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不上班的活法》读后感精选

《不上班的活法》读后感精选

《不上班的活法》是一本由森健著作,28.00元出版的234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2-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上班的活法》读后感(一):换一种活法,活在向阳处

不上班?现今抱有这种想法的人应该是少之又少,从统计局获悉的数据显示,如今广大青年中75%拥有全职工作更有甚者23%的人从事两份以上的工作。也许,你我都有那么一会,发牢骚,抱怨“要是能不上班该有多好”的时刻。但是对于我们绝大数,受过良好教育,有着健全思想的人士而言,一份工作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获取经济和生活安定的保障,更是我们联系他人,与世界交流,满足我们精神层面上的慰藉。

于是也就有了书中列举的各位有独特人士,展现出非典型意义的生存之道。在解决了温饱满足了物质层面的需要,我们更易去寻求精神的寄托。舍弃了高薪,高官厚禄等前途似镜的职场大道选择了看似曲折,穷境不断的自主创业艰辛小道,但他们后悔吗?不,没有,就像作者点题的话语 ”如果不做工薪族,自己独立经营的话,就一定要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作为事业。至少我个人是这么做的,换言之,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认为就不是自己的人生“---森健

冥想这一修行如今也盛行国内,也许,慢慢坐下来一个人静静地想想,过去的日子,现在及未来,此时的心境等等,你就知道自己如何选择。打工,创业,自由职业的选择并不一定是孰好孰坏的简单问题?而是,在你每天全心8小时的投入中,你感受到的不是每天按部就班如机器般无意义的重复,而是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每天能找到新的任务或者主题,需要你不断学习去做到更好。也许,新的方向无关乎工作只是同事及朋友间闲谈时脑中的灵感一现,但却被你灵活的运用到工作中晋升到另一个级别。工作几年了,也出国公干或是旅行几次,其中结识了因工作关系或是旅游途中的朋友,很多时候跟自己专业不同的人或是不同国家的人打交道更能差出别样的火花,他们话语中的新奇世界及某些问题,常常令我脑洞大开更是激起我对生活新的憧憬。

抛开我们脑海当中不切实际的幻想,书中的自主创业能够成功的基石其实在于他们平日工作的积累及思维的开放性。书中有一个地方特别打动我,就是其中一个人在自己公司的主页上有个顾客之声的栏目-展示很多顾客使用他们产品的想法及感受。或许你会说淘宝店铺不是也有每个产品的评价吗?但你需要注意的是,书中提到的是放在主页上。国内淘宝店铺以金钱刷信用评价相比,这种真正重视顾客的感受的做法无疑令人感动。

同时书中也提到了普通人会遇到的穷境,比如贫穷。所谓的有偿信息是什么?快速生财之道?这些年工作之外我也开始涉入投资理财领域,的确有一些“捷径”,但其前提条件甚者比普通求职条件更加苛刻。所以平日里我们就得打好基础才行。

除此之外,一颗永远向阳的心也很重要。不要被日常琐碎的生活给麻痹,时刻保持探索新事物,发掘生活的意义及情趣更重要。

《不上班的活法》读后感(二):不上班的活法

工作辛苦的时候,压力大的时候,经常想辞职,辞掉一天八小时的工作,去做想做的事情。可是当问问自己什么是自己想做的,可是又能为自己赚得粮食的事情时,却又在迟疑。不是没有答案,只是似乎每个答案都有一只拦路虎。很久很久以前,久到,我还在读初中、高中的时候,我很想当一个作家,那时候流行伤痕文学,安妮宝贝、郭敬明,我写出来的文章,受了这些很大的影响。现在回想起那时候的文章,没有可以支撑的核心,尽是一些无病呻吟。可是,那时候却是沾沾自喜,完全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可是我现在的文字水平,不足以当靠写文字生活的人,水平未达。我未曾为这个梦想付出过努力。我不知道该写些什么,我的目光和心胸都不算宽阔,不能看的太远;而且为了保护自己,也不曾看得太深。虽然看着书,可并非在思考,或者在吸收。意识到这些问题所在的自己,看来有很大的努力空间。

除了作家,还想做做甜点、做做咖啡,开个小小的咖啡店。我的爱好真的很少呢?可是,心情适当的时候做做蛋糕,心就平和下来;烦躁的时候,时间的运转都要用不必思考的韩剧带过。所以,我也没有那么爱做甜点,终于还是有这个自知之明,或者,我知道自己没有这样的天赋。而且,不通过别人的赞助的话,仅凭现在的存款,还无法完成一个咖啡店的运营。

我的生活里面,充满了太多的不可能。

而他们,走在了我以为不可能的路上,有的活法,或许没有太高的经济所得;确换来了精神所得,而且凭着这样的目标和努力,他们总是会达到自己的目标。

经常看日本的电影,那种手工的劳作,可以说很深的打动我,我觉得生活,就是应该,一样一样的在手上成为一种形状。

平时的笔记并做得不多,而且书大多都是从图书馆借的,更是不能随意的乱画、乱折;不过我想到了一个方法,第一遍看的时候就是用轻的铅笔画,或者在空白处做笔记,一本书看完,重新翻阅,写成文字版的读书笔记,再擦去痕迹,真的是一个好技能。

