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设计.无处不在-牛津通识读本》读后感精选

《设计.无处不在-牛津通识读本》读后感精选

《设计.无处不在-牛津通识读本》是一本由约翰·赫斯科特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14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设计.无处不在-牛津通识读本》读后感(一):Utility and significance别扭的翻译问题

看,豆友短评,注意到第三章实用性和重要性的翻译……看起来怪怪的,是的,这两个词怎么能够凑成一对CP哈?因为这两者根本就不是反义词。

实用性和重要性?我脑子里面对应的单词是

Practicality and importance

可是当我们翻开原文会发现,出现在这里单词是Utility and significance

联系上下文,比较合适的翻译应该是,效用和意义!

《设计.无处不在-牛津通识读本》读后感(二):书摘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后现代主义名下集结了一批理论观点,这些观点进一步强化了这一做法。它们强调设计的语义价值而不是实用价值。换言之,人们在构想和使用产品时,参照的主要标准是它的意义,而不是它的用途。这些概念关注的焦点是设计师而非用户,从而导致生产出来的产品形式随意,与其用途少有或没有任何联系。

***

无数的公司积极地采用这种特殊的设计方式,来给利润率低的产品注入附加值。结果,后现代主义的设计概念被大量用于商业目的,将原本高效、廉价、易得的产品转化成了无用、昂贵且难求的产品。对意义的强调甚至呈现出了一幅拥有无限可能的远景。人们不断更新形式,但这些形式与目的的关联甚少,或者根本无关。它们将制造商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导致产品堕入时尚更迭的潮流之中。

——————————————————————————————

便捷的形式使设计师和用户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更多问题。物品是否主要是设计师通过努力操控创造欲望,用来表现自我的玩具?或者,它们确实是设计师根据用户的需求或发现用户的需求,在意义和应用方面做出的回应?

——————————————————————————————

物品本身可以通过视觉形式存在,即使在没有其他参考的情况下也能使用。比如,一个花瓶或供小孩子玩的乐高拼装玩具,并不一定需要配备任何文本来帮助我们了解或使用它们。它们本身具备的视觉或者触觉品质就能直接传达有效的信息。但是,平面图像与物品不同。作为个人表达的一种方式,这些图像在传达中具有很强的既是性。它们能够强而有力地刺激生成一系列的反应,虽然我们无法精确或者提前计算出它们产生的影响。但是,为达到不同的实际目的,在诸如地图或者图表之类的形式中,我们通常需要用文本来补充平面图像,以获得一定程度的精确性。

——————————————————————————————

尽管广告有时会失真,但是谎言与恶意歪曲是宣传的通病。

《设计.无处不在-牛津通识读本》读后感(三):懂一点设计

『摘』设计虽不是必选项,但作为一种高级的战略规划活动,它对企业的竞争远景至关重要。

『摘』生命通过表达可被认知,而形式永远追随功能。—美国建筑师路易斯·沙利文

『摘』后现代主义的设计概念被大量使用与商业目的,将原本高效、廉价、易得的产品转变成了无用、昂贵、且难求的产品。对意义的强调甚至出现了一幅拥有无限可能的远景。人们不断更新形式,但这些形式与目的关联甚少,或者根本无关。它们将制造商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导致产品堕入时尚更迭的潮流之中。

『摘』随着在发达工业国家人们可支配收入的增多,人们具备了炫耀性消费的能力。毫无以为,一方面它加大了对个性产品的需求,另一方面消费者也受到更为强烈的控制。这一现象引发诸多反应,其中之一便是所谓的『设计师品牌』。

『摘』现代通讯的范围和灵活性使移民能够轻松地与远方的家乡文化保持联系,这样便不仅维持还能加强他们最初的身份意识。同时,他们减少了吸收主方文化和向主方文化妥协的需要。就主方文化而言,它既能带来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会带来明显的差异,尤其是视觉上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很容易成为怨恨的对象。

