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火星编年史读后感锦集

火星编年史读后感锦集

《火星编年史》是一本由[美] 雷·布拉德伯里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9.00,页数:32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火星编年史》读后感(一):想去火星生活吗?可以看了本书再做回答

当地球各处播放着“天上有工作要给你,来火星吧!”的流动广告时,你是否会心动?是否想要亲手参与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著名科幻大佬雷•布拉德伯里的经典之作《火星编年史》可以带你体验这个假设的可能性,其实你我可能都是火星人,每个星球都可能成为火星,而在书中窥见的,可能就是人类未来的倒影。

在最近很为火爆的《赛博朋克2077:边缘跑手》里,露西唯一的愿望就是前往月球,因为在地球上那个赛博朋克的世界里,受尽了折磨,看不到希望,而前往火星的理由,大抵也没有差别。地球人前往火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在书里给出的是躲避凶悍的妻子、放弃恶劣的工作、或者远离黑暗的城镇,也就是对地球生活的不满和绝望吧。来了之后,有的人惶恐畏惧,有的人勇往无畏,有的人满心欢喜,有的人紧锁愁眉,有的人如鱼得水,有的人精神崩溃。当然不排除里面有天生的冒险家,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都会开始思念自己的家乡,精神状态逐渐从轻微紊乱到终极错乱,难怪作者会说这是“关于移民和催眠方面最伟大的实验。”

那么火星上到底有什么呢?泥土、运河、空气,还有火星人,但是火星人已经所剩无几,很多人声称没有见过或者不相信他们的存在,他们也可以转换形态混迹于人类之中,而火星人本就为数不多的人类,也在被火星逼疯。火星人上的地球人会模仿地球构造生活的环境,会通过原子收音机随时关注地球的动态,一开始的无人管束百无禁忌也随着道德委员会的到来而改变,火星残存着火星人的文明和过去与未来的残影,让人一时分不清现在和现实。当然逼疯人类的只能是自己,毁灭人类的也是一样,火星上人们精神错乱,认为火星精神地球,地球上人们继续争斗,核战的爆发终于让火星失去了与地球的联络,而太空是种麻醉药,几千万英里的虚空让人抓狂、让人麻木、让人遗忘,火星上真正的地球人越来越少,那么他们的下一代,下一代的下一代,是不是就是火星人了?

其实《火星编年史》并没有过多的营造一个全新的世界,想象火星的模样,其实算是地球社会的延伸,对当前社会和人类未来的思考。2012年,雷•布拉德伯里去世,同年,NASA将“好奇”号在火星的着陆点命名为“布拉德伯里着陆点”,这也算是给这位科幻大师最好的致敬了。

《火星编年史》读后感(二):一首火星诗

雷·布拉德伯里的大名在科幻小说史里如雷贯耳,哪怕是我这个入坑科幻不久的新读者也在许多其他作家的自序里看到了对他的推崇与致敬。这次译文终于再版了他最享有盛誉的两作,我也第一时间读了起来。

说实话,我从没想过科幻还能这么写。我以为的科幻小说无论如何还是有一个较清晰的故事脉络的,但是《火星编年史》却给我一种如诗一般的科幻散文感。故事当然还是围绕着人类对火星的探索而展开的,探索火星却只是个幌子,每一篇都是对人类自身行为的思考与反思。

整本书最让我惊讶的地方在于每一篇的主题都不同,却都围绕在整个火星与地球的联系上展开。实际上火星上的人只是少量火星人和在经历过几次探访后源源不断降临的地球人。火星上发生的事情就如同地球的镜像,只是又将地球所发生的一切再演变一次罢了。来到火星的地球人如同初到美洲的哥伦布,哪怕出现了如斯彭德一样突然醒悟的有识之士,也无法阻止历史的车轮向前推进,哪怕所有人都知道结局不那么美好。

而那些对火星怀抱有美好憧憬,渴望一些不一样的地球人拼命守护着自己的小世界和这片来之不易的净土。厄舍古屋我并没有读过,却依旧被厄舍古屋的续篇所打动。故事所映射的时代与现在何其相似,各式各样的审查制度和极端的一刀切评判标准使大量优秀的作品被埋葬在时间里。爱伦坡的小说我并没看过,这次被雷·布拉德伯里种上了草,对仗的写法让两位文学史上的大师有了隔空的交集,就像书里地球与火星的关系,是我认为全书最精彩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片段。

