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太阳系简史读后感100字

太阳系简史读后感100字

《太阳系简史》是一本由汪诘著作,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2.00,页数:2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太阳系简史》读后感(一):开始追更太空探测吧

汪洁是将科普当作小说在写,引人入胜,简短轻快,内容详实。如今我知道近些年来的人类目前对于星空的探索历史,此时才算是紧跟时代步伐开始了天文探测追更之路。中国载人航天彰显了航天大国的力量,但显然还不是航天强国。太空探测器是与载人航天旗鼓相当的探索工程,从探索人类认知边界的角度来说,可能更为重要。这本书重点介绍了行星卫星探测器估计也是出于这一点的考虑,星空太美,人类不可能一直生活在摇篮里。

《太阳系简史》读后感(二):引人入胜的讲述

我相信地外生命是存在的,或者曾经存在也或者未来会出现。试想若干亿年之后,地球已经一片荒芜,那时会不会有外星文明来探测地球,并提出地球曾出现过生命的假设,就像现在人类探测其他星球一样。 每次读天文科普书最大感触是对科学的敬畏、对科学家的敬佩。每一项重大发现的背后,都凝聚着科学家的智慧与辛劳。科学家们花费二三十年心血可能只为一个项目,从黑发到白头,道路漫长艰辛充满波折,成功了是人类一大壮举,但结局令人沮丧的也比比皆是。不过相信他们的奋斗不会白费,会有后来人继承接力棒,很多惊人成果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以前对太空探索我会用神秘来形容,现在感觉这是一个非常浪漫、艰难又激动人心的事业。 本书通俗易懂、引人入胜,阅读时总是跟着科学家们心潮澎湃。讲了不少近年研究成果,很多知识得到刷新。太阳系还有许多未解之谜等待人类去发现,浩瀚宇宙的辽阔深邃又会是何等壮美震撼人心。除了眼前的苟且,别忘了,我们还有头顶的星空。

《太阳系简史》读后感(三):向着星辰大海,出发!

翻过很多宇宙、太空、太阳系方面的科普读物,都因为内容的复杂和难懂放弃了。汪诘的这本科普小书,对读者的亲和性挺好,让我欲罢不能的读完,对太空的故事有了不同于影视剧的印象。

作者重点挑了几次人类探索太阳系的故事,科普了探测器的发射、旅程、着陆,呈现了所探测星球的最新探测成果。感触最深的是,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叙述了一众探测器的富有探索精神和冒险勇气的命运,让人有一种悲壮而又勇敢的感动。孤独不屈、翱翔到宇宙深处的的旅行者号,艰难前行的冥王星探测器新视野号,带给人类大量信息、最终自毁谢幕的土星探测器卡西尼号,陪伴木星旋转、终化入浓厚云层的土星探测器伽利略号,靠单薄身体倔强前行的小行星取样探测器隼鸟号,前仆后继的各类火星探测器,坠入金星大气层的金星探测器麦哲伦号,功成身退、坠落水星的水星探测器信使号,为太阳而生、最终向太阳而死的太阳探测器帕克号,等等,都是伟大的英雄,这无关国家民族,无关人类动物植物,他们都有伟大的太空精神,我们无须太过伤感。

人类对于宇宙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当我们抬头仰望星空,群体的孤独驱使着对生命和文明的不断探测,驱动着一个个航天探测器升空,“向着星辰大海,出发!”

最后,重温下星际迷航结束时的独白:“宇宙,人类最后的边疆。这是进取号的航程。它的5年任务,是探索未知的新世界,找寻新生命和文明,勇敢地航向前人未至的领域。”

Space,the final frontier.

These are the voyages of the starship Enterprise.

Its five-year mission,to explore strange new worlds,to seek out new life and civilisations.

To brovely go where no man has gone before.

《太阳系简史》读后感(四):读懂读不懂,都想要读的科普

前一阵子听毕飞宇老师讲《时间简史》,他说他从来都读不懂,但是他还特别喜欢一遍遍读,那一节的题目是“用什么样的‘态度’读不懂的书?”

就“读书”这件事来说,什么书是人无法读懂的?

其实挺多的,上学时不熟悉的参考书,但是那种书,读不懂,你就不想读了。奇怪的是,外行人百分之九十都是“读不懂”的关于宇宙的书,连阅书量比我们普通人大得多的作家尚且如此自认“看不懂”,我们只要读上,就会特别感兴趣。

我所能想到的原因是“好奇”。

你不想知道这个世界之外的事儿吗?

不想知道我们有生之年之外的时间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吗?

