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The Innovators的读后感大全

The Innovators的读后感大全

《The Innovators》是一本由Walter Isaacson著作,Simon & Schuster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USD 35.00,页数:56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The Innovators》读后感(一):深入浅出,别开生面

一本电脑的发展史讲的深入浅出别开生面。可以看出来作者对整个技术的深刻理解。只有理解了才能深入浅出。在讲到package switching这个网络技术的时候, 就可以看出来作者的功力。对于这些发明者的中肯的评判,作者也很有勇气, 因为毕竟这些人很多都还健在。 作者得出来了几个结论。其中我觉得很重要的一个就是电脑技术的发展是沿着把人连接起来思路前进的。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最让我感慨的是这么一本引人入胜的书, 什么时候中国人能写出来相似的。青花瓷的故事也是被一个美国人写的。

《The Innovators》读后感(二):我也想去创造东西!

边读边记的一些零散思考,

1. 说到七个女性程序员在男性们开庆功会的夜晚走在寒冷的二月的回家路上的时候不由心酸。我和男朋友说早期software被看作是“女性弱项”的东西的时候,是由许多了不起的女性做测试,甚至最早的开源也是女性写的。他说是啊现在就是把测试扔给女性程序员了呗。哎。也许对很多女性的感觉就是“给我一个支点我给你证明全世界”,但是这个机会要靠男性忽略而得来的运气。

2. 科技进步信息共享简便人们拥有自己的电脑,其实都是有一种反政府反集权主义的思想在背后推动。想想如果这些停止在二战冷战结束政府控制电脑,那多可怕呀。

3.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真的很单纯的以为所谓geek们都是对人文不了解或者歧视文科的人。读完才发现他们对艺术人文什么的理解真的很深刻。他们对人性的需求和人类交往的障碍看的也最为透彻,所以才能发明出那么多东西呀。

《The Innovators》读后感(三):我们是怎样一步一步走到现在的

是《乔布斯传》的作者,同时又是我感兴趣的IT历史书,于是很关注。

根据亚马逊,英文版明天(11.16)就到国内了,但我等不及了,就在网上看了。

我英文水平很一般,只看了一部分,也是似懂非懂。

期待中文版,我猜中信很快出中文版。

(乔布斯,沃兹,艾伦都出传记了,盖茨也快了吧)

阿达,英国浪漫主义大诗人拜伦之女,却爱上了计算机,我英文不好,她是不是也

爱上了鳏夫巴贝奇?

计算机谁发明的?晶体管?集成电路?科学家们为此打了官司。名利,谁也不能免俗啊。

最早的程序员都是女士,这是万万没有想到的。

最早的PC是?不是Altair吗?就是盖茨卖给Basic的那家。

这本书却不这样认为,Issacson认为最早的PC起源于施乐。

BASIC的作者决定将它免费,才有了盖茨的发家史。

Linux的作者决定将它免费,才有了与Windows抗衡的软件。

WWW的作者决定将它免费,才有了轰轰烈烈的Internet.

现在手机变成了计算机,人人成了低头党。

科技的发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The Innovators》读后感(四):近两百年数字化变革进程:一群人书写的历史

创新者们特有的经历,塑造出性格各异但都充满创造才能的一群人。每个创新与突破,又诞生于不同历史背景、社会文化和环境机遇。

书中讲述了所有创新者的故事,包括耳熟能详的名字和被遗忘的人,成功的和失败的,他们构成了完整的计算机与互联网进化史。作者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全景展示,让我可以在工业4.0的今天,回看过去,猜想未来。

故事从19世纪的爱达开始,父亲拜伦和数学家母亲,让她既遗传了浪漫主义精神,又接受到较好数学训练。这使爱达面对科学问题时更富于想象力,由此能够感受到鲜有人理解的巴贝奇差分机的魅力。

爱达的艺术感受力,也让她更渴望讨论数学问题深层的概念,而不限于专注在计算法则。后来翻译《分析机概论》时,爱达写出影响现代计算机与软件工程的笔记,成为最早的程序设计师,并认识到电脑在数值计算外的更多潜能。

