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孔娘子厨房读后感摘抄

孔娘子厨房读后感摘抄

《孔娘子厨房》是一本由孔明珠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3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孔娘子厨房》读后感(一):上海女人的极致

身为上海人,看了此书,不禁感同身受,字里行间尽是浓浓的上海情上海景上海派和上海女人下厨的那种讲究,不仅实用且细致生动,犹如在自家厨房做菜,忍不住想象着和孔娘子同在厨房做菜拉家常。

《孔娘子厨房》读后感(二):小记孔娘子厨房

上海人称厨房为“灶披间”,只这三个直棱棱的字眼,就将这寻常人家锅勺碗盏的意趣跃然于纸上。这么多年来,孔明珠在外面是一名职业妇女,平时既要教育孩子,还要每天坚持写作;在家是一名主妇,平时需要料理家人的一日三餐。从手忙脚乱的厨房菜鸟到渐入佳境,随着烹饪经验的积累沉淀,对于灶披间的热爱自然并不再只为取悦老公和女儿,俨然已被提升到了另一个级别与层次。

作为我国著名作家、出版家、文学史家孔另境的小女儿以及《交际与口才》前杂志主编,孔明珠除了发表过数十万字的中、短篇小说以及大量散文随笔外,《煮物之味》、《孔娘子厨房》这类开发美食菜谱和推广饮食文化的作品也在社会上获得了不错的反响。由于先生也姓孔,于是便有了“孔娘子厨房”这一专栏名称,并且在几大报纸的美食版活跃至今。孔明珠在微博上分享的“孔娘子厨房每日一菜”也吸引了一批拥趸分享美食,共同感受舌尖跳动、品味齿颊留香。一般的上海传统家常菜孔明珠都比较擅长,比如:白斩鸡、麻油鸭、红烧肉、熏鱼等,新式的她也致力于不断地开发与尝试新菜。

由于曾经出国留学,孔明珠对东方料理有了新的认识,东方料理讲究突显食材本真本味,提倡少油清淡、烹饪简单,像豆腐、山药、番茄等撒点盐倒些酱油就可以吃了;家庭料理也以煮物为主,比如:熬点,玉子烧、蜜汁南瓜、葱油小土豆等。在她看来,亚洲的一些地方虽然地方小、食物珍贵,但他们比较珍惜食物,美食做得很精巧,讲究摆盘艺术等,这和他们的民族性格以及民族审美观也是紧密相关的;我国的饮食也是这样,文人讲究趣味,习惯把饮食烹饪当作一门艺术来操练和欣赏,吟诗、作画、喝酒、品菜都是联在一起的,属于雅趣,记录下来就是饮食文化。

孔明珠是个爱听表扬的人,老公吹捧说:“写美食是你一生中做得最对的事情!”就能令她心花怒放;网上贴的做菜秘诀得到良好反馈,她会感到很满足;而在自已的餐桌上看见家人喝着酒品着菜、天南海北一通乱侃,她就会感觉由衷的快乐。热爱美食是一种生活态度,孔明珠的最大心愿是通过美食作品传达幸福感,从一日三餐做起,爱身边的人、开开心心活着。

《孔娘子厨房》读后感(三):美味常伴好还乡——《孔娘子厨房》

美味常伴好还乡

作者:薛羽

来源:《文汇读书周报》2014年10月10日

这些年,“舌尖”的话题经久不衰,连带着美食美文也备受亲睐。翻翻谈吃的书,真叫五花八门,各显神通:有的长于食事掌故,偏喜追根溯源;有的多做借题发挥,慨叹世变兴衰;还有的,则胜在市井街巷,充满浓浓的人间“烟火气味”。就像手边这本《孔娘子厨房》,字里行间透着亲切、日常,让人感受到对于食物、味道、情感、记忆的,可贵传承与分享。

“看到整条的青鱼就想起以往过年的时候”,“鸡骨酱是一个怀旧菜,属于老上海大众菜肴”,“暖锅是我们过去的叫法,今天不是叫火锅就是叫涮锅”,“60年代初,大黄鱼一斤才卖几毛钱,渔民捞啊捞,我们吃啊吃”……这样的文字实在平常不过,但正是这份平常,构成了孔娘子文字的底色。作者常说,这道菜是跟爸爸吃到的,那道菜是随婆婆学会的,传承,并不出于名师大厨,也不来自秘笈菜谱,只是家里的口耳相传,手把手、心连心。时间就在炉灶、锅台边流淌而过,如斜阳洒满砧板、洒落水斗,年年岁岁,日久绵长。

不像文人谈吃,总带点小圈子的封闭,带上青灯黄卷独自钻研的气息。孔娘子倒是虚心好学,天天进取的。虽有上海熏鱼、虾子酱油等本帮菜肴打底,花鲢鱼头、面拖河蟹等江浙味道支持,她仍会热心杂学东北、徽派,借镜西洋、东瀛,酸菜白肉、臭鳜鱼、芦笋培根、茶碗蒸,一件一件,一个个小小世界。每每想吃,就自己动手,遇上瓶颈或有会心,则呼朋唤友,大家分享。食友不仅在身边,也在大千网络:“可乐肉排是从网友‘塞壬歌声’那儿学来的”,“弄堂网做菜能手喵乌告诉我,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金平牛蒡’”,“我看见远在洛杉矶网友清心的番茄秋葵浓汤图片,很诱人,赶紧请教”……正是对味道的追寻,对生活的热情,才换来我们的朋友遍及五湖四海。奇妙的是,有时候错落空间的分享,又汇成“很多人都表示这属于父辈的传统菜肴,都吃过”,汇成大家共同的“遥远记忆”。

孔娘子说,“舌尖上的故乡”是一句很美的句子,我们的大脑皮层中储存的记忆,连通着我们的味蕾,连通着我们的胃,茫茫人群中,我们依着那份独特的感受寻找共同的记忆,区别人与人。这个意义上,《孔娘子厨房》是美味菜谱、美食散文,也鼓舞我们在家常味道中踏实生活,时时刻刻好还乡。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