我摇了摇头便低下头去,两只水袖又似落叶般飘向地面,不再动颤。“蝴蝶轻沾飞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尘……”。两位戏剧演员鼓励着我,台下的同学们也微笑着打着节拍。春意盎然之时,白蛇和小青举着油纸伞,逛西湖潋滟美景,叹灵秀之气。那“玉蜻蜓”也飞来,环绕着大朵绽放的荷花,白色的游船像一条大白于一样在荷丛里蹿,鱼儿在船周围,仿佛是守卫使者似的,都是调皮的小天使,跃出水面。我这次认真学着戏剧演员的神态,轻颤着指尖。指尖一捻一颤带来花香,采一朵,戴头上,眼神里是对春天的美好向往,像繁星一样闪烁着。走起步来,我轻轻迈,似浮云,似水波,弯腰起身,转圈,最后将飘荡飞扬的水袖抚在脸庞,瞪大眼睛又含笑地望着观众。台下同学们的掌声热烈起来,是西湖又热闹了呢!

越剧之所以百年辉煌,成为一种民俗,是因为它有着开放创新、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精神。作为新时代的逐梦人,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传承和弘扬越剧民俗精神。

第五篇

众所周知,咱们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国家,在渊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人们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动人的故事、五花八门的风俗习惯和多姿多彩的民族艺术。

十二生肖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它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有关知识。据说,十二生肖的排名是这样来的:传说有一年,玉皇大帝要在正月初九选定十二生肖。晚上,贪睡的老猫请求老鼠早晨叫醒它,如果不叫就吃掉它。可是正月初九清晨,老鼠却悄悄地独自出发了。老鼠不会游泳,却遇上了一条河,它偷偷地钻到牛耳朵里,顺利过了河。等牛刚要进门时,老鼠一下子从牛耳朵里窜了出来,抢先跳到了玉皇大帝面前。结果,老鼠得了第一名,接下来是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每个人都有属相,我们的属相就是根据十二生肖的排列顺序来定的。比如,我今年9岁,属虎。

勤劳聪慧的劳动人民还根据十二生肖的形态做出了各种各样的艺术品。有精美的邮票、闪光的银币,有古老的金币、精致的挂件,还有美轮美奂的刺绣、五花八门的剪纸、奇形怪状的泥塑以及千奇百怪的布艺……真是精美绝伦,叫人目不暇接。

你看,我们的民族文化是不是绚丽多彩?如果你有兴趣,你也可以找一找有关的资料,和我们一起分享。

第六篇

翻开沉重的相册,不经意间看到一张照片,照片中的孩子伏在案上,聚精会神地用漆黑的笔锋在面前的纸扇上勾画着,恨不得钻进那画中的世界。

那是我五年级时,我循着导游朗朗的讲演和同学们走进了杭州游学旅行的最后一站——纸扇艺术馆。推开大门,一股古朴的气息便扑面而来。屋子中的墙壁上,一把把纸扇像窗户似的错落有致的排列着。仔细一看,这纸扇倒也像遮景的屏风,合上它,什么也看不见;一拉开,那世界的万千景色就好像满溢在这屏风后面了:有三峡水道“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的宏伟壮阔,亦有赤壁山水“水波不兴,清风徐来”的清新淡雅;有“凤箫声动,一夜鱼龙舞”的欢欣愉悦,亦有“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忧虑愁死。这时熙熙攘攘的人群好像在氤氲着墨香的房间里淡开了,只留下我一人如痴如醉地品味着满墙的风景,心旷神怡,闲适极了。

参观终了,轮到我来描绘自己的风景了。我熟练地抬起毛笔,沾上水混入到焦墨中,青黑青黑的痕迹从笔尖流散到笔洗的水里,好似几条摇首摆尾的黑金鱼,在蹿动了几下后便消失不见。我用笔尖在墨水中优雅地轻点几下,便拉开我面前的屏风,在其后种下了几颗苍劲有力的竹子:柔软的笔尖先是在纸上款款落座,而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前一冲,狠狠地给了白纸扇一记痛击,却又仿佛无事发生一样刹住了脚步,蓄谋着下一场冲击……一条条勾画了了的竹节垒起了一根根劲竹!比清风还雅,比岩石更坚!柔软的墨汁竟蕴含了如此坚实的力量!小小的扇面竟包容了如此庞大的气概!不知不觉,扇面的后方俨然成为了一片青葱竹林。而我眺望着扇子中的景色,竟然意犹未尽地在空白处题了一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仿佛我便是那在幽深竹林里,与明月清风为伴的诗人王维了,颇有情趣意味。

杭州纸扇,不仅作为一门传统手艺支撑了当地人的生活、成为了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还作为一个永垂不朽的媒介连接了杭州人民千百年来所向往的美丽山水,是他们非凡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我们今天透过纸扇看到古人所期待的风景,听到古人所向往的声音,感受到古人留下的别样情感。我将永远将这份象征着杭州人民对美好事物伟大追求的传统文化留存在心中。

第七篇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是呀!五十六个民族都有不同的风格,不同的习俗,我喜欢藏族。