『个人总结』全书在目录的花费上就清晰地展现了作者的思路,3-9章的题目分别是‘实用性和重要性、物品、传达、环境、形象设计、系统、语境’。把设计的众多关键因素一一列举出来,每一章节都用世界上著名的企业公司为案例,十分清晰地展现了要素在具体生产过程中的作用。

可以发现,设计活动有效地提高了社会发展的速度,虽然在工业革命时期,在在艺术设计和工业设计上有过一段时间的冲突,但是随着经济发展,设计似的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有了显著地提高,也使得一些工业制造品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汽车行业,家电行业,电子行业设计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且设计的范围不再只是一般认识上的产品本身的设计,还包括生产、管理上的设计。

比如产品的模块化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且能降低公司生产成本。

但是与此同时,过度设计会导致现在愈发严重的奢侈消费,冗余功能不断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但实用性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这会产生不必要的资源消耗。

同时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设计会提高传达的效率,这是跟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简单方面有 PPT 的设计,有回执问卷的设计等。高效的设计能够极大的改善信息在传递中的规律性和准确性。在中国,现在大家会面临一个很恼火的问题,就是政府在接受和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做的很不好,处理流程存在明显的设计缺陷。在美国,民众可以因为对调差问卷的设计不满而投诉政府,因为这使民众无法有效地反馈自己的意见。

此书能让完全不懂设计要素的人明白设计对于现实生活的各种意义和作用。

《设计.无处不在-牛津通识读本》读后感(四):柳冠中:融合东西方的哲学理念,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序言

柳冠中

“设计”一旦被囿于一种“物”的设计的话,设计师就已经被这个物的概念和现象束缚了创造力。“设计”应被认为是有关人类自身生存发展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而“工业设计”则是工业时代认识“人为事物”的一种方法,是对工业革命以来一切人为事物的一种反馈,其中包括该肯定的要肯定,该否定的要否定。这种积极的“反馈”机制正是“设计学”的核心,是工业设计能将“限制”、“矛盾”协调转化为“优势”的原因,也是工业设计有别于仅从“美术”或“技术”角度片面地就事论事的偏执倾向的本质之所在。如此一来,设计就能从“物”、技术、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存在的“问题”(“事”的解决)中,在“限制”下形成“差别”和进步:创造“新物种”、创新“产业链”,乃至实现真正的生存方式上的“创新”。

曾在美国从事设计教育和研究实践的约翰·赫斯科特教授于退休后被香港理工大学特聘为专职教授多年。他融合了东西方的哲学理念,对“设计”这个复杂的问题提出了独特的见解。他从生活中浅显的原理入手,深入浅出地道出了人类与生俱来的创造性智慧的开发——“设计”的作用。他指出:“我们所定居的这个世界的形式或结构不可避免地沦为了人类设计的结果……设计都不是由技术、社会结构、经济体制,或其他任何客观原因所决定的。设计源于人类的各种决定和选择。”他还指出:“虽然设计在许多方面深刻影响着我们所有人的生活,但是它的巨大潜能却尚待开发……”

当代科学的发展,尤其是生物学、遗传学、核物理、天体物理以及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突破,在人们还来不及适应的时候,就又开始向更深的领域跨越。人类的生产和科学实践的发展,自然也使得设计的范围、内容、广度和深度骤增。信息交流和存储的渠道、速度、效率的发展,信息量的急剧膨胀,都使原有的生产管理体制、文化艺术、道德、思维几乎已容纳不下这种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了。科学与艺术的合流、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合流已成了不可逆转的趋势。

工业时代的科学乐观主义开始转向小心谨慎与信心不足了,人类自身冲击自然的能力转而使人类感到越往前走可能遇到的“无知陷阱”就会越多,就如同一个越来越大的圆与外界相连的空间也越来越大一样。人类必须学会在行动之前更全面地探测危机,这就意味着人类行为的决策,也就是“设计”的功能已被提高到经济管理、社会管理和人类未来生存方式的高度上来了。当今社会对设计的需求已不限于对单个产品的造型、色彩、装饰的改进,它已突破传统的“物”的范围,开始对整个社会即所有人为事物的复杂系统负责。设计的道德要求使设计教育的责任和任务也与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生态平衡、生存环境、生存方式和伦理道德紧密相关。

