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罗辑思维:历史篇读后感100字

罗辑思维:历史篇读后感100字

《罗辑思维:历史篇》是一本由罗振宇著作,文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9,页数:26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罗辑思维:历史篇》读后感(一):读书笔记

Q:罗马由胜转衰的转折点是什么?有什么样的后果? A:普发公民权 罗马人没了荣耀,外省人没了奔头

Q:以美国为代表的海洋型国家以什么方式称霸? A:不拼命占有殖民地,但通过军事实力在全球投放影响力 不求拥有,但求所用

Q:英国如何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A:西班牙用陆军思维打海战,总想把英军的船勾过来再登船。而英国人的军舰都是小快灵,在海中反复穿行,造成杀伤。

《罗辑思维:历史篇》读后感(二):跟着罗胖读历史

本书是“拆书讲书”类节目的文字版,每个论点篇幅适中,读起来不费劲,很适合在通勤路上阅读。在本书开篇,罗胖就提出了关于读史的作用:理解任何事物,光知道它本身的样子是不够的,还要了解它和世界的联系,以及它和不同时间点上的人物和事件的联系。历史不是过去了的人和事实,历史就是现实的一部分,历史是深度嵌入到我们对现实的理解中的。这是本书所有历史讲述的题眼。

第三章提到了张经纬老师的《四夷居中国》这本书。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历史发展的“齿轮模型”,即可以把东亚大陆理解成一个由齿轮构成的机械装置,每一个族群生活的地盘和其他族群生活的地盘像齿轮一样咬合,他们之间的冲突,不仅体现在他们交界的地方,还像齿轮传动一样,推动远方的变化,体现为远方的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件。由此,本章总结道:每一个民族的命运都要在更宏观的历史演化中才能看得清楚。我们习惯于用兴衰胜败的角度来看人类和族群的命运,但很多事情的背后,最终的第一推动力也许远远在我们的视野之外。

在第四章中,通过对罗马帝国衰亡的引子(向所有自由民众开放罗马公民权、运用公权力扶持基督教)的描述,引出这样一个启示:一个国家想要维持安定团结的大一统局面,有两件事非做不可:第一件事情,保持流动性,让下层的人看得到盼头,让上层的人感觉到荣誉。第二,在文化上做适当的引导和控制。

通过分析财富是一把双刃剑,罗胖解释了大航海时代的强国走向衰亡的原因。没有转化为投资和生产的金钱,在西葡滋生出一种“伊比利亚文化”——热衷享乐、鄙视生产、歧视劳动者,最终让其他欧洲列强后来居上。同时,他还举了摩纳哥博彩业和列支敦士登邮票业的例子,说明了小国真正可以依赖的,不是那些有形的、脱离了你仍然可以存在的资源,而是离开了你就不转,和你一体的资源,比如说品牌资产、创造力等等。

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的《海权论》引出了美国崛起之路的问题。美国通过强大的军事实力,在全球投放其商品、服务、资本、制度、文化和影响力,搞“不求拥有,但求所用”的扩张模式。海权和海战思维带给人的启发是:资源只会让你暂时有优势,但是环境是千变万化的,你暂时的优势地位随时都有可能不再是优势,甚至会压灭你的灵活性、创造性,而这些才是真正让你长期存活的火种。

随后,罗胖又介绍了英国战争史学家弗里德曼的《战略》。通过讲述19世纪上半叶奥地利首相梅特涅的故事,对战略和战术进行重新审视:战术的目标是要赢,而战略是从这个均衡向下一个均衡转化,不解决矛盾,只转化矛盾。周朝建立之初创立的分封制度、礼乐制度和德治制度,建立起了最大范围的共识。

通过介绍刘守刚老师的《中国财政史十六讲》,罗胖总结出税收不仅是一个单向的政府收税的过程,也是一个反向塑造政府的过程,即有什么样的税收,就有什么样的政府。税收不仅是一个全民该关心的话题,而且也是民间社会参与国家制度建设最重要的方法之一。例如,在工商业社会,政府要从流动资产上征税,比从土地上征税就难多了,因此工商社会政治制度的压迫性就小得多,协商性、开放性要强得多。一个系统对人的态度,对制度建设的诚意,实际上在它决定怎么赚钱的那一刻,就已经定下来了。

