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关于秦腔传承的作文800

关于秦腔传承的作文800

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以下是关于关于秦腔传承的作文800,欢迎阅读与收藏。

关于秦腔传承的作文800篇1

父亲爱唱秦腔,常扮演老生的角色。每到新年,他总要在村里的戏台上唱上个三本五折,七天八晚。小时候的我并不知道秦腔是什么,然而就是喜欢听那有板有眼的调子,觉得如同那时常爱吃的酸杏一样有味。于是,每到新年,就盼秦腔;每到秦腔演出时,则看得废寝忘食,毫无倦意。

俗话说:知子莫如父。父亲对我痴迷秦腔的言行表示反对。他说什么“唱戏是下的职业,学好了也无用处啦,什么“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啦。我听了似懂非懂,嘴里虽然答应着,心里却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然而我毕竟听从了父亲的话,被父亲送到了学校。日子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流过,秦腔的影子离我越来越远。父亲那宽厚结实的胸背遮住了我透视他心灵的眼睛,当我听他唱那一折折声情并茂的秦腔时,也体味不出他那复杂的思想感情。

人生如戏,转眼间已演了几折,当我戴着中学生校徽从无知逐渐走向成熟时,我才渐渐从心灵上走近父亲。虽然他的“唱戏是下的职业的观点带着浓厚的封建思想,虽然我对没能学唱味道醇厚、令人荡气回肠的秦腔感到遗憾,但我还是很感激他。是父亲让我学到了知识,走近他的秦腔。那一声声时而悲壮,时而婉约,时而苍凉的调子无不代表着他的思想感情,也从侧面反映了世事盛衰、人生百味。秦腔已成为父亲生命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秦腔寄寓着他全部的情怀。高兴的时候,他会在火炕上一边品茶一边唱;忧闷的时候,他也会唱上几句。父亲的一些性格特点在唱戏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记得在台上演出时,别的演员都不愿演不光彩的角色,可父亲却很乐意,他认为演这些角色更有教育意义。有人说他太固执,他却笑道:“唱戏的,何必当真呢?父亲也挺有责任感,同台演员在演出时卡了壳忘了台词,他就及时小声告诉对方。他说不能蒙混过关,让台下的观众笑话,有的观众不懂,可他们中也有行家哩。村里有个老阿婆,一生无依无靠,孤独凄惨,平日里就爱听秦腔,父亲知道这个情况后,一有空就去给她唱。每当秦腔从老阿婆的屋里传出时,村里就有人说:“听,××的戏瘾犯了又没处唱了。可我知道,那一声声的秦腔寄托着父亲对老阿婆的安慰和同情,村里人哪知他的内心呢!

走近父亲,走近他的秦腔,我细细聆听着,我深深思考着。

关于秦腔传承的作文800篇2

心会流泪?我一直不信,可一个小小的游戏,让我隐隐觉得——心,在流泪……

今天,金老师缓缓走进了教室,凝重的脚步声,打破了教室的沉静。老师清了清嗓子,但欲言又止,最后她温柔的和我们说:“孩子们,这节课让我们做个亲情测试吧。”同学们微微低下了头,那是默认的氛围。

请列出在你心中最最重要的五位亲人,记住是最最重要的!深思熟虑后,妈妈、爸爸、奶奶、姐姐、弟弟出现在我的白纸上。请在你写出的五位最重要亲人中划去一位比较不重要的,划吧。教室里的吵闹声戛然而止,死一般的寂静。我只觉得心直向下沉、向下沉……仿佛掉进了万丈深渊。周边不时传出清脆的“滴答”声,那是悲伤的泪,那是惭愧的泪,那是不舍的泪……。笔好像重如千斤,我颤颤地、缓缓地拿起它,默默地指向奶奶。不行,我把笔一转。心想:奶奶给我的是什么?是青春!我仿佛感觉到了儿时,她给我的拥抱和温暖,爱在我心中流淌,让我袒护着她——奶奶。笔,默默地指向了爸爸、妈妈。不行,我的心里有一个坚决的声音在呼喊着。父母这所风吹不倒,雨打不垮的避风港,是无价的,是必不可少的,他们是爱的源泉。不,他们就是爱!我的笔在姐姐和弟弟之间徘徊,无从下手。想到年幼的弟弟那一声声天真无邪的“哥哥”。有一种莫名的力量让我保护他。姐姐,从我的纸上悄然离开……