以下为摘录的一些文字

”任何小事都应该做好“

有时候会觉得这样好像有些龟毛,可是,想想在工作中的情况,却觉得,这句话,真的是非常的适用。

”不管在什么地方,一个人只要勤勤恳恳的做事,就会一传十、十传百,得到人们的信任。“

假如有一天,我真能成为一个自由职业者,这句话一定要作为座右铭;而现在,它也应该是。

”如果不做工薪族,自己独立经营的话,就一定要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作为事业。至少我个人是这么做的,换言之,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认为就不是自己的人生“---森健

《不上班的活法》读后感(三):人生就是一场旅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c0bbca2d01017xv4.html

以日系文字的清新,将十一个非上班族的经历娓娓道来。与其说这是一本激奋励志的书,更像是作者与主人公朋友般促膝谈心后写下的个人生活经历。这些人的生活虽然经济并不都宽裕,但各自生活在自己的天空之下,有人从华歌尔的产品企划变为京都的染匠,有人是从建筑家转向开不动产公司,有人从音乐杂志编辑开了咖啡馆,有人辞去丰田公司的工程师后搬到海上的小岛,有人从住友建设的管理人员变为农夫。无论这些人怎样活着,在作者的笔下都带有一种从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经历过后,是一种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的单纯快乐。看完心中没有急躁,反而让人多一些沉静下来的思考。

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很多以往的职业惯性被终止,人生道路的往例被打破。原来按部就班的安定生活失去了光环下的吸引力,更多人重新思考应该怎样生活。听从自己的本心,将喜欢的事情变为工作。这本书的素材,也是取材于此。

其中一篇介绍了从建筑家转为开不动产公司的马场政尊。马场自早稻田大学建筑系毕业后,曾就职于博报堂(日本有名的一家广告咨询公司),从事建设项目的咨询工作,包括东京城市博览会的筹备工作。因为在学生时代不断参加设计竞赛,马场研究过很多建筑师的风格,对于做成什么样的项目,哪位建筑师更适合做这项工作,往往能提出成功的提案。建筑设计的教育背景,在专业方面也可以和客户进行沟通。工作可以说是相当游刃有余。

然而,对某些课题的思索,让他重返校园,并且自创建筑季刊《A》,以城市风范为主题,在建筑和媒体业获得了好评,积累了大量粉丝。这段经历,让他认到利用媒体至关重要。“自己拥有媒体,就可以发表自己想要发表的东西。而且,通过办杂志,可以为了采访见到很多人,去很多地方。这就好比你乘上了会飞的魔毯,随着心意到处飞翔。”

从研究生毕业后,马场成立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因为对旧房设计改装产生兴趣,通过旧房设计改装,马场经常发现一些一般人不愿意租用却很有特点的房子。他开始在互联网上发表文章,介绍这些建筑。开始不断有人来因此咨询。马场想既然如此,如果办一个网站,专门介绍这些有特色的房子,肯定会很有意思。

这样,介绍别具一格的房产项目的“东京R不动产”诞生了,马场和他的同事们不断的挖掘东京有潜力的地方。用独有的感性去理解空间,不可思议的不动产背后往往有着一段故事,马场利用了网页,去传达它们的趣味和潜在的可能性。

经过数年积累,东京R不动产成为了在东京首屈一指,「有趣的」房地产商。

(我找到了他们的网站:http://www.realtokyoestate.co.jp/)

上班还是不上班,创业与否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兴趣和工作联系起来。不论何时何地,都要拥有开放的头脑,想一想“我要学习什么”,“我要做些什么新鲜的事情”,即使是每天的工作也不是按部就班一成不变的往复,而是利用工作这个平台,不断的学习和接受新的任务。例如我自己,明明和很好的室内设计师,景观设计师一起工作,却没有好好的向他们学习,充实设计方面的知识,真是很遗憾的事情。

人脉的重要性,不管是不是自己创业,现在已经不是埋头苦干一个人就能获得成功的时代。认识各行各业的人,用自己的专业为对方提供帮助,也能从对方的领域汲取到新鲜的视角和思考,马场从建筑系学生转职为建筑项目策划,又对旧房改造发生兴趣,因而成立不动产公司,为他人的住宅梦提供了专业的帮助,看似跳跃,又很顺理成章。如果他只是在自己的绘图桌前死画死画,没有时间抬眼看看周围的世界,就做不了这么多好玩的事情了。如果没有一个open mind,就看不到天空是多么大。人生就是一场旅行,希望我们在旅途之中,不断的遇到有意思的人,做一些有意思的事。从这点上说,才是我看完这本书的最大感受吧。

