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关于贴对子的日记或作文

关于贴对子的日记或作文

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以下是关于关于贴对子的日记或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第一篇

对对子其实就是对对联,也就是一个人出上联或下联,而另外一人就要说出对称的上联或下联。这种方法是以前文人必备的基本功。

对对子,男女老少非常喜爱,首先要字数相等,比如:山花对海树。“对”字前后两个词句字数要相等。下一步要词性相同或相反,比如:“天对地,雨对风”。“对”字前后两个词句也要词性相同,不能名词对动词等。并且对对子也要朗朗上口。

“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这幅对联看起来不可思议,一个是5个字,一个是6个字。但这副对联却流传至今,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袁世凯一开始打败清朝政府,不想帝制轮回。过了不久后他又想帝制轮回,最后他收买人心,但是自己只坐了83天皇帝,最后下台,后来他因忧郁病死了。

然后人们在他死后写了很多对子。其中这个对联被很多人发现它不等。但是,就因这不等可就有了一个暗示:“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上面是一个怪联,接下来一个奇联。

在清朝咸丰年间,有一位秀才,他出了一个单字对联。他上联是“墨“,很多人想到了”笔、纸、书、砚“。因为这都属于”文房四宝“,可是这都不对。后来有一个人对出来了,答案是”泉“。为什么么?因为把”墨“分开为”黑“和”土“。”黑“对”白“,”土“对“水”。哪个字是由“白”和“水”组成的呢?就是“泉”了。这真叫“对中有对,联中有联”。

在清华大学里有一位教授,他叫陈寅恪。有一次清华大学要举行新生国学入门考试,陈教授出了一个对联:“孙行者”。这个对什么呢?有的写:猪八戒、沙和尚……有的写:狗东西、王八蛋……还有的没头绪写,后来都交了白卷。陈教授批改时发现有一个稍微好一点的对子—祖冲之。因为,“祖孙”相反,“行”和“冲”为动词,“之”和“者”相对。

最后,陈寅恪找到了最佳的答案:胡适之。“猢狲”把“犭”去掉,“行”代表“可以”的意思,而“适”表示“正好”,“之”和“者”相对,所以给了他一个满分。

对对子是一种有趣益智的游戏,它凝聚了从古至今中国人的智慧,有简单的对子、有怪的对子、有单字对、有三字对、还有回文联等等。建议大家空余时候多学习研究它,你会发现其中好多的奥秘。

第二篇

年,对于中华民族的男女老少,是再熟悉不过的节日。人们常说,年已经变了味。但是,在我看来,蒸笼上长久不断冒起的腾腾热气,大门口红艳艳的对联和福字,始终是对年味最好的诠释。

贴春联是咱中国民间的老传统了。它描绘了新一年的美好形象,寄托了我们炎黄子孙对新年的憧憬与愿望,也为春节的到来拉开了序幕。在我家,贴春联的任务向来是归属于我的,往年,见我乐得去做,爷爷便不再叮嘱我注意安全,任由我站在摇摇晃晃的小脚凳上。我扒着墙边,够着门框,踮起脚尖,扯下旧春联却又无处可放,手忙脚乱下,只得叫爷爷来帮忙。他背着手,笑呵呵,慢悠悠的走过来,“丫头,逞啥能。”我不愿听这话,自顾自忙乱。他抢了我手里的糨糊,细致地把春联铺平,沾点口水压紧。我嫌弃的要命,他依旧笑呵呵,眯着眼精,看着我,看着红红的对子。

今年春节,爸爸妈妈早早携我回了爷爷家过年,爷爷也住北京城里,即使不在过年,我也经常回去探望他,因此并不觉生疏。一进家门,我就陷在沙发里,掏出手机跟朋友聊天,爷爷神秘兮兮地坐在我旁边,笑呵呵的。

“你知道吧,你以前都抢着要贴春联。”他说。

“好像是吧。”我有一搭没一搭地答道。

“咱待会就出去贴上,我都准备好了。”他又笑了。

“不用吧,我看去年的都没掉,贴着吧。”他听罢,背着手,进屋去了。我索性忘了这茬,不再多问。

第二天,爷爷又坐过来,嘴里重复着昨天的话,见我仍然无动于衷,便自己出了门,鼓捣起什么。我终究耐不住性子,探出头想要看个究竟。见老头抱着一叠红纸,依然揣着他的糨糊瓶子,脚尖使劲向上顶,腾出一只手,紧紧扒住门边边,想把门框上的土灰掸干净。我着了急,抢走了他手里的抹布,责备道,“干什么呢,也不怕摔倒。”

他吓了一跳,又笑了。“丫头,春联是要年年换的,今年的春联是我自己写的,你看看,好不好。”我一瞧,爷爷的字确实秀气,他还特意选了带金边的红纸,红底黑字,煞是好看,我说他今年怎么格外热心着要贴春联呢,多大的岁数了,还跟个小孩一样。“得了,还是咱俩一起贴吧。”我无奈地笑了,和他一起忙乎起来。但是,真的和爷爷说得一样,大红对子一换上,这新年的喜气就从大门口展开了。

