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诸神的游戏读后感精选

诸神的游戏读后感精选

《诸神的游戏》是一本由巴晓光著作,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58.00,页数:4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诸神的游戏》读后感(一):接地气近烟火

《诸神的游戏》文章一开篇,就是我熟悉的湖滨小学对面停泊的两条龙舟。每逢端午前后,听到鞭炮声便知西湖的龙舟下水开划,于是对上小学的一郎千叮万嘱:别靠近湖边啊,放学不要看划龙舟早点回家。等到一郎放学,还是忍不住地问:今天西湖划龙舟了吗?

海边的人多数喜水,一切与水有关的事物都觉得亲近;海边的人多数血性,与恶劣环境搏斗一辈子造就了这样的体魄。

《诸神的游戏》文中的场景和我过往的记忆有很多的粘连。于是,到平潭采风带上它,与当地厚重的海洋人文融合,巴晓光老师笔下的“莽撞、粗糙、混乱,却充满血性”的龙舟“江湖”在百年祠堂的光影之下变得静谧无声,但隐隐约约有船桨划过的波澜。

《诸神的游戏》读后感(二):一个关于“民间”的样本(序,by 巴晓光)

我第一次在福州的闹市见到游神,大概是二十年多前的事了。那时我租住在斗池的一栋筒子楼里,对这座城市好巫尚鬼的一面一无所知。那天傍晚,天边有玫瑰色的火烧云,这座城市在那个年代还没有如今这么铺张的灯火,斗池路狭窄的街道慢慢被勾勒出黑色的线条。然后,在建筑的暗影与天边残存的明亮之间,一支游神的队伍渐渐现出踪迹。

那是一支肃穆的队伍,先是两只巨大的灯笼,上面写着“九案泰山”“水路兵马大都督”“斗池总社”的大字,后面跟着“回避”“肃静”的牌子,然后是彩旗、锣鼓,接下来是胸口有个大洞,高度异乎寻常的神偶,我后来知道那叫“塔骨”。我人生第一次见到如此魔幻的场景,黑白无常、七爷八爷,还有坐在神案上被大汉抬着的温康二神神像,与我擦肩而过。他们的衣带拂过我的脸颊,我能闻到他们身上香火的气味。街道很窄,人们纷纷避让。两边店铺里正在争执的店主和顾客,刚刚还在抱怨路人的环卫工,都停了下来,面向这支游神的队伍行礼。时间在天色彻底堕入黑暗之前的那一刻,被凝固在我的记忆里。

随后的二十多年里,我每年都在这座城市的各个角落里遇见过游神的队伍,他们可能是五灵公、尚书公那样显赫的神灵,也可能是不知名的“将军”或“大王”。在旧城改造进程最炽烈的这些年,在福州市中心最繁华的地段,近乎奇迹般地保留了充满野性的蓬勃的乡土信仰,这让我十分着迷。与那些关于这个时代的宏大叙事相比,这是一个真正的“民间”。

当代文学批评家陈思和认为:“民间总是以低调的姿态接纳国家意志对它的统治、渗透和改造,同时它又总是从漫长岁月的劳动传统之中继承并滋生出抗衡和消解苦难、追求自由自在的理想的文化品格。”我始终认为,要想了解一座城市,我们必然要了解这种“民间”,必然要走进这种“民间”。四年前,我走进了一个此前完全陌生的“民间”——龙舟的世界。在城市化浪潮不可遏制地吞噬古老的宗族、信俗之时,龙舟成为一个载体,人们把不愿割舍的关于神灵的信仰、谱系的传续、境社的礼法投注其中,让龙舟成为这座城市的、一个关于“民间”的样本。

巴晓光

《诸神的游戏》书影

《诸神的游戏》读后感(三):云游福州 迎端午

今年4月从《中华读书报》发布的2021年度“百佳”图书名单中一眼相中,买来后发现当之无愧,装帧精美、富有巧思,图文并茂,粗翻一遍就爱不释手,就说一定要赶在端午读完。 最初看时,忽略了主标题,觉得就是讲福州的龙舟传统与禁忌,通读完才明白,诸神的游戏是名副其实的书名。福州是众神狂欢的城市,是每个人都能找到心灵寄托的安身处。作者从龙舟竞渡的溯源起笔,也就是百越于越“羽人竞渡”。然后,详细介绍了福州当地的造舟与竞渡传统,最后加以杂闻和信俗作补充。全书脉络清晰,内容庞杂曲折,就像福州当地的水系网一样,纵横罗布。但沿着每一条小溪流航行下去,都能得到满满的惊喜与收获。 对于喜欢收集传统图样的我来说,书中对龙舟头和柳叶桨的田野记录让我大饱眼福。特别是除了龙,虎、象、马、鸡也都能作龙头,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

