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摘抄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摘抄

《静悄悄的革命》是一本由佐藤学著作,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29.80,页数:15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一):教研员的调查报告

该书2003年首次出版,没想到当时日本教育情况与目前国内教育现状挺相似的,作者主要以调查研究汇报的形式,探讨一种教育教学管理的和谐发展模式,书中的范例还算比较典型质朴。对于新老师来说,有一定的学习价值。

不过作者毕竟是个教研员,在我们一线教师的眼里看来,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专家。提出建议很简单,要落实到日常教育却很难。归根到底,教师的还是得不断提高个人素质和综合能力。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二):静悄悄的革命

这是一本不新的书,13年就翻译到国内了。书中记录了佐藤学20年进行教育改革的观察和记录。 20年过去了,我们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也进行了十几年,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那些教育的形式主义都消失了吗?没有,我们依然会拿很多的精力去对抗教育中的“假、大、空”。 “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央”,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老师做不到认真倾听,学生怎么能学会倾听。老师倾听是为了听到学生的答案是不是可以引出自己的“下一步”,如果不是自己心中的答案,有多少老师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学生是怎么想的呢?特别是在公开课和有人来听课的时候。 这本书的名字取的非常好,革命是要付出代价的,教育改革也是一样。书中讲了一个故事,一个代课老师带着她的学生开启了关于蒲公英的探索,这个过程非常有趣,学生收获也很多,甚至有很多家长也加入了进来。可是因为不能和自己的年级保存“整齐划一”,终究要面临“解聘”的工作危机。 宏大的中国教育无论怎样改革,最终都会落到每个教师身上,发生在每一间教室里。只有教师觉醒了,才有可能去开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三):[日]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

1.作者认为主流的“”自主学习”——由学生根据兴趣和爱好为中心,制定学习计划,实施学习计划,不是一种好的方式,是一种虚假的自主性,因为以中小学生的年龄,、心智、阅历经验,还不足以像研究生或博士那样,完全自主式学习。 2.本学校的特点: ①小学——课堂发言过剩,过于活跃 ②中学——课堂过于静悄悄。 3.对话式教学: 与学生对话,与教师对话,与教材对话,与教学环境对话。对话教学的关键是,首先要学会倾听,而不是诉说和评价他人,尤其是要注意去倾听各种不同的声音,而不是只想听到,教师事先心里希望听到的答案声音,而忽略了其他不是那么符合“准确”答案的声音,即要倾听不同的观点不同的声音。学会了倾听以后,对于表达各自的思想观点,对于相互直接的交流,有促进作用。 4.其他杂物的简化——让教师专心教学工作。 5.所有教师都要上公开课,开放课堂,开放学校,让其他同行、家长、社会人士参与到教学中来,创造学习共同体,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等一同创造参与式教学。 6.综合学习——实践活动教学 让学生与教师一起真实的去多参加实践活动,去了解我们生活的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现象和问题,不仅要关心学习知识,同时也应该关注我们生活的周围,关注环境,关注全球化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7.语言有些啰嗦,多处内容有重复现象。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四):勉强是不断地以结束为标志,而学习却是不断地准备新的开始

静悄悄的革命,其实植根于每一节课程的设计上,每一次师生、生生的沟通互动中。

避免僵化的学生“主体性”神话,教师要注重“倾听”,对于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的观点,教师能否迅速理解学生表达的表象意思并且发现他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从而作出准确回应,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教学活动以“学”为中心,一直是教师倡导的。然而如何落到实处,也是教学要一直探究的难题。左先生把学生相互作用的学习比喻为服装裁剪和交响乐团。前者按照每个学生的个性去创造课程,后者让各种学生的看法和想法相互碰撞激荡,回响共鸣。在这过程中,教师要关注与教师思路相左的学生观点。

学习是通过创造世界(认知的实践)、人际交往(交往的实践)和完善自我(自我内在的实践)这三种对话性实践而完成的。勉强是个人的活动,而学习则是合作的活动。教师要通过课堂设计将学生引入学习的环境中来而不是勉强的氛围中。

书中理论表述相对易懂,不过实际操作还需教师自己进一步探索。

“勉强是不断地以结束为标志,而学习却是不断地准备新的开始”。学生的学习如是,教师的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谨以此话勉励自己,少一些勉强地工作,多一些主动地学习,遇见更好的自己吧~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五):只从课堂方面做记录

①倾听远比发言重要,草率发言的学生应当学会倾听。

说起来,课堂教学终归是有教师去“教授”的内容吧?特别在低年级孩子们知识储备少的时候——那种活动啊、活跃啊、对答啊,是很容易发展成「对话式课堂」,而不再是「文学的课堂」或者「识字写字」课堂。嗯,这是另一个问题了。

小学低段确实有会发言的孩子不会倾听的情况。十万八千里的回答,或者,重复同学说过的回答,没有认真听老师与同学说的话。

那么,那些,不善发言的孩子呢?就在听吗?那些,专注状倾听,但确实不发言的孩子,咋办?

又,不是「对话式的教学」,要怎样教学——是我对这个组词理解有误吗,怎么课堂多是对话式——又不是美术音乐体育——语数英科社不都是这样吗——哪怕实验性,也有对话啊啊啊——语文课堂更多更明显了

②教师应当与一个一个的学生对话,而不是以群体为对象(就课堂现状与个人能力来讲,这个有点难)。

这个点的提出,是指教师与学生发生互动关系的情境?

因为,他们要说的话实在是太多了——课堂内外都是啊——而且,由于时间与课堂环节设置的限制,必然会有,与个别的学生的对话(不能与其他个别学生的对话)、与群体的对话(同样不能与其他个别学生的对话)

③教研首要的应当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教师的对应态度——那么反过来,备课时也是如此?

其实是,常态课的教师就该注意学生的学习状态,并且注意自己的应对态度了。

——后面关于学校的看不那么认真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