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交流》的作文

《交流》的作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作文的形式很常见,但是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交流》的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第一篇

交流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探讨等等,是生活中解决矛盾的必要手段。有的交流直率,有的则委婉。

交流的对象不仅是人,我们与事物之间也可以进行心灵的交流与沟通。书法可以修身养性,弹琴可以陶冶情操。我常常在傍晚,乘着微风拂过的那抹清凉,撤下琴布,用双手抚摸钢琴的每一个琴键,闭上眼睛细细地体会,似与它共鸣。它的每个琴键似乎都在向我的内心诉说,渴望被指尖触碰,产生美妙的音符。

月光从窗帘缝隙中偷偷溜进房间,看她伫立在墙角,不禁抚上琴键,为月光小姐演奏一曲《月光曲》。凉风习习,月光下,树叶的残影,似在为我伴舞,连绵不断的知了声,充当了我的低声部,仿佛组成了一个小型演奏团。我好像在与这些事物的心灵进行深度交流,月光在我眼中已不是月光,就好像“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那般境界。

演奏即将落幕,月光只剩剪影,我产生了一种“我欲乘风归去”的感觉。忽然,窗外的雨点拉回了我的思绪,伴随着风声雨声,我更加激动,更加兴奋了,这首曲子不是到了结尾,而是到了高潮。我又一次陷入其中,仿佛在和雨点一起下坠,与暴风一起怒吼,将树木和花草的求饶视若无睹,感受着释放的快感。我与梅雨季节的雨交汇交流了一番,貌似得到了极大的放松。

风吼累了,雨小了,只听得见屋檐上水落下来的滴答声,荡涤着我的心灵,净化了整个世界。

这不仅仅是琴键与我的交流,更是大自然中风花雪月与我的交流。与大自然的交流,净化了我的心灵,充实了我的人生。

第二篇

在书山书海中能够相中一本书着实不易。那是一本装帧精美而有着民国气息的一本书,书上题着两个大字——《围城》,字底下是一座迷宫,或者说就是一座围城。当然,深深吸引我的还有三个字——钱锺书。

我从未阅读过钱先生的任何文字,不如就以此书为缘,与钱先生的文字世界来一次交流吧。

与外表所具的气息相同,故事发生在民国时期。

开篇便是留学生归国的片段。我不禁有些许诧异,之前一直以为国外留学的学生回国后,大部分都是知识分子,并怀着满腔的热情拯救国家的,但这一批却大相径庭,他们无忧无虑,在国外也只是混水摸鱼,拎到个学位后点以此为傲,实际并无真才实学。

这便是我与民国青年世界的第一次交流。

接着便是主人公方鸿渐的几个生活片段,从他与苏文纨的交往中,我所看到的,是当时社会的病态,无论是苏文纨的故作清高,还是所谓“诗人”曹元朗的各种中外混搭,不伦不类的诗句,都显得疲乏而空洞。尤其是人们以出过洋而自觉高人一等,会念几句外国话便招摇卖弄,更有崇洋媚外,矫揉做作之嫌。

而随着交流的深入,钱锺书先生刻画人物技艺之高超使我惊叹,仿佛确有其人,确有其事,所写的如同一面镜子,反射的是一群人,更是一个社会。

方鸿渐与孙柔嘉的爱情亦是可悲的,他们的结合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外人的扭合,而非真正的两情相悦。我觉得,方鸿渐只是在友人的玩笑中与家人的催婚下才勉强结婚的,婚后两人争吵不断,甚至大打出手,皆是强行相爱,却不深知对方的结果。

阅书毕,书页上留下的,是我满满的批注与思考。与其说我是与钱锺书先生交流,不如说是与他心中的那个时代在进行交流,我所闻所阅,来自他们;而我的所思所想,寄予他们。

《围城》中的人们生活空虚而麻木,所以无论行走在哪儿,都只是“看的人好奇,做的人悔恨”,宛如进了一座围城,从此失去对生活的追求,而只是在形形色色的围城进进出出。

我不希望这样。我希望自己能够找到生活的信念与目标,无论是学习、生活还是爱情与未来的所行,都可以有明确的方向,不因走错而悔恨,也不会在围城内外徘徊。

我合上书。虽然与《围城》的交流暂时告一段落,但它留给我的,却是难以磨灭的印象,那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也是催人奋进的力量。