许是虽长在北方,但对赛龙舟一直有耳闻目见,要说地方境社、龙舟仪式、异闻掌故,确实新鲜,但总逃不出划龙舟。可长乐的三溪夜航、壶井环洲第一次听说,特别向往。一想到夜幕垂下,热气散去,一天迫于生计的劳累告一段落,拉上伙伴一起划龙舟或同坐河边看龙舟,多么惬意。今天端午,特地找来视频看,也算弥补疫情下无法出门的遗憾。 【端午节夜赛龙舟~福建长乐三溪历史文化名村夜赛龙舟活动-哔哩哔哩https://b23.tv/44F89Ap】

最羡慕和敬佩的,还是对作者。同为北方之人,但亲身参与、热爱、踏破铁鞋收集传统碎片,并以完美的方式呈现出来,致以敬意和谢意。

疫情散去,一定要到福州走一走,去河边不经意偶遇龙舟和桥头神庙。再在未来的某个端午,赶在晚7点前,在三溪岸边占个好位置,一睹夜航的风采,希望那时还能有烟花。

《诸神的游戏》读后感(四):地方知识,地方风雅——《诸神的游戏》中社会性意义的表达

《诸神的游戏——中国福州龙舟的传统与禁忌》,是近期难得的在形式与内容上都有优美感的书。形式方面,充满江湖气的题字、叠成风琴褶的柳叶桨图集、手绘水系画幅、有趣的小人书、红底金线的神明图等等,集合在一本书上,熟悉书籍的人都知道,这是费力之举,但毫无疑问是创新之作。能够提供这样精美的作品,那可真是用心之人在做良心之书。当然,对于一本书而言,内容的丰富性和意义性或许才是更重要的。《诸神的游戏》在这方面也完全够得上。这本书提供了福州地区龙舟的历史、信仰、造船工艺、龙舟社团等,呈现了多层次的地方知识。作为一个范本,它还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剖析龙舟节日对福州人的心灵印记。

巴晓光提供了很多福州龙舟的知识,零零总总,煞是多彩。种种叙述表明,巴晓光对福州龙舟文化是体察的、热爱的、有深刻研究的。这本书有五个章节(如“溯源”“杂闻”“信俗”等),章章饱满,节节精彩,蕴含大量新鲜的知识。当然,这些知识不应该障蔽我们对福州龙舟活动的本质性认识。《诸神的游戏》里有三个概念需要注意:“神灵的信仰”“谱系的传续”“境社的礼法”。虽然这三个概念对本书内容的涵盖和提炼还略显不足,但大体上是可行的。通过该这三个概念,巴晓光给予一种意识:龙舟竞渡的节日,很大程度上就是在“召唤”记忆,关于历史、信仰、社会构造等的记忆,并且使它们外显化。

问题在于,外显化的目的是什么?巴晓光是有思考的,总结起来就是秩序,包括性别秩序、宗族秩序、地域秩序,甚至平衡人与神之间的交流秩序。通过龙舟竞渡这种有竞争性的社会活动,来达到平衡、秩序。

其实,龙舟竞渡的外显反映了人内里对安全感的渴望,这就是对宗族团结的安全感、对社会结构的安全感、对人与神灵关系的安全感。这造成全方位的社会选择、审美选择,所以它需要仪式,需要标语与装饰,需要话语竞争,需要运动竞争。这么看,龙舟竞渡含有一种深刻的学问:心理学与民俗学结合,美学与道德结合,宗教与教化结合。

