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晚学盲言(上下册)读后感精选

晚学盲言(上下册)读后感精选

《晚学盲言(上下册)》是一本由钱穆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1496图书,本书定价:208.00元,页数:2011-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晚学盲言(上下册)》读后感(一):读后感

读过后发现作者名声与作品极不相符,其学识真不敢恭维。学问的大忌是脱离事实,陷入如痴人说梦般的臆想,就因为死的晚岁数大就成为大师吗?若如此何不捉只乌龟而膜拜呢?为文化堕落到如此地步伤感。不懂宗教就闭口不谈,何必胡言乱语呢?号称懂历史,却拿不出历史依据来证明所说是史实!不懂政治谈政治,不懂经济言经济。本书唯一能证实的就是作者本身的实际水准不过如此罢了。

《晚学盲言(上下册)》读后感(二):中西文化比較

近百年來,國人唯據西方標準衡量中國,鑒於此況,錢先生本著“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尊德性而道問學”的抱負,探索中國文化、意識形態的根源及其表現方式,以表明中國文化的優越性及可行性。對於中國文化的自信觀念,錢先生曾在其他專著中亦有所闡釋,而在《晚學盲言》一書中,對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性與優劣性進行了集中評述,以證明中國文化存在的合理性與必要性。 錢穆先生晚年患眼疾以致盲,口述而成《晚學盲言》,此書分上、中、下三部分,從宇宙天地自然、政治社會人文和德性行為修養等領域比較中西文化異同,在錢先生看來,中西文化的差異主要體現在人與周圍關係的認知與相處方式,中國文化是內傾型,比較重視人與自然的和合,注重精神的寧靜淡泊與道德的升華,而西方文化是外傾型,強調征服自然、重視物質,導致人與自然與社會與自我的分離。 在《晚學盲言》中,錢先生本著理性的態度,首先溯源中國文化的原本面貌,繼而比較中西文化的根本差異,最後前瞻中國文化的未來命運,而這一切討論所圍繞的核心觀念——是對中國文化基本精神特質“和合”觀念的確認。“和合”指允執其中,和而不同,包含人心、人生與人格的融通,人類文化的融合為一,不同種族的互敬並存,以及人文與自然的融匯調和。“和合”觀念是錢先生的畢生追求,他把“天人合一”當作中國傳統文化甚至全人類文化的最終歸宿,其臨終前的遺稿《中國文化對人類未來可有的貢獻》中把這一感悟視之為一生最重要的“發現”。 錢先生在比觀中西文化的過程中,採用的是“以中釋西”和“以中釋中”二者結合的方法,從“返本”與“差別”中展望“創新”,在“創新”中實現“返本”與“互通”,說明了繼承與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的迫切性。從錢先生的言語中,可以想見中國文化將再次享譽全世界。 白璧微瑕處:錢先生於書中對中國文化一味褒揚,深贊中庸文化,而對西方文化一味抹殺,有失偏頗。

《晚学盲言(上下册)》读后感(三):读钱穆《晚学盲言》

将近一个月,方读毕。如让我评论此书,我觉得“致广大,而尽精微。”七个字已足尽矣。本书先道天地,再言群言己,此三部分构成了本书的主要内容。而为己、处群与天地之道一以贯之,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皆本于此道。通天人,合内外。古往今来,立此道者无不被誉为大圣大贤,孔子以前有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至孟子起,尊孔子为至圣至贤,曰:“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称伊尹为“圣之任”,伯夷为“圣之清”,柳下惠为“圣之和”,而孔子则为“圣之时”。“圣之时”也,能随时随地,随人随事而变,时当任而任,时当和而和,时当清而清,集此三圣而兼之,乃为集大成。故当学孔子。

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立于人群当中,自当有其一番为人处事之道。《大学》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故孔子所传之道当从修身始,推己及人,在及天地。因而贵在修身,即为修心、修己之道。周濂溪教二程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所乐本原于性,发见于心。

为己之道,则当从五伦始。自父母而有子女,父慈子孝,忠于己即以忠于人。为人子,就要孝敬父母,尽心尽力,不违孝道。对内为孝悌忠信,对外则表现为礼义廉耻。道是此生命之大全体,德是此道之得而存于己,仁是此道之通而达于人。孔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此为立己之道的四纲领。学应本其自身忠信以为学,亦即学其自心之忠信,以心学心。据德依仁为道德人生,艺是此心兼及物,把此诸物会通和合纳入人群之大生命中,与之俱化,始为艺。为己之学,贵在为己不为人,人之生,乃求做一人,非求为人用。因为贵在立一独立人格。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人道之大,乃在群性中培养其个性。赤子之心,无不知有父母兄弟,而知有己者无矣。孔子“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即立其一己。《大学》言修身亦重在修其一己。但非外于人群中立一己,仁义礼智皆在群中,而皆立于己,成于己。己不与群对立,而己立则为群之中心。己立为群之中心者,在其德。孔子少言性,重言德,“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是其性。“不如丘之好学”,则德不如。德是天赋之性,有待于学以成。

故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此学在信而好古,即学周公;立则是立己;不惑即信其己之学。此为学问立己阶段,随时变日化,“五十而知天命”知己之学,乃受命于天,乃知此大生命。至“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即天所命在外,心所欲在内,从心所欲不逾矩,则通天人、合内外之至,达到生命的最高境界。

儒家重存,重藏。故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用之则行,舍之即藏。学而时习,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苦于许多感受还不能写出来,不过,这条路,愈来愈迷人了。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心向往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