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創作者的日常生活读后感锦集

創作者的日常生活读后感锦集

《創作者的日常生活》是一本由Mason Currey著作,聯經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330,页数:2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創作者的日常生活》读后感(一):自律,真的如此重要吗?

花了两天时间读完了这本书,前些日子看到很多文章发布的题目,主题大致是只有律才能成就人生。

可真的是这样吗?

看完这本书你一定会有答案。

梅森挑选了161的创作者,对于他们的日常生活进行了轻描淡写的描述,好吧,我们也能看到这真的不是一本成功的励志书,如果说你试图通过总结161个成功人士是如何保持成功的习惯的,或许还是会很失望。

那么看完这本书我想,关于自律是人成功的关键,我一定会提起我的质疑,因为在那些大成者中不乏每日花天酒地、懒癌患者、拖延着患者,有的每天写不出200字。

现在我看到很多人提倡时间管理,时间管理,真的每天完全利用好每一分钟才能高产吗?

差异性和人在适度紧张才能更容易出好作品。

《創作者的日常生活》读后感(二):创作者的日常生活

我好像还挺喜欢于定日程表的,每天几点到几点做什么,安排的滴水不漏。但并不会严格的执行,基本完成就好,佛系。

我也挺喜欢看别人怎么安排时间的。所以,刚听说这本书的时候,就一直非常想读。感谢万能的淘宝,居然有电子版。不过其实整本书没啥大意思。与其说这百来个创作者的日常生活有助于读者更好的安排自己的时间,倒不如说这本书更多的只是满足我们的窥私欲——我似乎只是想看看别人每天怎么生活的而已。

这些创作者,有作家有画家音乐家,有些人很遵守时间规则,有些就比较懒散;有些人很热爱自己的工作,而另一些人却是“不得不”工作;有些人很自律,还有些人却沉迷于酒精药品美色;有些人早起,另一些人夜猫子。总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并不存在某一个特定的好的模式。但撇开这一切,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在坚持不懈的创作。

所以,想成就某件事,每天什么时候做不重要,坚持的去做才是最最重要的。

《創作者的日常生活》读后感(三):立志做个有个性的创作者

这不是一本教科书或者创作秘籍。即使作者梅森‧柯瑞为我们整理了161个伟大创作者的日常工作习惯;即使书封上写着“激励你建立自己的创作模式”——假如你深信研习这些作家、哲学家、艺术家、音乐家的工作方法可以找到创作能量,我必须不怀好意地问一句:”今天你跑马拉松了吗?“

大概有些看官已经在会心微笑了。无它,这些年里创作者之中最出名的一位作家简直成了跑者的代名词——村上春树。村上多次在随笔中提到当年开始写小说和跑步的机缘,还有他严格的生活习惯。”村上春树在写小说时,总是凌晨四点起床,连续工作五、六个小说。下午他则用来跑步或游泳(或者两者都做)、办杂事、阅读、听音乐,晚上九点上床。“这样严谨而又健康的生活工作模式,完全颠覆了传统印象中所谓的作家颓废美。其实村上的创作习惯一点都不诡异,实在是他自己太爱写关于跑步的事情,剥夺了大家窥视真相的变态乐趣。只不过,像他这样以跑步和写作为人生最大标签的生活境界大概还是有些令大多数人望而生畏。

大家可能会以为绝大多数的作家、画家、音乐家们都有很多隐秘或者奇怪的创作迷信。好吧,这样的印象也毫不为过。比如坊间流传海明威每次写作都先削尖二十支二号铅笔,一口气写到这一批铅笔全部变成钝头才会停下来——原来这份霸气的传说仅仅是传说而已,根据梅森的考据,海明威在创作时的怪癖是站着写作。大概这样可以让他更加专注?站着写作真不算什么,萨特在工作时的严重药物癖比较乱来吧。但是,这两位和本杰明‧弗兰克林的空气浴习惯相比,实在是太寻常了。要知道,所谓的“空气浴”,就是“每天早上都早起,脱光衣服坐在我的房间里,读书或者写作半个或者一个小时,时间长短视季节而定。”——真是相当有个性的创作习惯啊。

