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对不起,我操控了你的大脑》读后感摘抄

《对不起,我操控了你的大脑》是一本由[加]克里斯托弗·怀利(Christopher Wylie)著作,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33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对不起,我操控了你的大脑》读后感(一):《对不起,我操控了你的大脑》——克里斯托弗.怀利

作者怀利12岁时因病坐进了轮椅,后开始学习制作网页建网站和学编程,再后来入职了SCL和剑桥分析公司。剑桥分析的运作模式主要是利用小程序和第三方机构从脸书获得数千万人的数据,再利用假新闻/假网站和群组活动干扰用户的大脑,左右用户的判断。怀利因忍受不了公司这种龌龊的行为离职了,并跟记者合作揭露了这一丑行,SCL和剑桥公司相继启动破产程序。 那么,剑桥分析控制他人大脑的套路是怎样的呢?一是把政治正确界定为一种身份威胁,让用户建立“种族关系是一场零和博弈”的信念。二是强化认知偏差,与种族偏见紧密相关。三是煽动黑暗三人格,脸书上投放虚假信息以激发相关人员怒气。 人很容易被算法操控,偏见和黑暗人格会被不知不觉地放大,所以有必要了解算法的运作模式。

《对不起,我操控了你的大脑》读后感(二):剑桥数据公司

得到听书

第一,本书作者怀利在2013年加入SCL公司,当年10月见到了班农,11月获得大富翁默瑟的投资,SCL成为剑桥分析的母公司。剑桥分析从脸书获得了数千万人的数据,利用假新闻、假网站和群组活动来干扰用户的头脑,左右他们的判断。剑桥分析的总裁尼克斯、投资人默瑟,都把芸芸众生当作数据看待,喜欢高高在上的操控感。

第二,新闻媒体揭露了剑桥分析和SCL的行为后,两家公司启动了破产程序。公司发言人坚称他们没有违法,但公司行为被媒体曝光后,客户都跑掉了。剑桥分析到底如何干预了美国大选,如何操控了英国脱欧,这本书语焉不详,但怀利对公司非法获得数据、肮脏的心理战工具,都作出了有力的指控。

第三,剑桥分析注意到,许多美国人都觉得自己困居柜中,原来的优越感不复存在。他们要干的就是把这些人心中的仇恨和愤怒给勾出来,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不适,受到了“政治正确”的限制。剑桥分析要让他们建立一个信念——种族关系是一场零和博弈,少数族裔拿走的东西越多,白人能拿到的就越少。别人主张政治正确,自己就无法发声。他们把政治正确界定为一种身份威胁,剑桥分析要做的是,强化特定人群的认知偏差,煽动其“黑暗三人格”。

第四,怀利的这本书能提醒人们,人很容易受到操控,我们根据可利用的信息做判断,但信息都是中转间接获得的,偏见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被放大。现在,我们看到的很多内容都是被算法挑选过的,我们需要知道,算法的动机是吸引我们,要我们提供参与度,而不是给我们以启迪。

《对不起,我操控了你的大脑》读后感(三):对不起,我操控了你的大脑

作为发问人,我们掌控了她对那个信息的权重分配,她的判断也因此受到影响。她到底幸不幸福?答案取决于哪个信息率先最先出现在她的思维过程中。心理学把这叫作“启动”。而这实际上也是化数据为武器的方法:你研究出哪些重要的信息必须先传递,借此影响一个人的感受、信念和行为。

美国白人产生种族主义和排外情绪的一个根本原因使他们感到了威胁,而这种威胁感又得到了福克斯新闻等信息来源发出的持续又高调的“警告”的强化。

剑桥分析在脸书上发布应用程序来收集数据,脸书基本上问都不问就让他们拿走了。脸书欢迎大家在它的平台上做研究。它对用户的了解越多,就越能拿用户去换取收入。应用程序可以接受那个人的脸书数据,外加那个人所有好友的数据。脸书并未规定应用程序在收集用户好友的数据前必须征得其好友的同意,因为在它看来,成为脸书用户就等同于允许脸书拿走用户数据——即便用户的好友根本不知道某个应用程序正在采集他们的私人数据。

社交媒体极度倚重参与度的提升,所以他们经常侵害大脑的适应机制。社交媒体上最抓人眼球的内容往往不是恐怖的令人发指,就是让人一看就怒火中烧。

新闻推送页面可以无限滚动——用户不断刷屏、浏览内容跟赌徒一次又一次的扳动老虎机没有多大差别。

2014年夏天,剑桥分析开始在脸书和其他平台投放模拟模仿真实论坛、群组和新闻来源制作的虚假网页。剑桥分析从在局部区域投放不实信息入手,它会创造一些右翼网页,给它们取含义模糊的名字。基于脸书推荐算法的工作原理,这些页面会出现在早已点赞过相似内容的用户的新闻推送里。要是用户加入了剑桥分析创建了假群组,公司就会在群组里发布一些进一步煽动和激怒用户的视频和文章。剑桥分析打破了社会壁垒,培养出跨群体的关系。与此同时,它还在不断的测试和优化所传播的信息,以期实现在高的用户是参与度。

