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关于赞美范仲淹的作文(精选10篇)

关于赞美范仲淹的作文(精选10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作文的形式很常见,但是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关于赞美范仲淹的作文(精选10篇),欢迎大家分享。

第一篇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出生于贫苦人家,两岁丧父,母亲由于无法维持生活,不得不带着他改嫁别处。

范仲淹童年读书,就非常专心。十多岁时,他住在长山醴泉寺的僧房里,昼夜苦读。每天煮一锅稀粥,等它凝成冻子以后,用刀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作主食。副食呢,更简单!切几根咸菜就行了。后世传为佳话的“断齑划粥”的故事,就是从这里来的。

在范仲淹的同学中,有个南部留守的儿子,看见范仲淹每天只吃点稀粥,却不以为苦,只顾埋头学习,觉得很稀奇,回去讲给他父亲听。他父亲说:“这是个有出息的孩子。你把公厨里的食物拿一些送给他吃吧!”南部留守是声势显赫的大官,一般人得到他的馈赠,会视作莫大的光荣。范仲淹却不是这样。

当南都留守的儿子奉了父命送来东西的时候,他再三推辞,争执了半天,才勉强收下。可是,过了几天,留守的儿子发现他送的食物并没有被吃掉,已经放坏了。他自然很不高兴,问范仲淹道:“家父听说你生活清苦,特地让我送了些饭菜,而你却不肯下筷,奠非认为这样做,就污了你品行吗?”

范仲淹解释说:“我并非不感激令尊的厚意,只是多年吃粥,已成习惯,如今骤然享受佳肴美馔,恐怕将来吃不得苦了。”

由于范仲淹出身贫寒,艰苦备尝,因而对民间疾苦深为同情。他做官以后,提出了许多对劳动人民有利的改革弊政的主张。

断齑划粥--范仲淹所属栏目:名人故事

第二篇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北宋初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太宗祥符进士,由晏殊荐为秘阁校理。后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他主张推行新政,改革吏治,提倡农桑,减轻劳役,加强军备,因保守派反对而失败。工于诗词散文,有《范文正公集》。

范仲淹本来生活在一个官宦之家。五代时期,他的爷爷范赞时任吴越国秘书监。父亲范墉任武宁军(徐州)节度掌书记。范仲淹就是范墉在徐州所生的第三个儿子。可悲的是当范仲淹刚两岁时父亲便去世了。随着家境的衰落,他的母亲谢氏不得不带着他改嫁给淄州长山县(今山东邹平县东)朱氏,更姓朱,名说,中进士后恢复本姓。范仲淹小时候很有志气。他曾在长白山(今山东邹平县南)醴泉寺读书,因家庭贫苦,每天只能煮一盆薄粥,划作四块。早晚各两块,切一点荠菜,加一点盐来吃,这样苦学了三年。后来,他知道了自己的家世,十分难过,哭着辞别了母亲,到南都(今属商邱)学舍读书。他这时学习更加刻苦,夜以继日,有时通宵达旦,五年没有脱衣服睡过觉。由于范仲淹勤奋学习,终于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范仲淹从小就怀有远大的抱负。当他还是个秀才时,就“以天下国家为己任”,后来他当了谏官,大胆揭发吕夷简滥用职权,任用私人,受到贬谪处分。后来他在与西夏的战争中立了大功,又回朝任副宰相,积极推行新政,因触犯一部分权贵利益而遭到排挤,回到陕西防守边境,新政也就废止了。

第二年,他在岳州做官的老朋友滕子京修建当地的名胜岳阳楼,请范仲淹写篇纪念文章。范仲淹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他在这篇文章里提出,一个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应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千多年来,这句话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为国为民,奋斗不息的警句。范仲淹一生艰苦朴素,经常把自己的薪俸分给乡亲,深得人民拥戴。他“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人民“哭之如父。”

第三篇

范仲淹小时候父亲就过世了,家境非常贫穷。每天吃一小块粥,勤奋刻苦读书,以天下为己任。他时常以“读书人应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勉励自己。

有一天,他问一位算命先生:“我将来可以当宰相吗?”

算命先生回答:“不行!”