“再划去一个吧,孩子们。”笔,又被拿起,这次更加沉重。奶奶和弟弟的抉择更加艰难。奶奶,伴我成长,给我温暖;弟弟,年幼无邪,需要保护。我的心在颤抖,泪珠在眼中打转,泪水在心中流淌。我闭上了眼睛,艰难地划去了弟弟。此时,一声声“哥哥”在我耳边回响,泪水从我的眼中夺眶而出,心早已泣不成声……

“算了。”老师摇了摇头,说:“长痛不如短痛,把你们剩下的三个都划掉吧!”那一刻,我明白了什么是亲人,什么是爱。眼泪像断了线的珍珠,模糊了我的视线。母亲的微笑,父亲的关爱,奶奶的袒护,顿时浮现在眼前……不知什么时候,他们已被我的笔划去,爱也被无情地带走。失去了关爱,失去了滋养,失去了一切的我正在枯萎,死亡……我的心在流泪,不停地流,永不休止的流……

心为什么流泪,是因为爱!我们如花,爱,浇灌我们成长;我们如鱼,爱,哺育我们成长;我们如树,爱,滋润我们成长……让我们珍惜这无价之宝——爱,别让心痛苦地流泪。

关于秦腔传承的作文800篇3

每当鲜红的旭日从东方升起,我知道新一天的来临;每当清脆的上课铃荡漾在校园里,我知道新一节课的开始;每当假期的末页从日历上干脆地被撕下来,我知道新学期到来了。

又开学了,都说新学期,新气象。开学不久,我便被同学们选为班长。面对老师同学们对我的厚望,面对这个光荣的职位,我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做个好班长,尽到我应尽的责任,协助老师管理好班级!

于是,我开始以班长的身份去纠正同学们的一些不是。“某某某,请你把你的校服拉链拉上!”“谁和谁,你们不要在教室里扔粉笔头……..”

开始,同学们都觉得我这个班长当得挺称职的,可后来……

那是一个天气闷热的星期一,我一进班级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有大部分同学都在“忙碌”着,马不停蹄的“赶”作业(其实是在抄别人作业),有些同学则在喊:“谁作业借我”“谁帮我写一下作业啊!”有些同学则在做“空中交易”,把作业扔过来,扔过去。班级乱哄哄的,比菜市场还忙乱。我一见,心中想到:“班长.责任”这四个字,便赶快制止同学抄作业。我把作业抢过来,物归原主,可这边压住火,哪儿有燃起来了。我只好把部分同学的名字记下,交给班主任处理。这些同学因没有按时完成作业,而挨了老师的批评。

从那以后,有些同学便在背后议论我,说我是班上的“告密者”,老师的“卧底”。有一些好朋友来劝我不要多管别人的事,他们说这是制止不了的。我摇了摇头,坚定地说:“不,我是班长,这是我的责任!”

其实,看到伙伴们的反应和排斥,心里难免有些委屈和不甘,难道身为班长,做我该做的事,尽我该尽的责任,也有错吗?我坚信,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我没有错!相信他们总有一天会认同我的。经过一番的自我调节,顿时觉得宽慰许多。

第二天,我依然行使班长的权力,在班级里“好管闲事”:“某某某同学,请不要在教室吃东西……”;见到地上的垃圾啊,我会主动捡起;见到桌椅很不齐,我会自觉去排……同学们看到后说:“让值日生做吧!”我会微笑而且自豪地告诉大家:“我是班长,这是我的责任!”

一个学期下来,我们班在我这个“好管闲事“班长的带领下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同学们也渐渐地认可我这个班长。

每当看到班级取得进步的时候,每当听到老师和同学表扬我的时候,内心总会泛起一丝的欣慰和自豪感,它们激励着我,让我更有动力积极地去行使班长的权力,因为“这是我的责任”!

