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作文

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作文

提升写作能力,做到手到擒来,希望这篇文章对您的作文能力提升有帮助,特地精心编写的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作文。

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作文篇一

历史是一扇门,只要打开它就能探索到无穷奥秘。今天,让我们一起去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游览和探索一番吧!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位于闸坡海陵岛十里银滩的沙滩上,远看博物馆就像海岸上的巨浪耸立在发着黄色光芒的海滩上,壮观极了!

我们进入博物馆,徐徐推开历史的大门,走进那段尘封的历史。大堂一边挂满了一幅幅高约20米的船帆,另一边则展示了出海远航前码头繁忙的景象,看着眼前的一幅幅画面,仿佛看到当时有着远大志向的人们正满怀信心想与外人交换货物即将远航时的情景。

穿过大堂,拐了一个弯,只见一幅巨大的布幕上写着关于“南海I号”这艘宋代古船沉没的未解之迷:是撞上礁石吗?是超载了吗?是遇上海上风暴了吗?……许许多多的问题。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观看了“南海I号”是何如被打捞出来的纪录片:1987年英国海洋探测公司与广州救捞局去打捞18世纪的“莱茵堡号”时,意外发现的一艘木质沉船,并在2005年打捞上来,经过专家鉴定这是宋代末年的古沉船。国家文物局把它命名为“南海I号”。看完视频的介绍,我四处张望寻找“南海I号”的踪影,希望能一睹它的风采。

我们兴奋地冲到博物馆正中间的玻璃大仓,这艘庞然大物“南海I号”沉睡在这里。这艘沉船是南宋时期的古沉船,已经在海底沉睡了八百年,难道还不珍贵吗?最重要的是,它是海上沉船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还是一艘海上丝绸之路的尖底船。令人惊喜的是,这艘千年古船的船体保存完好无缺,船上的木料居然还坚硬如新,敲起来“铛铛”响。在“南海I号”旁边一个个装满货物的箱子规规整整地摆在船的四周,听说足足有十几万件的货物呢!没想到这古船能装载如此之多的货物啊,那货物到底是如何摆放呢?只见,玻璃仓的一旁有一列展示柜,我们可以看见展柜里摆放着一个个陶罐,我心想这也没什么特别啊,我走了过去,想看看罐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一瞧,就呆住了,这些罐子里面竟然还装着许许多多的小杯子,这些小杯子一上一下地叠着摆放在大的罐子里,这种存放的方式保护了货物也节约了摆放货物的空间,怪不得船上能装载如此多的货物呢!古人也太有智慧了吧!

跟随着导游叔叔的步伐我们上到了二楼,观察到展柜里全都是价值连城的珠宝,有耳环、项链、手镯……每一样都金光闪闪,精美绝仑。我们看完珠宝展柜,紧接着就是瓷器展柜了,这些各式各样的瓷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景德镇出土的菊花盘,只见菊花盘上面绣着精美的菊花纹,上面有青色、白色,有一些隐隐约约还透着黄色,虽然历经千百年却还没有一丁点儿退色,就像新的一样,散发着晶莹的光泽。更神奇的是,我们从远处看,这菊花盘上似乎还盛着一汪清水,清润透亮,当我们走近看这菊花盘里却根本没有水!古人这种巧夺天工的烧制瓷器技术,真是令人叹为观止啊!

听说三楼能看见“南海I号”的全貌,我迫不及待地跑上去,透过这巨大的呈三角形玻璃隔窗往下看,果不其然,我们正好可以俯视整艘“南海I号”的全貌,连船仓、隔板、龙骨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我们从沉船旁边那清晰的刻度,可以知道船长30米,宽长10米,真是一艘巨型古船啊!我仿佛可以看到掌舵的船长、划船的水手、忙忙碌碌搬运货物的工人们……我想,当时的人们多富有,那时候的中国是多么富裕强大啊!

参观完后,我走出馆,前方就是一望无际的大海,看着远方的海上,我好像还沉浸在“南海I号”上,仿佛看见了当时海上丝绸之路商旅不绝的景象……

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作文篇二

天空下起了绵绵细雨,但丝毫不影响我参观博物馆的步伐,我迫不及待地走进馆里。

设计师把形态各异的人们在码头忙碌的情景,用雕像的形式栩栩如生的展示出来,还配上详细的文字和精细的图片,让我们更清晰、透彻地了解“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

早在两千多年前西汉汉武帝时,开辟了一条从中国南方沿海出发的远洋航线,是古代中国和世界交往的海上通道,这标志着“海上丝绸之路”的正式开辟。

到宋、元朝时,国际商贸的活动出口、进口种类和数量达到空前丰富,也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黄金时代。当时,畅销世界的祖国丝绸、瓷器和来自海外的香料、奇珍异宝让“海上丝绸之路”又有了“海上陶瓷之路”、“海上茶叶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的美称。中国的英文china和瓷器的英文china是同一个单词。

由此可见,中国的丝绸、瓷器历史悠久。

参观时,这些历史记载,给我一次次的震撼冲击。原来,古时候的人们如此聪明!古代的中国早就闻名世界了,大厉害啦!