范仲淹再问:“我能不能成为名医?”

算命先生惊讶地说:“你刚才理想那么高,为什么一下子降低这么多呢?”

范仲淹回答:“只有宰相和名医可以救人!”

算命先生称赞他说:“你有这种仁心,真是当宰相的人才!”

后来,范仲淹考上进士,做了“秘阁校理”。他博通六经,许多学者都来请教他,他为他们讲解不倦。

他拿出自己的薪俸来请四方游士吃饭。儿子们有时没新衣服,便穿着游士的衣裳外出,范仲淹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好。

在范担任“右司谏”一职时,遇到了旱灾和蝗虫害,他便奏请皇上,请求派遣特使去灾区调查、救济。他禀告皇上说:“假如宫中半日没有食物,会怎么样呢?”

宋仁宗产生恻隐之心,便命令范仲淹去安抚江淮的灾民。范每到一个地方,便调出仓库的粮食救济灾民。

他奏请皇上,除去了政治上的十几种弊端。后来他又做了“参知政事”(为宰相副职,简称“参政”)。敌军侵犯边陲,他又请求亲赴边疆。

他生性好施,从西陲挂帅到参大政后,他在故乡买下千亩良田,并定性为“义田”,以帮助族人,达到每人每天有饭吃,每岁有新衣,婚娶凶丧有补助。

当他得到一处住所——钱氏南园时,想要搬去居住。风水先生告诉他:“住在那里,子孙会出公侯、卿相!”

范仲淹回答:“只有我们一家人独享富贵,不如附近的人都能在那里受教育。这样,得到富贵的人岂不是更多吗?”

于是,他就把那处住所捐献出来,兴建学校了。

第四篇

作文素材名人事例及感悟:范仲淹

【事例】

宋代范仲淹有志于天下,他两岁便失去父亲,母亲贫困无依,就改嫁到长山一位姓朱的人家。范仲淹稍微懂事之后,知道了自己的家世,泣别了慈母,到南都学舍不分昼夜地苦读,5年中间竟没有解开衣服好好地睡过觉。有时困倦已极,便用冷水冲洗一下头脸。他连稠粥都不够吃,所以常常忍饥挨饿熬到下午才吃饭。就这样,他勤奋地学习,《诗》《书》《礼》《易》《春秋》这五经之旨,便都领会并精通了,从而慷慨激昂地表达了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志向,不仅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而且成为宋代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感悟】

志向,是人生的导航,是事业的基石,是前进路上的指南针。一个没有志向的人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只会在空中东摇西摆,找不到自己的方向。有了志向而不去努力也是不行的。一个人想要成功,关键是确立了志向以后,要像范仲淹一样坚持不懈,勤奋不已。无数事实还表明:一个人确立的志向越高,那么他的才能就发展得越快。

第五篇

尊敬的范仲淹老先生:

您好!

在您那个基本国策就是“重文轻武”的朝代里,您应该很开心,很快乐,很是如鱼得水吧!

在您的朝代中,您可是个屈指可数的大人物啊!您的经历不同寻常。您的“划粥割齑”真是个勤学苦读的好事例。同时它也一直激励着我。日做粥一器,分为四块,早暮取二块,断齑数茎,入少盐以啖之。您这努力拼搏的精神很难没有作为吧?我想一定是的!

说起您的作品真是让我们惊之叹之,更是引领我的一盏明灯!它们指引着我前方的路途。前段时间,我很是迷茫——到底是我不够努力,还是说我不够认真,又或是我学艺不精呢?当我再看到您的作品,您的经历,您的精神,我恍然大悟了。原来是我不够坚持,不够勤奋啊。当我觉得自己已经付出十分的努力时,可是别人已经付出了十二分的努力,所以我一定不能松懈,我要坚持。

先生,您的作品和您的精神不仅带给我力量,也给大家带来了不少的启示!我非常非常的佩服您!老先生,谢谢您给我们带来赏心悦目的作品的同时,也充实激励着我们的精神世界!

谢谢您!