没错,这都是务虚,大多数人不去想不好奇也能过此一生,比起遥远的太空探索,人更务实的是眼前的苟且,填饱肚子才能幻想对吧?

早在1970年, NASA正花费数十亿美元投入在火星探索项目上(汪诘老师的这本书《太阳系简史》有提到哦,1970年,应该是第一个成功登陆火星的探测器海盗一号),赞比亚一个叫玛丽 · 尤肯达的修女给任NASA写了一封信,质问:目前地球上还有这么多小孩子连饭吃不上饭,你们美国怎么能为远在火星上的一个项目花费数十亿美元呢,把这些钱省下来做慈善接济这些贫苦的孩子不好吗?

关于这个问题,NASA怎么回答的网络上都能找到,毋庸赘述。我想要说的是,很多时候,我们站的角度不同,心所处的时空不同,看问题就完全不同。比如说,国家的政策,很多时候当时立下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让一些不想跳出安全区域的人很不爽,甚至要牺牲几代人的利益,甚至要放弃几代人,这要说起来对个人而言是很可怕不公平的,但是对于国家的未来,民族的未来,又是必要的牺牲,太空探索也是如此,在太空探索这条路上,国家和民族的概念也消失了,是整个人类的利益。

当然如果非要探讨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话,不但杠而且扯远了。一个NASA的科学家、工程师,一辈子最多参与2个半项目,对于单个人来说,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想要了解这个世界,想要为未来的子孙谋福祉,甚至想到N代以后人类的家园的问题,有些事情就不单单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好奇心而已了。

这些好像和太阳系关系不大的碎碎念,却在我读书的时候不时会放下书思考。太阳系之外还有银河系,银河系之外还有外太空,对于世界的前生和世界的未来,我们人类知道的真的少之又少。《三体》中有一个让很震撼的情节,就三体星人司空见惯的规律,在地球人看来就是神迹了。每个人都想知道“我是谁,我从哪来,我要去哪”,探索太空,是整个人类的哲学思考。

这本书,严格意义上讲不是汪老师的原创,很多是他的一个学习班的学员共同创作的。不过汪老师有个要求,就是凡是出处要找原始出处,在这个要求之下,科普小白文的数据和资料读者大可放心。历来科普都不大好读,是因为人对数据和资料没有耐心,再说非行业内人看不懂,这就是白话科普文的优点,它引起你的兴趣,让你保持兴趣,甚至能让你在看不懂的前提下,依然还是想看。看完书,和孩子一起看了一遍汪老师的这套科普节目。小时候,我们学自然科学时,一直讲“九大行星”,我竟然是在冥王星被降级为矮行星的若干年之后才知道——朋友们啊,天文发现日新月异,不了解点新的权威的知识是不行的,会误导到小朋友的。

《时间简史》可能真没几个人能看懂,这本书也未必普通读者全部能看懂,但是至少,是那种,你能看懂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而且,也还会想,一读再读,当然,太阳系的发现还在持续中,我们读,也一定要读新的,前沿的科普文啊。

《太阳系简史》读后感(五):《太阳系简史》:比百科全书还涨知识的太阳系简史

文/石墨杨(shimyang11)

在人类走出地球之后,我们就被宇宙的神秘而吸引。

我们生于斯,长于斯。我们的过去在这里消逝,我们的未来从这里开始。我们的好奇在这里得到满足,我们的智慧在这里不断延展。

这里是太阳系。让我们一起飞越地球,到达太阳系的远方找寻万物的秘密,重现波澜壮阔的太阳系探索大历史。

这本书的作者是汪诘,中国科普作协会员、科普联盟“科学声音”执行秘书。《时间的形状——相对论史话》获第八届文津图书奖,科幻小说《时间囚笼》获第十八届百花文学奖,《如果你跑得和光一样快》获2020年“我最喜爱的童书·知识类”十佳。另著有《星空的琴弦》《亿万年的孤独》《未解的宇宙》等十多部作品。执导(编剧)的科技馆特效影片《令人惊叹的宇宙》,获2020年“中国科普作协科学影视片”金奖。热门科普纪录长片《寻秘自然》编剧、总导演。

这本书以生动风趣的笔触,用16个章节,描述了近30年人类新航天时代,探索太阳系的重要事件,从火星到冥王星,从小行星到星际天体,全景展示人类探索太阳系的伟大征程。

汪诘从1996年到2019年年底,人类在太阳系中探索的精彩故事。在20世纪初,人类对太阳系中存在外星生命充满了信心。那时候,从老百姓到科学家,大多数人都相信太阳系中一定存在外星生命,甚至是外星智慧生命。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人类开始发射宇宙探测器,有能力在太阳系中遨游。但令科学家们感到遗憾的是,发射的探测器越多,令人失望的消息也越多,我们的太阳系远没有想象中的美好。除了地球,整个太阳系,从行星到它们的卫星,都是炼狱般的世界。

尤其让天文学家们失望的是火星,不但人们一度相信的火星人根本不存在,而且火星世界根本就是一片毫无生机的大戈壁。

下面我们一起开始仰望星空,开启探索太阳系的航天之旅吧!