关于秦腔传承的作文800篇4

记忆的月光宝盒中有一段红丝带,它象征着童年的“沙琪玛树”,记录着天真烂漫,蕴藏着外公外婆甜蜜的爱。

三岁的记忆仿佛发生在昨天,我还触手可及。那时,爸爸妈妈忙于工作,总在工作日将我送往外公外婆家。那时外公外婆的爱仿佛是我对陌生世界的解药。很快,我忘却了爸爸妈妈不在身旁的失落。在没有电脑、手机、微信的岁月里,除了吃喝睡大觉,与外公外婆一起种“沙琪玛”树大概是我那时最美好的游戏。

游戏的起源源于我对沙琪玛的喜爱。一天,我端着装满沙琪玛的盘子站在盆栽的小树旁若有所思时,外婆走了过来问:“好孩子,怎么不吃啊?”我指着花盆咿咿呀呀道:“想吃……把它种成大树就可以吃更多了!”天真烂漫的话语在外婆眼里却别出心裁,外婆抚摸着我的头,轻声细语到:“真好,我的乖孙女懂得了要耕耘才会收获,那我来教你。”她将我手中的盘子拿过去,一边盯着我依依不舍的眼神微微一笑,一边将盘中的沙琪玛碾碎后放入我的小手心。“好像雪花啊!”我拍手大笑起来,小心翼翼地撮了一小块放进嘴里。外婆刮了一下我的鼻子,嗔怪道:“小馋猫!”然后,握着我的小手,手把手地教我将沙琪玛碎一点一点放进花盆的土壤里,用小铁铲将浮土盖上拍实。种完沙琪玛后,她把我抱起来:“走,我们睡午觉去,醒来沙琪玛就长大了!”我拍手叫好,而这也成了她一次次说服我去睡午觉的美好借口。

一觉醒来,我冲到阳台,望见那绿树上挂着一个一个用红丝带系着的、金灿灿的沙琪玛,像风铃一样随风摇摆,我开心地笑了指着小树对屋内的外婆外公大喊:“快看啊,沙琪玛!”

去年暑假回到老家,外婆给了我一束红丝带,我好奇地望着她,外婆问道:“还记得这些红丝带吗?”见我摇摇头,外婆笑眯眯地说:“还记得你小时候最爱吃的沙琪玛吗?每次你吵着要种,为了逗你开心我手把手地教你种,你外公趁你午睡时,用这些红丝带把一个个沙琪玛挂在树上。可惜,那棵树前几年枯死了,我们想树迟早会死,沙琪玛会过期变质,只有将这些红丝带留存下来给你做纪念。”外婆话语里流露出一丝惋惜,她望着窗外似乎在回忆,我心疼地将她手中红丝带接过来,挽起她的胳膊靠着她的肩膀笑了,为自己童年的天真浪漫笑,为如此充满爱的回忆笑。

是的,树会枯死,沙琪玛会过期变质,但那留存在红丝带里的美好记忆,永远不会枯萎变质,那是外公外婆给我的最好的礼物!我会将这一束红丝带好好珍藏着,她不仅仅是一段红丝带,更是外公外婆给我的甜蜜的爱!

关于秦腔传承的作文800篇5

有人认为,承载时代更换的器物是最具有价值的,有人认为,记录着人生经历历程的物件是最有价值的,而我则认为,代表着华夏民族精神传承的祖训,才是最具有价值的瑰宝。

街头巷里面,总有那么一句话令我记忆深刻,“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话说,你是不是和我一般,屡次三番因为不听他人的言语而中招导致遇到危难呢?祖训,一个看似严肃的词汇,其实并非如此。他并非一本正经雕刻在祖shi之中的才叫做祖训,口口相传的俗语也可以看做为祖训。

祖训,是祖先前辈立下的祖训。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着后一辈的人不要在同一个地方摔跟头,告诫着他们好好做人。他传承着经验,传承着教训,传承着对后辈真切的关心,承载着祖训向前行走,能让你少走弯路,能让你在奋斗的路上少吃苦头。

器物,保留的时间再长,历史底蕴再丰富,也不过是一件器物。就算价值连城,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也会逐渐消散,而祖训却不会。他会由一代一代的子子孙孙笔墨相传,口耳相传,随着时代的更换,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浓醇。就像香醇的美酒一般,放的越久,就会越来越香甜。

