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社会认知》读后感1000字

《社会认知》读后感1000字

《社会认知》是一本由齐瓦·孔达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新曲线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4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社会认知》读后感(一):通俗易懂的学术综述

一本书读下来,对社会认知领域研究的基本问题和思维角度都有了了解。本书的行文有文献综述的感觉,严谨、深入。但语言又轻松易懂,如一个学者把自己研究的东西对读者娓娓道来。

书中结合了大量的实验例子,大部分社会认知的实验都很可爱有趣,相信非心理学专业的人读来也自有乐趣。对于专业学生,书中严谨列出了所有引用的参考文献,可供继续阅读。关于 热认知、自动加工等内容的叙述,起码对我很有启发性。读腻了冷冰冰的“认知心理学”,换个视角看看也挺好。

顺便说一句,翻译的算还行的,偶尔有长句不太通顺。

《社会认知》读后感(二):社会认知

这个系列的一个总和吧 1.启发法(易得性启发法):忽视基础比率会产生偏差, 2.自我中心偏见:高估自己的贡献,因为自己的贡献对本人易得。 3.人们倾向于将别人的行为归因为他们的人格,把自己的行为归因于情景。 4.锚定:人们在判断时,把无关的数值或个人作为锚,并依据这些锚做不充分的调整。导致偏差 5.证实策略:通过寻找与假设相符的事例检验假设,人们容易有偏向性的记忆搜索导致偏差 6.虚假相关:先入之见使我们期待某种相关关系出现,那么我们特别注意那些反映相关关系的事例(刻板印象)。 7.期望对记忆的影响:当无法很好的回忆时,现在的期望会帮助我们填补那片记忆空白,而且填补的内容与期望一致。我们的记忆不仅反映我们曾经看到了什么,也反映我们期望看到些什么。我们对过去行为的记忆受自己愿望影响

8.情绪一致性记忆:情绪不但可以激活与情绪一致事件记忆,还可以抑制与情绪不一致事件和不一致情绪记忆。(不要在情绪激动时依据记忆做重要决定)

9.我们依靠回忆的生动性、细节和可能性等线索判断记忆事件的真实的,还是想象出来的。如果线索出现误差,导致真实与想象出现混淆(无法判断)。

10.指向性目标:我们所有人都只相信那些自己想相信的东西(导致偏差)。

11.动力推理机制:论证形成过程本身由于目标影响而具有倾向性。为了形成对期望结论的论证,我们会从记忆中直接搜索支持这些结论的观点和规则,运用到现有的知识去构建新的观点和理论。

12.准确性目标:有动机(如预期要说明自己的判断)尽最大可能去获得最准确结论。更少的产生偏差,同时也可能会产生更大的偏差,当人们仔细反思他们偏好的理由时(易得启发式),会导致其关注错误的标准。 13.愉快的情绪有利于启发策略的加工,不好的情绪有利于系统的加工(悲伤的人会全身心投入活动中,希望这能驱散心中的不快)。

14.愉快的情绪导致运用花费精力较少的加工,因此在评价他人时,增加了对刻板印象的利用。当具有准确性动机时,我们会投入更多的精力,这样会停止作出刻板印象的判断。

15.内隐记忆:即使不能再回忆起某些经历,过去的这些经历却依然能影响我们的判断。

16.阈下知觉:尽管你对闪过(50毫秒)的刺激缺乏有意识的经历,但这些刺激仍然影响你随后的反应。

17.曝光效应:重复接触一个事物就足以增加一个人对它的喜欢程度(刺激物的重复接触创造了模糊的熟悉感,当人们认识到看起来熟悉是因为刚刚见过,则不会把熟悉感判断为喜欢的基础)。

18.我们的判断、感受、行为能够受到自己从未意识到而只是阈下接触的因素、在某个时刻意识到到不能回忆起来的因素、能够回忆但没有意识到它的影响的因素所影响。

19.刻板印象:对一个群体存在消极的刻板印象,会使人们很恶劣的对待该群体成员,从而导致该群体成员表现出消极态度,这恰巧会反过来验证这种刻板印象。(并且个体无法察觉或意识到这种循环)

20.基本归因错误:把行为过度归因于性格特质,很少把因为归因于情景,因为通常没有意识到情景的力量。即使我们确实了解情景中限定因素,如果缺乏考虑它们所需要的心理资源,仍然会犯这样的错误。

21.夸情景一致性:我们通常没有认识到,尽管一般在一定特定情景的一段时间内人们的行为相当一致,但在其他情景的表现可能完全不同。(我们接触了其他人因为或于一致的片段,然后进一步夸大我们所见,在观察和回忆的一致性。)

《社会认知》读后感(三):书摘

第三章:启发法——基于经验与直觉的推理法则

代表性启发法:人们通常会根据一个事例在多大程度能代表其所处的范畴,或者该事例多大程度与该范畴相似来进行分类

好处:快速方便的判断,因为事例的特征能够很好的用来说明该事例是这一范畴的成员

坏处:在社会范畴上,不怎么实用。这时候我们不能单纯以代表性来做为概率判断的基础

概率判断受到的影响:

1。忽略先验比例(基础比率):大致是说你说一个人看着很像特工的时候,必须先考虑到xx这个职业本身是小概率事件。。。

2。普遍性做为基础比率:人们在归因中,较少运用普遍性信息的倾向,与在分类中较少应用基础比率的倾向是一致的。普遍性是一个基础比率,她反映出人们做出某一特定行为的比率。人们在归因时忽略普遍性信息,时因为我们没能认识到普遍性信息,可以用来评估个体某种行为出现的概率。

3。刻板印象做为基础比率:刻板印象就是一个基础比率,她定义了先验概率:即任何群体成员的特征都与其所属组群的固有特征相关。因此,刻板印象应该发挥了基础比率的作用。回顾之前所说的:当人们对某个人一无所知时,会利用基础比率对此人作出判断;但是阅读了关于此人的画面描述,就会仅仅只根据描述中的代表性特征对他作出判断,而忽略或无法充分利用基础比率。

4稀释效应:次要信息能削弱重要信息的作用。对于完全不了解的人,我们常常会用刻板印象对其进行评价,但是只要掌握了个体的一些额外信息,即使我们认为这些信息与当前判断完全无关,刻板印象也会被降低甚至消除。这种稀释效应产生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代表性启发法的依赖

5。忽略样本大小:显然小样本的方差更大,大样本的方差更小

6。对概率的一些误解:比如随机过程就是随机的,和你是否得出了特殊结果无关。并不是得到特殊的结果就不随机了只不过这整体上的概率不大的事件你撞上了而已

7。未能理解回归:当得到比较极端的数值时,下一个数值可能会更加接近平均数

8和取谬误:你居然认为两个独立事件发生的概率,比这两个独立事件中的其中一个单独发生的概率大——嗯,这样好么

统计启发法:根据一些统计学的原理来推理事物

影响人们选择何种启发法的因素:

1。相关领域的知识:领域内样本空间的清晰性(定义清楚的容易使用概率)、相关领域经验(对相关领域越熟悉,越了解基础的概率)

2。背景线索:概率因素的显著性,对交谈意图的假设(比如是特意透露了概率还是特意透露一些无关信息,透露的无关信息会被大家以为是有用的于是倾向于减弱概率因素)

3。统计学的教育水平(太弱的独立事件都不知道是什么那还。。。)

易得性启发法:我们会尝试回忆这些需要我们判断其发生概率的事件的例子,依据事例容易回忆的程度来判断事件出现的概率,即依据他们的易得性。

1。忽视了可得样本中的偏差

2。忽视了信息通达时的偏差:产生原因包括:1⃣️片面性问题,提问的时候总是将别人的注意力引到某一方面。2⃣️搜索例子的难以性。3⃣️解释效应:人们在推测某个事情的原因时,也许是太善于想象一个归因了,所以往往a对,啊那有一个解释。和a相反的事情也对,那好像有能想出来另一个解释。。。而解释行为使得支持这一解释的知识有了高度易得性。但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些易得性信念并不是我们在这一问题上所拥有知识的代表性样本。因为在试图解释一个片面的因果关系是,我们使用了有偏差的那一部分知识。

《社会认知》读后感(四):读书笔记

社会认知课的作业。

前言

通过对概念这一章的阅读,我学习到了概念的功能,不同社会环境,个性的人的概念是如何激活的,概念表征理论的发展,不同理论之间的优点和缺点,概念是如何组织如何联系的。

关键词:概念、概念结构

一、 概念的功能

概念具有以下功能:

1、 分类。我们看到一个事物时的分类是自动形成的,比如我们看到一个人的皮肤是黑色的,我们会自动将其分类为黑人。但是,这种分类依据当时得到信息的多少盒我们自身知识经验的多少,会有不同的水平,比如如果这是所在的地方是非洲,我们会判断这个人是非洲本地黑人,但是如果是在中国,我们就很难确定这个黑人的国籍。

2、 推知概念的其他属性。例如当我们得知新认识的一个人是老师时,我们会认为这个人是个有学识,掌握了某一学科知识的人。

3、 引导注意和解释。这一个功能可能会导致刻板印象。比如我们认识了一个老师,我们会去注意到这个人的学问,并且认为这是一个比较有修养,品格高尚的人。但是也许事情并非如此。

4、 交流。比如一个人如果没有钱的概念,他就无法再商店里面完成买东西这个活动。

5、 推理。概念的推理功能可以给我们解释一些遇到的人或事。比如如果我们具有回民不吃猪肉这个概念,我们遇到一个人不吃猪肉,但吃牛羊肉,我们可以推理,也许那是一个回民。

