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关于中华古诗词文化背景的作文(通用10篇)

关于中华古诗词文化背景的作文(通用10篇)

提升写作能力,做到手到擒来,希望这篇文章对您的作文能力提升有帮助,特地精心编写的关于中华古诗词文化背景的作文(通用10篇)。

关于中华古诗词文化背景的作文(通用10篇)篇1

是谁,将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鲜活地展示?是谁,让“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佛”王维跃然纸上?是谁,记载了肆意洒脱的诗仙“李白”?是谁,描述了淡泊名利的田园诗人陶渊明?

它是王昌龄坚毅勇敢,宁死不屈的承诺“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是谭嗣同不畏生死,壮志在胸的怒吼“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文天祥正义凛然,绝不后退的宣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那也是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崇高理想却壮志难酬的悲叹;是李白豪饮高歌,万分感慨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它是辛弃疾赏明月清风,鹊惊蝉鸣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是柳宗元观鹅毛纷飞,无边素白中的一抹生气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也是杜甫登上山峰,俯瞰苍茫大地,抬手便触及云天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王维漫走林间,斑驳月光下冲破静谧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他是张籍言不尽、意无穷的千愁万绪“意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是孟郊歌颂母爱伟大无私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也是杜甫颠沛流离下,对兄弟的无限思念与担忧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它就是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悠悠天河中,运载着中华文明的巨轮——古诗词。

关于中华古诗词文化背景的作文(通用10篇)篇2

中华古诗词的魅力是每一位中华儿女都难以抵挡的。它是经历史的雕琢、时代的更迭而蕴育出一种独具一隅的韵味!

论古诗盛出的王朝必为唐代。盛唐时期更是涌现出不少杰出诗人,其诗林顶流非李白、杜甫两位莫属,正所谓“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存”。李白的诗从字里行间都洋溢着说不尽的豪情满怀:“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飞溅的水珠、渺渺的水雾仿佛一一在望。“将进酒,杯莫停”,不愧为斗酒百篇的“诗仙”。转而再谈杜甫,《天末怀念李白》,可见诗人相互赏识并不不少见。不过子美和太白的风格有所不同,子美更倾向于柔情似水,但也不乏刚劲有力,“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是世人予以杜甫的评价,我认为再贴切不过了,他心系国家,忧国忧民,确乃诗界之一代天骄!

再论宋词,最令人欣赏当属豪放派词人“苏辛”组合。苏轼最令我敬佩的不是一生之成就,而是一颗重情重义之心。《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曾谈到:“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引得多少世人落泪啊!该词满怀悲情,表达了他对亡妻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情意绵绵,字字血泪。而辛弃疾不仅是一位舞文弄墨的书生,还是一名奋勇杀敌的将军,“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联营……沙场秋点兵”,气势磅礴,霸气十足。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的婉约派词人——李清照也丝毫不逊色于“苏辛”。“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下子就能让人感受到国破家亡、颠沛流离之苦。“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场夜雨后,庭院的海棠又落下多少嫩瓣?

古诗词散发着千古流芳的魅力,浸染着世人的灵魂,轻吟浅唱这些经典,让诗词引领着我们超越时空,感受历史震撼,感悟生命之美!

关于中华古诗词文化背景的作文(通用10篇)篇3

悠悠五千年的中华历史,宛若浩瀚无垠的大海,海面上风浪未停,海水直击礁石,溅起一串银亮如铃铛的浪花,为幽蓝的大海点上装饰。浪花们越荡越高,纷纷向宽广的海水吐露心中的情思。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自古以来便有不计其数的大好河山,在华夏疆域上延展着中华美,就如杜甫所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上巍峨矗立的泰山,俯瞰一切仿佛都是那样的渺小。鸟儿尽情腾飞在碧如水洗的天空中,忽然躲进了树林间,传来一片悉声作响,诱得人们走进泰山丛林。直插云霄的泰山两面,一面阴,一面阳,穿梭其间,欣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不禁慨叹心中对祖国大好山川的喜爱之情。