承载着人生经历的物件,虽然记在了辉煌,记载了失意,记载了阅历,但它所承载的仅仅只是物件主人的一个人的人生财富、荣誉,并不代表着是自己的。而祖训,从古至今,有简单到复杂,由一个人的知识到数个人的人生感悟,一代代的,不断的积累,他承载了数不清的时代的一级,不断的磨合,更新,传承到我们的手中,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

祖训,精神传承上的瑰宝。他时时刻刻在人们的语言与文字之中出现,时时刻刻指引着我们如何为人处世。祖训,具有永恒性,无论是哪个时代,无论时代如何的变迁,他依旧能“风光红火”,依旧能折射出太多值得我们深思的内容,仍旧能反应出历史的博大文火和深奥的精神世界。

祖训,经历过了几千年的传承和演绎,已经是后世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是一科文化和精神的延续和倡导,是时代精髓的一种沉淀,需要我们去细细的品味和咀嚼。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祖训,精神传承的瑰宝,让我们捧着她,继续一路相传,让它更具价值。

关于秦腔传承的作文800篇6

一个民族流传百年的文化,常常印刻在一代家族的灵魂之中,伴随着民族的延续一代代传承下去。它就像一盏明灯,照亮着千秋万代的人们前行的道路。

我的父亲常和我谈起他的父亲,也就是我的祖父。他是个辛勤的农民。虽然说做了一辈子农民,但他却有一种传统的优良品质——与人为善。

父亲指了指后山上的一片梯田,告诉我那里曾经全是祖父用勤劳的双手开辟出来的,后来它被送给了几个穷苦的邻居。

我常常惊叹于我父亲给员工的待遇,一对比,便发现其他同类企业给他们员工的待遇要低不少。父亲告诉我,要为别人考虑,人家也要生计。

我难以理解这对父子的这些行为,就像那时我难以理解我是怎么来的一样。而后我又发现了我的几个叔叔伯伯也有这样的特点。

为什么我没有把它传承下去呢?我想。

那一天放学和同学坐公交车。车都很挤,我们好不容易等到了一辆“有地方能站”的车,车站里的人的都蜂拥而上。那个同学撞开了其他试图抢位置的人抢先上去了,并高叫着:“你快点!”我刚苦笑了一声,看着旁边的老人颤巍巍地用拐杖推开了我,白领急匆匆地用公文包顶开了我,工人则好像永远保持工作的那份拼劲,用满是泥水的手推开了我,却没有向前一步。等到周围的人全被塞进了车里,我才缓慢地挤了进去,被压在车门前的狭小空间里。

“你怎么那么惨啊!”下车后他用略带嘲讽的语气说,“位置那么靠前,结果最后一个上车。”“站车门前省得和他们挤,多轻松,可换做别人兴许就受不了这个位置,还不如我站在那儿。”我下意识地说。

那一瞬间,我发现我做了类似于我祖父和父辈的人们所做的事。与人为善好像也就是这样,牺牲自己本可以拥有的利益来成全他人。看来这个家风还没有断绝,它还会继续传承下去,并在今后继续指引着我的一言一行。

不管愿不愿意承认,前人时刻谨记的家风家训仍然存在于我们的心中。不知不觉中,它就被传承了千秋万代,生生不息,就成为了心中一盏常亮着的明灯。

关于秦腔传承的作文800篇7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题记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灿烂的星河中,我独爱的唐诗宋词是其中的一朵奇葩。

李煜,南唐最后一代君主,身上背负着国家情仇,让他的诗读起来分外哀婉。“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每每我读到这句,心中仿似滴血,呼吸也随着李煜的诗句疼痛。“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这是怎样的叹息!南唐的万里河山,最后竟毁于一旦,他也只能对着东去的流水,默然喟叹,看着国家倾亡,天下将覆。

相比之下,李白生活在盛唐,自然没有那么多哀凄, 行事也大胆而有侠客风范。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说的就是李白这样的人吧。我喜爱李白的狂,李白的傲,李白的才,他身上的才情和品性就像千年古酿让我迷醉。“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是啊,人生中那么多的困难艰险,连李白这样的人都尚会被牵绊,他也发出了“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质问。这是对命运的叩问,也是对人生的思考。本以为他就回答一句“我身在何方”这样的回答罢了,可后面的诗句却如骑兵骤至到千里之外“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多么豪迈!他乘风破浪,如三峡的水“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他身上的乐观和不畏艰险的品质令我折服!

