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以文记流年经典读后感有感

以文记流年经典读后感有感

《以文记流年》是一本由阿来著作,58出版的296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2021-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以文记流年》读后感(一):赏语言之美,探水杉之灵

有诗与酒,有爱——对语词、对自然之物、对世道、对人,都能兼得,居于城市楼群森林中某单元某层某室,也就能如行天涯。——《以文记流年》

《以文记流年》

提到著名作家阿来,大部分读者会马上想到他的《尘埃落定》、《梭磨河》等作品。《以文记流年》和他以往的作品有些区别,这本散文随笔集“用文字表现出一个写作者与写作相关的生活的方方面面,让读者走近一个充满人间烟火、充满生活气息的文学艺术家阿来。”

许多人认为,对于写作者来说,最重要的是灵感。但是,《金蔷薇》一书对“灵感”的态度是“被庸俗化得最厉害的”事物。在外行人看来,天才作家的“神作”依靠可遇不可求的灵感,但实际上,也许真正伟大的作品更依赖那如闪电一般的、厚积薄发的努力。

在《以文记流年》的第一章中,阿来坦言,他作为一位写作者,最看重的就是语言。他的第一母语嘉绒语是一种“对事物,对生命充满朴素感知的语言”。语言像是有一种不可名状的魔力,为他带来写作的热情。

谈到语言,帕乌斯托夫斯基在《金蔷薇》中将俄语比作宝石——“俄语中有许多字本身就放射出诗意,一如宝石之放射出闪烁不已的神秘光泽。”可见语言对于写作者来说何其重要。

理查德•梅比英国博物学作家在《树的故事》中写道:“长期以来,我们与树木、与自然的关系都处于一种十分矛盾的境地:起初双方相互依赖,彼此尊重;随后人类开始狂妄自大,企图摒弃、主宰和控制自然界;最终,人类为失去纯真而悔恨,呼吁重拾热情,请求自然界的宽恕。”树木作为地球上古老的存在,见证了大自然的演变,它们有时是明镜,让人类看到自己在历史长河中的所作所为,并逐渐开始反思……

阿来笔下的水杉有一种庄重的美感:“和所有杉科植物一样,躯干通直,挺拔高大”,不过,水杉在庄重的同时也十分柔美,它的叶轻盈而卷曲。

吸引阿来的不仅仅是水杉的美,更是它背后蕴藏的文化意义。阿来从科学命名的角度对水杉的前世今生进行分析,发出了“文化觉醒”的感慨,水杉之灵,不仅在于其自身,更在于它所处的环境,从细微之处看文化底蕴,真的是妙!

《以文记流年》不仅谈语言、谈水杉,还谈读书、谈酒、谈生命……分享了生活中大大小小的感悟,展现出了阿来的多元才华,并让读者从不同的角度了解阿来,是一本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的散文随笔集。

《以文记流年》读后感(二):把记忆记录下来,避免随时间流逝

中国古代思想史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儒道互补”,分别对应“入世”和“出世”,入世是治国、平天下,出世则是修身、齐家,达者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被举孝廉或者九品中正,鲤鱼跃龙门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大部分忧国忧民的读书人,心灵往往都有一个退路。

在魏晋南北朝时代,读书人的心灵榜样是陶渊明,大唐由盛转衰后是杜甫,宋之后是苏轼,他们展现出的豁达光芒,自古以来就是对内心的抚慰。而在这些先贤中,诗圣杜甫尤为耀眼,因为其前半生安定、后半漂泊,再加上其光辉的文学成就,成为无数读书人心中不可超越的传奇,千百年来一直被引以为寄托,被书写、被咏叹。

从关中到成都,穿越秦岭,入剑门,进锦官城,草堂中弥漫的雅淡,蕴含了太多的寂寞、叹息、不甘。这种落寞的心情,在阿来笔下被还原和展现,成为走入杜甫内心的切入点。

《以文记流年》是一本散文随笔,不同于深沉无比的余秋雨,阿来的文字在关注芸芸众生命运的同时,还飘逸出一丝丝洒脱和通透,展现了进退自如的豁达。这一点从目录中就可以体会出来:首先以《云中记》作为序章,然后正式进入自己的生活,包括读书、出行、怀人、鉴赏、品酒、演说。

阿来写的是自己的日常生活。读书人的日常生活随笔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记录不同,它更细腻地展现了趣味和哲思,在不经意间给人启发,展现的是作者深厚的阅读底蕴、广博的社会阅历以及思考的深度,甚至可以看做读书人“思想进阶”的指南。

