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2010届黄冈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资料作文大全

2010届黄冈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资料作文大全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作文的形式很常见,但是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2010届黄冈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资料作文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2010届黄冈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资料作文大全篇一

现代文学作品第一轮复习目标与策略

团风中学 童庆国

一、复习导引

现代文学作品阅读,是高考的一个必考题型,它能够全面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综合等多方面的能力,更能反映出考生的素质,因而深受命题者的青睐。同时,广大师生也在力求探索其解题的规律,寻找最佳的答题方法。这里,我想就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复习谈谈个人的浅见。

(一)探寻命题范围

1.考查范围:

(1)主要考查考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鼓励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要求考生鉴赏形象、语言、艺术手法,注重考查考生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2.选文特点:

(1)选文以散文为主,兼顾小说、杂文、戏剧等文学作品,其中散文以记叙类、艺术类为主,兼顾随笔和历史散文。

(2)所选文学作品侧重人文性、哲理性、艺术性,而且多为思想内容深邃、表现手法丰富、语言富有特色的写人叙事、写景状物或议论性的散文。

(3)选文基本以中国现当代较有影响的作家的作品为主,兼顾外国作家作品,且字数大多控制在1000~1500字之间。

(二)明确命题类型

1.试题设置:呈多元化趋势,以“四问式”、“三问一选式”为主,兼有“三问式”、“三问一填式”、“二问二选式”、“五问式”等命题形式。

2.命题分值:一般为22分,介于17~25之间。

3.试题类型:词语理解型、句子理解型、筛选整合型、技巧分析型、物象分析型、形象分析型。

(三)预测命题走向

1.文学作品阅读可能仍以散文为主,侧重考查理解、判断、推断、想象能力。命题关注的热点是关键语句、主要段落、思路结构、中心思想、表现手法和重要词语。

2.从选文来看,更趋于考查文化内涵深、体现历史沉淀和富含哲理性、教育性的散文,如果说选文的面广了,短篇哲理小说、戏剧文学作品选段等,都有进入文学作品阅读试题的可能;试题设计角度、难度系数及分值一般保持相对稳定;文学成分、考生显示创造性思维的成分有加强趋势。

3.试题分值呈逐渐增长趋势,且答题的灵活性也在逐渐增强。

二、文学作品阅读解题步骤

(一)明确内容

对所给阅读材料进行总体浏览,主要阅读文章的题目、开头、结尾及每一段的开头与结尾,心中略有一个文章的整体的了解。确定所给材料是写社会人生的哪个方面的,是抒发人生情感方面的,还是讨论文艺问题的;是重在叙事抒情、写景抒情,托物抒情,还是重在说理议事、追溯缘由、辨明真伪的。

(二)明确文体

通过以上阅读,确定所给现代文属于哪种类型的文体,不同的文体其特点也不同,要求回答的问题也不同,从而可以为后面的仔细研读确定阅读方向。

1.写景散文――借景抒情――主旨在景人相通处。

2.写人散文――因人抒情――主旨即对所写之人的感情。

3.写物散文――移物就情――主旨即物人相通处。

4.哲理散文――托物说理或直接说理――物与理相通处。

5.如是小说: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作者情感。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三)审题干、定区位

高考现代文阅读的核心是“提取信息”,“信息”不仅仅表现在文章内容上,还表现在试题的题干上,因为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题干的设置十分巧妙,颇具匠心,具有很重要的暗示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有效信息,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审题干都审哪些内容呢?

①题干能显示命题意图。现代文阅读题干的设置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其中,前两者是显性的;而后者则是隐性的,但却又是最为关键的,它直接关系到答题的方向,只有与命题意图吻合的答案才是正确的,因此要努力通过题干去揣摩命题的意图。而命题意图又融于创设情境和设问角度之中,所以,通过显性条件去揭示隐性因素,就成了揣摩命题意图的必然途径。

②题干能显示答题方向。把握方向,遵循方向,就能少走弯路,提高答题的准确性。这个方向来自何处?就来自于题干本身的暗示。当然,题干中的答题方向同样是非显性的,也同样需要我们对题干作出分析和挖掘。

③题干能显示答题区位。答题的区位是指试题形成答案所在的语段或句子,这是保证答案准确的前提条件。信息集中在何处呢?试题的题干往往会有所显示。因此,要仔细分析题干,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信息,以题干的“此信息”去求答案区位的“彼信息”,从而确定出答题的区位。

④题干能显示答题方法。答题方法包括答案应采用怎样的句式去表述、用怎样的方法去推求答案等几个方面,这同样会在试题题干中有所反映。

(四)抓语词、定重点

①所找内容在文章的哪个位置,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还是结尾,还是中间的某个位置;处在这个位置上的文字往往有什么作用。

位置、特点或作用

文章或段落开头——引起下文,文章中心,突出强调,为后文作铺垫。

文章或段落中间——承上启下,转换话题,线索,过渡。

文章或段落结尾——总结上文,文章中心,照应开头,主题升华。

②所找到的内容用了哪种表达方法,是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还是议论;语言是平实还是空灵;这样有什么作用。

表达方法和作用

记叙——散文中,为表达主旨作铺垫。

抒情(直接、间接)——往往是文章的主要情感,文章的主旨。在开头起定基调的作用;在结尾,往往使文章升华。

描写(细描,白描;正面,侧面;人物描写)——散文中,主要是使人物或事物更加形象,更好地表达主旨。

议论——开头或结尾的议论往往是文章的主旨;文章中间的议论,常起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

说明——作解释,有利于把人、事、物展示给读者。

③所找内容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还是排比,等等,有什么作用c

修辞手法和作用

衬托——凸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

对比——总的说来,能使语言色彩鲜明。具体地说:

两物对比——揭示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的对立,使人们在比较中得到鉴别。

一物对比——揭示事物的对立面,反映事物内部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使人们全面地看问题。

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

反语——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亲昵感情;揭露批判,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

双关——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使表达含蓄曲折,生动活泼,增强文章表现力。

引用——使论据具有说服力。

顶真——总的说来,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具体地说:议事说理,准确、严谨、周密;抒情写意,格调清新;状物叙事,条理清晰。

通感——启人联想,耐人寻味。

④所找内容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是象征、联想、想象、铺垫、烘托、衬托、对比还是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先抑后扬。表现手法不同,起到的作用也往往不同。例如:

象征——含义:是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而这两方面的内容要有相似、相近、相连之处。如玫瑰与爱情,明月与思乡。

作用:象征具有暗示的作用,运用象征能够引起读者联想,加深读者对文章情感和哲理的理解。

比喻与象征的区别:一、比喻系字句修辞,象征为篇章修辞。两者关系正是由局部至整体。二、比喻力求引出联想之美,象征偏于全体布阵,高度统摄,讲究内蕴深刻之思。

(五)多联想,定答案

从文章中找到出题人让你回答的内容并做了具体的分析后,就要把这些内容写下来,写给出题人,写给阅卷老师。在写的时候,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①要所写即所问。即题干中问什么,就要直接答什么,不可回答问题拖泥带水,甚至于驴唇不对马嘴。