过了大年初一,还没到元宵节,就迎来了正月的第一场雪。我拿出了红纸和毛笔,看着飘飘地雪花,却不知如何下笔。正月的雪,赶走了天地间的阴霾,也温暖了人世间的心灵。爷爷进了屋,给我送来茶水,“哟,这么早就预备上明年的春联了,早了点吧。”

是,早了点!但这份对年的期盼已经开始了……

第三篇

父母对子女的爱,并不都是轰轰烈烈,有时它就隐藏起来在某一个细微之处,需要你用一生来品读,用一生去求证。

也许你并不这样认为,那就请你把父母的牢骚视为一种反作用吧,姑且忍者,听着,奋斗者。总有一天,你也会为人父母,当你的孩子反抗你的时候你才突然醒悟:当年我就是这样伤害父母的。只有这时,“感恩”不能不在你的心中有了真正的分量。

如果你有所感悟的话,那就从现在起,好好孝敬你的父母,不要为此留下遗憾。

与其养儿来防老,不如现在孝父母。

人们都说:“养儿能防老”,但又有谁知养儿无数,无一懂孝。我们都想未来自己的子女是孝子,又有谁想过现在作为子女的我们是否是孝子。所以,如果想要子女孝敬,那么自己就不能不孝,因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一些行为举止无不影响着孩子的一生。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教育的最高境界本应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因为柔软胜于坚强,和风细雨的言传身教往往比暴风雨的拳头棍棒更加奏效。

曾经有件感人的事情是这样的:

“一天早上,一栋居民楼上起了火,居民们纷纷外逃,但最后还是与人别困在四楼的楼顶。因为各种原因,消防队的人不能上楼救火,在情急之下,消防队长随手拉来一条旧毛毯,让手下几个人拉着,边冲上面喊:“一个一个跳,背部着的。”为了安全起见,他一遍一遍重复,又亲自做示范,看着楼上的人一个个安全着陆,他欣然的笑了。但最后一个人跳的姿势,却并未按要求来做,他的头竟然朝下,落地后结果可想而知,但他的话语却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我只有这样跳,才不会伤到我的孩子,如果我不行了,让医生取出我肚子里的孩子,已经九个月了,我没伤着他。。。。。”说完,人们才发现他是个孕妇。

把危险的留给自己,把安全的交给孩子,这就是天底下父母时刻在做的事。谁的父母何尝不是这样,对于这样的父母,我们怎能不孝?

现在回想,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每次出门,母亲总是千叮咛万嘱咐,而我却总是不厌其烦的回应两声掉头就走,怎知身后母亲那担心的目光随我远去直到消失,怎知刚才母亲那平凡的话语中包含了多少对儿子的爱,而我却总是熟视无睹。这是母亲的唠叨,是父母所共有的一个“毛病”。

每当我做错了事,父母的批评总会反反复复进行几次,虽然很烦,但出于对父母的尊重或是畏惧,总是勉强的听着,从不当回事,虽然有些话自己觉得有理,但还是一直在找借口,以为这种道理谁都会讲,何况自己早就明白。更有甚时,我认为父母没知识,当然懂的就不多而且我们出生在不同的年代,思想当然不同。所以,父母的每次教诲与批评都从不重视。我一直以为是自己不和他们计较,但事实上我错了。尽管父母的文化程度不高,但他们的人生阅历却很丰富,虽然年代不同,但人生道理都一样。

我曾多少次,因为父母的一些言行生气,耍脾气,甚至怨恨,我曾多少次想摆脱父母的束缚,活一个真正的自己。现在回想起来,是我的错,是我不孝,把他们无私的爱当成束缚,把他们的爱当成累赘,把他们的担心当成多余,把他们对我的在乎当成理所应当,把他们的容忍当成妥协。

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要反抗和挣脱父母,以证明自己以长大成人。所以我们也不必为自己那些错误的行为太自责,只要我们明白:对于父母,不能不孝。

只要这样,人在什么时候都不会孤单,因为总有一双手在背后支撑着我们,总有一双耳朵在聆听着我们的喜怒哀乐,这就是我们必孝的父母。

第四篇

雨对风

雪对霜

朝霞对夕阳

琥珀对玛瑙

千对百

李对桃

天庭对地狱

雷鸣对闪电

鸟语对花香

大陆宽高楼高

第五篇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说起对联,我有一种说不出的喜爱。我眼中的对联是高雅、博才,富有很深的含义。说起贴对联来,我更是喜爱至极,两只小手被对联染得红红的,心里却偷偷乐着,别提多高兴了。

大年三十早上,爸爸大声喊:“快起来了,今天贴对联了!”一听贴对联,我从被窝里赶紧爬起来。吃完饭,我们就贴起对联来。首先我从书房拿来双面胶,我和爸爸分工做,他贴对联,我贴福字,爸爸人高马大,很顺利地把上联、下联和横批贴了出来。但我看到对面的门上的福字是倒过来贴的时候,我疑惑的看了看爸爸,对爸爸说:“对面的贴错了福字,怎么会是倒过来的呀?”爸爸说:“福倒!福到!是要倒着贴的。”“哈哈,我明白了。”于是在爸爸的帮助下,我马上贴好了“福”!

