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关于烛之武的作文素材

关于烛之武的作文素材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作文的形式很常见,但是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关于烛之武的作文素材,欢迎大家分享。

关于烛之武的作文素材篇1

当国家被战争的阴云逐渐笼罩,当灭亡的号角隐约吹响,当国人在外邦的威慑下惊悸不安,他,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仅凭一颗爱国之心,三寸不烂之舌,用佝偻的身躯迈开坚定的脚步,只身撑起了这个风雨飘摇的国家,他的名字叫烛之武。

时间似指尖细沙,匆匆掠过,不留痕迹。几十载的年华空换得一个三朝元老的名号,却仍旧在壮志难酬的漩涡中苦苦挣扎。你的腹中锦绣无人知晓,你的宏图壮志无人问津,你的落寞无人可解,唯有在痛苦中学会习惯,学会淡然。与马为伴,安然静看着朝堂之上的风云变幻,一头青丝被失意的泪水渐渐漂白,挺拔的身姿在一次次破灭的希望中慢慢佝偻,岁月将年少的报负刻成道道皱纹,昭示着你的不甘和苦楚,品读烛之武,读出你的落寞与哀愁。

无根的浮萍,才知道家园的珍贵。风中的飘絮,才知道祖国的重要。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人人自危,礼崩乐坏,但总有一些人,甘愿为自己的国家付出全力,甚至慷慨赴死。纵然三任国君的目光都未在你的身上多做停留,纵然几十年来你在不被重用的委屈中度日如年,纵然你的一腔愤懑无处释放,当国家面临真正的危难,你还是依然踏上了征程,选择了大义,即使前方凶吉未卜,一言不慎便会万劫不复,你的背影依旧那样坚定,凭着一身无畏无悔,用三寸不烂之舌说退百万之师。你的名字,注定会被载入史册,青史留名。品读烛之武,读出你的大义凛然,你的爱国热血。

历史的飞车沿着它的轨道无休止地运行,在一次又一次的轮回中,太多人物沦为配角甚至背景,被千年的尘埃无情埋葬。可你就是那划破苍穹的一颗流星,虽然来去匆匆,却难以磨灭那亘古的光辉,你的一生悲情却也豪情,只一次的挺身而出,足以被史册铭记千秋万代,所以被人们口口相传,家喻户晓。品读烛之武,读出的不仅是你的能言善辩,更是你那颗无惧无畏,大义凛然的爱国之心。

关于烛之武的作文素材篇2

责任,让您放下个人荣辱,以天下苍生为重,以国家利益为重;信念,让您拖着年迈的身躯,夜缒而出;智慧,让您单枪匹马走入敌营,平静却不失镇定,委婉却不失犀利。

伯牙高山流水遇知音,千里马伏枥而死无人问津,您亦是如此。当年您风华正茂,才华横溢,没有人知晓您的才能,讽刺,嘲笑日复一日地磨去您年轻的棱角。就这样,您一天天的老去,智慧一天天被时间湮没,埋藏历史深处。

那时,大军压境,兵临城下,而被时光掩埋的老人,推到风口浪尖之上,您的才能终于有用武之地,而这,究竟是幸还是不幸?

您年轻时被嘲笑、被侮辱,在您已白发苍苍准备安享晚年之际,却临危受命。时光如此残忍,用几十年的时光去摧残人心,谁能没有怨言,谁又没有哀伤?

您不过是“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推辞,最终您的责任驱使您“许之”。

倘若时光的镜头可以拉升到几千年前,看到一个七尺老人夜缒而出,是屈辱还是臣服?满头的白发掩盖不了曾经的锐气,蹒跚的步伐掩饰不了您的雄心壮志。

信心支撑您的灵魂,支撑您步履蹒跚走进敌营,没有退路,没有选择的余地,秦营危机四伏,您以老者的深沉,揭示了灭郑的危害;您以旁观者的睿智,简明扼要地阐述秦晋灭郑的弊端;您以臣民的英勇,阻止了一场兵戈相见的悲剧。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当自己的国家将被蚕食,深入虎穴成为了一种既定的选择。或许没人懂得您的悲哀,在世俗的眼中,您不过是一个成功者,所看到的也不过是一时的光辉,于您而言,早已无所谓。不知历史的变迁之中,还存于多少关于您的记忆?