雷·布拉德伯里与其他科幻作家最大的不同我认为是他的文字里多了一些社会责任感。大多数的科幻作家会聚焦于故事、聚焦于未来、聚焦于全人类。但他不同,他关注个体,关注社会,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情感。

书里有好几篇都写到了一个同样的题材,逝去的亲人。哈撒韦是第四批登陆的宇航员,也是最早驻扎在火星上的地球人,当他终于将全家都接到火星上时,除他以外的家人却全都因为疾病去世了,他制造了几个机器人替代了家人。这是一个相当孤独而凄美的故事,在所有地球人因战争的破坏而从火星撤离时,他选择了永远留在火星,既陪伴了已麻痹自己多年的机器家人也期待在人生走到尽头时与真正的家人埋葬在一起。

这就是雷·布拉德伯里的魅力,只有他能写得出来的故事。

《火星编年史》读后感(三):《火星编年史》:面对具有核武器的地球人,火星人所能使用的最佳策略是什么

雷•布拉德伯里是世界闻名的科幻小说家。2012年,雷•布拉德伯里离世时,时任美国总统的奥巴马亲致悼词:他的叙事才华重塑了我们的文化,拓宽了我们的世界。

同年,美国航天局将“好奇”号在火星的着陆点命名为“布拉德伯里着陆点”,以向雷•布拉德伯里致敬。

我刚刚读完的这本《火星编年史》,是雷•布拉德伯里最为著名的长篇作品之一。熟悉雷•布拉德伯里的读者都知道,雷•布拉德伯里以短篇小说著称,而其实,这本《火星编年史》也可以看作是一部短篇小说合集,它由几个相互关联的小故事组成,以跳跃的时间轴讲述了发生在火星人与地球人之间的故事。

故事开始于一九九九年,火星人伊拉某天对丈夫伊尔说,自己在梦中看到一位模样奇怪的人搭乘闪闪发亮的金属物体来到火星。伊拉告诉伊尔说,这位名叫约克的年轻人声称这是自己的第一次星际航行,而他来自于一个叫地球的第三行星。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奇怪的梦境,伊拉也不知道原因,更奇怪的是,伊拉居然清晰地记住了梦中出现的歌曲。最初,伊尔对伊拉的梦境不以为然,但他很快察觉到妻子伊拉的变化,伊拉会不自觉地哼唱梦中听到的歌曲,还时常凝视天空发呆。于是,伊尔意识到自己必须要有所行动。

就这样,人类对火星的第一次探访以失败告终。

比较有意思的是地球人对火星的第三次探访,地球人发现火星上不仅有同地球上名字相仿的小镇、造型相似的房屋、还有他们的亲人。搭乘火箭来到火星的每一位船员都在火星上遇到了自己的亲人,只不过,这些亲人都是已经离世了的亲人。

布莱克舰长也在火星上看到了自己的父亲、母亲和哥哥,与亲人团聚的喜悦很快淹没了布莱克舰长,他忘却了自己的任务、丧失了判断的能力。直到临睡前,一个荒谬的念头跃入布莱克舰长的脑海,布莱克舰长终于意识到境况的严重性。

然而,一切都来不及了,布莱克舰长一行十六人最终还是没能逃过——心电感应、催眠、记忆、幻想——这些火星人最拿手的“攻击武器”。

很快,地球人就开始了第四次探访火星之旅。当地球人抵达火星的时候,火星上死寂一片,五座城有四城已经几千年没有人居住,余下的一座,镇上居民也因感染水痘离世。

荒芜的火星迎来了一批开拓者——地球人。

《火星编年史》讲述的是一个往复无休止的故事,地球人为了寻找能够生存的行星来到火星,视地球人为敌人的火星人想尽各种方法阻止地球人的来到,却意外被“水痘”打败。没有生命存在的火星再次成为处女地,地球人漫步在苍穹的绿茵中,朝向一个无从想象的地点前进。

时间来到二零零二年,地球人托马斯和火星人不期而遇。托马斯和火星人在经历了短暂的语言不通后,很快开启了轻松愉快的对话模式,因为,火星人非常迅速地掌握了地球人的语言。不过,他们无法触及对方,他们想要交会和双手如同迷雾一般互相穿了过去……