《不上班的活法》读后感(四):换一种自己真正喜欢的活法

起初是在图书馆无意中发现这本书,藏在一堆职业规划或者创业的成功学部头里,白底红字的标题显得特别跳眼。翻了几页文字朴实,喜欢,立马就借回来看了。

书中采访的人物大多是在日本经济泡沫高峰找到知名大公司的好工作,却在萧条期主动辞职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变成了自由职业者。对,我觉得,自由职业者的说法在初期比不上班,比创业都更贴近现实。近几年席卷全国上下的创业风潮,对部分人而言,只是开了个淘宝店或者开了个公众号,离创业还有好几步要走。这本书与其说是采访,更像是一个真实的小故事集,记载着一些人们为了追求自己内心的那份热爱而选择走上自己创业这条路的种种经历。也不全是成功,只能说都是热情满满地在路上。这种热情就是哪怕抛弃世人眼羡的东西也要去追求自己感兴趣或喜欢的事情。这种热情就像封面的红字一样透出纸面,却与国内轰轰烈烈的创业热情有着本质的不同。国人眼中的创业大多是为了找到一条赚快钱的路,选择风口上的项目,拉融资积极上市,走向人生巅峰。当然了,要说国人都是特别喜欢钱那就另当别论。

说到喜欢钱这个事,让我想起作者在最后的总结里也提到日本一些发人深思的现象,我觉得和国内部分人甚至自己还是挺类似的。一个案例是,某人一直抱怨自己不能享受正式员工的待遇,但是并没有为了成为正式员工而做任何的努力。即使能够成为正式员工,工资低也不愿意干,更愿意选择薪资较高的非正式员工岗位,然后不停地抱怨。另一个案例是,一个应届大学生找工作的方法是把排名前50的公司逐一应聘,但对公司的了解仅限于公司网站。而问及想去什么样的公司,却只是想去大公司。结果是一家也没应聘上,不断感叹现今世道的艰难,却从不想自己的目标工作到底是什么样子,有没有做了充分的调研。看起来,这两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但说到底,他们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是选择了从众。他们的目标只是普遍大众(别人)的成功标准而已,所以真正实施起来一点激情都没有。

而谈及真正的喜好,作者说很少有人如此幸运一下子就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即便是自己第一志愿的公司,也常常会被迫从事一些自己连想都没想过的事情。工作就是边干边学,通过不同的活动才能发现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工作是介于“无论如何也想做的事情"与”首先解决温饱问题的手段“之间的一种平衡。我很认同这个平衡的说法。而人们什么时候会想要独立创业呢?原因大致也是两个,”有无论怎么样都想要干的事情“或者”有无论怎么样都不想干的事情“,当意识达到了这个临界点时就会付诸行动。通俗来讲,这应该就是创业者的情怀。作者也提到日本的上一代与下一代的一种意识上的差异,上一辈都是为了挣钱,而下一代都是在“探究问题”。这和我们现在的社会也有点类似,当家庭条件相对富裕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95后,00后们长大之后,他们更多地也是为了精神满足而去工作。尽管他们没有金钱的压力,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但也避免不了要寻找和迷茫一段时间。

就像这本书里的这些人是不是都是一帆风顺呢,显然不是。诚然,最后他们都拥有了自己喜欢的事情,他们认为应该全力以赴的事情,或者不畏艰难也要做的事情。而有的时候,他们也是跟着感觉走,在最初并不知道为什么会这么做,下一步要怎么做。而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在摸索中走着的时候,模糊的意识慢慢开始清晰,然后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努力。而且创业的道路,和我自己在生活中向一些创业者取经时得到的经验几乎一模一样。那些前辈和我说,如果想进入某一行,哪怕先把自己的学历隐藏,从基层开始做起,当你了解了差不多底层方方面面的工作,可以和老板提升职,再把中层管理做一下,把公司架构和管理学会,就差不多可以开始创业了。

让我想起今天公众号里看的一篇,毫无背景的美发师如何能成长成独当一面,服务过几乎所有的好莱坞明星的知名美发师。当初她就是拼命挤进一家服务明星的沙龙从当前台开始,边偷学边寻找机会找人能够带她,终于等到一次机会,后面的路就水到渠成了。所以,如果真心想做一件事,是无论如何都能找到一种方法开始的。而另一篇公众号里讲的是近几年美国中产阶层收入的缩水,换而言之随着科技进步和全球化的进程,金饭碗也会面临改革和淘汰。前段时间哈佛商业评论周刊里也提及未来工作格局和形式将面临进一步的革新,更社交化,技能化和项目制。当重复性高的工作都交给机器时,人当然要选择自己喜欢的,更加灵活的职业方式。那时,估计大部分人都会成为自由职业者,提早适应也没什么不好。

所以,需要什么知道了,该怎么做也知道了。现在就是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的是什么,想做的是什么,也许走着走着就会出现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