我和爸爸站在大门外,欣赏着我们的杰作,红彤彤的对联映在我们的脸上,新年的气氛马上呈现出来了,邻居家的鞭炮声此起彼伏。过春节了!我们全家人的心情多么快乐啊!我祝爸爸妈妈新年快乐,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就像对联横批所说的那样,祝我们全家万事如意!

第六篇

大人和孩子的区别,不是年龄,不是样貌,而是他的心。

大人,喜欢把简单的事复杂化;孩子,才会把复杂的事简单化。

一个人,不管他是5岁,15岁,25岁,35岁或更大、更小,当他变得喜欢把简单的事复杂化,他就是大人;相反,一个人不管多大,只要他能总是把复杂的事简单化,那他永远是孩子,哪怕他已经很老了,他也是孩子。

“大人”不是指成年人、长大了的人,而是失去了童心的人;“孩子”也不仅是指小孩、年龄小的人,而是能保持那颗童心的人。一个人,失去童心的那一刻起,他就成了大人。或许,有人会说:“你长大了。”,但我认为,那和“成为大人”是不一样的,你可以长大,你必须长大,这是我们无法选择的,但,我们不一定要成为“大人”,只要我们还有那颗童心,我想。

或许,保持童心并不容易:许多孩子,从小就无法拥有他们应有的快乐,也就没了童心;有的孩子,是有童心的,可它也在生活的河里,一点一点的,磨小了、磨没了;只剩下极少的孩子,在长大后,依然保留童心,但能一直保持到去世的,只怕是极少极少的了。

我只想做个长不大的孩子,可我又能坚持多久?只怕连我也不知道了罢。

第七篇

种子孕育着生命。它真的发芽了,长出了绿油油的小嫩芽。瞧它们多可爱呀!全身翠绿,头上顶着两顶帽子,好像在抵挡强烈的阳光。微风拂过,对我们来说是给我们带来凉爽,对它来说,这可是一次极大的考验。

小芽被吹弯了腰,可它并不就此放弃,挺直了腰杆,又站立了起来。我望了望马路两旁的大树,它们也不是这样挺过来的吗?小芽直了直身子迎接下一轮考验,它口渴了,我洒一点水滋润它干渴的嘴唇。我应该向它学习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力,望着小芽,我想起了广阔的草原,我想到了宋濂,史可法,岳飞他们的精神。

生命的成长过程是必不可少的,都要经过许多的磨难,正如小芽一样,如果没有顽强的意志力和坚强不屈的精神是到达不了胜利的彼岸的。

正如我们也在不停的成长。

生命是独特的,每个生命的存在都有它们的独特价值和意义。绿芽的精神是有困难不要去逃避它,而是要去面对它。

一位登山爱好者向登山专家请教说:“如果我们在半山腰突然遇到下大雨,怎么办?”登山专家说:“你应该向顶走。”“为什么,不往山下跑?山顶风雨不是更大吗?”登山爱好者怀疑地问。“往山顶走,风雨虽大,但不足以威胁生命。如果往山下跑,却可能碰到暴发的山洪而被活活淹死。”登山专家严肃地说,“对于风雨,逃避它,只会被卷入洪流,迎向它,却能获得生存。”

除登山外,人生的旅途不也是如此吗?

第八篇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一家人都要聚在一起,一起过三十,吃年夜饭,守岁,祈福来年!

爸爸说,每年的这个节日,无论天南海北的人们都会赶在三十那天回到父母身边,回到赐予他们生命的家里,一年里所有的痛苦、烦恼都没有了,希望、祝福都会在那一刻汇聚,是所有节日里情最浓、意最切的时刻,是妈妈看到孩子们成长了,学到本领而高兴的时刻,是子女们感恩报答,祝福妈妈的时刻。

今年我们去了外婆家。外婆家的年味太浓了,其中最有意思的就是贴对联。

外公告诉我: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

随着文化的演变、传承,每年家家都有贴对联的风俗,千年来就形成了今天的传统文化。

爸爸说:对联需要一定的文化知识才能理解,要学好语文,理解中国文字的含义,学会运用这些文字表达事物、情感、希望,只有学好语文,才能正确表达内心的最美祝福!你可以用传统的文化艺术-对联,通过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书法,才能最代表中国的“过年”!

对联最基本的形式有上联,下联,横批,贴在门右边的是上联,左边的是下联,上面的是横批。

在爸爸的鼓励下,我用老师教我的书法,写了几幅对联,分别贴在了大门上,一下子感觉暖暖的,这感觉就是年味吧,那心情别提有多美!

妈妈说过年就要守岁不能睡觉,我则一边吃水果一边观看晚会,一会跟其他哥哥、弟弟们一起玩,还放了烟花,他们给我讲了许多好听的笑话,把我逗得哈哈大笑,心想:要是天天都过年该多好呀!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