这一段内容充满了奇幻色彩,两个从不同时空相聚的异族人在争吵中产生了友谊,谁来自过去,谁来自未来早已不再重要,毕竟,该来的总会来,管它是明天还是再等一万年,只要我们活着,一切皆有可能。

—END—

《火星编年史》读后感(四):第三第四行星的莫比乌斯环

仅仅从书的题目来看,本书很容易被认为是“太空歌剧”式的科幻作品。当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这么说,因为本书颇有一些反“太空歌剧”的意味。人类对浩渺太空的探索乃至征服,始终是科幻作品灵感的来源。是什么支撑了人类对太空征服的梦想呢?是技术。本书最后指出了,人类的强项在于技术,孩子玩耍般创造技术。在技术的助推下奔向星河,却只有征服、破坏与毁灭。这就是布拉德伯里写就的火星编年史,一部反太空歌剧的太空歌剧,却也是最有可能贴近现实的太空歌剧。

故事的发生并非无迹可寻,人类探索、征服火星的过程就是一个与模仿、镜像、移植乃至克隆相伴随的过程。最开始的数次火星远征,并不顺利。这种不顺利源于火星人的心电感应术所带来的模仿与复制。既有对地球人内心感应由此引发的疯人院闹剧,也有藉由当下回溯过去带来的陷阱。这种不顺利在荒诞之余都折射着过去的影子:似乎这样的造访不是第一次,似乎这样的不速之客不是第一次。如果不是第一次,那么此前的造访结果如何呢?是否这个星球曾经被其他星球殖民过?这些问题并无答案,但这种似有似无的猜想缠绕着读者,站在人类初次远征火星视角的我们竟然感受到了过去的尘埃,仿佛站在了莫比乌斯环上。

这种藉由模仿、移植带来的过去向当下的投射的奇异扭曲感在“二〇〇一年,6月”第四次回访中达到了高潮。这个部分既可以看作是全书的伏笔,也可以看作是全书的剧透。随行的考古学家在火星上突然间藉由火星的“遗迹”看到了火星的未来、地球的未来乃至于人类的未来,并最终自称火星人。这是非常精妙的一个部分,以史为镜的考古学家突然间觉醒了,他觉醒的不是个体意识,而是以个体意识的泯灭觉醒了“超种族”意识。“一致对外”是团结一切力量的最好办法,划定内外界限是其中关键。人类在地球上即以肤色、性别、国籍等各种标签划分内外,当面对火星面对未知世界时更是以地球与非地球进行划分。这种狭隘的视角下,并无接纳与吸收,仅有征服与被征服。如此一来地球的依然是地球的,火星的是地球的,宇宙的也是地球的。太空歌剧只有征服、复制,最终必然将地球的结局、人类的结局都复制。如此一来,考古学家的顿悟最终毁了的只有自己,他成为了火星人,因此只能活在遗迹中。

这番火星人顿悟是否有道理呢,我们是否依然在莫比乌斯环上透过此刻看到过去呢?在“二〇〇五年,厄舍古屋的续篇”中,这个问题可以得到解答。已经来到火星的威廉·斯滕达尔先生并没有获得新生,在地球上困扰他的依然困扰着他。这个章节既有对一系列恐怖、冒险等“非主流”作品的致敬,更有对应作者自己另一著作《华氏451》的延伸。最终,地球的结局没有重演,审判者终被自己从不曾了解的审判对象杀死。比死于自己笔下更荒诞的,恐怕就是死于被自己判为有罪但其实自己从不了解的事物。然而这又何其可悲,斯滕达尔先生一再退让甚至不惜跑路跑出地球,荒诞依然追随他而来。技术可以让他穿过太空可以让他建造机关甚至可以让他私刑审判,但是技术改变不了这荒诞本身,反倒还扩大了荒诞的范围。火星的现在就是人类的地球历史。

于是莫比乌斯环形成了。时间上,火星的过去是地球的未来,而地球的过去正在此刻的火星上演。空间上,火星人已经绝迹被地球人取代,可是最终地球人又将蜕变为火星人继续走这条无法完结的路。

这就是火星编年史,是地球人写就的回忆录,是火星人写就的未来史,更是太空歌剧新的唱段。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