外出游学的路途中,游子无不思念家乡与亲人,又是一年重阳节,再次登山远眺,却想起:“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独自有一人在异地他乡求学做官,无时无刻挂念着远在千里之外的亲人。每到佳节时刻,处处张灯结彩,戏声不断,热闹非凡,但作为他乡的异客,只能倍加思念情人。知道了兄弟即将去登高远游,插上茱萸时身边却少了一人,心中便多添一份愁思。乡情总与我们形影不离,无论到哪,都如一杯溢出的水久久无法平息家乡情。

一株灿烂的微笑,抵过了万千岁月与无情的告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桃花潭的池水深不见底,却依旧无法比得过李白与汪伦浓厚的友谊。在仙境般的小城里,你我二人共饮酒,共游历,共创诗,共入寝。从诗词歌曲到游漫漫历史长河。清晨阳光才刚刚射下,我们便一同沉船,饱览山川之美。傍晚星辰灿烂之时再一同放下包袱赏月吟诗。如今你虽欲走远,但你我二人友情不断,即便大海上波涛汹涌,也总有深切的友谊之船在海面上平稳前行。

国乃天下之本,固无大家则无小家,为国披上铠甲,手提单刀杀出天下,可如今却不如昔日。“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久卧病榻无法骑上战马,所向披靡,国之存亡危在旦夕,不禁担忧起来,依旧想在战场的前线为国效力,为国捐躯,可惜我无法横跨战场,只能在今夜的梦境中骑上战马踏破冰河而来。心中一腔热血涌上,却无法实现的爱国情,就这样换了地方寄托情思。

茫茫大海,无边无际,历史的魅力是永恒不朽的,但中华古诗词更是翻越千百礁石,抵抗了巨大压力,才为大海画上灿烂而又辉煌的一笔。中华古诗词,让我深深陶醉其中,无法自拔。

关于中华古诗词文化背景的作文(通用10篇)篇4

2017高考作文素材:从“古诗词热”看文化自信与文化传承

题: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从“古诗词热”看文化自信与文化传承

不是歌手选秀,也不是明星综艺,2017年春节到元宵节,以古诗词为主题的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意外”走红,人们的朋友圈被诗词曲赋刷屏,无数男女老少被诗词达人们圈粉。

古诗词热,仿佛一股清泉,浸润我们共同的文化基因;仿佛一面镜子,折射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旺盛需求;仿佛一声号角,召唤我们更好地传承经典、筑牢文化自信。

诗意在流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满屏竞传飞花令,一众争说武亦姝。”伴随精彩的表现,一位位诗词达人进入大众视野,一个个与古诗词结缘的故事令人动容,更让我们看到了传承数千年文化的力量。

41岁的白茹云是河北邢台市南和县农民。她的抄写本上,密密麻麻誊写着2000多首古诗词。一些硬纸板和老日志本的正面、反面都留下她对古诗词如饥似渴的印记……

2月7日,白茹云在家中展示多年来抄写的诗词。

白茹云在抗癌路上与诗歌结缘。在石家庄住院期间,她买了一本诗词鉴赏,最初是用来打发时间,后来她从中“品尝到了人生的喜怒哀乐”。

字里行间,她寻找人生的感悟。白居易《放言》中的“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是她面对生活的最好写照。

白茹云也学着写诗填词。“纵使前方晴日少,任风雨,路迢迢”,最能体现她学习古诗词的心境。“‘竹杖芒鞋轻胜马’,虽然路途遥远,但我会坚持。”

如果说古诗词助添了白茹云克服困难的勇气,那么在武亦姝身上,兴趣让她自如穿越应试的夹缝。

“我们不会强迫学生背多少古诗词,古诗词学习也远不止一个‘背’字,武亦姝的积累来自兴趣和坚持。”武亦姝的语文老师王希明对新华社记者说。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古人说没什么好送的,就送你一整个春天吧,这多美啊。”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周生说,武亦姝的这种感悟,打动了多少观众的心!

