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关于蔺相如评价的作文800字

关于蔺相如评价的作文800字

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以下是关于关于蔺相如评价的作文800字,欢迎阅读与收藏。

关于蔺相如评价的作文800字篇一

原文阅读: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目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譬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据,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王日,舍相如广成传舍。

关于蔺相如评价的作文800字篇二

宽容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美德。宽容不是胆小无能,而是一种海纳百川的大度。做人要宽容,更要学会宽容。

在书本中有许许多多的故事,如詹天佑修筑第一条中国主权的铁路、忠于职守的船长、谭千秋为了救自己的学生而牺牲……

历史上有个叫蔺相如的臣相,由于护驾有功,所以官职一路上升,引起了大将廉颇的忌妒与不满,便处处与蔺相如作对。但是蔺相如面对廉颇的无理取闹,只是笑而避之,从而有了“负荆请罪”这个故事。廉颇对于蔺相如如此宽宏大量,深感惭愧,从此两人便联手,一起为赵国奉命效劳。所以说,学会宽容,于人于已都有益处。

因为蔺相如在渑池会上里了功劳,而任命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就很不高兴,经常在别人的面前羞辱他,但蔺相如听到了不肯和他见面,不肯和廉颇争位次的高下,每次出门,只要远远地看见廉颇,就转车子避开他,他的门客见他怕廉颇,要离开他,蔺相如坚绝反对他们离开,并说明了他避开廉颇是因为如果廉颇和蔺相如现在两虎相斗,必然都不能活下来,那样的话,秦国就会侵犯赵国,但秦国现在不侵犯是因为赵国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门客听了便留了下来了。

廉颇听到了这话,便裸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那里道罪,蔺相如原谅了他,两人成了生死之交,从那天起,他们一文一武为国效力,使秦国不敢再犯赵国。

从这个故事中,我体会到了宽容是人生一大美德,也体会到了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错误地面对错误。我们要勇敢地面对错误,并改掉错误才是最好的。

关于蔺相如评价的作文800字篇三

说起蔺相如这个人物,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他是赵国最有名的丞相。让我们对于这个历史人物能够记忆犹新,我想更多的应该得益于《将相和》这个故事。《将相和》记录的是蔺相如和廉颇两个人的故事,其中《完璧归赵》这个小故事,更是让我们口耳相传。但是很多朋友都在赞美蔺相如的大智慧,而我却感觉蔺相如这个人其实并没有那么聪明,他甚至可以说是一个非常莽撞的人。

读过《将相和》这个故事的人都会知道:蔺相如到了秦国以后,当他知道了秦王的骗局,为了能够得到和氏璧,却想了一个办法,他用“把和氏璧”撞碎这件事情来威胁秦王。不知道这应该算是大聪明,还是小伎俩呢?我认为问题就应该出在这里了。

不知道蔺相如有没有考虑清楚,还只是脑门一热,就想这么做了。不知道蔺相如当时有多大的把握,就准备拿着自己的脑袋去撞和氏璧。如果秦王装没有听清楚,而蔺相如就拿着和氏璧撞了上去,结果是撞坏了脑袋,撞碎了和氏璧。最后是赔了夫人又折兵,真得是有些得不偿失。

仔细读读故事,我们会发现书里面也不是写得很清楚,只是写了“蔺相如说完就拿起和氏璧往柱子上撞”,没有说蔺相如的脑袋撞没有撞上去。万一这和氏璧刚刚撞碎了,就被秦王拦下来了。你说蔺相如这个脑袋是往柱子上送还是不送呢?这种情景真是要多尴尬有多尴尬。这个故事的结局,就会改写了。

秦国的人就会说;“蔺相如把和氏璧撞碎了。”而赵国的人也会说:“蔺相如竟然撞碎了国宝。”这种时候,蔺相如是秦国待不下去,赵国回不了,真得成了流浪的人。

我想,如果让我穿越历史,成为蔺相如这个人物。我绝对不会一开始,就要带着脑袋去撞和氏璧,我要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把秦王说晕了,让他能够同意我把和氏璧带到赵国。实在不行的话,那就两个国家共同拥有吧!

