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到美国上大学》经典读后感有感

《到美国上大学》经典读后感有感

《到美国上大学》是一本由姜晓航著作,39.80元出版的2012-5图书,本书定价:253,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到美国上大学》读后感(一):留学伴侣

陈蕾

当下出国留学俨然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很多宝宝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就已经被规划好未来的道路——留学。而美国一直是中国学子的首选留学目的国,不仅教育资源丰富能够提供更多签证便利,就业前景以及回国创业有优势留学前景也被很多留学专家、学生及家长所看好。据调查显示,2009年~2010年中国赴美学生增长近30% ,在美学生人数近 12.8万。从2010年开始,中国取代印度的优势地位,成为在美留学生人数最多的生源国。如此看来,比起其他主流留学国家或地区,美国无疑具有极大的优势。

《到美国上大学》就在这种留学热、留美热的大环境下应运而生。我社在多年前曾经出版过关于韩国留学生李薇的书,因此对于出国留学的选题也不算陌生。因此《到美国上大学》也作为我社2012年度选题列入年度计划里。

作者姜晓航从初一开始就去国外留学,无疑他是幸运的,也是有心的,将自己在美国十多年生活以及上学的经历汇集成册为正在留学(该书在美国曾经出版),或是准备留学的同学献上一道暖心的主食。作者按照时间顺序记叙自己的经历来告诉读者怎么学英语,如何提高口语,更推荐了许多提高口语的材料和很实用的学英语的方法,难能可贵的是很贴心的在最后加入了“学习英语成功经验的汇总”这个章节,提升了中国人学英语的趣味性。同时,其余每一章的内容也很丰富独特,会让你觉得学习英语是件简单的事。一方面,这本书对即将出国的人来说,是一本不错的中国孩子留美生活的指导书,会给留美带来很大的帮助和便利。另一方面,作者一边讲述着自己的在外求学的经历,自学英语遇到的难题,如何提高口语,一边通过中国和外国孩子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上的比较分析,向我们展示了中西的文化教育观念的不同,因此培养人的才也具有差异化。

《到美国上大学》可能不是一本权威的留学指南,但是80后作者的亲生经历更加的靠近生活,接近当下的留学群体。因此该书作为留学伴侣、留美伴侣,国外生活以及学习英语的小贴士绝对是当之无愧的。

《到美国上大学》读后感(二):到美国上大学

因为工作需要,新读了《到美国上大学》一书,心中很不以为然。首先该书的副标题就名不副实,“英语口语学习和美国文化融入手记”,书中绝大部分篇幅都在叙述作者的求学生活,英语口语只占了极小的部分,P6-18自学英语小窍门所提到的经验了无新意,很多方法,如“配合音像材料学习”,随便翻开任何一本口语学习的资料,内容都要比本书全面、实用得多。又如“学习英语的成功经验的汇总”,与其读这个,不如去读《风格的要素》。已经写烂了的题材,偏偏又浅尝辄止地去写,让读者不耐。

本书的结构,是以作者求学成长的经历为主线一章章展开的。但是内容比较芜杂,重点不够突出,读来让人昏昏欲睡。语言表述比较啰嗦,表述不够谨慎,并且有些地方含糊不清,如P168第一段第五行“心里产生的是高贵的冲动”,我很费解冲动何时是“高贵的”,又何时“低贱”?又如P190的小标题“为提高你的社会地位Work_out(健身)”,文字的背后是作者浓厚的功利主义,让我第一时候想到social-climber一词,内心对作者十分抵触。

最让读者难以忍受的是作者不能保持客观的立场,安心做一个叙述者,总是时不时跳出来发表自己对社会的看法,去扮演一个说教者的角色,将他的思想倾向强加给读者。比如P202“冲击ABC在海外代表的中国风”,这部分内容充斥了作者的抱怨和牢骚,见解也比较偏狭,对于这本书完全是可有可无的,是强加给读者的一个包袱。又比如说P199第四段第二行提到的“我们中国男人的性欲有时候是挺萎缩的”,这样的说法简直让人反感了。