诗词大会上发挥出色的姜闻页和侯尤雯,分别来自上海中学和上海文来中学。她们也像武亦姝那样,在古诗词的海洋里流连忘返。姜闻页10岁时身高1米4,而她阅读过的书籍摞起来相当于她身高的两倍。侯尤雯除阅读外,还在学校里参加古诗文学习社团、辩论社。

“我平时不让孩子多看电视。但是,这个寒假,我和孩子一期不落看完了《中国诗词大会》,还把去年的第一季找出来回看。很少有电视节目能够让大人和孩子有高度共鸣,但是这档节目做到了。”上海市民徐明说,“女儿告诉我,她感到诗意在流淌,有一种‘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

心灵有所属: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不少专家认为,《中国诗词大会》是文化供给侧改革的一次有益尝试。它已经成为一个引子,将长期默默植根于校园、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情感激发出来。

“中国人的诗心一直在,但需要被激活。”活动评委、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认为,节目的走红其实暗合了社会中本就埋藏着的了解传统文化的需求,将娱乐节目模式和文化传播结合起来。“所谓荧屏清流,‘清’指其品质与品位,‘流’就是要真正流到观众心里。”

“中国老百姓对于诗词的喜爱和爱好,从来就没有断绝过,古典诗词的美,根植于文化传统,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文学史专家骆玉明对记者说,尽管文化传统在现代社会存在“损坏”的情形,但随着近年来文化环境和文化传统得以逐步修复,出现诗词热是自然而然的现象。

当然,也有人疑惑:“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不使用文言文了,我们为什么还需要古典诗词?”对此,骆玉明的回答很干脆:“倡导古体诗词的阅读、朗诵等,不是要复古,而是侧重今天中华民族文化发展本身,诗词的熏陶实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潜移默化。”他说,中国古典诗词凝聚了大量美好、文雅、高贵的文字,可以帮助人们克服对生命焦虑、不安、琐碎,让我们摆脱低级趣味和粗鄙恶俗。应当承认,不是每个人的工作生活,都会像诗词中描述的那么美好,但也恰恰如此,诗词所创作出的更美好的精神空间和诗意生活,是人们心向往之的。

“尽管时空相隔,但古诗文中蕴含的情感是贴近当下的。”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说,诗文是古代文人墨客基于对心态、社会的理解进行的创作,其中包含了很多人生的共同体验。“不管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都对美好的事物有向往之情;当人们遇到挫折和烦恼时,心灵也同样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

武亦姝等学子的走红,也让人们把目光投射到我们的教育上。毋庸讳言,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着应试思维等现实阻力。复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黄荣华坦言:“在升学压力下坚持古诗文教育很不容易,高考语文一共才6分默写分,利用背书的时间多做几道理科题,分数可能早就到手了!”不少学生课余私下问王希明和黄荣华:“不读中文系,有必要学这么多古诗词吗?”

不过,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教育绝不等于分数,更不等于应试;进一步来说,也不能与《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中侧重考验记忆和背诵划上等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放在更大的时间和空间的尺度上,放在人一生的范畴内,包括古诗词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是更具有高附加值的教育投资,是对身心健康的长久滋养。”上海江东书院、“宝宝念诗”微信公号创始人韩可胜说。

文化要弘扬: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不久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正式公布,这是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

