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David and Goliath读后感100字

David and Goliath读后感100字

《David and Goliath》是一本由Gladwell, Malcolm著作,Little, Brown and Company出版的2013-10-1图书,本书定价:320,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David and Goliath》读后感(一):Gladwell的又一个牛作

大家都知道像 david and goliath 以及许多其他的 ”以弱胜强“ 的例子,但是当我们想到用这样的故事鼓励别人或者自己的时候,我们只是说说,我们不懂得为什么他会赢,他会输。是么?

Gladwell 所做到的这一回,与以前他的书中所做到的一样,就是讲明白、分析清楚了这些事情的原因。

这是一本分析出一些表面上经常提及的事情背后的深层次规律的书,所以被有的读友说成”不够惊艳“就不足为奇了。在我看来,这些深层次的规律,以及得到这些规律所用的办法,正式这本书的惊艳之所在。

A good read. 5 stars ;)

《David and Goliath》读后感(二):【下狗underdog逆袭的秘密】

没有绝对的优缺点,优缺点可以相互转化。

1. advantage不一定是advantage,disadvantage不一定是disadvantage,好的不绝对是好的坏的不绝对是坏的,很有中国道家风范。

2. advantage可能会掩盖disadvantage,而且advantage是遵循diminishing return的,抓住这些特质,作为underdog发展你相应的advantage致胜,当然可能会付出更多的辛苦。

3. disadvantage也可能培养出advantage,习得这些advantage致胜,当然也可能会很辛苦。任何不好的事儿,都会萃取出两种人remote misses和near misses,前者从disadvantage培养出了virtue;简而言之创造者得有想象力,执行力和disagreeable的反潮流力。

4. power看似为advantage实则不然,misuse肯定效果不好,但放弃了可能会获得forgive等其他virtue,也是另一种“关闭一扇门打开一扇窗”

《David and Goliath》读后感(三):David and Goliath-书名就是一切

看报纸的时候,读到Stephen Fry特别想采访一下该书作者。私下里想,这定是一本幽默滑稽,火花四溅的书?读后才发现,这是一本偏正经的书。所以无多少幽默,火花吗......应该会见仁见智。

书的主题就在书名里。David以弱胜强,力克Goliath,揭示一个道理,劣势可能并非是劣势,甚至可以转化成优势。开始读的时候,一度以为是一本“鸡汤”书,之后发现不尽然。

作者分析了几个故事和事件,涉及考古,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历史等。书中的诸多结论都基于学术研究。

作者讲故事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简词短句,噼哩啪啦。代入感强,转换快速而不拖沓,三下五除二,“道理”水落石出。

然而这种方法太讨好“懒惰”的大众了。虽然作者处处限定,但什么道理都说得板上钉钉,以至于诸多章节,都如同是大学本科教科书的风格(尤其是涉及社会、心理、经济研究的部分)。很多论点,细细想来,漏洞百出(比如课堂规模与教学效果的关系,只是一个假设而已,这种倒U型假设在社会科学中极为常见,却好像是多大的发现。关于权威的合法性的讨论,貌似合理,但关于这方面文献之多,以至于作者显得有些管中窥豹。)

另外,对于中国读者,这真不是什么新鲜的主题。以弱胜强,似乎是传统教育的一部分。

仅仅作为一本“self-help”类型的书,这本书可以得四星 。作为一本讨论社会话题的书,个人觉得不怎么样。由于我本能地反对将故事简而化之,只能说对这本书有点失望。

《David and Goliath》读后感(四):David and Goliath: 内容零散,观点不新鲜

这又是本拖了很长时间才看完的书,主要因为不好看。这应该是Gladwell的诸部著作里最差的一本。他走的还是老路子,综合心理学社会学里的发现来探讨一类社会现象。这次讲的是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原理。开篇的一章讲圣经中David and Goliath的史实,指出小放羊娃的胜利不是偶然。一方面Goliath的庞大身躯其实是他的弱点:他是巨人症,行动不便,而且视力衰退;而小放羊娃作为投石手其实是冷兵器时代的主要进攻力量(步兵、箭手再加投石手),高手可以如张清一般抛出高速的石块准确击中对手要害。因此这么个对阵其实是以已之长攻敌之短,胜出在意料之中。之后的几章就是沿着这个思路。有的是讲看上去处于弱势的一方,如何不遵循强者制定的规则,而是另辟蹊径,打破常规,而出奇制胜,比如说第一章讲的篮球队的例子。有的则是讲优势到一定程度会转换,比如第二章讲的班级人数与教学质量的关系:不是学生越少越好,而是有个临界点,之后变坏。第三章讲做鸡头(不是那个鸡头)比凤尾好,因为自信心对能否应对一个挑战影响很大,不相信自己能做到肯定做不到。第二部分讲Desirable disability, 先讲有阅读障碍的人如何在事业上获得巨大成功,比如David Bois, 其关键在于两个:一是格外的努力,二是在另一方面补偿,比如说听的能力。之后一章讲幼时的家庭困境如何转化为成年后吃苦耐劳的能力,这也是中国人熟悉的套路。接下来一章讲黑人民权运动中Wyatt Walker如何利用黑人的弱势来诱使伯明翰警方最终放狗咬人,从而导致公关上失败。最后的第三部分讲强力为什么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其实就是韦伯早就讲过的,还需要legitimacy的问题。第一章讲英国在北爱统治的失败(强权完全失去合法性),之后一章讲加州的three strikes的严刑峻法何以并未有效地降低犯罪(犯罪的非理性),最后一章实在意思不大,没细看。

《David and Goliath》读后感(五):强非强弱非弱

从2000年的畅销书引爆点Tipping Point开始,作者Gladwell总是能从我们日常接触到事实出发,然后从另外一个不平常的角度去发现从而得出一些令人惊讶的结论。在这本最新的David and Goliath的著作中,他从一个广为人知的古老故事年轻大卫战胜巨人歌利亚的故事,来表明书的主旨:the powerful are not powerful as they seem'nor the weak as weak.在作者眼里,大卫从开始就是占有战略优势的,而不仅仅是因为他采用了可以远距攻击的投掷器胜过了歌利亚只能近距攻击的利剑,因为他使用了自己作战的原则而不是歌利亚应该认为的作战原则。

后面就开始持续论证那些我们认为的劣势或者限制其实是可以转换为优势的,比如大班上课的效果可能会比小班一对一的效果要好;选择考取顶级的大学也许不是你最好的选择,对于犯罪的严厉打击相反会增加犯罪,甚至产生其他的社会负面效应,小时候有阅读障碍的孩子长大后也许比那些正常的孩子发展的更好,从来没有打过篮球的孩子不按常理出牌的打球方式也能带他们走上冠军领奖台,不管是二战期间伦敦上空的大轰炸还是曾经美国针对人权运动的强力压制,还是英国对于北爱尔兰天主教徒的镇压,这些都产生了事与愿违结果的事件都向我们揭示了另一个真相。

为了支持这些观点,作者在后面的三大部分九大章节中用了九个真实的故事(还有一些对比故事,其实不止九个)结合相关在教育学,经济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上的一些相关研究来进行佐证。这种从故事对比到研究结果的叙事手法让这本书读起来不是很累,一方面故事引人入胜引起阅读兴趣,另一方面研究结果佐证让你恍然大悟。并且相对来说每个故事都比较独立,这样可以不用保证读书的连续性有空拿起来读两章也没有问题。

小伙伴们,相信自己,您不是弱者,您也很强,我们一起Get Powerful。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