第三篇

2017年高考作文题目预测及范文:交流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交流是心与心的沟通,是心灵的相互感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把身心寄于大自然中,在与自然的交流中找到了恬静;“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在与“野草”的交流中找到了坚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在与洞庭湖的交流中找到了人生的奋斗目标;“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王维在与山水的交流中体味了另一番人生境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王勃在与滕王阁的交流中领略了一种超脱自然的感叹;“忽闻岸上踏歌声”的李白在与汪伦的交流中获得了真正的友谊……

看了以上材料后,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定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写作指导】

这是一个新材料作文,我们写作之前首先要做的一点就是要审清这个材料,明确材料的寓意,从而把握材料的主旨。这个材料虽长,但主要由两句话组成。第一句“交流是心与心的沟通,是心灵的相互感应”,这显然是诠释交流的内涵;第二句较长,依次列举了陶渊明与大自然交流、鲁迅与野草交流、范仲淹与洞庭湖交流、王维与山水交流、王勃与滕王阁交流、李白与汪伦交流等。其实仔细观察,我们可把材料中的交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人与物的交流,一类是人与人的交流。无论何种交流,人们都各得其所。这显然强调的是用心交流的重要性和作用。综合这两句话来看,我们会发现“交流”是材料的关键,“交流的作用”是材料的主旨。也就是说我们写作时只要能围绕这两个方面来写,就能写出符合要求的作文来。

在具体的写作中,我们可从如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从交流的对象上看,可以写亲人、朋友或师生的交流,也可以写自己与书本的交流、与自然的对话、与动物的沟通,前者取材容易,但耳熟能详,后者难度稍大,但新颖别致。二是从交流的方式上看,我们要找到一个适宜展开情节、抒发情感的载体,如用一串伤心的泪水,来引出自己与父母沟通的故事;用一声轻轻的问候,来叙说解除师生误会的过程;用一张小小的卡片,来拾起同学久逝的情谊等。三是从交流的过程看,要在情节上多下功夫,生活中正因为有隔膜、有矛盾、有误会,才需要沟通,我们应该把那些或离奇伤感,或波澜曲折的故事真实地再现出来。要将情感展现得活灵活现,必须恰当地运用各种描写手段进行刻画:或用动作、肖像描写表达人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伤感,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或用语言、景物描写出“花迎喜气皆知笑,鸟识欢心亦解歌”的兴奋感,把内心的“情”,自然地渗透到外物之中,真正做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合一、水乳交融。这样文章就会从细微处闪出诱人光彩。

【范文】

与书交流

飞散的书页,不经意间营造出淡淡的书香味。(仅从飞散的书页中就说营造出淡淡的书香味,看来这书香味还不太浓哟)

从我上学到现在,书一直陪伴在我身边,它是一位不吭声的老师,它总是默默无闻,默默贡献,它就是我们随处可见的“书”。(此句显得有点多余,且也与上文联系不紧密)

书是人类的朋友,说起书的来源,那话可就长了。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代后期,就出现了有关占卜吉凶的书。当时纸尚未发明,人们就地取材,以龟甲和兽骨为记录材料,把占卜的内容刻在龟甲或兽骨上,这就是最早的图书——甲骨的书。后来又出现了石头的书,这是因为当时出现了拓印枝术。石面上所刻的字,都是正面凹入,可先将一张薄纸用矾及白芨水浸泡,贴在刻石的表面;以软刷将纸刷匀,再轻轻捶打,将纸嵌入铭文的笔画之内,待纸干后,以细布包裹棉花做成的拓包,蘸以墨汁,将它在纸上均匀捶拓,将纸剥下来,便得到相同的复本。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后来又出现简牍的书。简牍是对我国古代遗存下来的写有文字的竹简与木牍的概称。在纸发明以前,简牍是我国书籍最主要的形式,对后世书籍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今日,有关图书的名词术语、书写格式及写作方法,依然承袭了简牍时期形成的传统。(材料的主旨是“交流”,本文的标题是“与书交流”,而这两段却大写特写书的起源和种类,显然是偏离了中心)