②要努力做到言简意赅。即语言要少而精,既不可写得黑乎乎一片,而实际内容了了,让老师去找;也不可两三个字词了事,语焉不详。

③注意答题要点的次序。答题要注意前后的条理,因为老师阅卷是从前往后阅,所以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要把你认为最重要的内容放到最前面,次要的放在后面。

三、各种题型的解题策略

以法解题——分类阅读——文体不同,阅读侧重点不同

文艺类文体,是指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重在表达情感的文体。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有一种越来越强化文学性的趋势,因此,在现代文阅读复习时,就有必要强化文学作品的复习。文学作品的语句常常带有含蓄性、多义性和情感化的特点,常常有夸张、修饰等。所以我们在阅读时就必须注意语句的多义性,不能单纯地理解为原文说什么就是什么,而要从阅读原文中联想生发开去。而散文,由于其在行文、表达、修辞等方面的特点,更是成为近几年来现代文阅读考查的主要形式。

散文形散神不散,这“形散神聚”的特点,决定了散文往往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由一些事物发展的片断或一些场面或景物组成。由此鉴赏散文时准确把握散文结构上的行文线索至关重要,要辨明是以什么为线索,是时间、空间、思想感情、某种具有特殊含义的物、某个人某个动作细节还是一句格言或一句诗等。尽管近几年没有直接考查文章思路的整理,却有不少题目,只要理清了文章线索问题就迎刃而解,间接地考查了对文章整体思路的把握。综观近几年来所考的散文,我们可以看出考查的散文主要是这样的三类:融情于景的写景散文,移物就情的抒情散文,借物说理的哲理散文。

(一)理解重要词语或句子的含意的题型

具体地说,所谓“重要词语”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顾名思义,它们应是对文章的表情达意起到重要作用的词语。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包括:

①理解与写作对象或文章主旨密切相关的词语(概念)的内涵。

②理解指代词和具有指代作用的词语在文中的指代义。

③理解同义词或近义词在文中含义的差别。

④理解词语在文中被临时赋予的特殊含义和深层意义。

⑤运用修辞格和写作方法的关键词语。

⑥反映具体语言环境的词语。

⑦在结构上起到独特作用的词语。

所谓“重要句子”,是指那些对文意表达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的含意包括:

①从作用上说,指那些能点明主旨的语句,或能显示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即人们常说的“文眼”。

②从语句特点上说,指那些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理解对文脉的推进与转接有关键作用的句子。

③从内容上说,指那些内涵较为丰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语句。

④从表达上说,指那些比较含蓄的有深层含意的语句。

⑤从结构上说,指那些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意有直接影响的语句。

A.如何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意

所谓“重要词语”是就词语在文中地位和作用相比较而言的。一般说来,哪些词语是文中的重要词语呢?

1.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

在文章中,有的词语与全文的核心内容或与文章局部的主要内容密切相关。不能正确理解,就会影响对全文或某个局部的正确理解,对这样一些词语,要给以足够的关注。

2.表达功能特别强烈的词语

有些词语在文中有高度的概括力,或者显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或者感情倾向特别强烈,这样的词语也是重要的词语。

3.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

与文章核心内容相关,有高度的概括力,又是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自然是重要词语,

(1)理解重要词语的方法

理解重要词语的基本原则就是依据具体语境。从操作的层面来说,有下列几点:

①依据词语所在句子的内容

俗话说,词不离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②依据前后句述说的内容

词语所在句子前后句述说的内容,是词语更大一点的语境,也是解释词语的依据。

③依据相关文字的思路

有的词语在文中的跨度大,仅仅依靠该句或前后句所述的内容还不能准确判断其意思,这就要靠对相关文字的思路作分析来解决。

(2)理解重要词语应注意的问题

理解重要词语最应注意的问题是脱离语境,望文生义。这里换一个角度说三点:

①注意相同词语的不同指向

有些词语的本来意义是明确甚至是单一的,但是作者在运用的过程中往往赋予不同的含义,这就需要辨别。

②注意不同词语的相同指向

有一些词语的词典意义毫不相干。但是作者为了追求语言的变化,有时会给不同词语以相同的含义。譬如“辖制”和“影响”的词典义是不同的,但在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却有了一致的意义。都是表示“管束”的意思。像这样的语言现象不能不分外留心。

③注意非词语题所涉及的词语

文章中的有些词语,命题并不是放在词语解释题中考的,而是其他试题涉及的,这也应该注意。

B.如何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作为理代文阅读的一个能力点,是一个常考点,即每年必考。更重要的是,筛选文中的信息,概括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甚至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全都离不开对文中重要句子的把握。

文中重要句子一般来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⑴起始句: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转承的作用。

⑵主旨句:它的位置不一,或开头或中间或结尾。

⑶衔接句:这种句子有承上启下作用。

⑷深化句:在语段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有升华主题深化主旨的作用。

⑸警示句:它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启迪。

⑹矛盾句:有些句子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寄托了深刻的寓意。

⑺情感句:它凝聚了作者的喜怒哀乐、褒贬扬抑。

⑻引用句:名言名句表现一定的思想内涵,也常作设题点。

⑼比喻句:用比喻的方法说理抒情。

⑽总结句:或总结概括,或留有余地,或饱蘸笔墨抒情。

⑾结构复杂的语句:这种句子是难点所在。

⑿容易产生歧义的句子:也是难点句子。

⒀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的句子。

1.理解重要句子的方法

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下列几种:

(1)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

有些句子,只要把其中的重要词语的含义搞清楚了,就可以推知整句的意思。

(2)从分析句子结构入手

有许多句子,分析其结构,如果是单句,先找准主、谓、宾,如果是复句,先找准其第一层,就可以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

这种方法在社会科学类文章、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中用得最多,也行之有效。

(3)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

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对理解句子的含意至关重要。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具体地说,如果要求理解的句子是总领句,就要结合其领起的范围作答;如果是总结句,就要结合起总结的范围作分析;如果是重要的过渡句,就要联系其承上启下的文字作分析。这种方法的本质,就是分析相关的语境。

(4)从分析其表达意图入手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理解那些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用这种方法分析,便带有鉴赏的性质,因此留到“鉴赏”部分再作详细阐述。

2.理解句子应注意的问题

主要应注意两点:

(1)不要人为地“拔高”

这是指把句子本身没有的意思强加给作者。这种“强加”于人,通常表现为不从句子实际出发,而把一些不着边际的“思想性强”的优美文词句往上加。

(2)要学会多角度理解

文章中的有些句子,它的组合因素复杂,甚至是多侧面的综合体,所以理解的角度就不能是单一的。

(二)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题型

分析文章的结构就是要根据文章的线索和材料安排的顺序,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问题。具体说就是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分析文章的结构是把握作者写作思路和文章思想脉络的手段,也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主旨、分析写作技巧的重要一环。