展现自己的立场和领悟,是见仁见智的事,但是对于先贤的敬佩则说出了所有人的心声。作为读书人的楷模,杜甫理所当然地成为首篇,表明了作者对于鉴赏、品酒等生活日常的态度:知人见识总归为思想服务,家国情怀是读书人的本色。

写的是心怀,实际上抒写的是时代。杜甫是忧国忧民的,但并没有痛心于过往而不可自拔,在成都,他经历过衣食无忧,也经历了生活的困顿,收获了新的友谊,也迸发了创作灵感,给成都留下了诗意和审美基调。

我想,在蜀地的微风细雨夜中,遥望北方的杜甫心里是微妙的,压在心底的渴望是不是时不时跳出来审视,自己到底需要什么?

突然发现,阿来的心意或许和杜甫是相通的。虽然时代不同了,读书人可以更从容地“出世”享受当下,但内心深处忧国忧民的沉思和改变世界的愿景,都植根在了灵魂的深处。也许,序言里提到的汶川记忆,才应该是作者最在乎和难以割舍的,文字可以记载流年,为的是让记忆植根下来,不再随着时间流逝。

《以文记流年》读后感(三):惜春因叹华光短,方以文字记流年

这本《以文记流年》,是著名作家阿来的一篇散文集。之前我只通过阿来的小说来认识这位作家。这次是第一次看阿来的散文。

这本《以文记流年》共有七个篇章,包括“云中记““读书记”“出行记”“怀人记”“鉴赏记”“品酒记”“演说记”。涵盖了阿来对于读书写作的认知,对于自己敬爱的诗人的向往,以及对于自己身边花草,旅行,爱好的阐述。从这本散文集,你可以跳脱出小说之外,认识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阿来。

在“云中记“篇章中,阿来讲述了自己在08年汶川地震之后的所思所想。阿来身为四川作家,近距离完整接触了这一场天灾。他在赈灾中亲力亲为,尽着一份四川人的责任。按理说,这样一个巨大的人性题材摆在眼前,又是如此的感动人心。是个作家都不会放过这个抒发自己情怀的机会。但是阿来没有立即写地震题材的作品。就因为他离得最近,感受最深,素材太多,才沉淀的最久。

阿来坦言,对于自己来说,灵感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一直都是语言。特定的语言方式,才能表达出最想要抒发的情感。语言是写作的地基、门户,高顶。写作是召唤语言加入精神与情感的重新构建。

所以在汶川地震发生了十年之后,阿来的相关题材小说《云中记》才正式开始创作。这是在十年之中,作者对于自然与人类的思考,对于人性光芒,对生命力的赞美和歌颂。

结合“云中记“篇,再来看“读书记”。“读书记”中,阿来选择了两个诗人作为自己的精神偶像。一个是“回首锦城一茫茫”的唐代诗人杜甫。一个是智利诗人巴勃罗·聂鲁达。

阿来对于杜甫的喜欢是显而易见的。杜甫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也是一个潦倒落魄的诗人。他带着全家翻身越岭,千里奔波,寻找可以结一个草堂安家的地方,却始终无法如愿。相对于其他的城市,四川厚待了杜甫,杜甫也用诗歌回报了四川。“锦水春光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

在《以一首诗作旅行指南》中,阿来带着聂鲁达的诗歌拜访了聂鲁达的家乡智利,算是对自己青春时期的一种回忆与再会。

在后面几篇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水杉,一种树的故事》。这篇散文曾经获得过丁玲文学奖散文类作品奖。

水杉,被称之为“植物界的活化石”。这篇散文写的是水杉如何被重新发现的故事。整篇散文充满了语言的魅力,部分可以归类为美文中。

在阿来看来,水杉重新被发现的过程是神奇的。水杉如同中国人一般。

如果你喜欢阿来的话,这本《以文记流年》是值得看的一本书。你可以从这本书中重新认识阿来,认识阿来对世界的认知以及阿来丰富的内心世界。这是一个更加生动的,充满人间烟火气的阿来。