如果这是一本关于提高英语口语的书,就应该只讲口语;如果是一本国外求学日记,那应该客观真实,尽量少带个人情绪。作者对自身定位的不准,是这本书的症结所在。相比于书的内容,我只喜欢封面的设计。

《到美国上大学》读后感(三):保持本心

到美国上大学,这是一件多么让人羡慕的事情,上得还不是一般的学校,是IVY. 毕业之后又在位于MIT的世界顶尖生物制药公司上班,后来又供职华尔街投资银行。这些金光闪闪的履历让人赞叹,但这些荣誉背后的辛酸和努力只有自己知道。

《到美国上大学》是姜晓航的奋斗史,记录了他从中国去到美国留学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他在美国看到的美国的教育,政治,文化等,也向大家介绍了如何提高英语的方法,是一本有关留学美国的励志图书。

作者在书中讲述了他辛苦融入美国社会的故事,其中的许多内容让人讶异:原来在美国英语不好是会被嘲笑的;如果不能融入主流人群,是会被边缘化的。这些与我们在国内所听到的有太大的差异。我们总以为,中国学生勤奋,刻苦,聪明,努力应该很受欢迎才是。从这点上就看出了中国和美国在教育评价体系上的差别。我们更注重学习成绩,而美国更注重学生在各方面尤其是体育和文艺方面的表现。

看过这本书后,我的最大感受是中国人在外国留学最重要的是要保持本心。保持正确的心态,保持自己的价值取向,不要被“香蕉化”。美国人认为他们自己是优于中国人的,我们不能同意。但如果一面批判这种思潮、倾向,一面却又努力奋斗,想要跻身与美国上流社会,这种心态,不要说别人瞧不起自己,本身都透出一种自己看轻自己的想法。大陆生不会比ABC差,但不要一面讽刺批评ABC, 但内心却又偷偷羡慕。想要被别人承认,尊重,首先就应该尊重自己。真正的自信不在于作为一个中国人你的英语说的有多流利多么native,而在于能保持自己是一个中国人的身份在外求学。这才是骄傲的资本,而不是炫耀自己是经过如何艰苦的奋斗才融入美国社会,获得了如何巨大的成就,并且在此过程中成为一个“香蕉人”。

中国与美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是巨大的,基本可以说是有鸿沟的。面对强烈的文化冲击,我们应该保持住自己的本心。一面要正视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并且努力赶超。一面也不可以崇洋媚外,不能认为只要是外国的就是好的,并且把本国的贬的一文不值。事物的发展都是有其特殊的历史原因的,如果只看到了现象,就照猫画虎,有样学样,那结果可能就是洋不洋中不中了。要做芒果,保持住自己的本心,树立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到美国上大学》读后感(四):布朗中国留学生手记

从改革开放之初到现在,出国留学的潮水已澎湃了20余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的社会面貌、生活和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梦想着走出国门,到发达国家去开阔眼界、更新理念、增长知识。由于美国文化在中国深远的影响力,使其成为了国内许多学生放洋取经的国家。但是语言交流障碍、地域文化差异和生活各个方面的不同使出国留学变成了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于是许多诸如:《留学美国升学指南》、《留美之路》等书籍充斥市面。但是,对于有出国计划和即将出国的人们,想学习英语口语和了解美国文化特色,好好研读《到美国上大学》这本书绝对是不二的选择。