二、概念的激活。讨论了什么激活我们的概念,为什么不同的情境下,相同的行为会激活不同的概念。

1、 刺激特征。刺激特征是概念激活的客观原因。

2、 突出性。强调了背景因素。

3、 启动。如果你刚刚看完一个恐怖电影,电影里描绘了一个古屋中的女鬼少人的情节。当你第二天去参观一个古宅时,你可能就会启动女鬼杀人的情节,同时对这个古屋产生恐惧。这样类似的启动效应实验可以被用来研究刻板效应和内因态度等等。

4、 长期通达性。我们通过一些长期通达的概念作为一些对外界事物评判和分类的标准。某些模棱两可的行为,可能会被两个长期通达的概念不同的两个人当做是两种特质。

5、 目标。我们可能会因为某些目标而记过某些概念。比如当我们考试没有考好,也许我们会将之归因为我们的能力不够,激活自己的能力低这样一个概念。

三、概念的结构

1、经典概念理论。经典概念理论认为概念是由一组充分且必要的属性所定义的。经典观点存在着眼中的问题,对于大部分概念来说,列出一个概念的必要且充分属性是不可能的。所以,尽管经典观点可以为许多几何和雾里概念下定义,但是却无法满足人类为洽谈大部分概念下定义的要求。并且,如果按照经典理论的说法,一个范畴的成为应该具有相同的代表性,而通过多种实验,我们会发现不同的成为的代表性不同。另外,某些概念的分类是很难得,这根据经典观点无法解释。

2、概率理论。概率观点认为,当我们要判断某个实例是否属于某个范畴,我们可以将这个实例和这个范畴进行比较,如果具有相似性,那么可以判断这个实例属于这个范畴。这个理论可以很好的用来给人格特征做出分类。这种观点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原型说,意思是我们头脑中有抽象的表征集合,二是样例说,意思是我们头脑中有一组具有代表性的范畴成员。这两种观点可能都成立。概率观点过于强调相似性。但是我们会发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东西可以列举出无数相似性,但他们却不应该被划分到同一个概念中,所以相似性的单一比较是无法正确给概念做出分类的。

3、基于理论的概念观。人们对于概念之间的关系有着丰富的知识。科学家认为概念的表征具有因果关系。强理论认为实例和概念范畴之间的关系是数据和理论之间的关系。弱理论认为许多概念带有因果关系,同时也有属性的知识。

四、概念如何联系。

1、联想网络模型。这种模型把心理表征看成相互联系的结点网络。结点之间连接的强度不同,结点之间可以贴标签。比如人和喝水之间可以被贴上“能”。概念可以从一个结点扩散到另一个结点。

2、并行限制满意模型。这个模型除了联想网络模型中的观点外,还加入一种假设,认为两个结点之间的关系除了激活,还可以抑制。

结论

对于概念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对于世界的理解。新近的经验和事情的背景以及我们的目标都会影响我们对概念的激活。概念结构经过了几次变化。概念的联网网络模型告诉我们概念是以结点形式相互联系的,一个结点的激活将导致另外一个概念的激活,并行限制满意模型告诉我们结点除了相互激活之外,还可能是以相互抑制的关系联系的。

《社会认知》读后感(五):干货很多,翻译太差

《社会认知:洞悉人心的科学》可能是我看的时间跨度最长的心理学书籍,前前后后差不多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其间一度想放弃这本书的阅读。

先说这本书的特点:

1)这本书相当于进阶版的社会心理学,其对很多社会心理学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精细描述。对读者理解某个社会心理学现象,这本书阐述的非常到位。

2)这本书基本上遵照“理论+举例+研究说明与成果”的方式展开论述。所有这本书里涉及到的理论,全都有研究说明。

这本书干货满满,我对大部分章节做了读书笔记,读书笔记链接会附后。

不推荐本书有以下两个主要原因:

1)这本书就不是为非学院读者准备的,全书的编排与叙事风格是为做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人士参考用。学术性过强,实用性偏低。

2)这本书的翻译真的是非常差,我做读书笔记的时候,有些句子真的要想一想,再重新组织。里面小的文句错误,单字错误,甚至更改句子本意(我从上下文判断)的情形数不胜数,让人读起来很心烦。

所以,如果不是这本书在社会心理学方面的深度值得阅读,我是真的不想阅读。

最后,不推荐普通读者阅读,如果是做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这本书有价值,但最好看英文版。另外,这本书的英文出版时间是1999年,挺早了,国内中文版为2013年。认知心理学这几十年发展比较大,里面的社会认知部分内容有些不适用了。

所以,总的来说,这本书不推荐。除了像我这样“头铁”的人。。。

以下为主要章节要点笔记:

jack pirate:概念:社会知识的表征

jack pirate:启发法:基于经验和直觉的推理法则

jack pirate:社会心理学:假设检验、共变检测和反事实思维

jack pirate:社会认知:记忆-重构过去

jack pirate:社会认知:自动化加工

jack pirate:社会认知:关于刻板印象的一些理论

jack pirate:有关他人态度、行为和人格的知识

jack pirate:社会认知:自我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