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经典读后感有感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经典读后感有感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是一本由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读后感(一):《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姊妹篇

这是尹建莉老师历时五年倾心打造的另一本家庭教育专著。

这本书分六个部分:第一章,保卫纯真童年。第二章,净化育儿理念。第三章,回归自然养育。第四章,赢在教育细节,第五章,完善家长自身。第六章,绕开宣传陷阱。

在这本书中,尹建莉老师一方面站在教育学者的角度,高屋建瓴地直击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作者又很注重我们现实中遇到的问题,给出我们现实的解决方法和途径。

这是一本可以迅速提升家长、老师的教育水平、能力,解决家长、老师现实中遇到的教育问题的必备的参考书,也是可以让我国的家庭教育水平可以迅速提高的一本用通俗语言写的专业的家庭教育参考书。

希望大家可从中受益!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读后感(二):最简单的育儿方法原来是这样的

古人云「大道至简」。

在教育领域,这个道理同样适用。只是现在的父母把教育搞得太复杂了,那么简单的教育究竟是什么样的?

教育专家尹建莉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之后,又出版了《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为我们做出了详细的解读。

从《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到《最美的教育最简单》,尹建莉实现了从个体经验向学术理性,从个案思考到社会问题探讨的转变。她力求拨开教育的层层表象,向人们展示教育的内在秩序。

通过《最美的教育最简单》尹建莉传达了这样一个教育观念:教育的本质应该是放纵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只要做到了这一点,那么育儿就会变得简单且高效。

而当尹建莉利用这一理念,来分析现代社会的各种教育问题时,得出的很多结论都与现在流行的观点相背离。

那么,《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中尹建莉都挑战了哪些流行观点呢?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尹建莉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中这样说道。

在一个鼓励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社会中,倡导「不参与竞争」,确实是一件让人很难理解的事情。

那么尹建莉为什么不鼓励孩子过早的参与竞争?

尹建莉认为,任何事情都有其内在逻辑,培养竞争力也不例外。要想参与竞争,那么打好基础很关键。

所以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为未来的竞争做好准备。具体来说,就是进行内在的积累。

「一个人内在力量强大,才能很好的把控自己,未来才有可能处理好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在人生事务中获得主动权。」

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想取得成功,根本不在于是否具有竞争意识,而在于孩子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独立的判断思维能力以及克服困难的能力等等。

过早参与竞争,对培养孩子的能力没有任何好处。它只会破坏孩子的身体健康,削弱孩子的内在力量,给孩子带来焦虑、自卑、心理失调等各种负面情绪。

这就是为什么尹建莉反对让成长期的孩子参与竞争。

事实上,在儿童教育上,尹建莉不但不提倡竞争,对于严厉教育也进行了批评。在她看来,最好的状态是放纵教育。

在尹建莉的眼中,放纵教育是一种形式消极,意义积极的教育。

所以,孩子喜欢往墙上乱画,没有关系,可以专门留出一面墙,专供孩子创作;昂贵的面霜被孩子糟蹋,也没什么事情,他们只是想知道香香的面霜好不好吃而已;孩子一定要摸一摸菜市场卖的豆腐,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买下来让孩子尽情摸个够。

相信大部分的家长,遇到这种状况的第一反应,肯定是怒火中烧,熊孩子又开始捣乱了,皮痒了吧?!然后就是一顿揍。

但与这些家长不同的是,尹建莉并不认为孩子做错了,她觉得孩子只是遵循天性,在对世界进行有意义的探索。

因为他们对成人世界的规则还不是很了解,更不清楚个人行为的边界在哪里,所以经常会做出一些看似出格的事情。

为此,尹建莉建议家长,不要把孩子的这些行为看作是「搞破坏」。要用正面的心态去对待,具体来说就是,只要不危险,不妨碍他人利益,都可以放手让孩子去尝试。毕竟,孩子的探索行为直接关系着性格的养成和能力的发展。

之前提到,尹建莉的很多观点都对一些流行的观念发出了质疑。所以不可避免的,反对她的声音一直不断。

曾经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内容就是批评尹建莉为了宣传《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而肆意扭曲自闭症。

所以,我抱着一种批判的态度来阅读自闭症的内容。然而读过之后,我想说的是,我被尹建莉说服了。

一个很简单的逻辑:在自病症的宣传中,一个常见的观点就是,自闭症是先天因素导致的。而稍有常识的人都明白,先天疾病的发病率是相对稳定的。但是目前的状况却是自闭症发病率持续升高。这里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自闭症除了有先天因素的影响之外,也离不开后天环境的影响。

在经过了调查研究之后,尹建莉认为自闭症远没有宣传中的那么严重,而自闭症泛滥的背后,是利益集团在推动。

所以,值得家长警惕的事情就是,不要在孩子出现一些不良行为的时候,就急着把孩子往「自闭症」上靠。

《正面管教》把孩子不良行为定义为一种密码,旨在帮助孩子向父母传递一种求救信号,告诉父母自己不知道应该如何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情感。

父母要做的就是给孩子多一些时间,耐心仔细的去观察他们,破译这个密码,然后帮助孩子用正确的方式面对世界。

哲学家弗洛姆曾经说过「教育的对立面是控制」。所以,家长需要遏制自己对孩子的控制欲望,不要用条条框框限制孩子,放手让孩子自由生长。

要坚信,最简单的方法,往往能够带来最好的收获。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读后感(三):读后感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读后感

如果我们留给孩子的只是一些消耗性的财富,是不可靠的;只有给孩子留下一些生产性的、可持续性的财富,才是真正对他们一生负责。

什么是我们送给孩子最可靠的礼物呢?

