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岭南本草新录》读后感精选

《岭南本草新录》读后感精选

《岭南本草新录》是一本由刘克襄著作,海豚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5.80元,页数:11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岭南本草新录》读后感(一):天然蔬果的旧年风味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大抵各地的草木蔬果也见证着人们的周遭环境和民俗特色。 台湾学者刘克襄先生,从事自然观察和历史旅行十余年,他深入山野河流、乡间林下,奔走自然的历程中“发现蔬果背后也有很好玩的故事,渐渐的,我喜欢上了所有与自然有关的东西。”这一次,他把采摘遇到的山乡野菜、天然蔬果进行了细致清晰的梳理,对于大自然的追慕,对天然环境里的细节场景描述,还原了人们采食野菜的另一种古典情怀。

岭南雨水丰沛,植物丰饶,刘克襄先生所涉列的香港和台湾两个区域,作为岭南生活的一部分,给我带来熟悉的认同感。南粤生活多年,这块土地生活的人们更愿意将大地生长的草木天然带入生活,药食同源,了解食物的温性与凉性,随季节气候变化来食用。而书中对于少数民族的民俗民情有着一部分细节的记录,也扩展了我在此项的空白。

“我们如此渴望着山,山不来,我们就向它走去。”周末在贤山脚下的一处广告牌前看到这句话,心里动了一动。在食物的品质和生态环境越来越困扰的当下,走出去,走到山野中去,看看山花草木,摘一把野菜尝尝清苦的味道,与其说是一种生活体验,更是难得的心理慰藉。其中的妙处是,摘一把野蔬归来,灰灰菜、蒲公英、八月豆、木棉花、黄鹌菜,这些天然的花草野菜,其生态与营养自不必说,而可怀想的乡野环境,其时其地的寻找、遇见、心情、天气、场景都有着活泼泼的存在感,这才是身心所需有的。

读书领域内,对于自然文学的涉猎较晚,遇见海豚书馆的《岭南本草新录》就像一个引子,日后我读了诸多自然文学的作品,如小鹿饮水,清凉自知。

有一阵时日把这本小书装在手包里,小小的一册,薄薄的,仿若旧式的硬壳笔记本,随兴翻起,读那么两三篇,文风平淡,如水般淡白无华,却有着绵长的韵味。就要如此吧,面对着成长于天然的植物蔬果,真的不必过多骄饰和虚浮,清淡自如的心态,就会生出最亲切传神的读物。

注:《岭南本草新录》,刘克襄著,海豚出版社出版。

《岭南本草新录》读后感(二):味觉的乡愁

台湾自然作家刘克襄,网络上是如何介绍他:出生于1957年1月8日,台湾台中县人,本名刘自愧,台湾作家、自然观察解说员。刘克襄从事自然观察、历史旅行与旧路探勘十余年。至今出版诗、散文、长篇小说、绘本和摄影作品二十余部。其作品包括《野狗之丘》、《风鸟皮诺查》、《台湾鸟类研究开拓史》、《永远的信天翁》、《11元的铁道旅行》等。刘克襄从事自然观察、历史旅行与旧路探勘十余年。至今出版诗、散文、长篇小说、绘本和摄影作品二十余部。2007年3月—6月于清云科技大学担任驻校作家。现任(2007年九月)中国时报人间副刊中心副主任。

许多年前我读过他的《风鸟皮诺查》,是我最早的一批自然文学的读物,此后一直对这个作家抱有好感,中国作家太不像话,诺大一个中国竟然没有一个专门从事自然文学创作的作家,偶有涉及自然题材的,不是抒情就是抄书,偏离了自然文学那通过观察记录而提炼的途径。刘克襄是个认真的自然文学作家,所写自然对象都源自自己的观察、探究与经验,包括《岭南本草新录》这一小书。

