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目瞪口呆看地球》经典读后感有感

《目瞪口呆看地球》经典读后感有感

《目瞪口呆看地球》是一本由[法] 尼古拉斯·科尔蒂斯 / [法] 罗曼·乔利维 / [法]著作,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16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目瞪口呆看地球》读后感(一):各个角度看地球

地球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星球,我们生于斯长于斯。但是有太多关于这颗星球的事实让我们目瞪口呆!本书由四位顶尖科学家带领我们从地面逐步进入地球中心,探索地球的真实面目。 本书的第一章就令人震惊:原子弹爆炸为研究地球打开了新篇章。1945年美国集结了各国的顶尖科学家共同研制杀伤力巨大的武器。但是在此期间他们还有些别的收获,比如他们发现自然状态下广泛分布且具有放射性的铀会极其缓慢地衰变成铅。通过这个发现,科学家们确定了地球的年龄:45.5亿年! 此外本书介绍了地震、火山、海啸、板块移动等重大的地球活动。火山活动是地球大气和海洋的主要来源,因而也是生命的源头。但是有些火山的爆发着实让人联想到世界末日。比如两千多年前毁掉庞贝古城的维苏威火山,以及1883年波博瓦坦火山爆发,其所导致的气候变化用了差不多5年才恢复正常。火山爆发形成的各种岩石也让人着迷:花岗岩、玄武岩、橄榄岩,难以想象当我们从地上随便捡起一块石头,就有可能已经将几亿年的历史拿在手中。

接下来从第7章开始,作者们带领我们从上到下深入地球内部,从地幔到地核,深入探究地球。在这里我们非常惊讶地了解到,地幔竟然是以固体状态流动着的。想象一下,厚达2900千米的地幔,由各种岩石矿物构成的地幔竟然一直在流动。科幻小说作家凡尔纳所构想的”“地心之旅”恐怕是我们目前所无法企及的了,因为真正的地心位于6370千米的深处。而目前为止人类钻过的最深的孔也只有12公里深。 本书还配有大量幽默的插图,说明语言通俗易懂,而且还穿插大量生动有趣的真实故事,因此可读性非常强。通过这本书,孩子们能够了解有关这颗寿命已有将近46亿年的星球的若干秘密。同时也为我们的想象插上坚实的翅膀。 但是最后,还有一个让我目瞪口呆的事情是:这本书我只翻过一遍书页就大量脱胶了!唉其实脱胶这件事还是挺常见的,外行人也不太懂,没有办法改进吗?这整得太遗憾了!期待我们的图书装帧能够进一步提高,从而配得上如此好的内容。

《目瞪口呆看地球》读后感(二):地球冷知识之核试对地球的影响

在《流浪地球》中,太阳急速衰老膨胀,整个太阳系都将被太阳所吞没。为了能和活下去,“流浪地球”计划应运而生,全人类在地球表面建造上万座发动机和转向发动机,以帮助地球脱离太阳。

在这个环境下,一代又一代的人类舍弃所有投身于地球拯救工作,看完后让人不禁感慨,地球啊,这个这个在太阳系中存在了45.5多亿年的星球,迄今为止,唯一一个被证明有生物存在的星球,它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和秘密?

4位法国科学家用他们对地球的热爱和专业,用一本地理科普类图书《目瞪口呆看地球》向大家解答了这些问题。这本书一共有10章,从发现地球的秘密到深入了解地球的构造,在书中,作者介绍了非常多的冷知识,让人看完之后不禁一再反省:我们只是地球的过客,不要试图改变地球,征服地球。

地球已经在存活了45.5亿年,在1945年的美国新墨西哥周州沙漠的原子弹爆破之前,地理物理学家从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和组成元素,但是这一次爆破却打开了他们新的篇章,他们开始研究地球动力学。