第六篇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翻译译文或注释: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 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 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 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第七篇

今天,我看了一本《范仲淹的故事》。

书里讲的是:范仲淹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幼年时,家境贫冷,两岁时父亲不幸往世了。范仲淹从小就很有志气,读书非常勤奋。由于日子过得很艰辛,他只好白天替富人干活,晚上点着油灯读书。为了节省粮食和柴火,他天天只能烧一锅粥,等粥凉了以后,用力划成四块,天天早、晚各吃两块粥。

后来,为了开阔眼界,范仲淹决心到外面游历求学。一路上,他看到了名山大川,也看到了穷苦百姓艰难困苦的生活。后来,他进了南都学舍,继续食粥苦读。一个同学看到他清苦的生活,回家告诉了做官的父亲,这位爱才的官员叫儿子送给范仲淹很多好吃的,可范仲淹谢尽了他的好意。

一天,宋真宗途经南都,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往看天子,只有范仲淹一个人闭门读书,不闻不问。一位同学特地跑过来叫他往看,可他却说:“现在我的头等大事是读书。见天子的机会多着呢,以后再见也不迟啊!可是书没读,时间浪费了,多可惜呀!”功夫不负有心人,26岁时,范仲淹考中了进士,成为了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范仲淹是个有志气的孩子,固然生活艰苦,却不能磨灭他的斗志。一心读书,努力学习,终于功成名就。范仲淹这种艰苦奋斗,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断地努力读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今天,我们生活富足,条件优越,坐在明亮的教室里,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

第八篇

宋代范仲淹,年幼时家境贫寒,无法上学,但他读书心切,冲破重重困难,到吴县城郊长白山的一个僧人的门舍中读书。

因米贵,他吃不上饭,每天晚上,用一小筒白米煮一溺稀粥,放到第二天,稀粥凝结成块,他就用一条竹片将块状的粥划成两半,早上吃一半,晚上吃一半,没有菜,就在山上挖野菜,加点盐煮煮,生活很苦,书却读得很甜。

范仲淹的艰苦生活,被当时南京留守的儿子知道后,深为同情,便从家里送来了好菜好饭,范仲淹表示感谢,收下了饭菜。

几天之后,留守的儿子来看范仲淹之时,看见自己送给他的饭菜还在那里,都已坏了。范仲淹急忙解释说: "您赠我好饭菜,实在感激不尽,但我平时吃稀粥惯了,并不觉得怎样苦。现在我如果贪食这些东西,吃好的食物惯了,我将来怎么办呢?"

第九篇

关于赞美家乡的作文500字 美丽中国——魅力上海

上海是一个繁华的大都市,鳞次栉比的大厦和车水马龙的街道做出了十分贴切的诠释。她是那么的美丽动人,哪怕是在一点一滴中也能搜索出温暖的痕迹……

家是最温馨的地方,能让我们感到舒畅;家是最安全的地方,能够躲避一切危险;家是最欢乐的地方,能使所有阴霾驱散。每一天的早晨从恍惚的睡梦中醒来,一束耀眼和煦的阳光直射进小屋,在阳光中漂浮着许多小小的灰尘颗粒,他们撞来撞去,好像是在跳着华尔兹。新的一天就在暖洋洋的美好里开始了。背起小挎包走在街道上,许多穿着亮眼蓝色衣服的环卫工人正一边哼着歌,一边快乐地把垃圾桶打开,拿出垃圾,再换上新的垃圾袋,千篇一律却认认真真。新的一天就在喜滋滋的美好里进行着。傍晚回到温馨的家里,爸爸妈妈早已准备好了可口的饭菜,饭桌上一片白茫茫的,香气四溢。新的一天就在热腾腾的美好里结束了。

笃然回首,才发现每一天都是如此有滋有味,美好的臂膀把我们搂在舒服的臂弯里,享受着美好的待遇。不论快乐,不论恼怒,不论激动,不论哀伤;世界永远会带给我们新奇而有趣的一天。不仅如此,上海更为我们提供了优越的生活环境,我们可以在轻松休闲的环境下愉快的学习。上海是我们少年儿童的母亲,她无微不至的将关怀送至人间……

上海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大家园,可能你的一个小小举动会使许多毫不相干的事受到牵连。我想,为了更好的家园和生活,所有的红领巾、绿领巾都应该行动起来,努力让上海大放异彩!

