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社会为什么对年轻人冷酷无情》读后感100字

《社会为什么对年轻人冷酷无情》读后感100字

《社会为什么对年轻人冷酷无情》是一本由[日]山田昌弘著作,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2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社会为什么对年轻人冷酷无情》读后感(一):“希望差格社会”的风险意识

这本书针对备受非议的“啃老”现象,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不怪年轻一代过得太舒服以至于不思进取懒惰成性,也不怪父母太操心孩子的成长以至于溺爱过度把孩子养废了,而是因为“社会对年轻人太冷酷无情”。年轻人不去工作,是因为社会没有给他们提供足够的工作机会;父母一把年纪还放心不下孩子,只是为了弥补社会对年轻人的冷漠和忽视,“不得不保护自己已成年的孩子”。

这首先是个社会学的问题,传统家庭结构的解体、婚姻关系的重塑、人在群体中的自我定位,都影响到年轻人的生存状态和他们对生活方式的选择。但显然作者并不认为这是单纯的社会学问题,或者说,正如当前许多学科走向多学科交叉和融合的趋势一样,社会学也必须越界,与经济学等领域携手,共同分析问题并给出可能的解决方案。社会与家庭财富的分配,与整个社会和家庭建制与形态密不可分。

作者分析了方方面面的问题,包括司法考试制度、大学的教育、重视求职技巧更甚于学识本身(之前看过类似的著作,日本的大学里有专门的求职训练社团,会不断进行模拟演习,十分有趣),以及IT和人工智能等对传统职业造成的冲击、女性的职场处境等等。同时,他用大量的调查数据和图表,做了横向和纵向的两方面比较。横向,是将日本的制度同欧美国家、新加坡、中国等国家相比较。纵向,是对日本的现状与特定的历史时期进行比较。作者对日本当前人们对“梦幻世界”的沉迷与江户时代做了类比,认为人们沉迷于网络和游戏,与江户时代的醉生梦死一般无二。

实际上,包括“无婚化”“少子化”在内,很多问题都并非日本所特有的。在中国社会,同样有焦虑的父母为了不让后代输在起跑线上,从孩子上幼儿园乃至出生之前就开始努力置办学区房。这个时代的孩子从一开始便被拉开了差距,有人从小就可以接受精英教育,也有人生活在教育贫瘠的低洼地带,无论在成长环境还是在师资与人脉上都处于弱势。有人戏言,这代人不是在拼能力,很大程度上是在拼父母。“因父母经济状况不同在子女身上产生教育或者贫富差距这一事实被社会认可,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父母一代的经济实力差距必然体现在子女一代身上。”社会经济地位的差距,通过学历等传递给子女,形成阶层固化、阶层再生产。

然而另一方面,普遍恐慌的根源恰恰不在于阶层固化,而在于阶层下降,或者书中所谓的“下流社会”:子女一代无法顺理成章地沿袭父辈的职位时,就会出现代际向下流动,后一代人在经济地位和物质条件上都远不如其父母辈。就连教育投资,也变成了不稳定的投机。

在这种“希望差格社会”,年轻人更容易沦为寄生者。更可悲的是,当老一辈人去世,“寄无可寄”时,这代人又将如何自处?书中将日本作为一个反面案例,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方案。具体实施起来,大概也不单是社会学层面能解决的问题。但是至少,无论是父母一代还是年轻一代,都需要有更强的风险意识。谁能真正做到“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

《社会为什么对年轻人冷酷无情》读后感(二):当代年轻人的生活困境,绝对不可忽视!

首先普及一下: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世界经济体前三分别为美国、中国和日本。那么,问题来了,国土贫瘠、面积并不大的日本缘何能成为世界经济领域的第三位呢?

这里面牵涉到方方面面的问题,尤其是战后,百废待兴,日本各界的发展如火如荼,人们的发展和努力热情被全面激发,一度都有买下美国,买下全世界的节奏,而这一代的日本人则是幸福感最浓郁的群体,他们享受到了社会发展的福利,并且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末。

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和西方国家主导的“广-场-协-议“迫使日本做出了让步,科技巨头东芝就是倒在此时。协议内容波及范围之广,影响之大,迫使日本经济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告别之前的经济快速增长,步入衰退周期。

其实,这个时期开端的衰落并没有特别之处,只是因为各种原因同时积聚到了一起罢了。国际上的经济博弈和竞争,国内经济发展的瓶颈,人口老龄化严重,似乎达到了一个下降的爆点。

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彻底将一些假象刺破,泡沫经济彻底崩溃。日本一时之间似乎找不到经济发展的锚点,各类法案、措施甚至是货币量化宽松政策都无法刺激经济崛起,似乎整个社会和人们的信心一直都被压抑着,无从发展。