为了研究人为地震和自然地震,米国国防部开展了一系列让阿拉斯加人和枫叶国人愤怒的事情,当时阿拉斯加的老鼠岛刚刚经历了8.7级地震,谁知道在8个月后,米国人进行了几次核试远投,这次核试引发了地震和海啸,让还没有从地震中恢复过来的人们陷入了恐慌,近7000人聚集在米国和枫叶国的交界处进行抗议,但是米国一意孤行,几年后又进行了两场核试,顺利引发了7级小地震。

全世界对米国的行为进行了谴责,米国只能放弃自己对核试的执着。40年后,日本发生了9级地震,高达37米的海啸吞噬了18000多条生命。福岛核电站核泄漏导致16万人永远离开。

这也给我们最深的警醒:在地球这个生态圈中,核试等人类炸弹并不能引发最强烈的地震,但是地震却能让核武器成为世界上最可怕的污染物。

你知道火山爆发孕育了海洋和生命么?你知道板块运动和气候是相辅相成的么?在四位科学家的用心的介绍下,我们将会对地球有一个更加深入地了解,从而更加关注和爱护我们的家园——地球。

《目瞪口呆看地球》读后感(三):地球传奇

近百幅幽默手绘的插图与有趣的地球知识共同构成了未读出的这本翻自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法国最大的政府研究机构,也是欧洲最大的基础科学机构)出版社的地球科普书译作,名为《目瞪口呆看地球》。原来法国人除了带有浪漫主义底色的那部儒勒·凡尔纳长篇科幻小说《地心游记》,还会有这样一本正经的科普书籍,打破了一贯的刻板印象,让人会心一笑!

不难看出,不论是上面提及的《地心游记》,还是这本目瞪口呆,首要感兴趣的点就是我们居住的这颗母星的内部结构究竟如何……上个世纪中叶,就是这个谜题更是引起了USA与USSR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在“铁幕时期”的一场科研竞赛,“莫霍计划”与科拉超深井的名气一直到今天仍不绝,甚至有都市传说描述USSR的深井打通了通向地狱的大门,期间还传出了怪异的叫声。话归正传,书中的第一章就为我们展现了原子弹的爆炸炸出了地球物理学的新春天,真正的颤动了这颗星球,也是通过铀及一个来自USA亚利桑那州的一个与地球同龄的陨石坑从而真正测得地球的真实年龄-45.5亿年!一个古老有故事又充满生命力的星球!

中国的古人很早以前就对月亮十分憧憬。有嫦娥奔月的神话,也有诗仙“疑是地上霜”以月为霜的浪漫。换一种角度想,这也是最先对地外的畅想。在现如今浩浩荡荡的航天时代,站在太空看我们居住的这颗星球也逐渐成为一件常事。地球,这颗水一般的蓝色星球,如同一个悬浮在太空中的橡胶球,在不停的有规律地运动,绕地人造卫星则在预定轨道上不断探测着这些运动。

而书中最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却是第二章“火山:能制造末日,也能孕育海洋与生命”。火山喷发给人的感觉总是遮天蔽日,剥夺生灵的生命,让人心生畏惧。但往往宁静过后就会带来肥沃的火山灰形成的土壤,又给人以希望;更是会带来地质地形的不断变换与迁移,这颗星球中的这些复杂的运行机制又是那么的让人着迷……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对地球的认识才能不断地深入。正如书中所言,这么多的地球大发现,原来都是近几十年的事,也是科技大爆炸时代特有的便捷。也正是这本书带着我们去实地考察了地球,了解了她从内到外的样子。地球地质演化与变化这一话题,在本书中,文笔清晰,通俗易懂,行文风格至少对我来说是非常契合的,值得大家皆来一读。

《目瞪口呆看地球》读后感(四):保护地球?不,是保护人类。

本应在四小时前就上床睡觉的我又在凌晨写书评,都是因为一打开这本《目瞪口呆看地球》就看得停不下来。

作为一本科普书,它足够有趣。书中穿插着大量与内容紧密结合的手绘插图,每一幅都值得细细品味。我特别喜欢这些插图的画风和创意,比如将卫星画成一只只眼睛、将爆发的火山画成形状各异的菌类等等,形象生动,富有趣味。