分析文章结构有三个方面的要求:①能够分析段内的结构层次;②能够分析全篇的结构层次;③能够在把握结构层次的基础上,根据要求进行归纳整理。

划分层次就是进行分类,把相同的内容合为一层,把不同的内容分开来。

A.不同文体的文章结构特点是不同的。

1.记叙文(包括散文)的结构特点

(1)抓住时空变化划分。时间、地点是记叙文的主要因素,许多记叙文都是按时空的变化组织材料的。

(2)抓住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划分。

(3)按照记叙内容的变化来划分。

(4)按逻辑关系划分。

(5)还可按描述角度的变化、事情发展的阶段方式来划分。

2.议论文的结构特点

(1)按逻辑思维划分,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

(2)按篇章结构划分,常见的结构有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和总分式。

3.说明文的结构特点

说明文要按一定的顺序对事物、事理进行说明,故说明的结构受说明的内容、说明的顺序限定。

(1)以时空变化为顺序的说明文,一般按层进式的结构来行文。

(2)说明事理和事物结构的说明文,一般按人们的认识规律和观察顺序安排结构。

(3)揭示事物发展过程的说明文,必须按照事物发展的进程来安排结构。

(4)有的说明文采用分类说明的方式,故其结构层次往往是并列式的。

B.分析文章结构层次的方法

1.掌握形式。文章结构层次的三种表现形式,即三种层次关系:第一种是相承,它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第二种是相并,它包括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第三种是相属,它包括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

2.抓切入点。解题的时候要找到最佳的切入点,即找到解题的突破口,亦即从什么地方来解题。

(三)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的题型

内容要点的分析、归纳,需要阐释能力。文章根据不同的需要、不同的风格,就有不同的写法。我们阅读文章,不能机械地记住这些文章中的语句,而是应当把文章的内容转化成自己的认识,这就要求我们有一种“语言转化能力”或称之为“阐释能力”,也就是能把文章中的“原文”变成自己的话。阅读作品,不仅要能够理解它的明示信息,而且还要能够理解它的隐含信息,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思想,准确理解作品。

中心思想的归纳分析,需要综合能力。分析、归纳阅读材料的中心思想是综合能力的主要标志,它包括分析、归纳段落意思、层次意思和整篇文章的中心等。要准确地分析、归纳中心思想,首先要弄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分析,抓住各部分里最主要的最本质的东西,然后用语言归纳出来。

A.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文章来源于 ]

内容要点的分析、归纳,要求用考生自己的话来对语句、语段乃至整篇文章进行具体材料的总结与把握、筛选与提炼、加工与转化。

1.内容要点的分析与归纳包括三个层次

(1)具体的内容能加以概括。

详尽的叙述,展开的描写,充分的论证或说明,这就是所谓的“具体”。具体的特点是“繁”;要加以概括就是化繁为简。概括,有一定的规范要求,化繁为简概括的规范要求可以这样表述:科学性与倾向性的统一,概括性与具体性的统一。科学性,就是准确,词语要贴切,句式要妥当,角度要适当;倾向性,就是情感的褒贬,在准确的同时,还要注意该褒则褒,该贬则贬。概括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内容的全面,一是指文字的简炼;具体性,是要求反映出此句、此段、此篇的特定思想内容。而不至于与他句、他段、他篇混淆起来。

(2)抽象的内容能加以阐发。

所谓“抽象”,是与“具体”的相对而言,抽象的也就是概括的。所谓“阐发”就是化抽象、概括为具体。阐发常见的有两种形式,一是举出实例,一是分析因果。

(3)含蓄的内容能加以解说。

语句的含蓄,一是由作者为了表达的需要或某种目的,故意不直接表达想表达的内容,而把它隐含在字里行间;一是运用了象征、双关等修辞格,采用婉曲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看法。对此类材料,不仅要理解它字面的信息,而且要深入挖掘其所隐含的信息,即能用简洁明白的语言解说材料深层的内涵。

2.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注意抓住各个文段中的中心句,这些句子一般在首句和尾句的位置上。

(2)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有些过渡句不仅概括了前文的要点,也指出了下文的要点。

(3)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语句之间的关系,把握其内容的重点。

(4)归纳时要把握整体,从全文出发。

B.分析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都有中心,都有写作目的,或赞成什么,或批判什么,或宣传某种思想观点,或驳斥什么思想观点,或介绍什么事件,或传播什么知识,或抒发某种情感……总之,不管哪一种文体的文章,都要有一个主旨,这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它是文章的主脑,整个文章都要围绕它选材、组材、构思、行文。归纳中心思想,必须要对全文有整体把握,掌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抓住本质,进行概括。

归纳中心思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分析文体,各种文体的文章表达中心的方法是不一样的。

2.研究文章的标题、开头和结尾。

3.研究主旨语句。

具体方法指导:

1.对文章内容要点的分析归纳,从题目设计所覆盖的范围来看,可以是针对某一句群,某一段落,或者针对全篇材料。在对具体材料进行分析归纳过程中,可运用如下方法:

(1)“去粗取精”,即要紧扣材料中关键文句,重点理解关键词、中心句、重点段,由点带面。

(2)“去伪存真”,即综合句意法。有些文段,没有明显的中心句,重点段(句),我们就必须对每个独立句句意或对几个相对重要的句子的意义进行综合归纳,提取内在“公因式”,由面而点,概括出内容要点。

(3)“由此及彼”,即整体透视法。有些文章(特别是写景抒情类的文章),单独分析某一两个句子会割裂、残害甚至曲解文章,其内涵往往通过整体来显示,甚至借助“弦外之音”,用“潜台词”曲折含蓄地表达。这时就必须综观全文,联系主旨,归纳出要点。

(4)“区别文体”,不同文体有各自不同的表达方式,相同的表达方式在不同文体中作用不同,如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议论文中的记叙各有其特殊作用。注意这些由文体而造成的区别,有助于理解归纳文意。

(5)“紧扣题目”,主观题在组织文字表述时,要紧扣题目要求。要有针对性,注意回答角度,词句来源(有的要求用原文原句,有的要求用原文词句组装,有的要求用自己的话),字数限制等。

2.分析归纳文章中心思想可遵循从文内到文外由客观到主观的原则,具体可采用以下方法。

(1)“抓住关键”,对文章中心而言,文章标题、开头、结尾,文中的议论和抒情、文眼都是尤其需要注意的关键部位。文题常能反映作者立意或命意角度,从不同方面与文章中心相关联;文章开头或开门见山,或设例引譬,文章结尾或卒章显志,或回顾全文、引申开拓,均与中心密切相关;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或揭示材料的深刻内涵,或表明作者的内心感想,往往紧紧围绕中心,与中心思想相去不远;而“文眼”更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凝聚点。抓住这些关键部位不失为分析归纳文章中心思想的好途径。

(2)“综合归纳”,从文章中分解出要点,归纳各层层意,进而提炼出中心思想,是分析归纳文章中心思想最实在、最有效、最一般的方法,也是一种传统的方法。

(3)“区别文体”,不同文体运用不同方法来表达中心思想,记叙文常通过写人记事,抒情类文章一般借写景状物,议论文常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说明文章通过说明介绍人、事、物。运用文体知识可以帮助我们确立归纳的着眼点和归结点,记叙文应看写了什么人、记了什么事,表现了什么精神、人格;抒情文应着重写了什么景物,抒发了什么感情或阐发了什么哲理;议论文就看文章肯定了什么,否定了什么,表明了什么观点;说明文应看说明了什么,对我们学习、工作、生活有何作用。