至于去撞和氏璧这件事情,我一定要找准时机,确保万无一失,才能出此下策。毕竟这个办法的危险性太大了,弄不好这个好办法就变成了馊主意。想想蔺相如这个人物,能够“完璧归赵”想必也是福大命大,或者就是走了狗屎运。才能让他今天还能成为一个伟大的人物。

可以说是流传千古。

这些都是我灵光一闪的想法,也许有很多不妥之处。但是蔺相如这个人真得是非常勇猛,但是也非常莽撞。这种性格特点在当代这个社会,是很容易吃亏的。虽然讲义气的人,会拥有很多朋友,但是如果勇猛过了头,那么就成为一介莽夫了。

一介莽夫如果稍微有点智慧,可以成为一代英雄。如果只是热血涌上了脑袋,那么就会铸成大错,不可挽回的大错,就有可能沦为阶下囚。

关于蔺相如评价的作文800字篇四

大家都听说过《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机智了吧!在公元前283年有一个名叫蔺相如的人,与大将军廉颇一同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从前,有一块壁,叫做和氏璧,是一个无价之宝。秦王知道赵国很弱小,便想把和氏璧占为己有。赵王知道后,很着急,在大臣们的举荐下,让蔺相如带着和氏璧进宫见秦王。蔺相如一看便知是秦王的诡计,故意拖延时间,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蔺相如立了大功,赵王封他做大夫。

蔺相如知道秦王很想不劳而获,不肯交出十五座城,便把壁高高举起,往柱子上撞,不得不让秦王胆战心惊。而蔺相如不怕失去自己保贵的生命。俗话说的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啊!可见蔺相如的勇敢真值得我们敬佩啊!

蔺相如不但勇敢,而且十分有计谋。在秦宫里。蔺相如知道秦王不会交予赵国十五座城门,便约定几天后,举行一个隆重的典礼拖延时间,有更多的时间将和氏璧送回赵国。到了举行典礼的那一天,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和氏璧已经被我送回赵国去了!”秦王没有办法,他生怕失信于天下,只好客客气气地把和氏璧送回赵国去。

蔺相如为了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记个人侮辱,顾全大局,一次一次地避让在自己职位之下的廉颇。当他得知秦王没有诚意以城换璧时,他为了能有时间把宝玉送回赵国去,略施小计,以要举行典礼为借口,派人乔装把宝玉送回了赵国,让当今权势最大的秦王也无可奈何。在没有硝烟的战场--渑池之会上,他竟然理直气壮地说:“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要是没有不畏强暴的精神,哪能说出这样的话呀!蔺相如以命相搏,誓死维护赵国的尊严,真的是难能可贵。当武将廉颇对蔺相如的认识太片面,想给他难堪时,他以国家利益为重,识大体,顾大局,一次一次地避让廉颇,这一点更是难能可贵。

作者司马迁用巧妙的文笔,把蔺相如描写的栩栩如生。在文学的天空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关于蔺相如评价的作文800字篇五

“沙二画了一幅自画像,但总担心自己画的不像,便问甲、乙、丙,结果他们三个分别回答方巾、衣服、胡子画得最像,他这才得意的向他妻子说:“大家都说很像!”,但他妻子笑他:“自己画自己,像不像还要别人评判吗?”。

我们有时就像这沙二,总是做什么都要问问别人怎么看,总是想着别人对自己有什么评价。有时候评价好,自然是放心,有时候评价不好,心里便觉得疙瘩,至于自己对自己评价如何,那倒没怎么想过。总之,自己怎样评价自己那是次要,别人的评价才是主要。

但我们都知道,要客观地评价一个人,自然要全面的了解一个人,且越全面越好,试问这世界上谁最了解你自己,答案当然就是你自己。别人对你再怎么了解,那也只是通过你的表面和所作所为知道的,至于你的内心深处,除了你知道,还有谁呢?所以,你是对你自己最有评价权的人之一,别人的评价对你有影响,但不会决定你的一切。

沙二这会儿也觉得自己画得挺像,倘若他自己觉得画得不像,假如事实上他画得真不像,那甲、乙、丙要么是阿谀奉承,要么是纯粹逗沙二开心,那他们的评价又有何用。在历史和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情也不在少数。古代大臣为讨君王开心,百般歌颂君王,试问他们这样的评价有用吗,如果君王沉溺于这种好不客观的评价,而不冷静自省,那就变成了昏庸之君。所以,有时别人对你的评价可能出于嫉妒,可能出于讨好……你若只在意这些不客观的评价,而忽视了你自己的评价,这对你有什么帮助呢?

当然,话说到这,我们也决不能就认为别人的评价是没有用的,从而只顾自己的评价,这显然是错误的。就算自己对自己的评价足够客观,但仍不能完全摆脱掉主观因素的影响,况且有些方面我们会忽视,此时别人客观的评价对我们就有不小的启示作用。如果我们一味的坚持自己的对自己的评价,到头来很可能就会有自欺欺人的情况,就像安徒生笔下的皇帝,只认自己穿了衣服,纵然有小孩一语道破,但仍光着身子大摇大摆地走着,让全城人笑话。

总之,别人的评价固然重要,但自我评价更重要,如果自己对自己都评价不了,那别人的评价又有何用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