当人类的追求比较简单时,决策的任务只是告诉人们“怎样去做”;而当人类的追求比较复杂,追求什么样的目标本身需要经常进行复杂的交叉研究后才有可能弄清时,科学的责任就不仅是告诉人类“怎样去做”,也不仅是告诉人类“为什么能那样做”。科学更为重要的责任是引导我们去思考,丢弃约定俗成的提法或时髦的新概念,弄清事物的本质,决定“应该去做什么”,然后还要“做什么”。

设计不应深陷于科学和艺术之争,设计有它自身的内涵和外延。设计是为了发现、分析、判断和解决人类生存发展中的问题。人类进步的每一个里程碑都是对自己认识水平的否定,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已被认可的“名”、“相”的否定。当这样一个人为的、阶段性的“分类”和“命名”的观念阻碍我们认识自然和社会时,人类就会创造出新的“分类”和“命名”。

沉溺于工业文明之中的“技术膨胀”和物质享受,以及对于占有欲的宣扬,淡化了我们对污染、资源浪费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腐蚀了人类的道德伦理观。如果我们经不起技术的引诱,我们就将丧失生存的权利。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除了衣食住行方面的物质享受以外,还有额上的汗、手上的茧,人与人之间的接触、谅解,与大自然的互动、共生,与他人一起改造和创造时产生的行动和思想协调统一的乐趣、情感,以及对一切事物的尊重。忘记这一切,投身于竞争,只期待轻巧地获取享受,这是一种无知和不负责的态度。要知道,社会的任何进步,首先是品行道德、社会风俗、政治制度的进步,这些都属于科学和文化上的进步。这就是目前国际社会对于发展现状的反思,也是设计所面临的现实。

设计教育是为了培养另一种能力和智慧——从观念、思维方法、知识和评价体系等各个方面来整合科学和艺术。当设计的目标系统确立时,就该从科学和艺术的角度出发,实事求是地选择、组织、整合各种可能的方法和手段。设计是人类的第三种智慧系统,它的子系统包含科学和艺术这两个要素。设计是人类为主动适应生存环境等外部系统而进化形成的一个“新知识结构系统”,是人类在重组生存结构过程中的智慧性的“创造”。

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最重要的特点是人类能改造自然,创造“人为事物”。然而,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每一次发展和进步无不寓于人类社会这个大背景之中,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气候、不同时代的人类物质文明依然遵循“适者生存”、“各得其所”的规律,在生产、流通、使用、销毁的全过程中新陈代谢。人类的发明、创造不可能违背这个规律,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师法造化”。

约翰·赫斯科特教授的这本著作,在当前众多的有关“设计”的出版物中可谓不可多得。我深切地期望能与国内的设计同行,尤其是从事设计教育和设计研究的学者们互相勉励,一同思考中国设计所面临的挑战,以及中国设计教育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和历史使命。

2008年10月13日

《设计.无处不在-牛津通识读本》读后感(五):摘抄

“设计”一旦被囿于一种“物”的设计的话,设计师就已经被这个物的概念和现象束缚了创造力。“设计”应被认为是有关人类自身生存发展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

设计源于人类的各种决定和选择。

科学与艺术的合流、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合流已成了不可逆转的趋势。

当今社会对设计的需求已不限于对单个产品的造型、色彩、装饰的改进,它已突破传统的“物”的范围,开始对整个社会即所有人为事物的复杂系统负责。设计的道德要求使设计教育的责任和任务也与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生态平衡、生存环境、生存方式和伦理道德紧密相关。

科学更为重要的责任是引导我们去思考,丢弃约定俗成的提法或时髦的新概念,弄清事物的本质,决定“应该去做什么”,然后还要“做什么”。

设计是为了发现、分析、判断和解决人类生存发展中的问题。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除了衣食住行方面的物质享受以外,还有额上的汗、手上的茧,人与人之间的接触、谅解,与大自然的互动、共生,与他人一起改造和创造时产生的行动和思想协调统一的乐趣、情感,以及对一切事物的尊重。