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作文篇三

周末我和爸爸妈妈驾车来到了国家海洋博物馆,正好展馆展出主题为无界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展览,这次展览获得了地方很多博物馆的支持,将馆藏的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精品运送过来,让我们不用费舟车劳顿之苦就可以欣赏这么多展品,真是一饱眼福。

进入主馆,一眼望去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统领战船,金色大帆。非常气势磅礴,可想而知,在当时那个年代,有如此的手艺,技术去造就这么一搜大船,真的是巧夺天工啊。

紧接着映入眼帘的是丝绸展,有各色丝绸,绫罗绸缎,织锦,每个样式都有可以触及感受的布料,真的是非常的细腻,丝滑,让我们再次为当时人们的技术感叹。即使在社会如此进步的今天,我们也不能制作出如此精良的布料,天天穿在身上。真的是太美了。还有经过海上运输,输送过来的西洋服装,让现代的我们也可以了解到同时代的西方的织物技术。

再往里面看到了人物介绍,郑和就是当时统领战船出海航信的航海家,他曾七次下西洋,将我国的历史文化,工艺技术,美食瓷器,等等等等介绍给了西方,并且将西方的文化,知识,技术,工艺,产品带回来,互通有无。促进了我们和西方的交流,沟通,经济的互动,发展。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继续前行,介绍了中国古代和西方同时代的瓷器,乐器,珠宝,珠宝盒,钱币进行了对比。工艺技术各不相同,各有千秋,各有各的韵味。让我爱不释手,流连忘返。

进入最后一个展馆,里面摆放着象牙扇,一片片象牙制作的折扇,真是考究,但是虽然工艺很美丽,我们还是呼吁一下西方对大象的爱护,他们过于喜欢大象的牙齿,而无视了大象的生命更加的宝贵。希望我们爱惜地球上的每一个有生命的物种,和谐的生存发展。

我已经参观过陆上丝绸之路,这次是海上丝绸之路,又从电视和书本上了解了相关的知识,对我受益匪浅。我喜欢历史,喜欢听有故事的人讲故事。下一次我还要来看其他展出。

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作文篇四

丝绸之路进一步把中国文化经由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也把外国文化及商品传到中国。是重要的陆上贸易交往的通道。

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哪里呢?我上网查阅了资料。原来,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我产生了疑问:西汉的首都就是长安。东汉时,丝绸之路的起点就应该是东汉的首都洛阳吗?当然,对这一问题还需考证。但是,我不由得对这两座古老而又神秘的城市发起了深思:可见这两座古老的城市在当时的经济很繁荣。继这两座城市后,丝绸之路又要通向哪里呢?

丝绸之路又经过了甘肃敦煌、吐鲁番、塔什干等国,我发现了复杂的地图上有三段不一样的路线,我也不禁感叹丝绸之路影响之巨大。然而对丝绸之路详细的经过,谁也没有说清楚,关于丝绸之路路线的说法也不是很准确。近年来中国各地的考古发现表明,在古代,中国是最早开始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看到这里,身为华夏子孙,我也产生了由衷的自豪。

我不禁又萌发了一个新的问题:丝绸之路最终通向哪里呢?我翻阅了古书。发现对这一问题有诸多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丝绸之路其实就是到新疆,这段路,才是中国商人常走的路。到了新疆,(在那时称为古西域),就把货物倒卖给西域诸国;第二种观点是丝绸之路终点是西亚波斯湾附近。丝绸之路是中西交流的路线,两汉时中国就与西亚强国交流密切,所以说丝路终点是西亚;第三种观点认为,丝路应该更远更远,终点是北非,在北非考古中已经发现中国的古瓷器。中国的商品肯定能到那里。

历史苍茫,丝绸之路蒙上的一层层神秘的面纱依然没有被我们完全揭开。但是,丝绸之路的贡献毋庸置疑,它是中国文化传到西方的见证者。而我们这代“龙的传人”应该秉持着勇于探究的精神把我们的古文化留给我们的疑题一一解答。

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作文篇五

总是想起那满载辉煌的古道。跟着汉使张骞的驼队,从长安出发,饮一杯送元二使安西的酒,西出阳关。一路走来,歪歪斜斜的足迹,印满岁月里不寻常的邂逅。

抚摸着那段孟姜女哭倒的长城,看枯草在暮色中抖动秋天的根须,却在仰天一瞥时看到了远天的归鸿,我听到了昭君出塞时那凄婉的琵琶声,看到了苏武牧羊时紧握的汉使旌节;目睹了李广自刎前愤怒成一团燃烧的火焰。心上有一堵斑驳的城墙,永远地横亘着。楼群中的西域,西域中的丝绸路,像一颗疲倦的星辰,在银河里沉浮,落落孤寂。温柔的绿死了,潺潺的流水干了;大厦古雕楼的飞禽走兽,凝望着惨白的月亮。站在寒意深深的魔鬼城前,只有几堵断壁残垣在风沙中演绎着一个古城的兴衰荣辱。遥想大漠丝绸路,孤傲地悬着它世纪的心思。就这样独步在砖石构成的丰碑上,已经枯死的沙柳,伫立着怪影,印证着千年前的繁华。没有尽头的巷子啊!无数的门,无数声“吱呀”,无数人们的身影。来了一拨又一拨,在未曾干涸的溪石上,捶打浆洗的麻衣,难掩的一串渐远的蹄声……叮叮当当的咏叹里,有多少魂魄穿过黑夜的隧道,敲打历史的回音壁。晨雾里睁开眼,丝绸之路的商人都闲坐成罗汉,无法酣眠。我真想走上去摸摸雪白的胡子,不——是雪一般的沙砾。