如何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承发展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光彩,成为滋养我们的不绝源泉?面对这个大课题,一个热播电视节目只是迈出了其中一小步。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教育是关键一环。中国素有“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传统,在经历了英语、奥数等科目的长期“称霸”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正在回归。在上海,教育系统将包括古诗文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当中,从语文学科、拓展课程等多个渠道入手加强古诗文教育教学,并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写字等级标准要求,将“书写经典”纳入规范汉字书写内容之中。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融入生活是必然之路。“就像人们常说的那样,老房子要越住才越有人气,越能历久弥新,长期不住人就要朽坏。”韩可胜举例说,我们中国人带孩子去杭州游玩,春天有“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的景致,夏天有“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的感觉,秋季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冬天有“断桥残雪”美景,让孩子们了解白居易、苏东坡就在脚下的堤岸上走过,这就是传统文化与我们当下生活息息相通之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不仅要在中华大地上根深叶茂,还应当花开环球,让全人类爱好美好的人们共知、共享。事实上,近年来,莫言讲述的中国故事、屠呦呦盛赞的中医药、2016年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美轮美奂的文艺晚会和《梁祝》《高山流水》、鸡年春节世界各地欢度中国传统节日的盛况等,都为世界看中国提供了更为纵深的维度。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积累了数千年。‘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备走到世界舞台中央的实力和魅力,需要走出去,也应当走出去。我们理应有这个文化自信,也要有这个文化自觉。”上海社科院副院长张兆安说。

一台成功的电视节目证明了曲高的古诗词也能引来众人和,“关键是能否找到符合大众文化追求、生活节奏和欣赏方式,顺应传统文化的传播规律,创新传播形式。继而实现从‘有意思’到‘有意义’的文化认同升级。”中国传媒大学文科科研处研究员邓文卿说。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不是复古泥古,不是固步自封,而是找到进步的内在动力,彰显民族自信,展现走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路上的自信中国。

关于中华古诗词文化背景的作文(通用10篇)篇5

[念奴娇]中秋对月明文征明

桂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晶宫里。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霜华满地,欲跨彩飞起。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

苏轼《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世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酸甜苦辣,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久长,千里共婵娟。

十二时(秋夜)

晚晴初,淡烟笼月,风透蟾光如洗。觉翠帐、凉生秋思。渐入微寒气象。败叶敲窗,西风满院,睡不成还起。更漏咽、滴破忧心,万感并生,都在离人愁耳。

天怎知、当时一句,做得非常萦系。夜永有时,明显枕上,觑著孜孜地。烛暗时酒醒,元来又是梦里。

睡觉来、披衣独坐,万种无?情义。怎得伊来,重谐云雨,再整馀香被。祝告天发愿,从今永无摈弃。

行香子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薄衣初试,绿蚁新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

傍晚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旧事愁肠。何堪长夜,明月空床。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苏轼《西江月》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喝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铿然,疑非人间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惋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秋夜月

当初聚散。便唤作、无由再逢伊面。近日来、不期而会重欢宴。向尊前、空闲里,敛著眉儿长叹。引起旧愁无限。

关于中华古诗词文化背景的作文(通用10篇)篇6

今天就是腊月二十八了,我和父亲像以往的春节一样,商量好了去买鞭炮,于是我起了个大早,以最快的速度收拾完房间,激动地跑出了家门。终于要去买鞭炮了!“今年我要买烟花、响炮,还有……”这时父亲的手机响了,父亲一脸严肃的接完了电话,转过头来似乎有些不好意思的对我说:“我现在要去开个很紧急的会,你先在家等一会,等我回来咱再去买鞭炮。”我不情愿的打开了家门,有些任性的坐在沙发上,无聊的看着电视。两个小时以后,父亲回来了。我期待的看着父亲,还没等我开口,他就说:“我刚才去开了一个春节期间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工作会议。区里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带头,禁放烟花爆竹。那么今年,我们就不能买了。”我叹了声气,失望的回到书房,随便翻开一本书,便趴在桌子上发呆。想起鞭炮的起源,思考到了放鞭炮的意义。

传说从前有一种叫“年”的怪兽,每逢春节,出来危害人间。人们为了驱赶怪兽,要燃放爆竹。这一传统延续至今,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今非昔比,当今中国进入发展的新时代。这种新时代的转换,不仅是从政治和经济的方面来表现,还应该是思想和观念的转变。十九大提出了三大攻坚战,环境污染治理位列其中,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大量燃放烟花爆竹对大气中颗粒物浓度、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浓度增加有明显影响,燃放期间PM10和PM2.5浓度分别可达平时的4倍和6倍。