书是知识的殿堂,习惯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你也许渴望有一份宁静的交流,那你为何不尝试与书交流呢?也许它会让你的人生有更大的收获。(显而易见,本段与上面的两段在内容上明显联系不上)

与书交流,如同跟一个挚友无声交流。书是无私奉献的导师,教你处世的道理,传授你无限的知识,能使你纵观历史,横看世界,从古至今,一览无遗。一切都毫不保留地奉献给你。

病理剖析:我们要想写出符合要求的作文来,一定要围绕中心来选材,其他的材料再好,如果与中心没关系或关系不大,就应略写或不写。本文在这方面做得却不够好。本文的标题是“与书交流”,而全文却没有围绕这一主题来写,而用大量的篇幅来写书的起源,而后面两段才开始点到与书交流的主旨,这样一来,文章就形成了两个中心。在一篇短小的文章中有两个中心,每个中心又没有说清楚,也就形成了无中心。这是我们写作文时应引以为戒的。

第四篇

小草与大地的交流带来盎然生机,繁星与夜空的交流形成璀璨光芒。人无人的交流让生命更加美好。——题记

外公外婆从外地来厦门,这可把我高兴坏了。

一有空,我就带着外公外婆去公园散步。那天,正是“碧水丹山映杖藜,夕阳犹在小桥西”的黄昏,三个人影,慢慢融进夕阳,那光,如此温暖地照进我的心田。我走在外公外婆中间,如今的我肩膀已与外婆齐平,握着他们干枯的手,我心里默默感叹:不经意间,竟流失了这么多日子!

外婆腿脚不便,走几步路,关节就疼得厉害,我们坐在椅凳上,外婆靠着外公。

“卡水利诶,老嘿呀啊(闽南语:小心一点,老人家了)!”外公带着一点生气的口吻“责备”道。

“好久没走了,运动一下,越不走就越疼!”外婆道。

“我们回家吧。”外公一边搀扶着微微颤抖的外婆对我喊道。整个过程中,我没有言语,望着夕阳下这对银发夫妇,结婚49年,依旧浓浓有爱。他们之间的言语交流,听上去似乎在彼此嫌弃,但我知道,这么多年来,外公外婆就是这样相互扶持着一路走来。

回到家后,外婆坐在床上,外公又开始“责骂”了:“以后别再逞强走那么多路了,腿脚不便就不要走,又不是小孩子了,这点道理都不懂。”

“吼啦(好啦)”外婆像一个刚犯完错的小孩,急忙认错。

说完,外公端着一大盆热水来,叫我来帮忙,一起慢慢的将中药泡到水里,要是我动作稍有差池,外公就显得急吼吼的,像个任性的孩子一般。对这盆药汤,外公那样细致,那样专注。

药汤泡好后,外公拿着毛巾浸没过药汤,耐心地替外婆擦拭。动作是如此轻柔。外婆时不时就毛巾的温度提点小意见,一会觉得太热,一会又说太凉。而一向暴脾气的外公回应她的竟然都是“好好好”“行行行”……这对银发夫妻简单而熟稔的日常交流,真是充满了情趣。

外婆已经睡下,看着熟睡的外婆以及在一旁静静看报的外公,我想用我的心记录下这所有温暖的瞬间,珍藏他们历经岁月洗礼的爱。正所谓“但得夕阳无限好,何惧已是近黄昏!”生命的美好一直都在!