通观全书,似乎道理讲出来以后就没有什么神秘性。然而,没阅读本书之前,我们读历史未必有类似的体会和总结。当然一家之言,权供参考,真正有兴趣的话,倒是可以去读读罗胖推荐过的历史书目,例如汉娜.阿伦特的《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份关于平庸的恶的报告》等等。

《罗辑思维:历史篇》读后感(三):开卷有益,这套书是认真的。

忘了是什么时候知道罗振宇的。只能说现在结果就是每年的跨年,我都会听罗振宇演讲,那个时间的朋友。听了有4年了吧。每次听跨年演讲,总会有收获。当然,最近的一期好像我似乎睡着了。另外一件我知道罗振宇的事儿,就是他发的每天罗振宇60秒,太能坚持了,好像是从2012年开始到现在。这份毅力太难得。第三件,就是我在手机上每次看到就是看这套书的时候,都会觉得思考,得到app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app?包括之前我看的陈海贤的了不起的自我,这本书也是得到的一个课程的一个文本总结。每次我都是把得到app下下来。然后过几天又觉得得到这个app对我来说没啥意义,我就会删去。可没过多久我会又把他给加进来,又把他下载下来去看一看。以至于两番三次之后,现在对于得到app,纵然我不会用。但我依然会让他留在手机里。这是我知道的罗振宇。

当然对于他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比如说,我身边儿一位重要人物。他就对罗振宇特别的不感冒。他就认为罗振宇讲的是心灵鸡汤。好几次都说我过年你为什么看罗振宇的跨年演讲?他始终不理解。我也在纳闷儿。这个过程我也在纳闷到底罗振宇意味着什么。但是有一段时间我想清楚了。我觉得,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观点,我不知道他是怎么样的,所以我要去看一看。所以我就听一听,看看他的跨年演讲。看看得到app他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只有你看过了时,懂得了你才会明白它其中的意义和对自己的价值,豪华落尽见真淳嘛。

这就让我想起来,在逻辑思维这里就五本书,里面有一篇写到了经典的话题,经典何为经典?说好多经典的著作或者作品都是反映那个时候或者当时的一状况的一种反应。他可能对于未来或者对于现在的我们。环境变了,现实变了,经典没有变得没有什么意义了,或者就是我们在看的时候也看不懂他到底在说什么。但是还有一种经典,就是我们每个人在看的时候,就是发现每本书,对自己帮助,对自己成长的意义就是你发现你这个时段这个时间点儿特别特别受到这本书的启发,那个这本书,那可能就是你的经典。这也是经典的意义。

有时候人就是这样的。当你在这个时间段的时候,你会,了解到。这个世界或者那个圈子里会有很多的流行的一些东西。当时你觉得这是流行的东西可能不长久,它不是经典,我为什么要看?比如说,罗振宇的脱口秀现在要改成启发俱乐部,或者13邀。或者高晓松的晓说,马未都的嘟嘟。你会有有一种傲慢的思维,就是说我要读经典,我不是读这些,现在有的这些节目,不过是些类似于心灵鸡汤的东西。但是过了几年,你偶然的机缘或者突然回头想起来,你会觉得诶。那个作品或者那个节目为什么受到那么多人的关注?或者那个那个视频的他的文字版出来了,看一看到底是他在书了是什么?结果一看,正好让自己收获很大。反而又让自己反思。为什么自己总是那么的落后,就是为什么自己不能?在当时当地把握住或者看到这些东西的价值。说有句话叫有人因为相信而看见。也有人因为看见才相信。这这句话包含的东西太多了。比如说未来。比如说你看一个企业,比如说你看一个人,企业家或者投资者,他们因为看到这个企业未来发展的状况。看到未来发展的趋势,他会做一些这些东西,他在当时是引领人类的一个潮流的。但是好多像我这样的人,他就会觉得。他的未来是什么?这东西可靠吗?是不是一时的流行?只有当这些东西或者发展壮大之后,产生巨大的价值之后,你才会觉得啊当时为什么没有注意到自己为什么没有观察到。自己为什么是因为看见了才相信?