回想以往的春节,从除夕的晚饭开始,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就响彻夜空,或明或暗的烟花忽远忽近。人们只顾着享受一时的喜悦,而忘却了逐渐变得污浊的空气。等到初一早上,车上地上落满厚厚的灰尘,房前屋后布满了鞭炮燃放的垃圾。这难道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春节吗?燃放鞭炮作为一种传统的过节方式,已然成为新时代的陋习,我们是否还要传承,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作为中国人的传统节日,过春节的本质是为了家人团聚,而燃放烟花爆竹仅仅是为了图个热闹。如果把这种热闹的气氛,作为追求的目标的话,岂不是舍本逐末。

年俗固不可少,蓝天弥足珍贵。过春节的文化基因我们要传承,而对于那些陋俗,是否要选择摒弃呢?

关于中华古诗词文化背景的作文(通用10篇)篇7

龙,是中国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文化的象征,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龙文化源远流长,含概了自信、乐观、诚信、团结、拼搏等等伟大的中华文化。

我们都是龙的传人,共同的祖先,共同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我们都是龙的传人,身为一名中国人,我们身上流淌着龙的血脉,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脉;我们都是龙的传人,弘扬龙文化是我们应尽的职责所在。

龙文化已深深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无不烙着龙的印记,龙文化是团结统一,是爱好和平,是勤劳勇敢,是积极奋进,是诚信友善,是……

“龙争虎斗”“龙盘虎踞”“龙凤呈祥”“望子成龙”这么多有关龙的成语广为人知,那么,龙到底是什么?龙是神灵,能呼风唤雨,龙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积淀,中国就是一条龙!

身为龙的传人,对龙文化应有自身的理解,应自觉去传承和弘扬龙文化。

现今,生活中传承龙文化弘扬龙文化的例子不胜枚举。龙灯、舞龙舞狮算作是最经典的龙文化之一。每当过年过节,大街上锣鼓声响,喜气洋洋,狮跃龙腾,热闹非凡,我和朋友家人在一旁喝彩,一条巨龙栩栩如生,表演者的脸上洋溢着笑容,卖力的舞着,眉眼间尽是自豪之感,身为龙的传人就是应该传承龙文化,弘扬龙文化。

龙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凝聚了中华文化的内涵,融合了中华传统美德与精神。

龙文化是积极奋进,顽强乐观。中国女排精神就充分体现了,并且弘扬了龙文化,中国女排脚踏实地,勤学苦练,顽强拼搏,面对强大对手,从不退缩,她们无所畏惧,团结一心,同甘共苦,凭着积极奋进、顽强乐观的精神,五次蝉联世界冠军,为国争光,为人民争光,弘扬了中华龙文化,女排精神深入人心,全世界为之称赞。

龙文化是爱国敬业。“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自古各文人志士便满怀爱国敬业思想,爱国诗词数不胜数。老师就像是园丁,认真呵护我们这些祖国花朵,老师就像是战士,坚守自己岗位,十分敬业。记得一次,我们班同学放学很晚了仍没回家,老师特别担心,电话一个接一个打,向同学打听,十分着急。天越来越冷,早上起来天还蒙蒙亮,秋风瑟瑟的吹着,我们才刚到学校没多久,老师便风尘仆仆的赶来,还没来得及休息,就开始督促我们学习。这种精神就是敬业。作为一名学生,每到一些特殊日子,总会做手抄报,黑板报,尤其是国庆节,同学们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讨论板报如何设计,在潜移默化中业使爱国情更深更浓。

龙文化是诚信友善。诚信为人之本,民无信不立,我的三舅妈曾经卖过菜,都是自己种的有机蔬菜,虽然利润很低,但一直都是诚信做人,待人真诚。又一次她住院了,妈妈爸爸去看望她,看到她和其他病人相处得很融洽,有东西会和他人一起分享,待人和善。诚信友善是她的代名词,我从她身上学到了很多。