蓦然回首如今的现实世界,繁杂喧闹的社会,灯红酒绿的诱惑,恐怕将那个充满人性魅力的时代抛于九霄云外,而您也被遗忘。即便如此,您还是义无反顾地去了。

平静的岁月如白驹过隙,在现代人的思维之中,您的成功被遗忘于时光中,被印刷成铅字搁置书柜。但您——烛之武,却给了我以生命的启迪,与您一同走过,我感受到了真实的您,也找到了真实的我。

当您的事迹被家喻户晓的颂传,当您智退秦师变成泛黄的纸页,您终究离世人而去,您将生前的荣辱,死后的浮名一并带走了。但您不会被时光风化埋没于历史深渊,您永远活在新生一代的心中,永不消亡。

关于烛之武的作文素材篇3

在战争的硝烟中,你毅然如一座伟山处变不惊,如汹涌的黄河喷薄不止,看着你走过的路径,我仿佛看到了那场战争,看到你的处变不惊,你的胸怀。

课本上干练的文字挡不住你散发的光芒,只身入秦营,勇气令人叹服。深明大义,头脑睿智,才华惊如天人。你的勇,你的谋挽救了一个国家,挽救了这大好的江山,挽救了无数的生灵。

你不甘心,在大好的青春时光里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直到晚年才被君王委以重任。为你惋惜,也为你欣喜,岁月是给人的最大的磨练,先苦后甘便是你人生的印记。那句句挚语不就是你岁月打磨后的光芒吗?

叹服你的胸怀。临危受命也表现得轻松适然,深知以国家大事为重。在山河破碎的危机前,放下对往事的不满,毅然领命,心中满满都是一份对国家深切的情。

我终无法想象一位年事已高的老者如何健步走向秦营,我想,或许在你心中那并不是一条普普通通的路,那路上有你的深爱国家的利益,有你的妻儿老小,有你生长的记忆,你用你的坚定的信念,赤诚的心灵支持着你走向民族危亡的转折点。

就是你,一位忠勇睿智的老人,在这历史的长河中屹立不倒,在这千年的烟云中清晰永存。

关于烛之武的作文素材篇4

“五论救弱国,妙语退秦师。”是民间对烛之武的评价,然而我所了解的烛之武是位不凡的圉正……

圉正意为养马官,在烛之武去说服秦伯之前便从事着这样一个平凡的工作,也如同他的名字一般不起眼——烛之武,烛地叫武的人。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圉正,有着怀才不遇的愤怨;但也正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圉正,有着不同于常人的舍生取义的大智。

公元前630年,秦晋合兵围郑,就在这国家危难之际,烛之武不愿像激流中的树叶那般随遇而安。身形佝偻、白发苍苍的他不顾年迈,临危受命,毅然决然地“夜缒而出”,冒着生命危险只身前往秦营之中,向秦穆公深入地分析战争的利害。最终他凭借一己之力,挽救国家于水火之中,使郑国人民幸免于难。

这样不顾个人危亡,为国家挺身而出的爱国义士怎能不为我们赞颂?

烛之武的大义也不止于“夜缒而出”,更在于他劝说秦穆公时语言的艺术。说服秦伯之时,他只字不提郑国利益,只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为秦伯分析这其中的利弊:亡郑有利于晋,存郑则利于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烛之武用自己的智慧巧妙的化解了郑国的危难。

小小的圉正在面对那样强大的秦国君主时竟毫不怯懦,有礼有节,他用最清晰的逻辑直击“要害”——对秦国的利弊。

这位妙语连珠,有勇有义又富有智谋的圉正,具有极强的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在那样一个动荡的时代,这种精神就犹显可贵。多数平凡之人在那时都想着如何苟活,因而辗转于各个诸侯国之间,国家前途除“肉食者”外无人问津。这使我想起鲁迅曾在《记念刘和珍君》中所写的一句话:“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烛之武不同于苟活的平凡之人,他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动荡的时局。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自己的性命。

我以为,这样的爱国义士是应用大量的笔墨去记录的,是应为更多的人所铭记的。但在史料中仅有这样一小段来记载烛之武,甚而我也是近日在语文课上才了解到有这样一位大义之士。