多重形态的结合,其根本旨归在于净化。龙舟竞渡作为一种节日活动,当然可以娱乐人——任何一种节日都有一种娱乐的功能,它是放松,是快乐。但它深层次的表达就是,净化人,甚至净化社会。通过这种极度张力的外化活动,人暂时忘掉了现实羁绊,甚至障碍,而成为一个“节日人”:像战士一样去捍卫整体,像一个积极的社会人一样去维护秩序。通过这样,多重秩序得到了保障,有差异但集体性的社会得到了确证,人的完整性得到了践行。《诸神的游戏》阐述道:“初五龙舟竞渡结束,全村聚餐,荷叶包、香干、鸭蛋必不可少,福州话寓意‘包乡间太平’。”全村人的集体性,“太平”的社会追求,可见龙舟作为节日具有内在本性。

所以,《诸神的游戏》告诉我们,龙舟竞渡是一种带有竞争性又有建设性的社会活动,它内里是一种机制。社会保护机制,或者说社会构造机制,都可以,措辞是多样的,但都可作为龙舟活动的社会性意义。《诸神的游戏》里有一段话这样说:“在城市化浪潮不可遏制地吞噬古老的宗族、信仰之时,龙舟成为一个载体,人们把不愿割舍的关于神灵的信仰、谱系的传续、境社的礼法投注其中,让龙舟成为这座城市的、一个关于‘民间’的样本。”这是深刻的认识。

总体看来,巴晓光具有文学家的笔调,社会学、民俗学研究者的知识结构,类似旅行家的好奇心。所以在书中,许多深刻的命题都得到了展现:城市、民间、节日的交汇,秩序、人性的沟通,社会、主体间性、个人的融合。关于这些,《诸神的游戏》说了很多,也表达得很具体,在某些方面还很有趣味性,它需要我们去阅读、去理解。

《诸神的游戏》读后感(五):应将此情系龙舟

散布城市乡野间的民俗见证着八闽大地的历史与神奇,街头巷尾的宫庙寺院、雕塑彩绘,日常生活中的祭祖奉神、节庆庙会,处处道说着人与土地的复杂情结。从民间土壤中生长、累积而成的历史风俗,总在不经意间的回眸一瞥中,给我们以惊喜与震撼,让我们感受民间的智慧、力量与魅力。

关于相遇,闽地人相信,冥冥之中有缘的事物正等你相会。巴晓光与福州、与龙舟的邂逅,也是在这说不清道不明的缘分中开始的。因为这份情缘,他得以走进宫庙香火、神明故事、祭神结会、迎神赛会、龙舟竞渡这些文化风俗,并向我们一点一点地揭开这座榕城纷繁复杂的文明要素与社会变相。

“与其说爱划龙舟,不如说是爱和划龙舟的人相处”,巴晓光对于“人”的关注在这种自然而然的情谊中展开。“沉入风俗,与民众一起卷入风俗,我们才能与民众相识、相知”,巴晓光走进福州的大街小巷,加入龙舟队伍,用自己诚挚的心灵和笔触,真切地去感受这座城市的温度,去体验龙舟队伍的血性与真情,这才使得他笔下的福州文化和龙舟民俗都如此鲜活动人。

一盏茶、一根烟,那些与龙舟相关的生命与故事都在谈笑之中娓娓道来。龙舟能手回首当年的光辉岁月,自豪地讲述着曾在日本比赛的经历。划舟青年笑谈少年时偷偷争抢“划早水”的趣事,只盼早日能代表境社登上竞渡之舟。日常训练的辛苦、钻研技艺的韧劲,在话语中都化为了乐趣与享受,充满纯粹的血性与喜爱。而当制舟师傅们谈起选木、“打胚”、开口等工序时,他们兴高采烈、滔滔不绝,洋溢的情感里满是老一辈手艺人对技艺的珍惜与坚守。龙舟的境庙守护者喜爱谈论神明与龙舟的关系,细数着筹备龙舟竞渡的种种事宜,这都是他们“坐龙头”的责任与骄傲。世代亲水、划舟训练、做桨制舟、搜集记录,每一位“龙船颠”都以独有的方式叙说着自身生活与龙舟民俗之间的难舍情缘。

作者说故事、聊过往、话家常,一点点为我们勾勒出近代福州龙舟发展的大历史,记下福州人与龙舟相遇相守的小故事。正如刘铁梁所言,“只有通过人的行动,才能呈现出生活的整体性”。作者在口述访谈中接触到的每一个具体的人,他们的技艺传承、精神延续,都是对龙舟民俗最好的解说。也正是因他们的热爱与坚持,才使得龙舟民俗保有虔诚的信仰与竞渡的热血,成为福州这座城市的文化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龙舟,在这里不是作为某种古老习俗的残余和表现,也不是民俗事项的简单罗列,更非现代浪潮中口号一致的民俗表演。