我看的这个罗辑思维,五本一套也是偶然的,是在微信读书上看到的。对于视频,我总觉得有有时候看视频我总觉得是一种消遣,就是看的时候你也不会有太深刻的,或者就是深入或者是深刻的印象,但是看文字就不一样了。你会看得仔细认真。所以看这五本书的时候,基本上每一篇都会有收获,而且每一篇都会看的津津有味。似乎是我看过陈海贤的那本了不起的我之后,简直就是对我来说,他可能可以成为经典。就是你一个人。虽然有一个高尚的理想,比如说你要去读读经典,你要去读《红楼梦》,三国演义或者你要你要读莎士比亚。或者读二十五史之类的。但是这些东西太深刻,往往字里行间的东西,或者就是这些解琐碎的一些知识点你没法理解。或者就是他们其中贯穿的一个规律性的东西。你还没法自己能想得到,所以逻辑思维这五本书就在做这件事情。

他在告诉你一些问题,一些生活中你想不通,或者你内心里你想到了,但是没有没有答案的问题。告诉你的一些关于各方面的规律,一些想法。而且这些规律、想法在罗振宇那他是有依据的,是要著作的,而且这些著作我在看的时候,这些著作在豆瓣上的评分都是很高的。你从这五本书里面你会发现连接起来有很多很多的宝藏,就会嗯,他连接都有好多的书。而这些书你平常是没法看到的,或者你是不知道的。在信息社会,人的圈子变得越来越小,人只会搜索到自己看到的信息或者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你无法扩大自己的一个搜索的知识面,你就无法获得更大的一个信息。看逻辑思维,它的品牌推广是和那个华杉、读客一起做的。读客的那几套书也很出名。我觉得这个创新真是了不得。现在在写这些书评的时候,我在看着这逻辑思维的这五本书,比如说认知篇。人文篇。商业片。人物篇、历史篇等等。好多的我已经想不起来,不能依稀记得我看的时候到底是什么样子了,但是那种感觉存在。

嗯,之前我是觉得。中国的历史就够我研究一辈子的。我就应该把中国的历史,比如说二十五史啊,还有《资治通鉴》我已经看过了,比如还有说。嗯,其他一个经典的著作我就反复的看,我应该我就关注中国的历史。那时候我觉得外国的历史太没什么意思。但是你在看书的过程中,或者在认知的一个过程中,你的思维在变化。你会对突然可能你对罗马帝国的衰亡他有了一个了解。对欧洲的一个小国,它在欧洲的博弈有了一些了解。还有的就是对美国的现在的一个海上霸权的理论的一个理解。为什么要发展海洋,为什么要发展海军?美国的霸权为什么和英国当时他不一样?还有说税收它的意义等等。这都是之前我想不到的。

再说罗辑思维里边儿关于人物。讲到林肯。尤其让人感动的是叫他讲到那个图灵。图灵说是被庸众迫害的天才,当然这这其中还有以关于他的一个电影叫《模仿游戏》。我我翻豆瓣儿,我是看过的,但是我是有那么一点点印象,但是你只有被他这么一讲,一说之后,你才会理解图灵是多么的伟大。还能产生一个想法,一个似乎哲学的看法。我每个人的自由。或者这些伟大的人的自由,他应该是怎样的?或者我们是应该怎样去看待一个另类的人,一个出格的人。让他们安安静静的,只要不妨碍人类别人的利益,安安静静的。他就会创造出巨大的价值,他就会带领人们走向另一个世界。而不是把它归到我们的世界里,归到同一个规则下,这样会扼杀天才。

还有明朝。明朝,因为之前我看《哈佛中国史》的时候讲到了崇祯,到了明朝为什么灭亡?它其实是一个经济的一个因素,比如说你当年南方的经济发展非常好。需要大量的白银,白银呢就是中国已经产量不够了,他需要从美洲和日本,当时是美洲和日本是两大白银的来源地,然后得到了补充,但是突然遇到了美洲和日本的白银进不来,导致了经济,他没有经济的发展,它没有货币了,就没有白银了。因为当时的南方的他们这个富豪他们都是把白银拿到自己家,然后储存起来,所以当市面上的白银他很少了。所以明朝的经济,明朝的崩溃,实际上它是一个经济的崩溃。他是一个偶然的因素,就是经济的问题,如果说是那个是一个因素,就是当年崇祯为什么没有跑或者什么的情况下,它是一个偶然的因素。但是这个书讲到崇祯,讲他的性格,他那么年轻,他那么辛苦,但是他不信任下面的人大臣。也不能说勾心斗角。就他和大神之间的这这种推推搡搡不信任之间的关系,造成了他一个可怕的后果。其实明朝那时候,没有什么大问题。