从前,他们于深夜独坐在卧室里,点击一个又一个的链接,展开数字狂想。如今,数字狂想变成了他们的新现实。他们所认同的叙事活生生的展现在他们面前,同他们对话。这个叙事到底是不是真实已经不再重要了,只要感觉真实就够了。

最终,剑桥分析成了美国及其盟国在别国采用过的一个战术的数字化、大规模部署且自动化的版本。

根据剑桥分析的估算,即使点开剑桥分析推送的新广告的那些非经常性参加投票的选民中只有25%最终出门投票,共和党在几个关键州的参选率也能提高1%左右。而在旗鼓相当的竞选中,1%往往能决定成败。

愤怒改变人的心态,让他们更想不由分说地惩戒他人,特别是外群体的人。他们会低估不良结后果的风险。由此剑桥分析进一步发现,哪怕美国同中国或墨西哥打响贸易战意味着美国人会丢工作、少挣钱,事先被挑起怒气的那些人为了惩戒移民群体和都市自由主义者,也愿意打响贸易战,承受国内经济重创。

2019年7月24日,联邦贸易委员会对脸书开出创记录的50亿美元的民事罚款。同一天,证券交易委员会发出通知,追加1亿美元的罚款。监管机构判定,脸书不仅未能保护用户的隐私,还发布不实声明,在明明已经掌握不正当行为证据的时候声称没有证据,从而误导公众和记者。然而,投资者却认为这是好消息。消息公布后,脸书的股价涨了3.6%。

《对不起,我操控了你的大脑》读后感(四):空茧回响

总体与样本是统计学中一组重要概念。通常认为总体客观存在但是无法具体测量,因此需要通过样本去尽可能估计总体。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总体不再神秘。在大数据技术的加持下,我们所获取的样本数量呈几何级数增加,样本本身正在逼近总体。此前经典研究所关心的使用何种方法和估计方法得到有效估计量不再重要。正是在这样特殊的情形下,有了个体被准确刻画与煽动,也有了本书所描绘的被操控的大脑。

除去获取数据的技术手段,进看本书所描述的舒畅无形的战争,不难发现这一切并没有什么新鲜。蛊惑、操纵人心的手段古已有之。政治角力中心理战更是不可避免。但是依托剑桥分析的数次政治角力都能在多数人不知不觉中拨动角力的天平呢?依然要回到总体与样本的关系中。

选举投票本身就是一个抽样的过程,默认这个抽样能够充分好的代表总体。因此,在选举中,各方角力的重点在于如何使进入投票这个样本的个体中支持自己的占比更大。很显然,选举本身已经是确定的抽样方式了,提升总体中对自己观点的支持率以及提升支持自己观点人的投票率是投票前动员的关键。因此选举的过程不仅是拉票,也要增加投票率。这就意味着对所谓中间地带的争取。大量的助选活动、电视辩论,均是释放公开的信号,以达到上述目的。但是在无法准确描绘个体特征的时代,选举策略只能是简单的降维处理。例如将某一群体简单以外貌、职业划分,以此作为其典型特征。又或者尝试找到代表性个体,以这个个体特征代表总体。这样选举效果是非常随机的,无论是所谓的特征还是代表性个人都只是一个简单的样本,无法对总体进行有效的模拟。竞选的不同方都采用类似的策略,各方相差无几。最终实施政策。

如何尽可能准确的刻画每个选民个体,关乎选举的动向。每个个体都可以看作一个关于自身所有信息的总体,这个信息总体客观存在,但是我们并不知道它如何,甚至作为当事人的个体自己也如此。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事情出现了转机。个体不仅仅是现实世界里的人,也是电子世界里的0和1。在电子世界里做的每一个选择,都以数据的形式存储下来,只要拥有足够多的关于这个个体的数据,去刻画他的信息总体不再困难。而这样的信息,恰巧是选举所需要的。而对于和自己同时存在的这个信息集,我们大多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即使意识到了,我们也无力保护其安全。

剑桥分析这样的数据公司,正是获取了这些数据集,准确的刻画了可能的选民个体全貌。藉此找出作为某一类需要煽动、蛊惑的选民的共性。再次利用0和1的数字构造出针对这样的群体的数字世界。无论是三人称虎抑或是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成真,浸透在这样的被构造的真实世界里的选民,只能做出这个世界设定他们会做的选择。我们来到了楚门的世界,只是我们不知道。我们进入了信息茧房,我们一无所知。这就是剑桥分析们的故事,也是吹哨人讲述的故事。