龙文化是坚持不懈,积极乐观。马云在高考时考了三次,第一次失败,他没有放弃,继续努力,在第二次高考中取得很大突破,但仍没有成功,经历两次失败,或许大多数人会选择放弃,但他没有,凭着不懈努力终于成功考上杭州师范学院。努力总会有回报的,在我刚升入初中时,成绩有很大进步,但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瓶颈,总是无法突破,她总是特别努力,特别认真,和我不同,他总是很平淡很冷静,而我特别浮躁,静不下心来去学习,就这样到了初三,许是有了危机意识,也可能是因为不想一整个初中留下遗憾,我开始尝试努力,终于成功了,那种成功的喜悦像一只油彩笔,在我的人生画纸上留下来绚烂的色彩,努力总会有回报,坚持不懈是良训。作为龙的子孙,我没有放弃。

龙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的精髓,龙文化早已深深在心里深深扎根,五千年文化延续至今,龙文化源远流长,早已根深蒂固。

中国是一条龙,一条巨龙,它从沉睡到苏醒,从苏醒到腾飞,中国龙渐渐唤醒,渐渐屹立于东方大地,是中华儿女共同努力的结果,作为龙的传人,我们应有龙的气魄,有龙的精神,有龙的气概。

龙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特质和精髓所在,是宝贵的民族精神财富,美丽中国有着源远的文化,有着富饶的国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龙文化是中华儿女应该传承和发扬的!

指导教师:马瑞侠

关于中华古诗词文化背景的作文(通用10篇)篇8

家乡的漳浦县城已有千年的历史,有句俗话:“西街通县前。”从这句话就可以知道原来的旧县城有多大,而今经过四十年发展,县城已扩展到十多平方公里。随着经济的发展,淹没在历史里的庙文化也随之兴起。

威惠庙

脚踏在威惠庙这块的方土上,不禁联想到它历经数百年沧桑,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仅存为乡民捐建的一间小庙,岁月悠悠,波光泯灭。到了九十年代,县政府投资五千万元人民币重建威惠庙,并把它开发成占地450亩的游览区,园区由古建筑群、别墅山庄、森林公园三部分组成。陈氏在台湾和海外的后裔闻讯纷至沓来寻根谒祖,为威惠庙重建捐资捐物。威惠庙也成为家乡联系海外黄炎子孙的一座桥梁。

据有关消息,县政府准备要在原有威惠庙的基础上筹建的一个城市公园,计划占地面积约5000亩,集生态、文化、休闲等多功能为一体。

重温宋代改革家吕璹一首诗:“当年平贼立殊勳,时不旌贤事忍闻。唐史无人修列传,漳江有庙祀将军。”一种历史文化的厚重感油然而生。

孔庙(文庙)

缅怀对先师孔子的敬仰之情,走进2015年修缮后占地面积近20亩,投入3000多万元的文庙。览物之情,脑海不禁浮现出当年在这求学莘莘学子的身影,他们为了国,为了家,忍住过着十载寒窗的苦。在此,不禁问自己在这盛世如花的日子里,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呢?有什么理由不担当起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呢?怎能会忘却曾在文庙里发生过 “漳浦事件”这段历史呢?

武庙

2018年1月19日早上,随着漳浦县城北路古榕树边的烟花爆竹响起,始建于南宋,后毁于抗日战争期间的武庙重建也落成。这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又增添了一道风景线。

漫步在公园里,看到武庙已重建天日,更多想到的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怎样去保护它,让它的文化得于延伸和发扬光大呢?

