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苏教版三年级作文端午节(通用10篇)

苏教版三年级作文端午节(通用10篇)

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以下是关于苏教版三年级作文端午节(通用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第一篇

我的朋友梁爽(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习作2)

发件人:艾琳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习作2

我有一个非常好的朋友,他就是梁爽。梁爽从小就和我一起长大,是我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他的门牙很大,又有力,连核桃都能咬碎,就像电锯一样。他的鼻子很大,鼻梁很高。我猜想:他呼吸的新鲜空气一定很多!所以他才会那么健康。他的力气也很大,如果让我们班的人和他比力气,绝对没有人比得过他。别看他的眼睛有点小,课是他的实力很好呢。

梁爽最喜欢踢足球,跑起来也很快,可以说是风驰电掣般的速度。抢球时,他就像是猛虎扑食似的,他还曾代表学校出赛别的学校呢!

梁爽除了踢球还擅长打雪仗,有一次我们和同学一起打雪仗,他滚了一个超大的雪球当护盾,再进攻,经过激烈的角逐,我们终于取得了胜利。我们都夸梁爽机智,他觉得很自豪,我也为有这样的朋友感到自豪。

孔硕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双店中学(小学部)

三年级(2)班

邮箱:

支付宝账号:18261aaaaa

该作品为投稿付费稿件,版权归原作者及本站所有,禁止任何转载,违者必究。

第二篇

认识长方形与正方形

教材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是在一年级下册学生已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观察、猜想、操作、验证的过程中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从而为学习周长的含义,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奠定基础,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操作能力和探索意识,促进学生的思维和探索能力的提高。

2、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发现长方形、正方形边和角的特征。

能力目标:学生通过折一折,比一比,量一量的实践探索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情感目标:培养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的品格以及热爱科学、乐于学习的情感。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让学生经历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

难点:让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4、教具、学具

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直尺、三角尺、钉子板、16个小正方形。

二、教法与学法

教法探讨: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第一学段,对学生空间与图形的要求是“经历直观认识简单的平面图形。在对简单图形的认识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与类比。”因此在教法设计上,我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操作为载体,观察为核心”的原则,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研究:观察法、实际操作、共同探讨。

在学习方法上,指导学生采用观察法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为了加强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在教学中采取让学生数-数—比一比—量一量—比较—归纳等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安排了四人小组共同验证特征,这样使学生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变“学会”为“会学”,变“苦学”为“乐学”,推进素质教育。

三、教学过程。

(一)、(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导入新课是新授课的首要环节,精心设计“开讲”能使学生从新课伊始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我利用现在学生最感兴趣的“神舟6号载人飞船”的图片导入新课。(播放课件)引导学生从飞船图片中找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并从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第三篇

《24时记时法》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上冊第49~52页的内容。

2、教学目的: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结合数学教育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能进行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相互转换。

(2)、在认识24时记时法的过程中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里的应用,进一步建立时间观念,会合理安排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和发现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能正确地把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间与用普通记时法表示的时间进行互换。

4、教、学具准备:

课件、钟面、绳子、彩条等。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在教法上,我力求运用直观演示法、发现法、谈话法等方法进行教学。因此,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教学,直观形象、生动有趣地呈现素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现法的目的是让学生产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欲望,从而自主探究知识之间的联系;谈话法是为了给学生拓展探索的空间,多创设与同伴之间交流的机会;在整节课的教学当中,我贯彻了启发性教学原则,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因此在学法上,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在愉快、轻松的学习气氛中学习有关的知识。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有助于学生正确、全面、深刻地认识学习内容。