技术本身是中性的,数据自身更是毫无知觉的。但是作为创作者和使用者的人类冲重构了这些关系。利益本身总是最先被考虑的,法律和规范总是滞后的。技术进步带来的余韵将持续冲击人类社会,谁也不知道,现行秩序还能支撑多久。

你要问我是否相信这个故事?英国脱欧、美国大选背后的故事究竟是真相还是阴谋论?实话说,无法判断。海量信息里的个人太过渺小,我无法相信我看到的是否是存在的,我甚至无法知道什么是真实的。或许,这才是最真实的世界?

《对不起,我操控了你的大脑》读后感(五):《对不起,我操控了你的大脑》:这里有这利用互联网超控人心最真实的案例

2018年,facebook爆出泄露个人数据丑闻。在它被接受调查的同时,关于社交软件上的个人信息泄露问题也被提了出来,引起社会广泛的的关注! 一些流传于网络上最简单的个人信息真的有那么重要吗?如果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这些数据真的可以操控一个人吗?此次事件的吹哨人克里斯托弗•怀利就用它在数字化心理战中的工作经历向我们真实还原了他们是怎么样利用这些数据来改变或操控其他人的,告诉我们为什么互联网可能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自己的。 而这些操控包括了尼日利亚大选、美国特朗普选举、英国脱欧选举、南美洲毒贩削减等等一系列项目。他把这些都写在了这一本《对不起,我操控了你的大脑》之中,从这一位前剑桥分析公司数据科学家的自白,从数据操控第一线的实践者的角度,让我们真切地了解到人类的思维是如何被操控的,而且越是有足够的数据,这种操控也就越容易,而这些数据,大量的数据,在现在的互联网上又是可以轻松得到。这就形成了一个闭环,每个人都有可能被别有用心的人操控,而做出并不符合自己意愿的结果。

这种具体的操控过程是怎样完成的呢?其实非常简单。就比如选举来说,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哪些人是在选举中处于摇摆地位的。而操控的目标就是把这些摇摆的人变成可以为自己投票的人。既然已经掌握了他们的数据,也就知道他们的需求。通过向他们定向投送选举团队中更符合他们预期的一些政策信息,用作者所说的“微叙事”来与无数选民的“微世界”匹配起来,也就改变着当事人的叙事故事。互联网可以让信息投送更加有针对性,而有针对性的信息投给有针对性的人,完成目标也就容易的多。 怀利告诉我们,竞选活动归根结底就是两个项:说服和投票。为了提高投票率,必须瞄准那些有可能支持本党但不一定参加投票的人。说服的目标正好倒过来,是那些有可能参加投票但不一定支持本党的人,那些不太可能参加投票或不太可能投给自己的人则被挑出来置之不理,因为同他们互动于事无补。那些很可能支持本党候选人,并且很有可能参加投票的人,属于基础选民。识别正确的选民及并同他们联系,正是剑桥分析工作的宗旨。

为了确定目标的定位,最佳的做法就是收集额外的数据集,例如有关选民名下的抵押贷款,订阅情况,车辆型号等商业数据,这可以让选民的形象更加立体。有了这些数据,再加上民调和统计学技巧,就可以对选民的所有记录打分,生成更为精准的数据,为最终完成操纵提供了数据支撑。 我们人类真的如此容易被操控吗?其实人类的心理中,都有着一薄弱环节,就是人的思维缺陷。如果你试图黑进一个人的思想,就得先识别出这个人的认知偏差,然后加以利用。比如:如果你在大街上随机拦住一个路人问他,你幸福吗?他很有可能说幸福,但你拦住同一个路人,先问他:“你最近几年有没有长胖”或者“你的高中同学是不是有比你更成功”,然后再问他,你幸福吗?他回答幸福的概率就会明显降低。这就是人的思维习惯和思维陷阱的一部分,如果运用得当,让人类得出别人想要的答案并不是很难。地球上没有纯粹的理性思考者,所有人都会受认知评差的影响。而认知偏差就是我们在思维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失误,导致我们对信息做出有缺陷的主观解读。

本书的作者怀利所从事的公司——剑桥分析,无疑就是做着这样一份工作。他们操控着人们,侵害着公民的权益,这是一个黑暗的领域。怀利勇敢地站了出来,把这一情况反馈给了媒体,让事实走进大众的视野,引起了对于个人安全的关注。现在这本书也走进了我们的视野,仔细阅读一下这本书。我们就需关注一下自己的思维模式,保护好自己的网络数据,不要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