书中附带了三枚书签,书签上那个“口”字的设计仿佛就是一张目瞪口呆的脸,设计巧妙,不仅呼应书名,还显得可可爱爱,令人心生欢喜。

书中还对一些专有名词进行了一一注释,辅助理解,如:什么是火成论、俯冲、宁静式喷发、橄榄岩、玄武岩、花岗岩、流纹岩、等离子态等等。但是有一点让我觉得别扭的是,这些名词解释穿插在文中时,不像手绘插图那般能和正文明显地区分开,会影响对正文的阅读。注释较多的章节常常正文的句子读了一半,翻页之后却紧跟着注释,导致正文的连贯性不够强。其实可以考虑将注释集中在文后,若是为了便于参考而置于文中,可以用虚线之类的标记将其框出来,使其有别于正文。

再来说说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全书总共分为十大章节,每个章节前都有各自的导语,或者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如第三章和第九章),或者概括本章节的大意(如第五章、第六章、第八章和第十章),所以内容其实是很清晰的。而且这本书在前言部分也梳理了整本书的脉络,将十章的内容按顺序全部串联了起来:

“顶尖的科学家将带领我们完成一次名副其实的地心之旅,我们将借此机会重新发现地球。在纷繁的证据与假说中,我们既能领略地球有形可感的一面,也能了解它抽象的一面。得益于“二战”期间资源的倾斜,地球物理学获得了迅猛的发展。等到研究框架搭建起来之后,研究地球的专家首先向我们阐释地球为何会大发雷霆。从各类火山活动,尚无法准确预测的地震,到板块构造活动,我们将逐步理解“万物皆动,才能不动”。中途,我们将稍稍休息,从空中眺望地球,地球的第一张照片诞生至今已超过50年。接着,我们将尽可能地潜入地球深处,依次了解地幔、地核以及组成地球的各种天然矿物或地外矿物。这部关于地球的史诗将在我们对无尽宇宙的遥望中结束,地球重新回到它在系统中的位置,我们也应重新审视人类自身的处境,因为我们是地球人这一点,至少暂时不会改变。”

最后来谈一谈这本书引发的思考。我觉得这本书最妙的地方在于它不单单只是一本科普书,正如前言中所述,它让我们“重新审视人类自身的处境”。1965年10月29日,美国国防部为了记录人为爆炸产生的地震信号特征以便于将其与自然地震区分开来,进行了第一次核试“远投”。此后,美军无视其他国家居民的恐慌和不满,接连进行了第二次核试“米尔罗”和第三次核试“坎尼金”。美军进行的核爆破试验引发了地震和海啸,“坎尼金”引发的地震达到了7级。这一行为招致全世界的批评,因此美军只好取消继续在阿拉斯加进行试验的计划。美军的行为展现出的正是人类企图用科技力量征服地球的傲慢,殊不知人类的炸弹或许可以撼动地球的皮毛,但地球打个喷嚏轻易就能抹去人类的文明。我们一直在说保护地球、保护环境,可我们真正保护的难道不是人类自身吗?当人类成为地球的毒瘤时,地球完全可以轻轻松松就将人类全部抹杀。地球才不需要保护呢。

《目瞪口呆看地球》读后感(五):你以为你以为的地球就是你以为的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身处山中之时,无论选用怎样的角度,我们都无法真正识破此山的真面目。同理,窝在地球母亲的怀抱之中,我们能否窥视到地球的真面目呢?或者说,我们以为的地球是不是就是地球真正的面目呢?这本全面展示地球科学家工作的《目瞪口呆看地球》,或许可以为我们解答上述疑问。