第五篇

她的眼中溢进点点细碎的光芒,眸中灿若星河,萦萦绕绕构成一段段话语,给我以无声的交流。

一头齐耳的银丝中,夹杂着几根黑线。发梢随着微风扫过白皙的耳畔,浮现了斑斑点点。饱经风霜的脸上,一双冷眸似浸了墨似的,馥郁,浓厚。

她不苟言笑,一双眼仿佛就能表达一切。我常与她交流,用眼睛。

蹒跚之年,总有我学步的情景。我独自走在小道上,混混沌沌的,两只小手挥舞着,迈着双腿,跌跌撞撞地向她奔去。她躺在摇椅上,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午后的阳光慵懒地从枝丫中照进,映在她如银的短发上,浸着光。飒飒的风拂过枝叶,奏成乐曲,还有孩童的哭声相随。不对!哭声何来?原是我跌趴在地上,小眼可怜兮兮地瞅着她。她也不急,静静地盯着我。那双眼眸中的繁星带了鼓励与坚定,它在说“站起来!自己站起来!”末了,我还是愣愣地趴在地上,小眼与她无声地交流着。

她又盯着我脏兮兮的小脸看,一双眼眸闪了闪,随而沾染了笑意,她飞快地低下头,掩着上扬的嘴角。可眼旁仍勾出细丝,即使年老,卧蚕仍轻浅地弯着。她笑着,眼角流露出难以察觉的——温柔。小小的我于是趴在地上愣愣地看着她。太祖父走后,她多久没笑了?

时光似乎还是那般,她静静地躺在摇椅上,望着远处笑语嫣然的小童,眉眼温柔如衡,发梢静寂如雪。

懵懂之年。常见她坐在椅上,身旁是写字的我。她便又静静地盯着我,眼中似乎带了从深潭映出的寒星,寒冷刺骨。于是对峙——

“我出去玩会儿行吗,奶奶?”

“作业还没写完。”

“回来再写?”

“呃?”

她依旧冷冷地盯着我。我只得在这无声的交流中败下阵来,握起笔,规规矩矩。

长成之年。

“坦白说,你有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她挑眉,眼中尽是厉茬之色。我看得一阵心虚:“我没拿钱,是我自己存钱买的!”我看着她的眼,小声道。她又静静地盯着我,一双眼似铺陈在寒夜中的星,稀疏寒冷,似乎能窥尽人心,仿佛我要在她厉茬的眼光下剥下一层层谎言的外壳。威逼之下,我只能乖乖坦白,从实招来。于是那天后,她更加不给我好眼看,无声的交流愈来愈少,愈来愈寒冷。

有时见她坐在床头翻看太祖父的照片。那时一双眼不再厉色,而是浑浊迷茫,是一个老人应有的眼睛不知为何,她总是会摸摸我的头,眼睛注视着我,无声地交流,我知道,是忧伤与悲凉。

直到那天的飞来横祸。永远记得她那双眼蒙上的一层水雾,点点灯光与星光扑棱着进出,仿若一幅星河璀璨的绮丽之景。我知道,她在与我交流,说希望,说梦想,那眼里全部是我。

最后一眼,有什么被打落,漫天雾霭散尽,她眼中的情愈发清晰——

“人走茶未凉,曲终人不散。你莫哭,要好好的。”

相框里的她微微笑着,与时光深处一般的笑眼:溢进的点点光芒,是鼓励,是美好,是憧憬,是希望。眼角乍泄的情绪,有微甘,有温和,有忧伤,还有……释怀。

“若有来世,我愿为秋,一叶为灵,窥尽全秋。”时光不会停歇,我们的交流仍会在时光的缝隙中蔓延,我会在交流的路上越行越远,而她仍在那儿,一双眼馥郁,浓厚,善解人心。

第六篇

小坐窗前,早又是重阳佳节。闭上双眸,万千思绪被这浓郁的酒香带出窗外。

借酒消愁?熟不知酒中醉饮愁更愁。来到月夜下的床前,李白正提着一壶浓烈壮酒,细赏这一轮明月,悬挂高空,深沉之中又不失高贵和淡雅。那么渴望,而又不可及。正当这月圆之时,他却独自一人在这儿赏月。烈酒沁鼻,一饮而尽。挥泪提笔:“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借酒助兴?熟不知此情此景叹山河。移步庐山瀑布前,水气蒸腾而上,丽日照耀,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如银川般飞驰而下,激起硕大灿烂的花束,势不可挡。厚积薄发的趋势和意犹未尽意味久久不能挥去。抿一口青梅春酒,有感而发,颂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绝句。