“危难之时挺身行,宝刀未老入敌营。但凭三寸不烂舌,说退秦师留美名。”我们本都是平凡之人,如同做着圉正时的烛之武,但我们也要不甘平凡,成为不凡的“圉正”。

关于烛之武的作文素材篇5

◆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的力荐可谓慧眼识英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晋文公面对风雨突变,亦毅然去之。郑国忠于转危为安。

◆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返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烛之武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字里行间。

◆烛之武“夜缒而出”,只身赴秦,以他的能言善辩说服了秦君。他的义无返顾,他的胸有成竹,他的不卑不亢、侃侃而谈都需要在诵读中表现出来。

◆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个师吗?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答案。

◆烛之武:迂回曲折,从对方的切身利益出发,说服秦伯退兵,从中可以看出,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利益。古代如此,现代亦然。

◆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烛之武就是这样的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

◆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对他畅谈天下大势。可以说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烛之武也是如此,尽管怀才不遇,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希望。烛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业,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安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你想,一个小小的“弼马温”,怎么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敬仰他们的主要缘由。

◆烛之武的闪光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林则徐)这样一个才华长久没显出来的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还是出来解国家之围了。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对郑国的最朴素的爱又加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他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只是这机遇来得太迟了一点儿,而且是冒着亡国的危险。但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骈死于槽枥之间”,湮灭于历史的风雨之中了。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那些鲜活的身影却依然存留在人们的心头。象烛之武这样的识大体顾大局,临危受命的勇士,可以说就是国家的脊梁!让我们以古人为镜来勉励自己吧!

关于烛之武的作文素材篇6

原文阅读: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九月十三日,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这是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这时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水之南。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臣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当夜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墙上坠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值得烦劳您的左右。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呢?邻国实力雄厚,就等于您的力量薄弱啊。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来往经过,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没有坏处。再说您也曾经施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那个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呢?损害秦国而有利于晋国,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与郑国订立盟约,委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自己就率军回国。

关于烛之武的作文素材篇7

学习了《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之后,其中的主人公烛之武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在第一次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一直很好奇烛之武的经历。为什么佚之狐给郑伯不推荐别人,反而推荐了“不如人”的烛之武呢?于是我就去找到了烛之武的经历:

烛之武年轻的时候能言善辩、声名远播,但是机不逢时,他在郑文公手里始终不受重用,导致一生就只是一个养马的圉正。而到了秦国围郑之时,才被举荐。郑文公救国心切,客客气气的向烛之武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这才有了烛之武以三寸不烂之舌劝退秦师的著名典故。

那么,面见了秦穆公后,烛之武又是怎样说服已经围郑的秦国退兵呢?主要分为三点。

首先,先向秦国示弱。“郑既知亡也”我们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也没有反抗的意思了。这个不轻不重的马屁拍上去,让秦穆公有耐性听下去,也为后面能让自己顺利地陈述利害关系铺垫了。如果烛之武一见到秦穆公第一句就是:“你们快退兵吧,攻打郑国对你们没有好处。”那秦穆公肯定想也不想就把烛之武赶回郑国。

其次,烛之武所有的说辞都像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陈述的。“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邻之厚,君之薄也”将所有的害处都从秦国立场出发想秦穆公陈述,让秦穆公能更清楚地看到灭亡郑国的害处。从郑国角度来劝说秦穆公,只会让他觉得:烛之武你只是郑国来的说客而已,我不攻打郑国对我有什么好处呢?这也体现出了烛之武巧妙的思维。

而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经过前面两点的铺垫,烛之武放出大招,离间秦晋两国关系。因为有了对于秦国害处的阐述,让秦穆公对晋国产生了怀疑。之后烛之武就举出晋惠公“朝济而夕设版焉”的历史,戳中了秦穆公的痛处。再抛出“夫晋,何厌之有?”晋国哪有满足的时候呢?使秦穆公更加相信烛之武的话语,而此时,烛之武也拿定了晋文公不会在秦国撤兵时趁机攻打郑国。更是让秦穆公以为晋文公是心虚而不敢攻击,一箭双雕,不但使秦国退兵,晋国毫无办法,同时也成功地离间了秦晋大国之间的关系,让郑国这个处在大国之间的小国得以喘息的机会。正所谓“但凭三寸不烂舌,说退秦师留美名。”

烛之武用自己的巧思善辩,为郑国争取到了继续生存的机会。而他凭自己一人劝退秦国大军的故事,也得以流传至今。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