第一件宝物是“阅读”。

第二件宝物是“自由”。必须给孩子“三权”:选择权、尝试权、犯错误权。

第三件宝物是“良好表率”。

我自己有一个阅读经验,一本有深度的书必须读几遍,才能理解得透彻。

第一遍,认可作者的观点,也羡慕作者能做得那么好。

第二遍,会发现前一次阅读原来很粗略,尽管每个字都读过,却忽略了很多重要的信息。

第三遍,发现许多不同的故事背后运用的原理其实是相同或相通的,归纳起来很简单。

一个极端的功利主义者和一个妄想中的精神病人,其心理机能是一样的,他们都无法和世界建立正常连接,以一种病态的方式存在着。竞争的后果往往不是打败别人,而是击倒自己。这和哲学家弗洛姆的观点相映衬:懒惰与过度的勤奋并不对立,它们是人的全面功能受到干扰的两种症状。

生活中最大的敌人不是任何具体的对手,是“虚荣”和“恐惧”。

人民比拼的不是“竞争意识”,而是来自更高层面的价值判断、创新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克服困难的勇气等。

心理学和生活常识早就告诉我们,一个人做某件事的精细程度和熟练程度有关,粗糙和失误是万事开始阶段的必然,只有经历过失误,并在失误中不断总结经验,才能越做越精准。

功课学习更是需要精细处理的事,需要动用智力、兴趣、毅力和情感等共同协作完成,单一的“认真”不存在,也不可能完成这样复杂的事件。

蒙台梭利认为,让孩子服从成人的意志,这是成人犯了最大最可耻的错误。失去自由,不能成人。

吃手不过是孩子自我安慰的一种方式。

推翻父母不难,但修补父母刻在自己童年中的缺陷,非常不易。

根本地说,所谓“严厉教育”,其实和教育无关,不过是成年人某种性格缺陷的遮羞布而已。

作为优秀的社会人,这是生产力,作为强权家长,则是破坏力。

每个人都是带着一些自然给予的特殊密码出生的,自然给你一条鲜活的生命,一定会同时在你的生命中注入某种天赋。

注意力不需要培养,越培养越涣散,不打扰就是最好的培养。

因为学习是件需要智力和情绪双轨并行来发展的事,成绩和孩子的情绪、情感完全呈正相关。

溺爱往往是包办,本质是成年人爱自己;爱则是理解和接纳,本质是爱孩子。

弗洛姆说过:“在一切爱的关系中,自由最重要。”这句话适用于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婆媳关系、恋人关系等。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几乎所有良好的关系都没有太多的教条和琐碎的管制,都是在亲切的相处中为对方留下自主的空间,允许对方按他自己的愿望去做事,允许他做得不够好而较少苛刻。

父母在花钱上从不对她苛刻,她从来不需要动用任何心计和父母较劲,心态反而极为单纯,没学会贪婪和算计。

在糟糕的情绪下,我们的思维也更抑郁。

孩子的大脑发展最适合的地方是温馨的家庭,最佳的营养是安全感,最好的刺激是父母的陪伴,有了这些条件,不必整天送孩子去上补习班或才艺班,他的大脑都会健全地发展。

“启蒙教育”和“提前学习”事实上是性质相反的两种东西。前者激活了孩子的脑力,后者只是往大脑中灌输了一点知识;对未来学习的影响,前者是推动力,后者很可能成为阻力——这里面的分水岭,就是整个学习过程是否伴有愉快的情绪体验,是否激活了孩子的兴趣。在启蒙教育的问题上,形式不重要,感觉才重要。

孩子要屎一把尿一把地亲自拉扯才会亲,这是非常有道理的。血缘固然是一条纽带,但仅靠血缘沟通亲情,恐怕不够。如果和孩子早期相处不足,彼此间的情感联结就会比较稀疏,而这种联结是有时间段的,错过了就很难再建立新的联结。

年轻时,谁不忙呢?想做一件事总有理由,不想做一件事总有借口。

天下没有因为带孩子累死的,何况大多数人有老人帮忙,有保姆帮忙。

全托的唯一好处是解脱父母,不必承担每天照顾孩子的辛劳。全托不是基于孩子的需要,而是满足家长的需要,是把家长的利益置于孩子的利益之上,是一种极端自私的选择。这些家长,他们没有一个是真正蹲下身,从孩子的视角看这个问题。

就学乐器的问题,如果家里没有这方面的专业熏陶,作为培训活动,在小学一二年级,即六七岁开始比较适宜。宁可稍晚一点,也不要提早去学。

强烈的母爱不是对孩子恒久的占有,而是一场得体的退出。母爱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

喜欢越界的父母总是表现出对孩子的极度关心,事无巨细地关心,其实他眼里没有孩子,他只是变相地表达了对孩子的不信任和不尊重。尽管都是打着“关爱”和“教育”的旗号,但传递的总是令人厌烦的气息。

死活不放手的母亲,不能说她不爱孩子,但比起占有欲来,她更爱后者。

自己会走路的人,谁愿意被人天天搀着走?如果能自立,谁愿意被父母供养?“啃老族”在本该蓬勃发展的年龄却出现意志瘫痪,这种状态和他们的成长史脱不了干系。

一个人在什么事上被唠叨得越多,往往这方面做得越差。

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表达关爱的方式,首先应该是尊重,而不是改造。

生命最初的几年是人生的黄金期,几乎奠定了一生的发展基础。母亲在这个关键时期缺席了,或一直以反自然的方式和孩子相处,孩子的生命必定会出现巨大遗憾。

摘录了一些文中的句子。这本书很厚,自己坚持看了三遍,有所收获。作者的确是一位在教育方面很有想法的教育工作者。同时,作者也是一位懂得把自己的想法用文字的方式表达的人。此书深入浅出,摆事实讲道理,通俗易懂。如果是为人父母,非常值得一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