封面

《目瞪口呆看地球》是由四位法国科学家、精英学者尼古拉斯·科尔蒂斯、罗曼·乔利维、让-亚瑟·奥利维、亚历山大·舒伯内尔等人联手撰写,再由插画师多纳西安·玛丽加以趣味配图;从地球内部研究的角度,带着我们踏上动人心魄的地心之旅。

火山、地震、原子弹爆炸

有史以来,人类一直默默地享受地球母亲给予的无尽资源:水、土地、矿产等等,并误以为地球无比温和,任由我们采撷。所以,偶发的火山、地震、海啸总让我们讶异。甚至在古代,还曾引爆某些别有居心的言论。其实,温和也好,动荡也罢,这些都只是地球45.5亿年的正常动态。但这个认知之路,人类走了几千几百年......

庞贝城的永恒定格、圣托里尼的火山喷发、波博瓦坦火山口的巨大爆炸......《目瞪口呆看地球》以故事型科普方式为我们讲述着一个个「硬核」专业概念,带着我们认识橄榄岩、辉长岩、闪长岩、花岗岩......也帮我们厘清人为地震和自然地震,以及它们带来的深远影响......

板块构造与板块活动

初中地理课本告诉我们:地球板块的运动,塑造了地球上的高山、大海,也干扰、甚至改变大气的流动。但地球板块的结构如何?它们活动的原理是怎样的?又是如何与气候相互作用的呢?这些内容,课本仅以简短且苦涩难懂的文字一语带过。我曾想深入了解,却又因此陷入科幻小说的迷雾之中,不知哪些是真哪些是幻象。

这本由国内知名地质专家审读译稿的《目瞪口呆看地球》,从地球科学家的研究角度,把这些课本上学不到或者说学不清楚的地球知识一 一解析。读后,我才知道,原来地壳的嵌合物,可以反映大陆的演变过程和此地生命的演化史;也才明白侵蚀隆起会「卸载」大陆,使得地壳的吃水线上升;更是第一次知道原来洋流还会影响太阳热量的全球分布(此处感叹一番当年背「洋流走向」的苦涩与无奈)!

地幔、地核、地矿

西游记型的传统神话故事、儒勒·凡尔纳的《地心游记》、卫斯理系列的地下探险等等古今中外无数的文学作品都对地球内心抱着无限想象,我们都好奇那里会是个怎样的地方、有着怎么的精彩!可是,课本只告诉我们,在薄薄的地球外壳之下,是厚达两千九百多千米的地幔,然后就是地核(地外核及地内核);其间还蕴藏着数不清的地矿。至于地幔、地核是怎样的,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与其所蕴含的地矿,又有怎样的关系?我却无处得知。

看到《目瞪口呆看地球》的目录时,我以为地幔、地核、地矿这些内容一定非常地苦涩难懂。没想到,随着可爱的导读者「大眼儿」,也可以轻松地认识地幔、地核以及它们所蕴含的地矿,并厘清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而理解地球表面环境的演变以及物种灭绝和地球内部活动之际的关系。这里赞一下《目瞪口呆看地球》的趣味插图,它与科普文字的结合使得这些苦涩难懂的知识点也可以轻松学到。

从屈原的《天问》到古代占星学的发展,从飞机的发明到现代航空之行。在寻求地球之迷的路上,人类不甘心停留在「此山之中」研究地球,更期盼可以从太空回望地球。于是,我们有了人造卫星,我们发射了载人航天器,我们登上了月球!因此,我们得以从太空中观察地球的表面和内部,看着地球在不断地移动、分裂、扭曲和回弹......这真是个有趣的星球!我们又何其幸运生长、生活在其中!我又何其幸运遇到这本让我目瞪口呆的地球之书,从新认识这个美丽、有趣的星球!

非常推荐小学高年级及初中学生阅读这本《目瞪口呆看地球》:书中故事式的科普文配以趣味的插画,使得地理科学知识生动起来,让孩子读得下、看得懂,甚至还将激活孩子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当然,最重要的是,它的专业性与权威性让人十分放心,不怕陷入不知真假的幻象。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