设计教育是为了培养另一种能力和智慧——从观念、思维方法、知识和评价体系等各个方面来整合科学和艺术。

设计是人类为主动适应生存环境等外部系统而进化形成的一个“新知识结构系统”,是人类在重组生存结构过程中的智慧性的“创造”。

设计应该成为一个全面塑造和构建人类环境的关键性平台,它能改善人们的生活,增添生活的乐趣。

这些领域由于缺乏固定的评判标准,一切仅凭个人品位来判定,而个人品位又有高下,于是便导致了形式和风格缺乏固定、统一的规定。

设计是人类的基本特征之一,对人们的生活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时,如果忽略了对象本身的用途,那就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比如把一个医疗设备设计成传达个人时尚意象的载体。

设计就是设计一种能生产设计的设计。

这个词之所以被如此任意地使用,部分原因就在于它不是一个具有统一标准的行业。

设计活动因缺乏一个统领的概念或机构,被一而再地细化了,也正因为此,任何人都能够使用它。

在此种混乱的情况下,为了找出一种模式,围绕设计展开的讨论必须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对滥用之下的本质行为模式进行界定,以期建立某种结构和意义;二是对这些模式溯本穷源,寻找当下混乱形成的原因和存在的方式。

设计从本质上可被定义为人类塑造自身环境的能力。

设计源于人类的各种决定和选择。在不同水平的设计实践中,尽管时代背景和环境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是人为因素一直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设计的重要性就在于它像语言一样界定了人类的本质特征,使人类远远优于其他物种。

设计史更像是一个不断叠加的过程。

新的事物并非取代旧的事物,而是对其进行补充和完善。

对设计发展史的梳理,即对形式创造的实践和活动的整理,是很有必要的。

早期的发明中还有一大特点就是通过革新技术、形状、式样来满足新的目标和实践。

抽象观念使我们能够从具体的问题中抽身,得出一般规律,并自如地用规律来解决其他问题。

物品不一定都是为了解决具体问题的,它们大可大大扩展,超出时空限制,在一个创新的、改进的动态过程中将生活的理念具体化。

产品形态或计划的设想与实际产品制造之间的分离进一步加深,使得功能不断被细分。人们在不了解生产背景的情况下设计形式,造成了很多家用器具的包装设计与其功能脱节。

设计虽不是必选项,但作为一种高级的战略规划活动,它对企业的竞争远景至关重要。

设计史上每一个新阶段的出现都不会将之前的种种整个推翻,而是叠加在已有的成果之上,这就是贯穿设计史的轮回模式。

1896年,美国建筑师路易斯·沙利文在《高层办公大楼的艺术考量》一文中写道:“所有有机的和无机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人类的和超人类的事物,所有头脑、心灵以及灵魂的真实表达中都渗透了一个普遍规律,那就是生命通过表达可被认知,而形式永远追随功能。这就是规律。”

几何形式并不是最适合实践操作的,但它却成了一个最有力的隐喻,表现了机械化时代理想的形式应该怎样。

实用性可被定义为使用过程中的适合性。这就表示它所关注的是事物运作的方式、设计的实用效果范围,以及设计的示能性或可能性的范围(反之又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重要性阐释了在使用过程中形式呈现意义的方式,或者说形式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

文化的概念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首先是文化即教养的观念。

有些设计师洞察人们的生活,将不明显的问题通过有形的、可触的方式来展现,他们所设计的产品从根本上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换言之,他们满足了用户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需求——这是设计能起到的最富有革新精神的作用。

意象是公司传达给顾客的,表达了公司希望被顾客了解的方式;而形象是在客户体验了公司所传达的信息后的实际情况。

系统可以理解为由一群相互影响、相互关联或者相互依赖的元素构成的(或有可能构成的)一个综合体。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