创新依赖时机和积累。1837年巴贝奇提出分析机的设计概念,但没有被制造出来。一个世纪后,1931年布什制造出微分分析器,不同于巴贝奇的数字计算机,这是一台模拟设备。另外,二次工业革命电力的大规模应用,让布什不需要像巴贝奇使用蒸汽机驱动计算机。随后,计算机主要朝着数字化、二进制、电子式和通用化的方向前进。1946年,二战军事需求背景下,ENIAC诞生。

接下来半个世纪,编译器、晶体管、集成电路、个人电脑、操作系统、互联网等创新相继出现,让电脑与我们的距离越来越近。这些创新背后的机构、公司和人物也一直书写着精彩故事。

作者贯穿始终,在表达合作如何带来伟大创新和长远成功。书的末尾也聚焦在:合作

人与机器的合作。

团队内部的合作。

一代人承接着一代人的合作。

跨领域间的合作。

学术界、工业界和政府以及军事部门的合作。

科学与艺术的交织。19世纪初的爱达到20世纪末的乔布斯,都是“诗意科学”的追求者。有人文精神的创新者,也可以更好的在数字时代思考人机共栖。

如今,计算机系统在我们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地方运转不息,受惠于信息技术革命的同时,我们也面临着技术发展带来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The Innovators》读后感(五):创新者

原文链接:http://www.rsywx.net/wordpress/2014/11/24/the-innovators/

Walter Isaacson的新作《The Innovators》是一本关于计算机科学(以及相关科学、技术、工具)的简史。

他不是为一个人、一个公司、一个技术做传,而是为一群人、一群公司、一堆技术做传。这也决定了这是一本简史,一本通史,而不是一本专史(如他另外几本传记:乔布斯传,爱因斯坦传,富兰克林传)。

本书从拜伦勋爵之女Ada开始,依次讲述了计算机、编程、晶体管、芯片、电子游戏、互联网、个人电脑、软件、在线、WWW,最终回到Ada Forever。提及的人物不下百位,既有我们耳熟能详的乔布斯、盖茨、佩奇、图灵,也有大量做出基础贡献或者突破性创新的人物,还有大量其贡献隐藏在图书馆那个被遗忘角落的人物。

但是,这本书最重要的立论是:一个创新的团队。从Noyce、Moore、Grove,到Steve & Steve,Bill & Paul,Page & Brin……还有大量名不见经传的为一个技术、一个突破做出其个人虽微小却根本贡献的人们。

正如他在本书结尾提到的:

First and formost is that creativity is a collaborative process.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创造力是一个合作的过程。

说起来有点“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感觉,一个个创新都是在前人点子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点子,配合以合适的环境才得以最终完成。书中一再提到这样的例子。最为我们熟知的可能是乔布斯参观了Xerox PARC实验室的故事。这个事例从某个方面证明,我们所知的创新即便不能完全归于乔布斯的创意,但是他的创意在于能将技术加以应用并开辟一个市场。

我们正处在——或者自以为处在——一个创新的时代。

作者没有明确提出的一点事,创新也是一个自由的过程。这个自由来自两方面:个人不受常规的约束,能自由地追求、设想“为人类服务”的东西。得到的结果可能是创意,也可能是空想,也可能是目前基于种种原因还无法实现的远见;社会对自由的鼓励和包容,没有“离经叛道”,没有“red tape”,没有来自政策、巨头对个人火光的扑灭和掠夺。

一个没有自由的社会,只能产生“官方思维”,而真正的精英——那些有着自己的想法和判断的人选择了沉默。

只有这两个要素都具备了,才能有创新的内因和外因。

我不是说创新纯粹只有个人的贡献。本书也一再提到,(至少在早期)来自政府、军方、学府的资助,对我们今日看到的技术的实现是有着重要的意义的。资金、设备、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再加上个人的想象力和不为任何常规束缚的意志才是技术永久进步的根本保证。

=============

我个人对未来的创新充满希望。人类的创造力是无限的,这也是我们区别于电脑的根本之处。我们不能将创造力用在扼杀创造力之上。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