还有比如说逻辑思维的商业篇,里面讲了很多企业它的发展的一个过程。这个是我现阶段还比较关注的一个点,因为之前我看那个高瓴资本张磊写的那本书价值。就是他讲到了他自己个人的经历,然后讲到了他自己再投资,或者就是看到企业成长的一个核心价值的时候,他做的一个判断的一个过程。这本逻辑思维的商业篇里面就讲到了,比如说美国的亚马逊、马斯克、奈飞、迪士尼,他们的一个运作的一个方式,他们的核心价值的地方。嗯。怎么说呢?就是你可能对这个企业就突然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或者就是有一个比较独特的一个那个视角。

我不知道这本书啊。之后会不会看?但是我觉得这几本书我会给向别人推荐。我觉得他就是倒出了一些也可以说是心灵鸡汤的东西,就是他给你的不是一个理论框架的一个大的一个东西。他给了你是一个就是一个大的东西里面,他中间链接的一些润滑剂或者是类似的一个东西,或者比如说你一个瓶子里面放满了很多的石头。很多的实在大的小的这些都是理论的,但是你能放进去水,这个瓶子才会满,这些水很重要。他融为了一体。我觉得这这一套书尤其对哪些人有用?就是那些对世事不是那么看得清的人就是比较慢一拍的人,那些眼高手低的人,那些理想非常远大,但是实践起来难以操作的这些人,一些他们可能觉得,找到了一个很好的方向,但是在这个方向呢,他们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处理工作或者生活的一个方法的的人,正好缺少一些让你突然领悟的一些只言片语。

我觉得这套书可以推荐给你。

《罗辑思维:历史篇》读后感(四):36 《罗辑思维:历史篇》 读后感

一本具有启发性的书籍:

1. 作者在开篇提到:读历史是为了理解现实,并且对未来充满想象力。(我觉得人也应该学会理解自己今生能做的事情,然后有机会就超越今生。)

2. 历史感:“感同身受”,理解在当时的局限情况下人们的挣扎和进取。

3. 事实和想象的界限很模糊,我们现在看到的历史,可能是古人在层层转述的过程中,不断地加入当下的见解和观念。

4. 对于读历史和观察现实这两件事情,值得思考的是一些反复出现的、规律性的要素:如制度、成本和战略。

5. 战术和战略不同的地方在于,战术要求的是目标清晰,充分运用资源达到目标,并且要全赢;而战略的精妙之处在于,在一个均衡的格局中,推动着这个均衡向另一个均衡转化,并让自己的优势稍微大一些些。(对比自身,就是维持现在的均衡,然后在不影响其他的情况下,每次让自己的智慧/或者社交/或者身体健康/或者财富,更好一些些。)

6. 反思的关键在于:“人可以超越自己眼前的目标、手头的工作,并且在更高的维度上找到这件事的意义所在。”(因为宏大的愿景需要拆分成小步骤才能一步步地前进,但关键在于,在完成小目标的同时,需要抬头看到大的目标。)

未来没有什么必然会发生,但可以根据历史让我们更好地解释现实。

回到历史所在的那个情境,去感同身受。

历史也是现实的一部分,因为同一件事,不同的人说,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而这种不确定性,恰恰是人类进步和创造力的源泉。

国家的安定团结,需要的是保持流动性和在文化上有适当的引导。

创业公司的使命是打造出一种适应能力!

好一丢丢就可以,而不是全都要。因为不可能永远赢很多。

极具战略思维的梅特涅。

从当下的均衡,推动自己向下一个均衡转化,才能有效地摆脱当下的怪圈。

达成共识是很重要的。

由于正统的观念,天下体系不排斥任何人,也意味着有可能融合所有人。

国内的福利制度是救急不救穷,目的在于解决具体的困难。

收入来源会反向塑造组织的行为方式。

农耕经济是将人和土地绑定在一起,这虽然弹性差,但稳定性非常好。相比于工商业,复杂的协作关系容易被战争等力量摧毁,且一旦摧毁就很难重建了。

大组织的缺陷在于反应慢。

小公司/小组织的好处在晋升体系和接触的人方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