这些伟大的人物们阵营十分混乱,既有早起派,也有夜猫子派;有纪律严明派,也有散漫拖延派;有等待灵感迸发型,也有风打不动每日固定耕耘型。总之,每位创作家都有不同的分配时间和调动创造力的方式。相同的是即使对于才华横溢的天才,创作都是一件消耗甚巨的工程,充斥着焦虑、不安、自我压迫、自我否定和怀疑。他们有时“陷入绝望的深渊”,有时感受到“洪水淹没灵魂的风景”,有时又在自设的仪式中感受到神秘的意境——“所有的作家全都会设计各种方式,来接近他们希望作这种接触的地方,在这里,他们成为渠道,或者在这里参与了这神秘的过程”(Toni Morrison, 代表作《所罗门之歌》、《最蓝的眼睛》,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还是Bernard Malamud(代表作《装配工》、《魔桶》)说的简练:“方法就是要腾出时间——而不是偷时间,写出小说。”

即使是这本书的出版也是多亏了腾出来的时间。从2007年开始,在一年半的时间里,梅森几乎每个工作日的早上都会在5点半起床,梳洗之后,泡上咖啡,在正式工作前之前写他的博客:DailyRoutines,收集和整理过去四百年来一些伟大创作者如何面对时间的要务。这些简短的文章最终汇集成了这一本小书。尽管梅森是个可疑的拖延症患者,他却在这个博客上坚持了好的创作习惯,要是知道每天都能早起并坚持写作可是一件相当需要意志力的事情。

#财女郎之MK书话#

《創作者的日常生活》读后感(四):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事

在资本运作的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想给别人打工,他们不再想看人脸色又曲意逢迎的被剥削,接受着被动又死板的工作时间约束,在提升自己能力和单纯耗费时间两者间绞尽脑汁的博弈。人们累了,可笑的回看自己在这由食物链顶端者制定规则的社会中,被迫自欺欺人的相信“奋斗即可跨越阶级”的假象和骗局,勤勤恳恳终其一生的为他人“做嫁衣”。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想做“自由职业者”,而创作者恰似这自由职业者中最为重要,也最为吸引人的一部分。

一部由161位哲学家、作家、作曲家、建筑师、艺术家的日常生活汇聚而成的书,似乎野心勃勃的用大量的例证向我们证明,想做创作者似乎有迹可循。不过此书还是描述了那残酷的事实,创作者的生活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和富有激情。

首先,创作者往往不依赖于灵感,而是自律。

大约是电影看多了,电影情节中总会有段高潮,创作者们突然灵感迸发,短时间内就完成了重大的突破(作品)。但实际上,绝大多数的创作者都不是靠灵感创作,灵感来了固然是好,但他们绝大多数情况都是在按部就班,每天固定时间创作,有时还会对数量做要求(比如一天写满多少字)。而创作者们也很少自诩为天才,或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天分,强迫症般的创作也极少存在(有些甚至在创作中很痛苦)。他们的成功,如果真的要有个通用的公式,我想那就是“自律”。

记得不久前读过的《梵高手稿》,梵高就把自己作画的行为叫做“工作”,而非爱好或其他的称呼。工作和爱好最大的区别在于,工作有强制的意味,是追求结果的。我们自以为自由工作者时间自由、没有灵感的时候就等待灵感出现,而事实是我们真的不用工作而尝试创作者的生活时,往往会陷入这等“浪漫的”、“自由的”陷阱中。这些美景其实都是bullshit,自由工作者反而及其自律,对自我要求严格,他们有规划、节奏和纪律,否则是写不出作品的。他们只是不为别人打工了而已,不工作,别想了。

梁文道说过[1]:

为他人工作,需要体现价值,随之而来的压力、焦虑都已成为当今职场人士的通病。但也别以为创作者的心理状况就好很多,书中列举了大量的例子:药物依赖、酒精依赖,失眠、抑郁真的是比比皆是,无非这种诱因来自心理内部,而非外部,但压力和焦虑感的严重程度,不体验却是难以回答的。

最后要说,信息时代,信息本身的价值得到的巨大的体现,比如这本书,几乎没有作者的一点见解,而完全靠信息的收集和罗列(不可否认,收集信息也需要巨大的工作量),而再看市面上此类书的大行其道,不得不说,时代再变,人也再变。但唯其不变的(此处引用李敖说的话[2]):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