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哲学研究读后感精选

哲学研究读后感精选

《哲学研究》是一本由[奥] 维特根斯坦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25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哲学研究》读后感(一):blabla

从基本的语言游戏开始,用逻辑来分析生活用语中的谬误和习惯,一个词的使用方法教给我们这个词的含义,在这一简明的表达式下维特根斯坦条分缕析了种种语言的奇怪之处和不奇怪之处,哲学的研究在这种对于日常习惯的诊治之中进行活动,因而全书并未使用任何非日常的词语,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这本书是易懂的。 不容易理解的地方(这样表达是不准确的),在于许多精微的地方需要细细感受,然而我不觉得维给出的许多例子是恰如其分的,这一点不足,我可以想象,应该是语言环境造就。 虽然维特根斯坦诊治了日常的语言,但是他的辨析过程仍一直保持在日常语言之中,这使得他没有走到先验哲学或者现象学这类的境地,而是停留在日常语言范围内,因而他的论述对于先验的东西保持着敞开的姿态,这一敞开的姿态并不意味着维对于先验和纯哲学的东西无动于衷,而是令其在寂静之中保持敞开,阅读他的书的过程中可以对之有所感受。

试想如果维对于日常语言中更基本的词进行一些诊治,比如 是,在。那么他为什么不去这么做呢?这些词无法辨析吗?它们是语言的基础吗?如果是,那么为什么维不由之入手呢?我猜,也许是因为直接分析这些词的日常用法会更加粗鲁的,因为在对这些词的感觉和由它们引起的思索上面,我们所需要的感觉更精微,而维工作其中的那些个语言游戏,则是更容易进行游戏的,也即,是更容易以日常语言用法为参考指定游戏规则的。

《哲学研究》读后感(二):陈假蝇大师

陈大师不是凌厉飞翔的鹰,也不是迅猛的豹,更不是超级有范的老虎狮子,而只是一头猪。举个例子看看:我们会对”独一无二的东西“感到迷信吗???还是我们会对”独特的东西“感到迷信?”独特“是一种描述,而”独一无二“是一种价值判断。这就是我们的分歧。陈的翻译的句子有评价在里面,就是说,他按照自己的意思,对于维特根斯坦进行了改造。

陈假蝇的翻译,陈译本之所以被你们接受,一个最大的方面是,他可以给你们解释自己的译本(他是老师)到底有多么准确的反应了原作本身。他有这个方便,而你们会忽略掉译本本身的语言通畅问题,无论如何语言的通畅是理解的最基本的东西。他时刻有这样解释的机会向你们解释, 而他确实在这样做。 这会给你们留下先入为主的印象。 他好像理解了原作一样的竟然把原作当做自己的书来写了。

中文文字表达水平极差的陈嘉硬,竟然敢于翻译。四个版本的中文翻译,谁的中文翻译比较老实切题,谁的比较蛮横无理又喜欢装小聪明,附庸风雅的翻译调子只有陈嘉映可以做到,不是真的认识风雅的文字,并没有掌握温柔敦厚的文字,甚至没有见过具有这两方面特点的文字,就偶尔要让自己翻译的语气古一点,可是没有想到,全是弄巧成拙的把戏,这是对自己过高估计和空有一身傻力气的蛮横之人才能如此翻译又如此摆弄自己的那点不老实不诚恳的把戏。我想说,从陈嘉映的外形可以看出这人的不自在、欺骗、故作高深。

在陈嘉映翻译的《哲学研究》一书里,陈嘉映把“怜悯”翻译成“同情”,把“思考”翻译成“想”,把“意义”翻译成“含义”。这都是趋时的再加工,是自己的一厢情愿,是真正的粗暴、蛮横和无知。

陈嘉映他应该能预先知道自己是在哪里犯错误的,至少我没有看到他提到哪里翻译是自己觉得不准确的。他不但没有这样做,反而在译者后记里说自己的翻译是非常酷的非常准确的,还举出了两三个例子,这不是在做学问,这是真的无知下贱地狂妄。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没有让他学到这个,而维特根斯坦在自己的著作里预先知道别人会如何责难自己的哲学方法(《维特根斯坦全集》第九卷的心理学哲学评论第一部分第38小节:罗素(Russell)的逻辑以及我在《逻辑哲学论》中所论述的那种逻辑的基本毛病在于,被看做命题的那种东西是用一些老生常谈的事例加以说明的,然后又被预设为它已获得普遍的理解。)。而我把陈嘉映的这个行为当做没有正当的、诚实的、准确的看待自己和自己的行为,当然这个很难,也许是最难的,但这个却能看出他为什么只提到自己翻译的准确而没有说出自己的不足。我想情况更加复杂,好像有两种相互较劲的中国研究维特根斯坦的两派,互相没有什么要说的,而双方为了更加让人信服自己的翻译,就都不诚实的表现出自己多么多么多么准确,必须让人觉得自己的翻译和研究是有“深度”的,而能得到现在的学生追捧的哲学老师,学生应该警惕并质疑何以受到追捧。这才出现了陈嘉映在译者后记里毫无必要的狂妄,他的这种狂妄是外在的,因为内在没有东西,才如此虚张声势。