借酒发愤?熟不知无奈之中始不屈。饮一杯清醇美酒,壮叹“冰塞川”和“雪满山”这人生道路的艰难。以“垂钓”自比姜尚,“梦日”自比伊尹,望能重新得到任用。反复、设问,节奏短促,感情强烈,传达出他那自相矛盾的心理,体现出他内心的苦闷与迷惘。

一阵吆喝声将我的沉思打断,“丫头,吃饭咯!”是那熟悉的声音。菊花香酒扑鼻而来,待众人入座,我却目不转睛地盯着那晶莹剔透的酒杯。缓缓从酒缸中倒入杯中,清澈见底。回想与李白进行的一番思绪交流,不禁由衷感叹:生活就像一块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是什么。这次次的借酒抒情,可真是绝妙!一时兴起,便以茶代酒,体会着种种处境的奇妙。

他人生中的大起大落在那烈酒中、醉酒中、清酒中一览无遗。心灵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已铭记心底,难以忘怀。

第七篇

每个人都有一份独属自己的情感,独属于自己的故事放在心间。而交流,则是人们情感交汇相融的一种方式。交流让我们知道更多的故事,品味更多的情感。

依稀记得几年前的一个夜间,那夜正值晚上11点,月亮早已挂上枝头,而第二天秋游的我我正悠哉悠哉地抄写材料,奶奶在一旁的床上休息,还未入眠。

抄写材料无聊,闲不下来的我开始讲自己在学校的见闻,讲到后面话题便不自觉的跑偏了。我看着奶奶脸上深深的皱纹,想起了从未谋面的爷爷,也想起了孤身一人,寂寞半生的姨太太――奶奶的姐姐。姨太太是一位年老却温和的老人,总喜欢温柔得朝晚辈微笑,与奶奶有时的暴躁截然不同。我打趣道:“你看看我姨太太脾气多好,每天虽然走不动路,但总坐在椅子上挂着一副笑容,哪里像你,姐姐有时马虎大意了你总要训斥一顿才罢休。”奶奶对待孙子孙女都很好,我会那么说无非是开个玩笑。没料到,奶奶有些不情愿的反驳:“谁说你姨太太脾气好了?她年轻时,脾气也很暴躁,我们还打过架呢。至于你姐姐和你那个脾性,要是你爷爷还在世,怕是天天要被训。

我暗暗吃了一惊,在奶奶的家人中,奶奶最关照的无非就是姨太太了。奶奶时常担心着独居一人的姨太太,姐妹两人相处总是和和气气的,在我心目中姨太太和奶奶是一对关系最好的姐妹。不料两人都是相同的暴躁性子。至于爷爷,我也有所耳闻,据说是家中最严厉的长辈,爸爸的严厉就是从爷爷那遗传来的。奶奶可不止一次说过,要是我爷爷还在世,我这骄纵的性子怕是要教育一番。

我嬉皮笑脸的回复奶奶:“就算爷爷在我也不怕,这不是还有你呢?奶奶你不是最护着我了吗?对吧?”奶奶没说话,轻轻翻了身。对于爷爷,我一直很好奇,可奶奶却不喜欢提起已逝之人,往往不回答我关于爷爷的问题。我犹豫了一会儿,开口道,:“爷爷离开是因为生病吗?”奶奶轻叹了口气:“是啊,可是就是没办法了治好了。”“奶奶也和爷爷打架吗?你们脾气都不好。”奶奶出乎意料笑了,回道:“怎么不会打?”我也笑了。爷爷已故二十多年,奶奶曾未主动提起爷爷。我复问:“那你会想爷爷吗?奶奶回复很快,是简洁的一句“不想”,我微愣,觉得这句“不想”里面似乎有小孩赌气的成分在,不自觉湿了眼眶。

一次夜间的交流,我得知了几个关于奶奶过去的“秘密”,一生要强、疼爱晚辈的老人也有自己曾经飞扬过的青春,不好的脾气。奶奶与姨太太之间的姐妹情谊让我笑场,奶奶与爷爷之间的相互扶持,共经磨难令我动容。最终那句“不想”不知含了多少念想……