走进家乡的庙文化,我为家乡在改革四十年中取得辉煌的成就感到骄傲,更为家乡弘扬传统文化的精神感到由衷的欣慰。

关于中华古诗词文化背景的作文(通用10篇)篇9

初八的晚上,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了千华古村,参观千华古村2018年灯会。

我们看到了许多绚丽多彩的灯,十分精彩,接下来我就一个一个的说给你们听。

我们还没有进大门我就看到了许多灯,是中国结式样的灯!通体红色,列在大门的两边,欢迎着络绎不绝的人们。在往前走就看到了十二生肖的灯!许多游人围着他们拍照,我和弟弟也在各自的肖像灯旁拍照留念。

进了大门,我就看到了关羽灯,他手拿大刀,骑着枣红马,好不威武,似乎在战场上征战。在往里走第二个灯是财神灯,财神笑眯眯的站在很多金子上,憨态可掬,萌萌的,好多人围着他拍照!看来大家都很喜欢他哦。

我看到的第三个灯是接新娘子灯,样子是前面有许多人和新郎,后面是几个人抬花轿。花轿里坐着新娘。栩栩如生,似乎能感觉到古代人结婚的样子。走着走着我们到了一个荷塘边,里面有荷花灯,荷叶灯和小鱼灯,荷叶上还有一个青蛙灯,顿时整个池塘里变得生机勃勃的。

接着我们来到了山腰,山腰上有个古时候的房子建筑上面的牌匾写有“秦淮之源”四个字。房子的下面有一条小溪穿流而过。房子的正北面还有龙王灯,小溪的水从龙王的嘴里喷洒出来。哗哗作响,预示着来年风调雨顺。

在往里走我还看到了济公灯,孟母教子灯,纺纱灯,织布灯,孔融让梨灯等等。整个古村都被五颜六色的彩灯笼罩着,五彩缤纷,热闹非凡。

最后除了这些灯我们还参观了古人用的东西,比如;印花布,漆器,剪纸,泥叫叫,恒顺醋这些具有名族特色的文化遗产。

我在想这么好玩的地方当然要介绍给朋友玩。

千华古村在宝华山那边。有空的话大家一定要去哦!

关于中华古诗词文化背景的作文(通用10篇)篇10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作文 700字 寻访常州文化遗产—锡剧

在我乡下老家镇上的一条小巷里,住着一位老爷爷。他的名字我不太清楚,只听大家都叫他“老恽”。我呢,就叫他“老恽公公”。每次回乡下,只要一有空,我爷爷就会带我到他家去玩。

“老恽公公”是一个和蔼可亲,精干利落的老人,和我爷爷差不多年纪。他最大的爱好就是唱戏,每次还没走到他家的门口,就会听到从他家二楼窗户飘出的“伊伊呀呀”的唱戏声,我爷爷也非常喜欢听戏。所以,他们俩和还有其他几个年纪和他们差不多的人在一起,就会拉起二胡,打起板鼓,弹起扬琴,敲起小锣……在这些乐器的伴奏下,就会有一个或几个人,有女的有男的,有时还会穿着戏服,他们摆出姿势“啊-伊-呀”的唱起戏来。看他们那种陶醉的样子,真是其乐无穷啊! 可我却觉得并没有什么好听的!

有一次我问爷爷,“唱戏很好玩吗?可我怎么觉得不怎么好听呢。”爷爷和老恽公公听了就笑呵呵地说“这是我们老年人的乐趣啊!我们小时候既没有电视更没有电脑,电影也难得看一回。各种戏曲倒是很多,我们就在一起学学唱唱,这就是我们最大的乐趣了。”“那你们唱的是什么呢?”我又问。老恽公公说:“是锡剧《珍珠塔》。你可别小看这个戏啊,它可是大有来历的。它是发源于我们常州的艺术瑰宝啊!锡剧最早叫常州滩簧,后来叫常锡文戏,现在才叫锡剧的。”“那既然是发源于我们常州的剧种为什么不叫‘常剧’而要叫锡剧呢?”我又好奇地问。老恽公公回答说:“那是因为刚解放的时候有许多唱锡剧的名角都住在无锡。后来国家定名的时候就叫‘锡剧’,但锡剧发源于常州的事实是大家都公认的。”原来是这样啊!我终于明白了。

后来,我又上网查了资料,果然锡剧是发源于常州的,而且还被定为首届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我们应该重视和保护它。现在我听老恽公公和我爷爷在唱戏的时候,不再觉得那么讨厌了,反而觉得别有韵味。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