(4)“纵横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状况,作品产生背景,甚至与文章运用的材料相关的一些情况,都是我们在分析归纳某些文章的中心思想所不能不了解的,通过这样纵横联系,可以帮助我们揣摩作者意图,给文章内容正确定位,从而归纳文章中心思想。

有些文章,其中心思想到底是什么,很难给人以明确的解释,而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观点和态度则是比较客观的,或赞成,或反对;或喜爱,或厌恶,比较容易把握。对于读者来说,首先把握准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才能更好地了解作品的思想,所以,高考试题从目前看,考查这方面的内容更多一些。

出题的形式,或者辨析从文中得出的判定的正误,或者辨别与原文意思是否相符,或概括简答等等,因而要将文中的信息进行辨别、比较、筛选,抓住重要信息材料,联系文章,根据题干要求,仔细推敲、揣摩、分辨正误,并能表述出来。

(四)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题型

观点态度指的是作者在文中对客观存在的人、事、物、现象、表现、做法等等所持有的主张和看法。在阅读时我们应注意作者对所论说事物的观点和态度,是赞颂还是批评,是完全支持还是有所保留。回答这类问题,一定要统观全文,审慎地思考分辩。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文章思想内容的核心,也就是文章的意旨。“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一能力点,是在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进一步要求。它的能力层次为C,属于考查学生阅读能力方面的题目,这类题目在2009年高考中更为灵活,并更注意融入人文性,进一步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对某具体事物的主观倾向,或赞同或反对,或喜爱或憎恶,带有鲜明的个人主观色彩。其表述因文体、风格、表达需要等的不同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而有差异。有的直接说出,有的间接表现(如取譬设喻);有的集中议论抒情,一目了然,有的则分散在字里行间,若隐若现。在具体的分析概括时,首先要抓住文体特点,如抓住一些议论性语句。其次,要抓住一些标志性词句,如“认为”、“觉得”和一些主旨句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通篇把握整篇文章的大意是最基本的要求。

A.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表现形态

作者的观点态度,在不同类型的文章中有不同的表现形态。一般说来,论说性的文章是明朗的、直说的;文学作品则比较含蓄。论说性的文章中,中心论点、分论点以及某些引论,就是作者在文中的主要观点。叙述性的文学作品,一般以写人、叙事、写景见长,观点态度等不直接说出,但是,也是可以捕捉到的。如孙犁的散文《黄鹂》,由实而虚,经过几番推导,而不断飞跃,呈现出一种“哲理升华”的情致美。读完全文,经过一番揣摩,就可以领悟到溶化在艺术画面里的生活感受和得到的人生见解,感受到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及对破坏人生和文艺“极致”的义愤。

B.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途径

途径多种多样,主要有三条。

1.从概括性强的句子入手

有的文章的观点是直接表述的,抓住了概括性强而又表达某种看法的句子,就抓住了作者的观点态度。

2.从文中运用的材料入手

文中运用的材料,不论是事实还是文献资料,总是要表达一定的观点的。因此,从分析材料入手,是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重要途径。

3.从作者的评述入手

有时候,作者把自己的观点态度隐含在具体的评述之中而不直接说出。这就要求从分析具体的评述入手,提出精要,作出概括。

一般说来,能通过前两条途径作解答的试题相对比较容易,而要用第三条途径来解答的试题,则一定比较难。

C.分析概括观点态度应注意的问题

主要应注意下列两点:

1.要整体把握文意全文的倾向

分析概括全文的观点态度固然要注意这一点,即便是分析概括文章局部表现的观点态度,也应如此。这是解答这类试题的前题。

2.要准确理解语句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总是要通过一定的语句来表现的,对语句理解不准确,分析概括就会出错。

(五)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题型

作品的阅读其实是一种文学鉴赏,文学鉴赏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文学作品所产生的感受、体验、感动、理解和判断等一系列精神活动。具体来说,文学鉴赏就是主要运用形象思维,并借助联想和想象,去感受作品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品的意蕴。

从内容上说,文学鉴赏主要包括思想内容鉴赏、艺术技巧鉴赏和写作风格鉴赏三个方面;从能力构成上说,文学鉴赏需要审美感受力、审美想象力和审美理解力等三种鉴赏能力;从高考考查的内容来说,主要考查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鉴赏,以及对作品思想内容、观点态度的评价,涉及的体裁一般是诗歌、散文和小说。

A.文学鉴赏的心理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阅读感受阶段。

阅读的过程,就是读者伸出感知的触角,触摸形象的过程。它的主要任务便是解读语言符号,重构感性形象。文学鉴赏的第一步就是对文学文本语言层的感受。

第二,体验品味阶段。

体验就是在形象感受的基础上,进入作品的特定环境、特定角色之中,去感受生活,体验情感。品味,如同品茶、品酒一样,亲口品尝,亲身感受,设身处地,推己及人,举一反三,挖掘、把握作品形象的深刻意蕴。这里的“亲身体味”当然不可能亲身进入,而是通过自己的心灵,通过联想、想象,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在想象中,对作家的情感、作品情境进行再度体验。

第三,领悟判断阶段。

领悟判断是文学鉴赏的更高境界。领悟是指在文学接受过程中,读者久久沉浸于动人动情之处,借助文学作品所展示的审美意向,潜思默想,从中理解人生真谛,认识生活本身,并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升自我人生品位的境界。判断,即鉴别判断,是指读者在感受、体验、理解、领悟的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意义、价值和优缺点所做出的审美评价。

B.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整体着眼,细心体味;披文入情,动情观照。

进行文学作品鉴赏,首先要从熟读文本,从整体上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获得对文学形象的深切感受和体验,领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且要“披文入情”,“情动于衷”,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与文学作品产生共鸣。

第二,借助联想和想象,创设情境,加深理解。

文学离不开联想和想象,创作如此,鉴赏亦如此。叶圣陶说:“文章是无形的东西,只是白纸上的黑字,我们读了这白纸上的黑字,所以会感到悲欢,觉得人物如画者,全是联想的结果。” “想象力不发达,鉴赏力也无法使之发达。”

文学作品中,作家总是通过一定的语言媒介,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段,或隐喻,或暗示,或象征,反映一定的生活内容,表现自己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理解,情感态度。鉴赏时要积极思维,充分调动联想和想象,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为具象的形体:将各自孤立、互不相联的细节、场景、人物等形象个体,整合为相互连结、有机统一、有血有肉的生活画面,从而深刻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三,明确鉴赏的角度和内容。

1.鉴赏文学形象,主要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揭示人物的典型意义;二是简要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鉴赏文学形象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从作品的实际出发,也就是从作品中人物形象自身所具有的“东西”出发。这里的“东西”是指人物自身的言行以及作品对其所作其他种种描写和评述,而不应是用现成的概念往人物身上套,不能贴标签,更不解将人物自身所没有的东西强加于人物。二是对人物性格要有简要分析,也就是说,对人物的性格不能仅用一些概括性的词语作表述,还要联系作品的事实作简要分析。