让我带领大家走进藏族之乡吧!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其余分布在青海、甘肃、西川、云南等地,说到藏族,就不得不提起藏族的特色服饰——哈达了。你知道什么是哈达吗?哈达就是藏族和部分蒙古人表示敬意和祝贺用的长条丝巾或纱巾,多为白色,也有黄、蓝等色。敬献哈达,是藏族人对客人们最普通的、最隆重的礼节,献的哈达越长越宽,表示的礼节就越隆重。对尊敬的人和长辈,献哈达的时候要双手举过头,身体稍稍向前倾,把哈达送到双手里或手腕就行;对晚辈,只需要把哈达系在他们的脖子上。如不鞠躬就送,或是用单手送,都是不礼貌的行为。

接受哈达的人最好和献哈达的人一样的动作,表示谢意。说起藏族的特色服装,非藏袍莫属。藏袍的种类繁多,从衣服质地上就可以分为锦缎、皮面、素布等多种材料。藏袍较长,一般都比身高还长,穿时要把下部上提,下摆离脚面三四十米高,并扎上腰带,女式衬衫的袖子比其他衬衫要长四十厘米左右,跳舞时,袖子翩翩起舞,十分美丽。

这就是有趣的藏族民俗,通过我的介绍,你是否对藏族的民俗有了一定的了解呢?藏族是绚烂的;藏族是有趣的;藏族是真诚的;藏族是朴素的……我喜欢藏族。

第八篇

夜色从一个屋顶织上另一个屋顶,几簇烟花在天空里绽开,我坐在书桌前,推开窗户,静静凝望着天空。忽然,一阵风铃声飘进耳朵里,我抬头,窗檐上挂着一只小风铃,叮叮当当地响,响出了一串动人的回忆,让我回想起一颗朴实的匠心。

那是去年的新春之夜,我回老家过年,到附近去逛庙会。凡逢年过节,举行盛大的庙会时,总有不少手艺人来此,也渐渐形成了一种风俗。庙会里人流如织,我避开人流前进。“叮”,“叮”,我循声望去,一座白色帐篷立在眼前,棚顶上吊着一只风铃,声音正是从那里传出。

我走向那座帐篷,帐篷四周只有寥寥几人,里面坐着一个四五十岁的男子,皮肤黝黑,头发稀疏地盖了一层,穿着一件黑色棉布背心,里面是一件短衫,让人觉得风一吹就透了。帐篷前有个台子,上面摆着几个木雕。“姑娘,要买木雕吗?”那人问我,话里带着些方言的味道。

出于好奇,我点了点头,扒在台子边上说要看他刻一个。他捧出一块还未完成的木雕,是一个小人抱着大金鱼的形状。他从长盒里抽出一把刻刀,抵住木雕,开始一下一下地剃。他的手绷紧着,一侧肩膀抬起,仿佛全身都在用力。我看到他那双手皱纹密布,手掌和手指上满是老茧,指缝中带着些洗不掉的黑渍,实在很难想象这样一双手能做出精美的木雕。冷风吹过,他的手早已通红,但他一刻都没有放下过刻刀。剃、剜、刻,金鱼在他的手中逐渐成型,我也渐被这神奇的技艺所吸引。

刻好大致轮廓后,要进行打磨,他拿出一把锉刀递给我,要我来试试。我犹豫地望着他,他对我轻轻点了点头,示意我可以大胆尝试。于是我拿着锉刀向鱼眼凹陷处伸去,但锉刀却极不听话,总卡在木棱上,我拼命摆动它的方向,可这刀就像一条浑身光滑的鱼,令我根本无法控制。在摆弄了一阵后,我的手被冻得几近麻木,于是放下了手里的锉刀。他接过锉刀,念叨了两句“急不得急不得”,他把木块凑近眼前,锉刀在他手中不停变换角度,旋转起来,成了一支舞。我不禁暗自赞叹:“这才是真正的传统技艺吧!”之后,他用手抹掉了粘在上面的木屑。我看了看他的眼睛,他眼里流露出一种柔和的情感,仿佛在看着自己的孩子。

他把刻好的木雕送给了我,连带着顶上的那串风铃。

今年的庙会我又去看了,但不少摊位过于商业的包装,像一层厚纱,已经完全遮住了民俗本来的纯真面容。我不禁一阵寒心,像男子那样专心坚守传统技艺的现在还有几人呢?