《到美国上大学》这是一位留学美国的中国学生的英语口语学习和美国文化融入手记,作者----姜晓航,原是福州一中学生,后随家人前往美国康州麦迪逊市高中留学,大学本科被常春藤盟校----布朗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录取,并在布朗大学获得荣誉学士学位。在书中作者以第一人称详细地介绍了自己到美国留学后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等方面的经历和体会,并穿插了大量语言交流方面的实例,这对于学习地道的英语口语很有帮助。书中对美国高中、大学的环境和个人的学习生活记录得很详细,其中还罗列了许多到美国上大学所必须知道的生活常识,事无巨细地讲述了自己在美国生活求学的方方面面。作者以自身经历写出了对中外文化差异最真实的体会,详尽而独到。对于那些憧憬到美国上大学深造的高中生及其家长,无疑是雪中送炭,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17岁到美国读高中,跟所有出国求学的人一样,语言上的笨拙是“融入”主流社会的第一个障碍,如何解决跨过美式英语学习“第一门”的难题,他独创了一种“非常规组合学习法”,即除了学习常规教材外,还以“看电视”、“打电话”、“读广告”、“勤对话”、“练PPT演讲”、“意念训练”、“即时记忆及输出”等形式,“全天候练习英语”。加之有在耶鲁读书的堂姐姜姗姗的指导,使作者在很短的时间内英语水平得到快速的提高,并且很快融入了异国文化。

这部二十五万字的著作完整的记录了作者在美国高中和“常春藤盟校”布朗大学学习和生活的经历,反映了一个新一代中国留学生留学美国、发奋学习、自强不息的时代精神。也传授了许多作者的亲历经和自己潜心研究总结出的一套独特的切合美国环境的英语听、说、写的系统学习方法。

认真研读这本书之后,你会发现留学美国其实是一件蛮寻常的事,只要摘掉英语的神话光环,带着生活的心态去学英语,少一份“融入”的挫折感,以一种平和开放的心态与外国人交往。本书定能在一定程度上圆你长时间以来的留学梦。

《到美国上大学》读后感(五):不能在“软实力”上输人

不知道具体从什么时候起,留学潮已悄悄在中国兴起,千万学子们纷纷带上行囊奔向海外,汲取新思想,从而提高自身的价值,对于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镀金”。《到美国上大学》就是为读者介绍留学相关的图书,书中重点讲述了英语口语的重要以及如何养成良好的口语习惯,还包括了美国文化以及美国高中生活的简介,这些内容将给予对于即将留学以及正在留学的学子们一些启发。

背井离乡,来到一个全新的,未知的国度,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基础语言的障碍,更多的是文化的激烈碰撞。作者最初就是处于这种艰难的困境之中,但是很显然,作者在努力改变着自身,慢慢磨合口语,适应着异国的文化。从最开始在公立高中被人排斥,到后来转去私立高中被冷漠,再到最终考上了常青藤大学,这一切的根源就是口语。试想,如果连基础的语言交流都不能保证,又怎么样才能在别国大放异彩,显示出你的价值呢?作者在书中有这么一句话,很值得人深思:在机遇面前,重在表现自己的艺术,不要再“软实力”上输给别人。这“软实力”指的就是英语口语。

在《现代汉语》(冯志纯主编)中,对语言有这样地介绍: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语言的交际功用。作者也在书中列举了大量例子,来说明口语的交际重要性。书中语言是中英文混写的,对想要通过此书了解美国,学习英语的读者们提供了方便:在了解语境的前提下,记忆单词的意思,以及用法。

同时这本书也能令读者思考很多。为什么美国教育吸引着中国学子,令中国学子们一批又一批赶赴美国“镀金”?为什么美国的历史仅有几百年,却能发展成强国,其中与不同的文化教育有着什么样关系?还有就是作者在书中提到的“ABC”现象。ABC是American Born Chinese的缩写,这些华人基本已经被西化,完全忘记了自己是何人,来自何方,沾沾自喜以为自己外国人,对自己的祖国指手画脚,一幅“恨铁不成钢”的摸样,但实际言语行为充满了浓浓的鄙视。甚至回国后,靠着祖国的市场赚钱,仍然一幅丑恶嘴脸。这一切都令人疑惑:为什么“镀金”镀得连自己爹妈姓甚名谁都不知道了?我很欣赏作者自身的态度,谦和,不卑不亢,这样的人才能成为一个受人尊重的人。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