三、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基础,我安排了场景教学。多媒体出示中央电视台一日节目预报,然后提问:从这期节目预报中你知道了什么?你有哪些疑问?这时学生兴趣盎然地说出自己所知道的事情,并提出:14时在钟面上怎么表示呢?金色的童年播放多长时间等的问题。这样把数学知识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为学生开展数学活动作好铺垫,也为这节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2)温习普通记时法。出示钟面:钟面上只有12小时,我们刚才看到还有14:00、18:30、19:00等的时间,这是怎么回事?这时矛盾出现了,也就是说时针走完一圈之后的时刻怎样记时?如一天中时针第二次指向“1”时,钟面上是1时,而这时的1时与时针第一次指向“1”时的1时是完全不同的时刻,一个是晚上的“1时”,而另一个是白天的“1时”,如果我们不事先说明,那我们的世界就有可能乱套,然而我们的人类是充满智慧的,于是人们把白天12时以前的时间定为早上几时或上午几时,而把白天12时以后的时间定为下午几时或晚上几时,这里用的就是普通记时法,即12时记时法。

第四篇

今天是端午节,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古时候人民以防屈原被鱼龙虾蟹所吃,大家纷纷把饭团、鸡蛋等食物让鱼龙虾蟹吃饱。后来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最后来饭团发展成现在的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从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今年的端午节我和爸爸两个人在杭州过,因为妈妈有事回老家了。早上爸爸很早起床到菜场给我买了我喜欢吃的黄瓜、黄鳝、咸蛋、小黄鱼……当我起床时他已经把菜都做好了。中午时分,我们所在的市场旁边的河道开始了赛龙舟的比赛,河两边人山人海,锣鼓喧天,场面热闹沸腾。

河中两条船划着划着其中有一条船碰了一下另一条船,使另一条船划进了桥洞里,船上的几个人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船从洞里弄出来,当他们转头来的时候,另一条船已经快要到达终点了。后面的船奋力追赶,岸上群众高呼加油,船上选手用力划桨,气氛非常紧张,眼看马上就要赶上,这时意外发生了,船上选手因为用力过猛纷纷掉进河里,他们迅速爬上龙船继续追赶,虽然最后没有取得胜利,但他们那种团结拼搏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我相信下次的比赛中能够取得好的成绩。

第五篇

小时候,我最喜欢的就是端午节的粽子,外婆包的粽子是最好吃的,可妈妈的手艺却很一般,我暗暗想,我一定能给他们包一次最好吃的粽子。

五月的第一个星期五,我们学校正好有一个活动就是包粽子。前一天晚上,我兴奋得十二点才睡第二天早上,我六点二十分就起了床,我迫不及待的坐上爸爸的车赶到学校。

刚走进教室,看见老师把包粽子要用的东西摆好了。我一边想着外婆包的过程一边开如行动起来。我先把芦苇编成型,再把糯米放进芦苇里去,然后我再把腊肉放进去,接着把蜜枣放进去包好,最后用线扎起来。提着刚包好的粽子,心里甭提多高兴了。这时,有很多同学也包好了。老师就把我们包的粽子煮好了。大家吃是太美味了。

回到家中,我与爸爸妈妈说起中午包粽子的情境,我还口水直流。我爱这个快乐的端午节。

第六篇

端午是我国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一般这时每家每户都会包粽子,吃粽子,我家也不例外。

“何浩轩,起床了,来包粽子,等下包完,吃粽子!”妈妈说:“快点,快点起床,不然早餐都吃完了!”爸爸又吆喝我。随即,我也起床了,洗好脸,漱好口,一切准备就绪,我开始包粽子了,我先看着妈妈熟练的包粽子,心里也痒痒了,于是也开始包了。先把粽子放在粽叶里(粽子是妈妈事先做好的),然后一层一层地包到粽子上面,最后再打个结,一个“浩轩”牌小粽子出世了,带着胜利的心情去妈妈面前展示,妈妈看了后,表扬我说:“还不错,知道包粽子了,奖励你去玩一会电脑吧!”于是,我去玩了。

到了午饭时间,我吃着自己亲手包的粽子,心里不觉感受到一种成功的感觉。是的,人因为有了成功的感觉,胜利的感觉,才会不断地尝试,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去劳动,才会有新的事物诞生。

我爱端午,更爱亲手劳动获得成功的端午。

(何浩轩)评:1、构思好,中心明确,结尾的总结有感而发。2、包粽子的过程写得稍欠具体。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