面海拥湖、水系交织的福州为龙舟竞渡提供了最好的环境,“凡有流水处,皆能扒龙舟”,适宜的水文环境孕育了一个充满魅力的龙舟王国。它栖居在这座古老的城市中,饱受历史的磨洗,融入了城市的心魂。循水流与龙舟的方向,巴晓光耐心地探索着这座城市背后庞大生动的神灵世界及其护佑的境社土地。巴晓光说,“要了解这种‘民间’,必然要走进这种‘民间’”。只有参与其中,深入访谈,了解个人与族群的生活活动,感受境社与城市的习俗传统,才能跨越表面的民俗文化研究,真正理解这座城市的魂与神,实现对“民”与“俗”的终极关怀。只有突破城市区划的限制、现代文化的桎梏,触摸境社宗族和宫庙神明的历史,才能真正了解福州龙舟习俗传衍的核心。

与官方的行政区划不同,福州“境社”多依循家庙宗祠、地方神庙、祭祀活动来划分。“境社”的分布恰似城市的肌理,彰显的是传统的宗族社会的地域观念,代表了以家庙宗祠和地方性神庙为轴心的信仰体系。“境社”成为表示地方凝聚感、民间共同体情感的符号标志。每个境社都有自己崇祀的神灵,无论是除瘟祛疫、祈保平安的五灵公、泰山神、闾山信仰,还是代表祖先崇祀的白马王信仰,抑或是吴颜爷、齐天大圣等神明信仰,它们都与民间生活紧密相连,千百年来庇佑着地方安宁与宗族兴旺。龙舟是福州每个境社、神明、宗族的具体承载,其形象鲜明地呈现出这些独特的文化元素,也正是通过“在‘境社’概念统领下的神庙、神灵、宗祠、形式等一系列符号叠加,才能完整地为每一条福州龙舟的血脉做清晰而准确的标注”。

划龙舟是人们每年翘首期盼的盛事。西湖观“龙”,众神出巡,看蛟龙犀牛、马面牛头“湖天竞渡”;北港比速,盼勇者划舟、桨击中流独占鳌头。划龙舟既是青年们肉身的、热血的对抗,也是村庄、宗族之间社会地位与精神力量的彰显。但竞争也需守礼,在锣鼓震天、湖面斗船的过程中,人们心照不宣的三段休鼓规矩呈现出福州人的谦恭礼让。“龙头游境,锣鼓醒龙”,在人们的簇拥之中,各境社神灵巡境驱邪,还有龙舟兽首的“采青衔草”,“五门墩”将军庙的烧香敬拜,这些活动都承载人们祈安避灾的美好愿望。泳者下水夺鸭,民众抛撒荷包粽子,争彩祈安、消灾求福……龙舟不仅是端午之俗,更是贯穿于福州人的人生仪礼、宗族活动、敬神仪式的日常生活,其中的仪式与禁忌是人们对生活经验的提炼总结,蕴含着人们对生命的珍惜敬畏。

龙舟之灵在神也在船,定龙骨仪式往往是举村出动、锣鼓不停,每家每户奉香供物、香火不断,而各家所得的两根船钉是古俗的延续,是对宗族繁盛的祝愿。每年家中有男童出生的人会为境庙“添桨”来感谢神灵护佑。水路漫漫,龙舟亲家互访记录着宗族的血脉与同舟共命的情义。经由故事的传述、仪式的展演、禁忌的讲究,龙舟民俗在历史的演进中持续吸纳着人们的生活逻辑、文化价值,以及在此基础上建构出的境社秩序与宗族权力。

随着《诸神的游戏》文字讲述、图像展示,福州龙舟民俗的文化图景向我们徐徐展开:河网密布勾连着村与村的往来,神与神的故事串联着福州的历史与传说,穿梭的舟楫成为连接神与地、凝聚人与俗的城市的筋脉,热血的龙舟竞渡搭建起了人们跨越神圣与世俗的桥梁。福州人将对生活的热烈情感与对未来平安顺遂的愿景,都投入这一舟一桨漾起的水波中。

在今日福州,龙舟竞渡依然饱含着人们的热情与血性,传递着境社的真实与温暖。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