我突然想起一句话:我愿做一枚白昼的月亮,不求炫目的荣华。不淆世俗的潮浪。用在这里去形容匠人们再合适不过了。

在衰落遗失的边缘坚守,在快捷功利的繁荣里坚持,匠人就是如此了不起的存在。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不少民俗已经很少有人再去继承了,也很少有人踏踏实实安下心来去做一个自己热爱的事业。所以,我想我们该把目光投向那些民俗,投向那些坚定从事自己所热爱的事业的手工艺人,别让他们被湮没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

第九篇

我坐在姥姥的床边,手中拿着一张照片,讲述着其中的故事。照片中是一盏莲花形的冰灯,灯边站着姥姥、姥爷和大概五六岁的、笑容明媚的我。近些年姥姥身体状况不太好,已几乎不能说话。这使我在讲述照片中的故事时竟有些伤感。

“姥姥,你还记得这盏冰灯吗?”我开始讲述起来。

大概五岁那年,我在幼儿园听别的小朋友说自己得到了一盏漂亮的花灯,等着元宵节用。我羡慕极了,一整天都在幻想一盏属于自己的花灯——那须得是一盏莲花形状的灯,粉红色的……回到家后,我向姥姥、姥爷详细描述了自己想象中的花灯,并提出想要这样一盏灯。因为买不到和我的描述相吻合的花灯,他们都很为难,并提出买盏其它样子的,我却不同意,不管不顾地哭闹。

正月十五那天,我从幼儿园回到家中(幼儿园正月十五不放假),姥爷神神秘秘地从冰箱中拿出一个东西。我一看——晶莹剔透、莲花形、淡淡的粉色……这不是我想要的花灯吗?!原来姥姥、姥爷用这几天的时间,为我雕了一盏冰灯。那时我还小,也没什么太复杂的情感,只记得自己格外高兴,连爱吃的排骨被抢了也没有计较。

到了晚上,姥姥提出要带我去猜灯谜。我一听,兴奋极了——正好可以带上那盏美丽的花灯。穿好外套,我和姥姥、姥爷便出发去猜灯谜。

上元佳节,华灯初上。一路上,我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路旁是大片大片大红色的纱灯,使我仿佛身处浮动的迷离的灯海之中。红色的灯笼间镶嵌着些形态各异的、更为精致的灯笼,下面垂着长长的纸条——想必是用来悬挂灯谜的了。“妈妈,妈妈,那个姐姐的灯笼好漂亮啊!“一个小女孩的声音闯入了我的思绪。我抬头一看,发现她伸出手指指着我的莲花灯,脸上的艳羡似乎要溢出眉间。“那当然,”我的意地朝她扬了扬手中的灯笼,“这是我姥姥姥爷给我做的呢!“看见她抿着小嘴,直勾勾地盯着我手中的灯笼,满脸羡慕,而又似乎有些想哭的样子,我满意极了。走到花灯旁,我惊讶地发现那些灯笼并不是单纯的大红色,而是深深浅浅的红,还斑斑驳驳地撒了些金屑,美丽而别致。我看向灯旁边的字条,上面写着——“72小时,打一字”。这把我难住了,苦思冥想了许久也没能想出答案。姥姥走了过来,摘下了那张纸条。“谜底是“晶”,”她笑着对我说。看见我迷惑不解的表情,她解释道:“72小时,就是三日。三日,不就是“晶”吗?”我恍然大悟。这时,旁边写着“多一笔不好,多一倍不少”的纸条引起了我的注意。想了想后,我问姥姥:“这是不是“夕”呀?”一旁的姥爷问:“为什么呀?”我的意地说:““夕”,多一笔是“歹”,多一倍是“多”呀!”姥爷欣慰地点了点头:“不错。”我们继续向前走,路旁的每一盏灯都像是在朝着我笑。夜渐深了,大约猜了十几条灯谜,姥姥说时间差不多了,带我去换奖品。不过,十几条灯谜只能换一条毛巾。我有些失望,但见姥姥、姥爷喜欢,我便也高兴了起来。

回家的路上,路旁的灯笼托着一轮皎洁的月,将光洒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上。一路上,姥爷给我讲述了盛唐夜市的繁华,也讲述了张飞和马超挑灯夜战的情景。看着两旁的花灯,我仿佛置身其中,回到了千余年前。灯美得有些虚幻,有些飘渺。我小心翼翼地提着莲花灯,与姥姥姥爷并肩走着。

回到家中,我意犹未尽,又怕冰灯化了,把它放到了冰柜里,每天都要看好几遍。可是后来由于断电,冰灯还是融化了。虽然姥姥、姥爷安慰我说花灯可以再做,但我还是很伤心。后来每每看到那条赢来的毛巾,我都会想起那盏花灯。于是那条普通的毛巾便成了我最喜欢的毛巾。

“话说回来,那盏花灯是我见过最漂亮的一盏灯呢。”我的思绪回到了照片上。的确,再没有一盏霓虹灯有它精致璀璨,再没有一盏冰灯有它剔透纯粹。世界上万万千千的华灯加起来也不及这用爱一刀一刀雕刻出来的灯。而解决世界上所有难题的欣喜,也不及与亲人一同猜灯谜的愉悦。世界上最美的事物总是至纯、至真的。

我和姥姥一起凝视着照片。我的眼前闪过了夜不闭户的繁华,闪过了“醉里挑灯看剑”的金戈铁马,最终定格在了姥姥满是皱纹的脸上如月牙般笑着的眼睛上。我也笑着,心跳却仿佛停了一瞬。

我将照片轻轻放在姥姥手中。我害怕只剩下这张照片,害怕像当年一样,花灯融化,只留下毛巾为念想。如果可能,我多希望那次灯会永远也不结束。

我紧紧握住了姥姥的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