2.鉴赏文学语言,首先应该弄清文学语言形象性、典型性、情感性的基本特点;其次还应该明白精到、奇妙、鲜活是文学语言的高级档次。

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常常涉及以下内容:(1)分析作品的语言特点,如准确、简练、生动、形象等;(2)理解作品的语言风格,如幽默、辛辣、自然、简明、含蓄、深沉等;(3)辨析作品采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

⑴表达方式,如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⑵表现手法,如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

⑶选材剪材,如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详略是否得当等;

⑷行文的结构,如开头和结尾、烘托铺垫、前后呼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承上启下、起承转合等;

⑸意境的创设,人物形象的塑造、修辞方法的运用等等。

4.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观点态度进行评价,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第四,懂得一些鉴赏的基本技巧。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必须首先理解把握作品的基本语汇、句段、结构、章法。其次是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表述能力,懂得一定的写作技法。再次是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想象能力和归纳能力,能根据整体阅读的原则,综合运用各种文学知识去分析评判作品的相关内容。

鉴赏文学形象,应以整体阅读为基础,注意形象的特征、意义以及语言背景。另外,文学形象都是在互相联系的生活画面中刻画而成的,因而要立足现实,联系时代,依据整个作品,来鉴赏文学形象;同时,还要通过作品的语言,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以便更好的把握形象。文学作品的语言具有形象性、典型性、情感性的基本特点,解题时应该注意把握。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应该联系文章的主旨与背景,联系作品的具体内容与语境,联系作品的文体特点来分析。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要在准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观点态度的基础上,根据唯物辩证法和艺术辩证法进行全面、恰当的评价,不拔高,不偏私,不偏激。

C.几种不同文体的文学作品的鉴赏指津

1.散文鉴赏指津

散文是一种艺术形式小巧而又知微见著,题材广泛而又注重生活真实,笔法灵活而又讲究文情并茂的文学体裁。散文讲究抒情和意境,取材自由,抒写形式多样。

根据内容和表达方式不同,散文一般分为记叙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记叙散文以写人叙事为主,通过叙述事情的经过和描写人物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如《背影》、《黄鹂》等。抒情散文,以抒发感情为主,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托物抒怀,而情感的抒发,总是依附于一定的事、景、物的描述展开,如《故都的秋》、《我的空中楼阁》等。议论散文,侧重于以形象的议论表现作者思想情趣,或以物言理,或谈古论今,或说三道四,题意的显示总是伴随着事例的叙写和形象的议论,如《灯下漫笔》、《我的呼吁》等。

怎样鉴赏散文呢?

第一,辩类型,明话题。

鉴赏散文首先要根据内容和表达方式不同辨析出散文的类型,分清是记叙散文、抒情散文还是议论散文,以便根据不同类型有针对性地进行赏析。譬如,文章是叙事为主,还是写景为主?是托物言志,还是阐发人生哲理?其次要明了话题。譬如,文章是就历史作生发,还是就现实作联想?是针对个人生活的感悟,还是对社会想象的思考?在次基础上,再逐段概括内容大意,以辨清段落之间的关系,进而对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框架形成明确的认识,以便对作品从整体上进行把握理解。

第二,找文眼,抓线索。

文眼,是一篇文章(通指散文)中最能体现作者立意或作品主旨、意境的佳句。刘熙哉《艺概·文概》中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也。”文眼除了在篇首、篇中、篇末外,还有在标题上,如《背影》等。

线索,散文线索即是统摄全篇的“筋骨”,也是文章的思路。常以多次强调的某个中心事件、某个人物、事物,或感情,或时间、空间等。以事物为线索如《枣核》。以标题为线索如《背影》。以反复出现的词语为线索如《白杨礼赞》中“白杨树是不平凡的”一句即是。

鉴赏散文,要善于通过“找文眼”、“抓线索”来准确把握散文的“神”。

第三,揣摩词句,品味语言。

散文的语言一般是凝练优美的,并且,散文常常用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叙事、写人、绘景、议论和抒情,它的语言往往具有较强的形象性和抒情性。鉴赏散文的语言,一方面要结合语境仔细品味词语的形象色彩、情感意蕴,揣摩品味语言的表达特点,另一方面还要善于联想和想象,运用推敲字词法、比较揣摩法和品味修辞法等理解其艺术效果。

第四,领会构思、表现的技巧。

优秀的散文是非常讲究构思和技巧的。鉴赏散文时,要善于从构思、技巧上领会散文的艺术魅力。譬如,铺垫、对比、烘托、象征、讽刺、幽默,以小见大,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等,还有景物的烘托,细节的点染,典故的援引,考据的运用,以及精警的开头,含蓄的结尾,精巧的伏笔等等。

2.小说鉴赏指津

小说,是通过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或事件场面及具体环境的描写,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来广泛而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怎样鉴赏小说呢?

第一,把握故事情节。

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析情节是分析人物形象和把握小说思想内容的重要方法。把握故事情节,主要从情节的生动性和合理性进行分析,并结合小说的结构、人物及人物关系、主题、时代背景等方面去鉴赏。

第二,分析人物性格。

一般来说,塑造人物是小说的中心,因为小说的主题思想往往蕴含在它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之中。因此,分析人物性格,是鉴赏小说的关键所在。

分析人物性格主要从塑造人物的方法入手。鉴赏时要善于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把握人物行动,领悟人物的肖像,揣摩人物的心理,从而全面把握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特征。

第三,分析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它在小说中有重要作用,如: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作者情感,刻画人物性格等等。通过环境描写分析人物、主题是小说鉴赏的重要方法。

第四,品味语言风格。

品味语言主要是指品味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因为它是分析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分析人物语言的一般方法是通过比较概括人物的独特个性,并仔细揣摩人物语言的潜台词,以便较好地把握主题。品味语言还包括品味作家的叙述语言,每个作家都有自己不同的语言风格,如果对作家的语言风格有较好的了解,这对阅读小说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第五,理解小说的主题。

小说的鉴赏评价跟其他文学作品一样,仍要遵循整体→局部→整体的阅读过程。首先结合小说体裁的特点,主要从人物、环境和情节三个方面入手;再结合小说的写作背景、基本内容,必要时甚至需要对作者的思想背景加以分析,以明确小说的写作意图。

第六,品位艺术特色。

品位小说的艺术特色,主要从小说的表现形式入手,包括对小说的情节构思、结构布局和表现手法(象征、映托、渲染、扬抑、虚实、补白和对比……)等艺术特色的品味、鉴赏。

D.文学作品鉴赏表达指津

第一,明确鉴赏的角度和要求。

鉴赏表达前,首先要阅读题干,明确鉴赏的角度和要求。弄清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还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观点态度进行评价,必须有的放矢,不能答非所问。此外,在字数(一般是300字左右)上也必须符合题目要求,写得过多或过少都可能影响得分。