第八篇

“如果上帝能给我一点财富或者美丽,我也一定让你离开我,就像我现在离不开你一样……”书中,简·爱在勇敢地告白。书外,我的心也如简·爱的一般一下下猛烈地撞击着我的胸膛。

简·爱好像带着她的小小世界,从书里跃然出来,展现在我的面前。而我好像站成了罗切斯特与她身边那颗重要的树,紧张地注视着这一切,天空中的大雨好像真实地落在我的枝叶上,我大声对罗切斯特喊:"快告诉她你也多么热烈地爱着她。"他仿佛听得见,如我期待的一样做了。我竟能和他们交流。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扶额坐在窗前,望着瓢泼似的雨填满门前的水池,忧伤缠上了他的笔尖,流淌在他写给妻子的书信上。我仿佛坐在一旁,静静地注视着忧伤的他。

“别难过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啊。”他听见了,意会地微笑,轻快地在信上写"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显然走出了潮湿的忧愁,只留下对未来团聚时的期盼。我竟能与他交流。

“为你,千千万万遍。”在读完《追风筝的人》后的许多年里,我总时时偶然间想起这句话。朦胧中我总能看见那个夕阳的余晖里奔跑地追风筝的兔唇男孩。想起他,忧伤便溢满我的胸膛。

更多时候我看见书中富贵又自私的那个少年——故事的男主人公,成年后的他向我诉说,对当年未能相救男孩的遗憾是如何贯穿着他的一生,他告诉我绝不能像他一样懦弱,无法守护真挚的友谊,不要像他在救赎中度过。我竟能与他交流。

每一次阅读,我都是在与故事中的人交流,交流他们的所思所想,我在他们的世界里听他们的故事,也告诉他们我的想法。每一本书,每一首诗,也正因为作者与读者心灵的交流,而踫撞出了异样美丽的火花。

纸上花开,因为有心灵的交流,这一切竟是如此妙不可言。

第九篇

落日余晖,褪尽残霞,那夜,仿似半透明墨油纸,晕染开来。

为什么?原来我这么差吗?这样的思绪如撇不清如丝絮绵屑般紧粘着意识不放。92分的卷子,一次次浮在眼前,仿若一个梦魇扼住喉咙。眼眶发酸,心中不甘,那熟悉的字迹倏而变成不堪的聒噪。

这时,身后的房门被轻轻地推开了,一个温暖的声音传到耳际:“孩子,窗外的花开了,快来看看吧”我慌忙拭了拭眼角,不情愿地转过身。“是那颗楝树吗?”“是啊,你不是一直期待着它开花吗?”妈妈这才轻轻走进房间,拉我去阳台。

那夜月光皎洁,细细的织在阳台上。丝丝缕缕的清香潜过了月夜扑面而来。“楝花飘砌,簌簌清香细”一树繁花,忽然就涌入了眼帘。像绕梁的呢喃燕语,生机勃勃。淡紫色的花朵挤挤挨挨笑在枝头,仿佛洒满夜空的灿灿星斗,娉娉婷婷地舞在窗沿,就如淡紫色的旖旎梦寐。柔软细长的花瓣呈勺型绽开在花蕊周围,金色的花蕊是那样浓郁,在深蓝的夜色里是一片化不开的晴,仿佛把周围都照得通亮,这种光芒,黑夜也隐藏不住。尽管它是那样柔弱,却宛如一团细细的火,淋不坏,浇不灭,我在这噬人的美丽中目酣神醉,诗意像湖水一样漫上心头。

“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吗?”妈妈突然问我。“快到夏天了。”我毫不犹豫地答道。