在这个时期出生的人们则成为记忆非常深刻的一代或者两代人,因为他们的生活在实际社会中真的无法超越他们的父母一辈,哪怕社会一直在持续发展,但他们的平均生活水平却是在逐步下降的。

一直到进入新世纪以来,日本依然无法提振经济,再叠加美国次贷危机、3.11大地震等极端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国内少子老龄化的进一步加剧,社会工作压力的进一步加大,使得日本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而此时的年轻人们则是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严峻的社会现实,日本著名的社会学家山田昌弘将这种现象称之为“社会为什么对年轻人冷酷无情”,这句话出自他的经典同名作品《社会为什么对年轻人冷酷无情》。

经济失落的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一直都没有恢复之前的那种磅礴气势。虽然日本整个社会的产业规模、科技水平、文化娱乐等行业一直都处于世界发展的前列,经济底蕴还是非常雄厚的,目前仍排世界第三,但实际上,年轻人们的就业和生存压力堪称日本史上最严峻的,无论从收入还是从饮食,最严重的当属人际交往,人与人之间竟然发展到无法交流的地步,没有人愿意给别人添麻烦,更别说去主动沟通,现代社会对年轻人极其不友好,因此宅家、啃老、无所事事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当然这也是社会发展极不均衡导致的。

如今,年轻人没有稳定的工作,获得正式职员岗位的少之又少,大部分都是临时员工,收入少,生活水平低,何谈结婚生子?日本在2022年全年出生仅有80万人左右,对于一个人口1.26亿的国家来说,这种生育率简直就是灾难。

这种社会处境并非是一朝一夕造就的,也不是单纯几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层面乃至于国家政策所影响的,因此需要那些高层人物们细致的考虑,然后才能有效的处理困境。

作者显然对于日本社会的现状认知非常深刻,并且到位,他细致的观察年轻人们的处境,并且加以分析,然后写出这本令人深思的作品。

《社会为什么对年轻人冷酷无情》读后感(三):“下流”时代,让潮水再温柔些吧

这本书的写作时间为2011年,出版时间则在2013年,书的内容过时了吗?没有。

booklog上,我翻到了一条2023年灰心丧气的留言:“我在2023年见证了这本描写2013年的书中的预测,这十年间,指望不上社会、制度、思潮发生任何变化,我们仍旧朝着预想中的贫困状态前进。”

《无缘社会》

作者山田昌弘,作为“家庭社会学”学者活跃在政坛和舆论场,他此前反复使用的“格差社会”一词是2006年提出的,即指阶层固化,这本书中使用的“下降移動社会”(书内译为“下流社会”,三浦展的书则直接用“下流社会”),则语境更为狭窄,指在“失去的三十年”后,日本年轻人无法再像祖辈们那样复现经济辉煌,整体状况相对“向下流动”这一现状。

三浦展“下流社会”的定义更加好懂:“沟通能力、生活能力、工作意愿、学习意愿、消费意愿等的全面下降,也可以说是“对全盘人生热情低下”。人生整体无欲躺平,虽然没有到穷困潦倒的地步,但已经不再指望靠努力能一举发达、改变人生。

山田昌弘不是“下流社会”一代,但他作为学者有义务思考年轻一代的问题,作为“家庭社会学”代表学者之一,他对日本千禧年以来实施的少子化措施基本持否定态度,接受采访时更为直接表述为“失败”。不过,再怎么强调育儿补贴的重要性,到今天,这笔钱也还是杯水车薪到让人想笑的地步,主妇们在几年前呐喊的保育园问题,不知到如今有没有解决呢?

作者山田昌弘很敏锐地注意到了家庭结构变迁的问题,同时这本书中花了非常大的篇幅陈述年金制度的不合理之处,比较值得细读。少子化痛点在于养老问题难以解决,年金原本应该作为保障网,温柔地兜住各种境遇的老人,但这张网的设计问题太多,变成只为“模范家庭”设计,经济退潮后,海滩边便躺满了无法被网住的尸体,这就是NHK《老后破产》(团块世代 悄然迫近的老年破产)告诉我们的真相。

《老后破产》

另一方面,作者对于家庭内男女分工的讨论,其实不太充分。作者鼓励日本女性婚后参加工作,呼吁夫妇别姓,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对于男女家庭内分工,女性母职惩罚、职场两难等问题认识不清,在这种情况下,负面展现城市女性的现实婚恋观是不公正的,另一方面,将男性消费力降低归结于日本男性结婚后零用钱少这一原因多少也令人啼笑皆非,作者可能根本没看过女性消费结构中家庭消费的占比吧,这部分不读也罢。

总而言之,这本书扎实写到了老龄化社会的痛点:即社会保障的问题,对于即将到来的寒冬,本书可作为前车之鉴观照自身和家庭,希望10年后,我们不会再看到这样灰心丧气的回应。你的昨天何尝不是我的明天,“下流”时代,让潮水再温柔些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