第二,抓住一个要点进行鉴赏。

鉴赏短文字数有限,写作时应该集中笔墨鉴赏一个要点,把某一方面讲深,讲透,不宜全面开花,面面俱到。

第三,安排好鉴赏的结构形式。

鉴赏短文虽然字数不多,但安排好结构形式也是非常重要的。结构混乱、层次不清是写作的大忌。通常情况下,建议采用“总一分”、“分一总”或“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形式。

第四,适当运用鉴赏的常用术语。

鉴赏术语是进行文学鉴赏的必要材料。适当运用鉴赏术语不仅有助于准确、简洁、生动地表达鉴赏内容,还是文学鉴赏素养的重要标志。使用得当,一方面将有助于提高鉴赏品位,另一方面将博得阅卷教师的良好印象,从而提高本题的得分。当然,鉴赏术语不能乱用、滥用,更不能狗戴帽子——瞎碰,否则将弄巧成拙。

第五,表达要准确、简洁,最好有一定的文采。

文学鉴赏题不仅是对考生文学素养和鉴赏能力的检测,也对考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检测。很难想象,那种表述繁琐、平淡无奇的鉴赏文字会赢得阅卷教师的青睐。因此,要将鉴赏短文当作一篇小论文来写,不仅表达要准确、简洁,还要讲究行文构思,最好有一定的文采。

E.文学鉴赏常用术语

第一,艺术手法方面。

1.修辞方法: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对比、夸张、衬托、双关、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①叙述种类: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等。

②描写种类: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等。

描写技法: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③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

3.表现方法:赋、比、兴,联想、想象、象征、对比、渲染、烘托、用典、讽喻等。

4.行文构思:开门见山,卒意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自设宾主,欲扬先抑,欲抑先扬,详略得当等。

5.选材特点:生动典型,来自生活,新鲜亲切等。

第二,表达效果方面。

准确、形象、生物、清新、绚丽、质朴、明快、简洁、洗炼、精当、含蓄、有力,惟妙惟肖,淋漓尽致,留有空白,富有哲理,情韵悠长,耐人咀嚼,引人回味,结构严谨,思维严密等。

最后,谈几个有关细节方面的问题。

1.阅读时可采用圈点法。一边阅读,一边在原文上做记号,必要时还可以写出每小段的大意,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解题的速度。

2.有条理地答题。针对有关问题分条陈述,不要给人以零乱的感觉,即使是综合陈述题也要答出层次。

3.尽量避免上下题答出相同的内容。高考题命题较规范,若答出了相同的内容,往往说明我们的理解有偏差。

4.注意答题的顺序。有人建议由浅入深,我不敢苟同。我们应先做与主旨有关的题,这就好像是船在海上航行,把握了主旨,其他题就不会偏离中心。

2010届黄冈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资料作文大全篇二

三、整体规划,形成系列。

如何组织学生复习备考?我们语文组制订具体的计划,认真把握每一环节,在宏观上,有一盘棋。

1、明确总体部署。

语文一轮复习在2010年3月底完成。语言知识中的字音、字形、标点、词语(实、虚词)、熟语、语病等专题各用两周时间完成。语言表达中的专题用五个周的时间完成。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分别用五周、四周完成。2010年4月进入二轮复习。主要任务是对照一轮复习,查缺补漏,在课堂时间引导学生复习课本,进行综合训练。5月中旬进入三轮复习。实行专题突破,例如,语言表达创新题的训练;作文的审题、升格训练,结合各省市高考题一些热点材料的习作训练。

早读按计划进行。上学期,读《三维设计》、试卷、课本、资料上的字词两个月,读文学常识、名句名篇、《考纲》上要求背诵的35篇文章两个月,读教材上的注解、文学作品用一个月。下学期,读三、四、五册课本上的诗歌用三周时间,读教材上的文言文用一个半月,最后一个半月读作文材料、综合卷,回顾名句名篇。

训练每周一次。复习语言知识六个专题时,综合训练与专题训练交错进行。训练后集中批改。

2、考点、课本、作文三线并进

考点的复习以资料为蓝本。我们经过比对、筛选,选用适合自己备考思路的资料—《三维设计》。我们组织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按考点逐个复习。在复习中,适时检测,查缺补漏。各考点的复习贵“精”、“全”、“实用”,戒“多”、“滥”、“无效”。既注重考点的全面性、覆盖面,又要抽出考点的精萃来。既要指导学生厚实积累,解决实际问题,又要避免学生陷入题海而不识门径,一片茫然。如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等)的复习,强调以能力点训练为中心,而不是以试题为中心。我们注重增强学生现代文阅读的五种黄金意识:因文释义、缘境解句的语境意识,条分缕析、化粗为细的分解(分析、阐释)意识,去粗取精、化简为繁、化具象为抽象的整合意识,仔细理会、品美说妙的鉴赏意识,由本到题、由题回本、本题勾联的迁移意识。让学生在感性欣赏诗文的同时,对诗文更有理性的审视。例如写景方法和角度,通过一定量的训练,我们帮助学生归纳为声色(视听)、远近(大小)、点面、俯仰、动静、自然人文等。这些学生必须清楚,在今后的鉴赏中,要能依据具体诗文,作出准确的判断,做到举一反三,以达其类。

课本知识的复习主要在早读进行。我们要引导学生回归课本,进一步熟悉课本内容。在复习中,要指导督促学生进行梳理、总结。课本中的字、词、文言实词、文言虚词,要求学生要切实掌握,并用活页的形式、主观题的形式进行检测、巩固。像文言虚词,对照考点,将考查的虚词用法进行归类,并帮助学生整理近年来高考中考查的虚词,让学生把知识点同考点联系起来,做到见多识广,游刃有余。

课本中的诗歌,要求学生再熟悉,然后让学生从感情、手法等方面用一两句简洁的话加以归纳。如《书愤》一诗,感情可概括为“壮志难酬”,手法概括为用典───“塞上长城空自许”“出师一表真名册”和对比───“早岁”与“现在”对比。通过梳理,让学生熟悉诗歌的艺术手法,把握诗人的情感,品味诗歌的语言,让学生在感性重温的同时,获得对诗歌鉴赏的理性领悟,提高诗歌的鉴赏力。

小说、散文的复习,一方面让学生再次熟悉文章内容,了解作者及其作品,另一方面让学生从人物、艺术手法、情节结构、主题等角度进行归纳。如《荷花淀》。“情节”可归纳为“夫妻话别→探夫遇险→助夫杀敌”。人物“水生嫂”,勤劳善良,温柔体贴,深明大义。课本的回归,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看书,并由书本走向试题,走向解决问题,从课本中总结出规律,获得一个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理性思维。

作文备考复习贯穿语文复习的整个过程,以每周的综合训练的写作为载体,进行全面训练,突出其整体性。在命题上要形成系列,既要训练话题、材料、命题、半命题等类型的作文,又要处理好求稳与创新的关系。求稳,就是涉及面要广,要覆盖人生、社会、自然的方方面面。创新,一是内容创新,要多选用一些热点、含蕴丰富的材料;二是形式创新,如可选用一则材料,还可选用二则甚至多则材料,相同的材料还可用不同的方式呈现。要关注各省市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进行对应性训练。例如对照高考题“春来草自青”,我们也拟一些有理趣的诗句为题,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草深无处不鸣蛙”等,让学生去参详其中的理趣,联系人生、社会实际,取得领悟,进而涌动自己的思绪,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作文的命题还要及时梳理备考漏洞,结合时事、课本、校园生活拟题训练、补救。总之,作文命题要充分、厚重、灵动、要有前瞻性、时代性。