陈嘉映在翻译的《哲学研究》的译者后记里说:“本文的德文用语通俗,大致没有“术语”,即使同一个概念,维氏也经常几个不同的词来表示,就像我们平时说话那样。”我讨厌把维特根斯坦用维氏来替代。而显然陈嘉映误解了平时说话和为了考察我们的平时说话而作为引用的平常说话是两回事。而他把这个当做了让自己的翻译译本如此鄙俗的理由和原因。如果有人觉得他的翻译是鄙俗的,我就是这样认为的,他会说那是因为他更加体现了维特根斯坦的语言风格,那是因为我们自己的语言本来就鄙俗。

《哲学研究》读后感(三):一大团哲学的云雾凝聚成一滴语法

哲学研究

维特根斯坦

28个笔记

◆ 第 一 部 分

>> 只有在语言休假的时候,哲学问题才会产生

>> 这些说法表明在有些情况下甚至倾向于把较小的东西看成是较大的东西复合的结果,把较大的东西看成是较小的东西分割的结果。

>> 我无意提出所有我们称为语言的东西的共同之处何在,我说的倒是:我们根本不是因为这些现象有一个共同点而用同一个词来称谓所有这些现象,——不过它们通过很多不同的方式具有亲缘关系。

>> 科学定义的摆动:我们今天当作现象A的副现象经验到的东西,明天会被用作现象A的定义

>> 我们的探究面对的不是现象,而是人们所说的现象的可能性。也就是说,我们思索我们关于现象所做的陈述的方式。

>> 我们的考察是语法性的考察。这种考察通过清除误解来澄清我们的问题;清除涉及话语用法的误解

>> 对于这些问题要给予一劳永逸、独立于任何未来经验的答案。

>> 我们踏上了光滑的冰面,没有摩擦,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条件是理想的,但我们也正因此无法前行。我们要前行;所以我们需要摩擦。回到粗糙的地面上来吧!

>> 根本别把理解想成“心灵过程”!——因为这正是把你弄糊涂的讲法。而要问问自己:在哪种情形下,在哪些周边情况中,你想到这个公式的时候会说“我现在知道怎样继续下去了

>> 正是带领的某一种现象形式迫使你采用这种表达法。

>> 我们从事哲学的时候就像野蛮人、原始人,听到文明人的说法,做出错误的解释,再从这类解释得出最离奇古怪的结论。

>> 我们没弄懂语词的用法,就把它解释成在表达一种稀奇的活动。

>> 语言是道路的迷宫。你从这一边来,就认得你的出路;你从另一边来,到的是同一个地点,却认不得你的出路了。

>> 别人都不理解而我却“似乎理解”的声音可以称为一种“私有语言”。

>> 我们所否认的是:内在过程的图画给了我们使用“记住”一词的正确观念。

>> 我之所以能事先有句子形式的意图,是因为我会讲德语。

>> 假使人们始终只在内部对自己讲话,他们所做的说到底不过是把他们今天有时做的事情变成持续做的事情而已。

>> 本质在语法中道出自身。

>> 我们实际上只能把某种看法的“根据”理解为一个人在形成这种看法之前对自己说的话

>> 语法只描述符号的用法而不以任何方式定义符号的用法。

>> 说一个句子没意义,却不是仿佛说它的意义是没意义的。而是某种语词组合被排除在语言之外,停止了流通。

>> 一个“内在的过程”需要外在的标准。

>> 倾听就好像在寻找听觉印象,所以它不能指向这印象,而只能指向它寻找这印象的地方。

◆ 十一

>> 这是看见,还是思想?

>> 不要问你自己“这对于我是什么样子?”——问一问:“关于别人我都知道些什么?”

>> 每次我实际上看到的都不同抑或只是以不同方式来解说我所看到的?我倾向于说前者。但为什么呢?——解说是一种想,一种处理;看是一种状态。

>> 一大团哲学的云雾凝聚成一滴语法。

>> 确凿的种类是语言游戏的种类。

《哲学研究》读后感(四):{理解(“理解”)}

"这是水面之下。抱着桅杆划到岸边,筋疲力尽。不凝视水面,就不要读维特根斯坦。陈嘉映是不是有病,翻译疑问句都得带个啦?"