西部大开发的步伐已经启动,而生态的步伐却没有以相应的速度推进。我希望我们的西部,不要成为丝绸之路。绿意全无,黄沙漫漫……

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作文篇六

公元2219年,人类已经进入到了二十三世纪,太阳系遍地都成了人类的家,除了八大行星之外,很多卫星、小行星都有人定居。太阳系成了一个大家庭,人们经常在星球与星球之间穿梭。

安小琪出生在地球,长在西安,是个喜欢幻想的小男生,今年上小学二年级,暑假参加了太阳系联盟组织的夏令营。这一天,安小琪去夏令营报到,进到一个教室。教室里已经坐满了参加夏令营的同学,一位女老师正在向同学们介绍注意事项。老师示意安小琪进来坐,然后开始介绍:“同学们,两千多年前,在地球上,从西汉的长安到中亚、欧洲,海上从中国沿海到印度、中东和欧洲建立了丝绸之路,两百年前,从中国到全球各地建立起了‘一带一路’,这些都让全人类有了沟通的机会,推动了人类的进步,一百年前,太阳系联盟建立了星球丝绸之路,把太阳系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老师环顾了一周继续说,“这次夏令营主题是重走星球丝绸之路,我们将带领大家从地球出发,走过八大行星,让小朋友们感受一下,我们的祖先的伟大。不过呀,给每个小朋友们留一个任务。大家都来自于不同的行星,每到一个地方,来自于这个地方的小朋友就要成为小导游,给大家介绍,好不好?”同学们异口同声地答应:“好!”老师转向安小琪说:“安小琪同学来自于地球的西安,也是丝绸之路的起点,那么就请他来做第一站的导游吧。”

安小琪很惊讶但是也很高兴,用力的点点头。

夏令营的小朋友跟着老师坐上了一架飞船,完全透明的飞船,可以看到前后左右。安小琪坐在最前面,开始介绍他的家乡:“西安是一座古都,有很多古迹,比如钟楼、大雁塔、明代城墙……”安小琪挺着胸腩,骄傲地介绍着西安,同学们也听得津津有味。夏令营带着小朋友一路沿着丝绸之路的方向游览,从地球到水星、金星、火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还路过了木星的卫星,最后还去了冥王星。

安小琪看到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他为自己生长在西安而自豪。丝绸之路从这里延伸,把整个人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是一条伟大的路,希望它能一直延续下去,走出太阳系,走向全宇宙。

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作文篇七

今天我读了《丝绸之路》这篇文章。

《丝绸之路》这篇文章可分三个内容:友谊之路、文化之路、经济之路。

丝绸之路是古代横贯亚欧的通道。它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往西一直延伸到马罗。在通过这漫漫长路进行贸易中,以产自我国的丝绸最具代表性,“丝绸之路”因此得名。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文化的友谊之路,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如出使西域的张骞,投笔从戎装的超班,西天取经的玄奘,他们的一些故事都与这条路有关。

在这篇文章里我最喜欢的句子是: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每当人们凝望“丝绸之路”大型石雕,无不引起对往日商贸、文化繁荣的遐想……在西安市内有一尊雕像,就是张骞出使西域时的样子。

这条丝绸之路是我国和外国友谊的桥梁,它凝聚了多少人的心血。

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作文篇八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说课稿

各位评委:

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我将通过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和农远资源利用、说特色等五个环节阐述我对本课的理解。

首先是说教材环节。

(一)

课程标准要求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这将是本课设计的重要依据。

(二)

本课选自人教课标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的国家建立》中的第15课。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促进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的发展。汉武帝时期两度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友好往来,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西方的交往长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东西方交流的桥梁,对于今天的西部大开发也有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价值。

(三)

根据课标要求、初一学生的学情、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所能利用的农远资源,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方面

使学生识记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等基本史实;使学生正确认识张骞出使西域的作用和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理解西域都护设置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2、

利用农远资源整合多媒体课件,提供丰富的历史材料,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让学生在思考、归纳、想象、描述、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评价历史,并努力寻找解决历史问题的办法。这是过程与方法目标。

3、

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在师生合作、小组探讨的过程中,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加深师生情感交流。

(四)

1、本课的重点是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我将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辅以图文材料加以突破。

2、

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则是本课的难点,我将通过学生模拟导游、播放视屏等方式使学生更好的理解。

二、教法方面

我将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以形象的视觉效果和情感氛围引起学生对学习丝绸之路的兴趣,激发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