作文的评讲要求重点突出,各个击破,每次以评讲一个方面为主,以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主,对症下药。要让学生掌握审题、立意、选材、谋篇布局、语言、拟题、思维等技法。评讲以网上高考优秀作文或学生自己的作文引路,让学生对照别人的文章审视自己的文章,明确自身的长短,开拓学生的作文视野,开启学生的作文思路,从而指导学生的作文实践。

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等级,我们还进行作文升格训练。让学生对照高考评分标准修改、润色自己的作文,教师再次评阅。通过两次分数的变化,让学生知道增加得分的方法。作文的升格包括思想升格和语言升格两个方面。思想上升格,就是平常事能发现新意,旧材料能翻出新意。语言上升格就是讲究辞彩,讲究语言表达技巧。通过训练,促进学生写出有见解、富于创新、展现个性的好文章。

四、强化教研,注重实效。

首先,利用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时间研究本周复习的考点,分清难点、重点,统一年级的教学思路,指导年级的教学。

其次,成立命题组。各命题组注意老中青结合。每周一次的训练题由一个命题组承担。有命题的教师,有做题的教师,确保试卷的准确无误。命题人要结合考点出题,达到检测巩固的目的。试题从高考或网上试题中挑选,也可自创。以语言表达题为例。除了让学生熟悉高考出现过的各类题型,我们还结合课本出题,如“为某一单元的课文拟一副对联”;或者选用世博会、共和国六十华诞、全运会等新颖的材料来出题。试卷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要让一年的综合试卷既有整体性,又互相弥补。

第三,研究每周训练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共同商讨解决的对策,指导试卷的评讲。要让每套试卷都发挥出它的作用,解决一些问题,使学生有收获。

第四,坚持听课。我们既听有经验教师的课,又听青年教师的课。注重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通过听课,可以开阔我们的教学思路,共同提高;可以促使我们思考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如何转变复习方式。如“识记字形”专题,通过听课,我们总结出许多方法—说文解字、语境辨析、归类比较等,学生依据这些方法去尝试识记,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五、检查落实,不断提高

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拥有知识和能力。学生学得怎么样,这是最重要的。及时检测,便于了解情况,改进教学。除了每周一次的训练外,对学生复习的检测,还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可以班为单位,用小问题的形式检测,可以在课后个别抽查;可以年级为单位,用活页的形式对考点进行集体测试。既用客观题,又用主观题。务求做到每一考点学生都有深入的了解和丰富的积累;既有感性的材料,又有理性的对考点的认识。使各考点的复习真正做到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使学生获得切实的提高。

检测后试卷的评讲要与考纲结合,要让学生明确试题与考点的关系,明确答题方向,增强学生的答题规范意识,使学生的答题思维更准确、清晰。

试卷的评讲要注重“宽”“深”结合。“宽”指试题涉及的知识面,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出来。“深”指对问题理解的深度,教师要指导学生深入透彻地理解问题。在评讲时,要有针对性地重讲症结题,讲出试题的辐射面,讲清讲透问题。如“对联的拟制题”,我们可以辐射到修辞手法中的对偶、“06年湖北省栏目仿写题、一句话新闻、概括某一段话的大意、整句的表达效果等知识点。这样,钩连起各个知识点,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实现能力与问题的连接。

评讲要重过程,轻答案,要引导学生探寻答案的来源,明确答题的角度,将答案探寻的过程用足。总之,要切实发挥每套试题的震动作用,以点带面,由此及彼。

语文的复习备考是一个复杂繁难的过程。每一考点,每一环节都不容懈怠。这要求我们教师用心血和智慧去构筑学生知识的大厦,从而取得学生高考的成功。

小议高中散文阅读技巧

蕲春四中:朱晓玉

第一步,纵观全文,把握主旨。一是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行之有效。二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第二步,认真审题,定向扫描。做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现代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把握题目要求,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题干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设置题干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具体到段、句、词。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牢记:题干提示了答题范围,题干规定了答题角度,题干提供了答题思路,题干隐含了答题信息,题干体现了答题规律。

第三步,筛选组合,定向表述。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其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

牢记:

1、弄清题干中所具有的态度或倾向

遇到的题干如果是否定形式,就采用先反后正的答题方式,避免遗漏要点;遇到的题干如果是肯定形式,就采用正面的答题方式。

2、弄清题干语言的构成形式,确定答题语言形式。

题干的结构,是表意的外在形式,暗示着语句含义由哪些方面构成,分析结构可以提示考生答题时如何组织好语言。

3、弄清题干中作者的话和命题者的话

题目中出现作者的语句,一般是学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对象,而命题者的话一般起到引导学生明确解答重点或者提供限制条件的作用。

4、变含蓄为直接,变分说为概括。

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材料多为散文,语言不仅有丰富的内涵,还很讲究艺术技巧。有的含蓄委婉,有的生动细腻,有的形象具体。具有这些特点的语句在高考中历来成为考查的重点。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把这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

5、多从原文中筛选、提炼、整合语句作答。

现代文阅读的考查目的在于把握并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传达的信息,因此,要依照作者的思路来理解作品,多从原文中寻找答案。但并不是直接摘抄,有时以文章中的词或句为基础略作改写来作答,有时要求综观全文,从各段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整合。这类题在高考中出现最多。

散文阅读是高考试题中分量较重的一块,赋分一般为21-23分,且一般均为主观题。因此,这道大题的得分往往能拉开较大的距离,考生得分的高低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怎样做好散文阅读题,力争获得理想的高分呢?根据历年的高考大纲和高考试题,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找线索,理思路,明确文章主旨。

散文一般都有一条组织材料的线索,或为人物,或为事件,或为事物(时间、地点、道具),或为情感。找到了这条线索,就能较容易地理清文章思路,明确文章主旨。当然,也有的散文没有明显的线索,那么,理清思路就要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入手了。分析文章结构,就是根据散文的结构特点,分析语段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找出中心句、过渡句、关键句,理解其含义,同时分析文章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从而把握住作者的思路,明确文章主旨。

⑴语段结构分析。

一个语段,一般有起始、展开、终结三个层次。通常的情况起始是一两句话,同时这往往就是段落的中心句;接着展开对本段的具体记叙、描写或议论,最后用一两句话对本段小结。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朱自清《荷塘月色》)这一段第一句是起始,说月光照在荷塘上,是中心句。第二至五句展开,具体描写月光下的荷塘。最后一句是终结,总说塘中月色的印象。当然,有的文章连续用几段来写一层意思,就不一定每段都有终结了。

⑵全文层次分析[文章来源于 ]