“不,其实现在还在春天,暮春。'门前桃李都飞进,又见春光到楝花'楝花,是所有春天开放的花中,最晚开的一种,可它却开得如此美丽。”妈妈不再说话,默默的看着我。我疑惑地转过头,看向楝花,一树楝花摇曳起来,仿佛朝我开口道“在所有春花争奇斗艳的时候,并没有到我们的花期,可盛开的我们啊,昨天还是花骨朵啊,今天迫不及待地全开花了,我们多么想早些开花,可生来就有的自然规律牢牢地枷锁住我们,这该是多么痛苦啊!”可它开得如此鲜艳,如此光明,纵然比花店的花朵逊色,纵然它名不见传,但我却看到了它那份难以描摹的丰盈和难以形容的美丽。它们簇拥着,似乎要将整个世界填满,那么,它们用来填补自己的心,催化它们开出这花的,是什么呢——是失落,彷徨,还是绝望?不,一定还有另一样东西!我暗暗思索。“但,我们从未绝望过,我们要由衷地绽放,拼了命的开,才心甘情愿的走进炙热的夏夜,直至凋零,我们追求我们短暂花期的价值,我的梦想,值得我自己争取,我今天的生活,绝不会是昨日的冷淡抄袭!”

就在那一刹那,我突然在电光火石间明白了——是啊,这花,一瓣勾着自信,一瓣拥抱美丽,正因为它对自己一生价值的选择,才会让我看来自生命底色无可替代的绝美,才会在其他花纷纷凋零的时候,迤逦而来,氤氲起万花灿烂的流动瀑布,燃烧不止。这样的豁达,这样的顽强,我却不及它。

我羞愧了,我竟比不上这路边的楝花,一回头,却发现妈妈正微笑地看着我,她的眼里,也仿佛浮漾开一簇楝花。云虽暗淡,风却轻暖,将我,楝花,妈妈镶嵌入那一寸时光中。我回到书桌旁,重新投入到学习中。那一夜月光里,清香中,我与楝花的交流在我心中开出一簇楝花,从今以后,各种困难就会像漫长的雨,但只要有它,我便无所畏惧,它既单纯又灿烂,既自信又勇敢,既豁达又奋进,我决定要像那楝花盛开在青春的园圃中!

第十篇

一次与陌生人的意外交流,竟流露着他心中一直以来的豪情。

走在树荫下,一条小道延长伸向远方,显得空旷又幽静。只听得那蝉鸣,在闷热的下午回响。午后,我穿着短衣短裤,手里攥着几块零钱,兴冲冲地去买冰棍解暑。转过街角,蓦地看见一位衣衫褴褛的叔叔正站在垃圾分类桶的旁边,愁眉苦脸地叉着腰,深邃的眼睛直盯着垃圾桶。我停下脚步,好奇地观望。只见他拍了拍手,从黄色的垃桶中掏出来几个塑料瓶子,放进了蓝色的垃圾桶,又将黄色垃圾桶旁堆积的几包垃圾袋,全都放了进去。我心里想:他不会是在将垃圾分类吧?我疑惑极了,于是快步跑了过去,“叔叔,您是在垃圾分类吗?”叔叔点了点头:“是呀。我要将这些垃圾放回它应该在的地方,现在好多人都不关注这一点呢!”

我不禁笑出了声,没想到他竟会有如此的觉悟。叔叔对于我一个小女孩的突然到来感到很开心,似乎他已经很久没和别人谈过心了。我请了叔叔一根冰棍,只听他娓娓道来:“你可知道,我为什么要垃圾分类吗?不瞒你,我看到很多人将这些垃圾乱扔,我这心里可就真难受!要让我就这样看着,这也是在为难我啊!所以呀,我就产生了要将这些垃圾分类的念头。”他的话让我听得入迷了,我如同一个小记者正在采访一位大人物般,不觉地就问了好些问题:“那您是怎么坚持下来的?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吗?……”一场一问一答的30分钟交流,是我第一次与陌生人进行的最长的一次交流。

我看着这位衣衫褴褛的叔叔,心中产生了一股异样的情绪。我没想到一个看似沉默的陌生人,谈吐竟如此幽默风趣!一个如此平凡的陌生人,竟能做出如此出人意料的事情。他的心里装着的,是生活,是责任吧。他的每一句话,是那么地使人深思,在与他这次的交流中,流露出了他多少的情愫啊。

一个看似平凡的人,却做着不平凡的事。一场平凡的交流,充斥的是多么不平凡的豪情。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