读《哲学研究》,要了解维特根斯坦的背景:1,当过小学老师,2,数理逻辑起家。 水面之下,理解为,中学以下的学习过程,谁还记得小学都在干什么?识字,识词,朗读,造句,数数,计算,或者说在熟悉语言。 人从水里进化到陆地,现在又要回到水中,为了寻找进化的踪迹? 维特根斯坦说此书是画集。为何不做标题? 全书是在情境的基础上,逐节展开字,词,句,意义,思想的讨论,如果有更高一级的组织方式,那就是书中所谓的“游戏”。一个情境和多种含义交织在一起,到处都是方向,读者也只能浮在水面,随波逐流。第二部分,明显要比第一部分浅,尚可看到游上岸的希望。 剩下的,就看水中的读者,是挨不过,淹死了,还是搜集到了飘着的桅杆,还是用浮木造出了大船。 桅杆:编号65。90。108。 18。语言是一座城市,是一种生活方式。 29。最终定义,路上没有最后一座房子,人们总可以再盖一座。从他怎样使用所定义的词将显示出他是怎样“把握”这个定义的。 40。一个词的含义是它在语言钟的用法。 41。有清楚的意义,就是有清楚的用法。 简单与复合:46,47, 48。力的合成与分割线段:把较小的东西,看成是较大的东西复合的结果,把较大的东西看成是较小的东西分割的结果。 50。我们称为毁灭的,就在于元素的分离,因而谈论元素的毁灭没有意义。 65。语言游戏,什么是语言游戏,通过很多不同的方式具有亲缘关系,我们才能把它们都称为“语言”,我将尝试解释这一点。 71。模糊概念到底是不是概念。 79。科学定义的摆动:我们今天当作现象A的副现象经验到的东西,明天会被用作现象A的定义。 81。理解不是演算。 83。边玩边制定规则。 84。解释是什么。每一个疑问都只是把基础上已有的一个裂隙显示出来;因此我们只有首先把可怀疑的一切都怀疑一遍,然后把所有这些怀疑都消除掉,才能获得可靠的理解。 85。逻辑是出自要理解一切经验事物基础或本质的热望。 90。我们探究面对的不是现象,而是人们所说的现象的可能性。我们思索我们关于现象所做的陈述方式。清除误解澄清问题。 108。句子,语言,不是用逻辑统一的,而是或多或少的亲缘家族。 109。这些问题的解决不是靠增添新经验,而是靠集合整理我们早已知道的东西。 120。我们不理解的一个主要根源是我们不能综观词语用法的全貌。综观式的表现方式居间促成理解,而理解恰恰在于:我们“看到连续”。从而,发现或发明中间环节是极为重要的。综观式的表现这个概念对我们有根本性的意义。 125。哲学的事业让状况变得可以综观。我们要弄懂的是设想中不一样的东西,也就是要加以综观的。 146。解释的效力取决于他的反应。理解本身是一种状态,从那里产生出正确的使用。 199。理解一个句子就是说:理解一种语言。理解一种语言就是说:掌握一种技术。 421。请把句子视作工具,把句子的意义视作其使用。 464。我要教的是:把不曾昭然若揭的胡话转变成昭然若揭的胡话。 500。说一个句子没有意义,却不是仿佛说它的意义是没意义的。而是某种词语组合被排除在语言之外,停止了流通。 516。这类解释走多远,可以说,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也就走多远。 531,532理解的方向。使用“理解”的这些方式构成了它的含义,构成了我的理解概念。因为我愿意把“理解”应用于所有这些情况。 561。等号的使用。 655。问题不在于通过我们的经验来解释一种语言游戏,而在于确认一种语言游戏。 二38。你看待了一个微笑,没看出它是微笑,没理解它是微笑;我理解它是微笑;我们看到的不是一样吗?例如你模仿起来是另一个样子。 二54。虚数 二90。我举这些例子绝不是力求完备。不是在对心理学概念进行分类。它们只是要使得读者在遇到概念上的含混不清之时能够想办法帮助自己。 看看大船是什么样子:

数学

9.0

[英] 蒂莫西•高尔斯 / 2014 / 译林出版社

“第二章的引语来自于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国内有多家出版社出版过不同译本及影印本)以及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国内也出版过若干译本,以商务印书馆李步楼译本和上海人民出版社陈嘉映译本较有代表性)。哪位读者若同时读过《哲学研究》和我这本小书,则会发现维特根斯坦后期思想对我的哲学观点有着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对我有关抽象方法的观点 ” 人们所谓的数学中的抽象方法,正是我们采取类似态度对待数学对象的结果。这种态度能够用一句化涵盖:数学对象是其所做。 蒂莫西•高尔斯剑桥大学劳斯•鲍尔数学教授,“数学界诺贝尔奖”——菲尔茨奖获得者。以此哲学态度为基础,另一部著作《普林斯顿数学指南》中可以看到高尔斯的手段。

普林斯顿数学指南(第一卷)

9.4

[英] Timothy Gowers / 2014 / 科学出版社

维特根斯坦已经活在语言里了。 在语言的尽头,创造语言的边界,理解一切。

维特根斯坦

威廉高尔斯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