此书是千字文,每篇一二千字,讲的是岭南和台湾的野菜、草药,一共讲了三十种:八月豆、小米菜、山莴苣、山苏、木棉花、仙草、朴子树、车前草、狗肝菜、长梗盘花麻、咬人猫、苎麻、臭草、茵陈蒿、马齿苋、蛇瓜、野生木耳、野苋、野慈菇、野葛菜、柴背草、赵南香菜、量天尺、过猫、黄鹌菜、蒲公英、树薯、滨萝卜、鸡屎藤、鹅儿肠。我也写过类似的植物专栏,后来出版为一本小书《草木江湖》,我的写法是自己的生活经验加资料,时而搞怪时而抒情。刘克襄的这本却比我的要有价值,笔法平实,慢慢道来,就如同听一个台湾中年男人在缓慢地用不太熟悉的国语讲一些事。除了自己的经验之外,作者还特意去寻找、观察、探究自己所写的对象。最后,还要自己亲自动手加工所采的野菜,品尝并评论一番。活脱脱一个野菜痴,他在《黄鹌菜》一文中这样写:“驻足在墙壁前,在这个叫田寮的小山谷盘桓,花了些时间摘食,放弃了继续行山,拜访友人的计划。”何故?因为野菜要趁鲜而食。其人其痴如此!

人与野菜之间,不只是食者与食物的关系,两者之间应该是一种乡愁般的牵挂,但现代人已没有故乡,何来乡愁,没有乡愁,何来对野菜的记忆?从此,“我们就这样,各自奔天涯”——塑料大篷成了疏菜们的工厂,单一的市场标准塑造了我们单一的味觉,再没有野性的、苦涩的的味道乡愁……

《岭南本草新录》读后感(三):悠游野菜

总爱买一些与花花草草有关的书,有时候随性、随手地拿过来读读。没有任何目的,只是觉得好看、惬意。属于读着不掉头发的那种书。

海豚出版社出的一些小书,我觉得挺有趣、挺有闲,让人读着不掉头发。于是乎,就收了几本。《岭南本草新录》是其中一本,作者刘克襄,台湾人。

最近又闲翻了一遍《岭南本草新录》,很薄的小书,也就117页。书中记载了30种野菜,而我认识的最多不超过5种。即使可以在网上对照各种植物的图文资料,但是,仍然比不上实际地、切身地感知。

阅读过程中,每当碰到认识的或听过的植物时,总有种“遇故知”的感觉。

作者讲小米菜时,经考证后认为它属藜科植物,与西北的灰灰菜是近亲。 “五月时,我在敦煌附近吃到了清爽、脆嫩的灰灰菜后,念兹在兹”。

灰灰菜,终于碰到一个有深刻感知的植物。小时候跟大人去田里,灰灰菜是被必除的野草。它的生命力强大,经常让除草的人烦恼。有机会,我一定得尝尝灰灰菜 。一次暑假回家,我妈在田里除草,我认真地挑出里面比较嫩的灰灰菜,她不屑的说道:“这是我们以前就吃过的野菜……”。多可悲,我此时才实践,而且还是通过书籍的介绍,好呆的感觉。将洗干净的灰灰菜用开水罩过,然后,加入调料凉调,就可以食用了。让我惊艳的是,经开水罩过之后,灰灰菜原本偏暗紫绿的颜色变成了翠绿色,十分好看,而且吃起来口感也极好。

从我有记忆时,爷爷就在弄中药,给人开方子、抓药。每次进他的药房,喜欢闻浓浓的中草药味。因此,很多的中药名,我从小就听过。长大之后,每次听到各种中药的名字,都倍感亲切和熟悉。“车前子”模糊地认识这种草,但缺少十足的感知。

蒲公英,就不多说了,我最有情的花。

读《岭南本草新录》时,或读其它类似的一些书时,会隐隐地觉到作者好“做”啊。但是,生活有时候正是因为“做”,才不乏味的,不然只剩赤裸裸的现实,那也太恐怖了。

记得有一次,与两个朋友一起逛上海植物园,其中一个能边走边给我们讲解植物园中的大多数植物,顿觉植物园除了好看之外多了更多的意趣。也许是经常处于“人味”过重的环境,走在路上时,会无意识地喜欢看周遭的花草树木,可惜,我能认识的很少。

看花看草,不囿世事 。努力做个忙着的闲人,让心与自然靠近,作者说:“我所书写的虽是植物,草本之细微,但本质上,还是生活,是旅行。私下总想,透过当代生态环境意识的视野,透过旧时野菜的体验,真能赏玩出另一种自然的乐趣”。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