去火星上找水

1996年,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宣布发现疑似火星微生物遗迹的陨石之时,还宣布要在1997年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辆火星车送上火星。NASA没有让克林顿失望。1997年7月4日,美国独立日,火星探路者号成功着陆火星。

一辆被命名为“旅居者号”(Sojourner)的小小火星车从着陆器上开了出来,火星的戈壁滩在荒凉了几十亿年后,终于迎来了第一个带着目的移动的小东西。这次火星任务的主要目的是验证最新的安全气囊着陆技术。旅居者号的科考能力非常有限,所以它没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新发现。然而,人类探索火星的热情被探路者号的成功着陆推向了高潮。

“去火星上找到水”成了全世界行星科学家和科学爱好者的最大愿望。带着无数人的期望和NASA的雄心,1998年12月11日,火星气候探测者号(Mars Climate Orbiter)升空,顺利飞向火星。它的目标是在火星的环绕轨道上用遥感技术来寻找火星大气层和地表的水。22天后,另一个火星探测器火星极地着陆者号(Mars Polar Lander)也成功发射升空,它的目标是登陆火星南极寻找水源。两个火星探测器同时在太空中飞向目标,这让NASA从上到下忙得团团转。但所有人都是既辛苦又兴奋,他们对这两个探测器抱着极大的信心。

火星气候探测者号经过了286天的长途跋涉,终于要进入火星环绕轨道了。

火星上水冰的储量很大,在电影《火星救援》(The Martian)里,男主角费尽心思冒着爆炸的风险燃烧氢气来生成水,那也许是为了电影的剧情需要。但未来的火星基地理应建立在富含地下冰的区域,这样一来,需要水时只要到外面去挖冰就可以了,一铲子下去就能挖到大块大块的冰。就算挖不到大块的冰,直接加热火星的土壤也能得到水。

通过轨道卫星对火星全球的遥感分析,我们发现在火星极地干冰盖的下面,也储藏着大量的水冰。现在,科学家们相信,整个火星的水储量足以用30米的深度覆盖整个星球。在远古时代,火星曾经拥有深达500米的海洋。

2015年9月28日,NASA宣布在火星上发现了流动的液态水的确凿证据。

讲到这里,我们可以为火星上的水之谜结案了,结论就是:火星上拥有非常丰富的水资源,液态、固态和气态三种形态的水在火星上都存在,未来的火星殖民者不必为水发愁。

嫦娥四号在月球的背面发现了什么?

嫦娥计划是我国的探月工程,它一共分为绕、落、回三个阶段。它的主要科学目标可分为五大类:月表形貌观测、月壤采集返回、月球资源探查、月球形成和演化研究,以及月基空间科学和天文学研究。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成功着陆月球背面,在国内外引发热议,NASA局长吉姆·布里登斯廷还专门发了条推特表示祝贺。嫦娥四号的这次软着陆,创造了一个新的月球记录。这是人类第一次成功发射探测器着陆月球背面。我国成为继美国和苏联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把探测器发上月球表面的国家。

嫦娥四号去月球背面做了什么?它都发现了什么呢?虽然有各路媒体报道,但是有效信息很少。

在2019年5月16日,以中国国家天文台李春来为首的研究人员,在国际顶尖期刊《自然》上发表了关于嫦娥四号新发现的论文,终于让我们找到了最权威的官方解答,用一句好说:“它在着陆点不仅探测到了很可能是原生橄榄石的信号。”

玉兔二号发现了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的月幔原生橄榄石,这是目前为止人类关于上月幔物质成分最直接的证据。这是嫦娥计划所有科学产出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为下一步研究月幔物质和月球起源之谜指明了路径。

其实这本书的第10章、第11章由董轶强执笔,第12章由汤振凡执笔,第13章、第14章由刘菲桐执笔,第15章由石依灵执笔,第16章由何慧中执笔。但这些章节经过了汪诘统一修订,保持整体文字风格一致。

人类对太阳系的探索不会停止,在未来,还会有许许多多令我们感到震惊的新发现。这本书比科幻大片要好看,内容十分新颖,它一定能满足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们一定会爱上科学,爱上天文探索。

墨杨世无双,赠君一枝梅!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