第十篇

家乡,多么亲切的名字。她,是多少人的人生起跑点;她,承载着多少人的理想;她,是多少令人梦牵魂系的地方。因为家乡的存在,使得人们的心灵不再空洞;因为家乡的存在;使得人们的情愫丰富起来;因为家乡的存在,使得时间可以捉摸;因为家乡的存在;使得回忆可以保存;因为家乡的存在,使得人们的立意早已在“吃饱穿暖”之上。就像大家所了解的那样,我的家乡——金山,是个美丽繁华的都市,可谁确曾想到,在如此繁华的大都市背后,竟还隐藏着这样一方古色古香的静地。那就是枫泾古镇,一个令我从繁华穿梭到古朴的静谧古镇。

这里的粉墙黛瓦烙着时代的足迹,守护着传统的文化底蕴,枫泾古镇的魅力,应以古为最。

枫泾古镇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那极具古代韵味的长廊——石板路灰齐齐,折射出枫泾古镇岁月的铅华;那清澈幽深的湖面——枫泾湖清澄澄,涟漪泛起,划过一叶小舟。古老的房屋错落有致,连绵不绝地扎根于河边,古老的河桥安详地躺卧于河上。联结着两岸百姓繁忙、充实、欢乐的生活。就这样的一个简朴的古镇,古韵的长廊,清澄的湖面,不急不缓的小舟,古老的房屋,别致的河桥,无一不吸引着我,在不知不觉中已加快了步伐去揭开枫泾古镇那神秘的面纱。

枫泾,国家4A级景区,一个中国文化历史名镇,导游在向我们介绍着枫泾古镇深邃的故事:程十发故居、朱学范故居、东区火政会、人民公社……

如此繁多的文字介绍令我感受到了枫泾百姓的生活气息,接下来的画笔叙述了枫泾古镇特有的韵味。

好啦,车子快速驶进中洪村。前面远远望去就看到了五颜六色的大型的农民壁画,这里便是我们的旅游目的地——中国农民画村。

蜚声中外的金山农民画发源于上海金山区枫泾镇中洪村。上世纪60年代初,中洪村的一批农民把印染、刺绣、木雕、剪纸、灶壁画等江南民间传统造型艺术巧妙地运用到绘画中,创作出了具有地方风韵和乡土气息的农民画。半个多世纪以来,金山农民画已形成独有的风格和流派。1988年,金山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首批“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

枫泾中国农民画村,乡村的气息立刻揪住了我的心,展现了乡村独有的生活情趣,一切,都是那么的和谐与安详,丝毫没有都市的繁华景象。

走进一户丹青人家,花坛伉俪,比翼双飞,立刻被无数的农民画所包围。这里的《踏水车》、《草囤里的猫》、《乘凉晚会》等一幅幅的农民画散发着泥土芬芳。色彩艳丽、画风纯朴的农民画更是让我们这些参观者驻足鉴赏,并不时地和农民画家交流,了解金山农民画的发展历程,了解优秀画作的创作背景。那流丽的线条,艳丽鲜明的色彩以及那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内容,无不向处在都市的外人诠释着金山农民画的质朴,金山农民画的纯真。通过艺术展示和交流,向全世界展示枫泾的深厚文化底蕴。这儿的每一幅农民画,都是枫泾人智慧的结晶,是能诠释他们的最好证明!

走累了,我们便在一个竹亭下坐下,徐徐的微风吹来,拂起河边的柳丝,想起每天枫泾人民在劳作之后在这样的环境下休憩,那真叫一个惬意呀,他们,远离了世俗喧嚣,农村的安详净化了他们质朴的心灵,人生的快乐,也许就莫过于此了……

枫泾,一个大城市背后的小乡镇,却拥有着不同的功成名就,枫泾古镇的这一抹亮丽的色彩已深深地镌刻在我的脑海中……

夕阳渐渐西下,拖着疲惫的身躯,带着不一样的感受,我们踏上了归途……

枫泾,金山的骄傲。

枫泾古镇的魅力,以古为最。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