把握全文结构层次,是领会作者写作意图,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的重要方法。分析全文层次,首先可抓标志性句子或词语。有的文章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处会有结构大致一致的句子反复出现,这就是标志性句子。如2000年全国卷散文《长城》中就有“所以我说,你是一卷凄婉的历史,长城!”“所以我说,你又是民族封闭的象征,长城!”“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这样的标志性句子,明显地把文章的中心内容分成了几个层次。

2.析词语,明情感,挖掘隐含信息。

文章是由词语和句子构成的。词语在文章中不是孤立出现的,它要跟其他词语组合成句才能表达意思。所以,对于文中词语的理解,必须与句子联系起来考虑,要根据该词语出现的具体语境来剖析它的具体含义。特别是散文,她承载了作者充沛的情感,作为文章的组成成分——词语就必然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有时还可能蕴含着非常含蓄的隐含信息,这就需要我们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对词语进行语义和情感等方面的辨析,努力挖掘出其中的隐含信息。

3.抓开头,重结尾,寻找关键语句。

古人形容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是凤头豹尾,可见其重要。

散文的开头是很讲究的,甚至有的文章开头就是“文眼”。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再如台湾作家琦君的《水是故乡甜》:

散文的结尾往往是卒章显志。如罗春会《舞蹈的蚕》:

我以为蚕已经死去,结过茧子的蚕因为了自造的坟墓将自己埋葬了。可不,几天后,蚕破茧而出,它们已化着了一只只蚕蛾……不久,蚕茧上就有了蚕蛾排出的无数密密麻麻如芝麻粒大小的卵。次年的春天,这些卵再变成幼蚕,它们便又开始了生命的下一个轮回。我以为蚕已归去,原来,它们又以另一种方式不断地延续着生命,以舞者的身姿绘出生命的轨迹,给不断生命的人制造着身上的华衣。蚕啊!那些终生欢快地舞蹈着的蚕仅仅只是为了给自己结一个遮蔽风雨的茧子么!

联系全文,结尾的最后一句话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赞美了蚕的结茧并不是它们生命的结束,而是生命的下一个轮回,是以另一种方式不断地延续生命;而那些像蚕一样的父老乡亲在完成自己的生命历程时实际上也完成了自己生命的延续,他们的优秀品质会不断传续,人类发展的历史也会因此而不断延伸。

4.品语言,悟句意,分析写作手法。

散文的语言是文学语言,是作者塑造形象、表现主题的主要手段之一,因而它富于形象性,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它优美隽永,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品味散文语言一般从以下几方面思考:语言的含意和作用,思考表达了什么意义,有何表达效果,在结构内容上起什么作用;语言的特点,一般从准确简洁、清新明快、生动形象、质朴明朗等方面思考;语言的风格,有幽默、辛辣、含蓄、深刻、自然、淳朴等;语言的技巧,多从修辞的角度思考,有比喻、排比、夸张、拟人、反问、设问、借代、对偶等。

写作方法多指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人物、环境、景物场面、细节、白描等)、抒情、议论、说明。表现手法有象征、对比、烘托、衬托(正衬、反衬)、铺垫(伏笔)、渲染、欲扬先抑、以小见大、托物言志等。另外,谋篇布局方面的线索、过渡、照应、详略等也属于写作方法。

5.观全文,明哲理,领悟深层意蕴。

哲理散文有一个显著的特点,这就是常运用象征手法。所以,我们要注意文中对具体形象的描绘特点和文章揭示形象与特征内在联系的方法,找出蕴含哲理的关键句仔细领会。另外,哲理散文往往卒章显志,或揭示哲理,或拓展境界,或启发读者思考而意在言外。因此,我们还要特别注意文章的结尾,细细咀嚼,通观全文,辩明哲理,领悟文章的深层意蕴。如赵丽宏的《焰火的变奏》(2007四川高考题):夜晚,没有风,湖水平静得像一面巨大的镜子,映照着夜空……

……湖天之间突然蹿出一道道光点,犹如活泼的蝌蚪,从湖水深处向深邃的夜空腾游;也像犀利的鸣镝,从空中呼啸着飞入湖底。只不过瞬间的工夫,这些蝌蚪和鸣镝便轰然炸裂,变成一朵朵巨大的彩色花朵,它们随风飘动变幻,继续着火焰在夜空里演出的奇妙童话。而天上发生的所有一切,无一遗漏,都同时倒映在湖里……

……

天上的烟花像什么?在听到有人这样发问时,除了那些美好的回忆,我的脑海中竟出现了一些和此时气氛毫不相干的景象。那是战争中的夜景:枪弹和炮弹在夜空中划出耀眼的弧线,随之而来的,是爆炸,是火光,是惊悸的呼喊和痛苦的呻吟。

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人,都有这类恐怖的记忆:……大地摇撼,火光四起,城市仿佛在地震中颤抖。“地震”之后,空中依然白云蓝天,但人间已是惨象遍地……

这样的恶梦,和眼下舒展在湖天之间的美妙焰火,没有任何关系。然而,我却无法驱散火光中生发的遥远苦痛的联想。

炮火与焰火,都是火药爆炸产生的光芒,两者的目的和效果却是天差地别。炮火,是为进攻,为征服,为反坑,为破环,为杀戮,是人间最可怕最惨烈的景象,是战争、灾难和死亡的象征;焰火,是为庆祝,为团圆,为展示和平的欢乐,为表现人间的繁华和喜悦。同样是火花,同样是爆炸,两者所展示的,却是人类生活中完全不同的两个极端。

在满天满湖绚烂的焰火中,我默默地为人类的和平祈祷。但愿有这样一天,人间本来用着准备战争的火药,都被改做成了烟花,在一个全人类共庆的夜晚,让象征和平团圆的火焰之花开满地球的上空,万紫千红,此起彼伏。

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

作者写象征喜庆的焰火,从平静的湖水写起,以“静”衬“动”,反衬了随后施放焰火的热闹;湖水的平静又与焰火的热闹相结合,共同表达了对世界和平、安宁、美好生活的肯定。接着文章联想到战争的“噩梦”,因为炮火是战争、灾难和死亡的象征,而焰火是和平、欢乐、繁华的象征,它们分别指向人类生活中完全不同的两个极端,意在提醒我们:在享受今天幸福生活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苦难的历史。最后,文章用“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收束全文,卒章显志。“这样的烟花”不仅有形状、颜色与光亮的美丽,更是和平团圆的象征。这个反问句强烈的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愿望,使文章意蕴深远,激发人们思考。

6.按步骤,精答题,获得理想高分

要获得理想高分,考试技巧也很重要。答题前应先通读全文,初步掌握全文意思;接着先做最后一道双项选择题,因为这道题的五个选项总有两项或三项是对的,分析这些选项有利于整体把握全文内容;然后再做其余三道简答题。简答题能在原文中找到答案的尽量在原文中找,不要勉强用自己的话概括。从历年高考试题来看,至少有一道题目是可以在原文中找到答案的,要尽量做到一分都不丢。概括作答的题目要注意分析题干及分值设置,推断得分点,然后找到原文中相关处,前后兼顾,整体把握,精心写出答案。答题卡预留的区域尽量写满,因为改卷是按得分点记分,多写的不扣分。最后注意字迹工整,改卷老师看不清自然就不会给高分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