《以文记流年》读后感(四):一眨眼,送流年

作家,是我向往的职业。

在我想象中,作家不用打卡坐班,不用应付上司下属,不用完成一堆有的没的行政手续,还可以名正言顺让别人容忍他/她的坏脾气,一句“我需要灵感”,可以到别处与世隔绝一段时间,一句“我在创作”,又可以赢得独处的自由空间。这简直是自由职业人的鼻祖啊!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于是我曾以此作为人生努力的方向,有段时间非常流行新浪博客,我便在那上面尽发布些懵懂无知的胡言乱语,假借自己很有思想,像极了作家的样子。有一次被一位名叫“史铁生”的新浪用户点赞关注,还留下了鼓励我的话,然而我只当是诈骗,不曾理会,还好那时候没有“举报”这一项,不然史铁生老师的博客可能真的会被我封了。那时他刚注册新浪博客不久,似乎是还在摸索阶段,看着很像“僵尸粉”,后来也有几位“史铁生”,是真的假史铁生,大家鉴定完毕后,都跑去给史铁生老师加油打气,但史老师似乎对网络平台不甚熟悉,后来也不与我们小朋友互动,我也三分钟热度过去了,忙着学业,不再继续公开胡言乱语,不再幻想成为作家,与史老师难得的联系也断了。想不到再看到史铁生老师名字的时候,竟是他去世的消息。我那时才想起再找史铁生老师的博客,因久未登录,我自己的号也寻不见了,与史老师的小互动成了没有史料证明的“假消息”,这只得成为我偶尔拿出来吹嘘的谈资。这也是题外话了。

阿来,是我喜欢的国内三位作家之一。我对他的《尘埃落定》念念不忘,是因为这本书算得上是我的文学启蒙。在我小学的时候,我父亲特别喜欢以学习之名给我买许多(不同版本)四大名著、三毛……非常厚。我没有文学悟性,大都囫囵吞枣,也不懂其中意思,红楼梦还是在我高考那段时间,为了解压读出来的。但《尘埃落定》是我第一本自己要买的书。他对场景的描写,小鸟的灵动,还有那老鼠干……简直开阔了我的眼界。我当时一度想,阿来是不是就在记录他的生活。我甚至想全面了解他在四川当土司的情况——基于我对他的想象。碍于当时信息流通不如今日,加之我本身还是那个幻想先行的“黄毛丫头”,总之,对阿来的认识与想象,就停留在《尘埃落定》中了。

《以文记流年》——原谅我现在才进入正题,恰好弥补了我童年的遗憾。这是一本阿来记录自己的文集,在这本书里,他不是土司,是作家。创作,读书,游历,品鉴,这些在今日都是普通人可以自如的生活,不同的是,我们可能随便发个豆瓣微博朋友圈集赞完事,阿来却用作家的文字记录下来,我们的故事可能会随着数据删除而消失,但阿来的经历却因为文字的积累,在他的流年划出一道道痕迹,虽非刻意,但或深或浅影响了那些追随他的读者们,包括我。

在这本书中,阿来再次谈到关于《云中记》的创作。这部风评颇有争议的作品素材取自汶川大地震,对于汶川大地震的灾难叙事早已五花八门,什么情感什么记忆什么寄望都有了。阿来大概是更想向读者表达以人类为枢纽,以汶川为空间的,人与自然,人与超自然相互之间的关系,所谓“万物有灵”。如何表达,阿来则想到语言。他认为语言是用以区分小说与其他故事呈现方式的重要方式。确实。谁都有真挚深刻的感情,谁都有毕生难忘且疼痛的记忆,但如何与人说,如何也让他人感同身受,这是小说作家的应尽之责啊。不过我还想借此说说阿来提到的“过度阐释”。过度阐释,这也是文艺的灾难。文艺创作本是感性主观的表达,甚至有些随性而为,不是所有的创作都非要立意深远,情感深刻。但当它变成公众可赏的成品时,不同的群体又会基于不同的目的对它进行不同的解读,这种解读的行为往往是刻意的,毕竟都讲同一个问题同一面,听众读者也会审美疲劳,没有高大上的立意又无法说明它存在于世的价值。另一方面,读者们渴望从创作者身上获取共鸣,让他们能更容易理解作品,理解创作者内心世界。久而久之,作品不再是作品本身。

《以文记流年》也收录了《回首锦城一茫茫》,这是阿来给杜甫写的成都诗传。在此文中,阿来对杜甫蜀诗的解读方式偏向鉴赏性的。阿来以四川人的视角,凭借自己对本地历史与文化的熟知,描绘了杜甫关于在蜀地经历的景象与他的创作心情。有意思的还是,阿来把杜甫作诗特点与文人作画技法结合,且看:

读到此处,竟被最后一句话逗笑。这大概就是阿来的语言魅力。我十分喜欢这种不急不忙的行文风格,它总能让人从紧促节奏的现实中抽离,回归恬淡,不禁生出悠然自得之感。所谓:

身居石市,如行天涯。

这也是一种处事心境与生活态度啊。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