我喜爱叫纳兰为“容若”,而不是“性德”,有一些淡淡的疏离感,像隔开了我与他之间三百余年的时光。不是人间富贵花,他有雪花般的轻薄模样,遇风翩跹。雪花冷从根处生,一片洁白,怕是因落地后沾染了人世的尘埃,才戚戚然地融化而去。“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他哀叹,我也敛眉,容若的心思比女人的心思还要细腻,他的心中似有化不开的结,一圈一节织成情网,不仅把他密密地温柔裹住,也让读的人窒息。我,就是不慎落入世界的一滴水墨,适合被画作容若笔下的词作。

华夏几千年的灿烂文明,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我痴迷其间,将美丽的诗词传承。

传承是一条“路漫漫其修远兮”的路,我正在行走,想到了下一句“吾将上下而求索”。感叹曰“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关于秦腔传承的作文800篇8

阳光洒落在幽静的花园里,梧桐叶斑驳的影子落在我身上。我席地而坐,膝上摊开一本厚厚的《论语》,不停地读着、背着,一股清新、淡雅、古朴的墨香沁入心脾。身旁,一只又一只小鸟儿飞来飞去,美丽的歌声时而婉转动人、时而清脆动听。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国学教我们学习方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国学教我们为人处事;“百善孝为先”国学教我们孝敬之道。

中国文化,就是风雨中坚忍不拔的大树,无论有多大的困难都无法将他打败;就是风雨时同舟共济的努力,团结一心用爱温暖每一个人;就是风雨后七色的彩虹,只有在与困难搏击之后才会显现。

5.12,我要爱。在5.12特大地震中,我们泪流满面,在巨大困难面前,所有同胞众志成城;2008,中国北京。在圣火遭遇困难的时刻,中华儿女不惜一切代价,在08奥运之风吹遍世界的时候,炎黄子孙热情欢迎各国各族人民。这,不就是中国文化所倡导的吗?这,不就体现出了中国文化经久不衰吗?

其实,中国文化就在我们细小的举动中流露。在早上,妈妈耐心的叫我们起床;上学路上,不随便攀折树木;学校里,见到师长礼貌问好;上课时,谦虚认真地倾听;课间,朋友互相帮助,不耻下问……国学并不是一定多么深奥的哲学,而是在最细微中体现的。人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确如此,但是腹有诗书却不能够真正做到书中所讲,岂不是变成了书呆子?!现在的人,大多都是一肚子学问,却显得特别肤浅,是他们学问少吗?不,是他们做不好。在如此发达的21世纪,我们需要的是高素质的知识型人才,之所以把“高素质”放在前面,是为了强调文明、礼仪、帮助、关爱、感恩等素质的重要性。而这些素质就是直接或间接的来自中国文化,这些中国文化,就是大家所说的国学。

中华五千年孕育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21世纪中国文化,就在我们手中!让我们共同传承,让我们发扬光大!

关于秦腔传承的作文800篇9

今天就是腊月二十八了,我和父亲像以往的春节一样,商量好了去买鞭炮,于是我起了个大早,以最快的速度收拾完房间,激动地跑出了家门。终于要去买鞭炮了!“今年我要买烟花、响炮,还有……”这时父亲的手机响了,父亲一脸严肃的接完了电话,转过头来似乎有些不好意思的对我说:“我现在要去开个很紧急的会,你先在家等一会,等我回来咱再去买鞭炮。”我不情愿的打开了家门,有些任性的坐在沙发上,无聊的看着电视。两个小时以后,父亲回来了。我期待的看着父亲,还没等我开口,他就说:“我刚才去开了一个春节期间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工作会议。区里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带头,禁放烟花爆竹。那么今年,我们就不能买了。”我叹了声气,失望的回到书房,随便翻开一本书,便趴在桌子上发呆。想起鞭炮的起源,思考到了放鞭炮的意义。

传说从前有一种叫“年”的怪兽,每逢春节,出来危害人间。人们为了驱赶怪兽,要燃放爆竹。这一传统延续至今,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今非昔比,当今中国进入发展的新时代。这种新时代的转换,不仅是从政治和经济的方面来表现,还应该是思想和观念的转变。十九大提出了三大攻坚战,环境污染治理位列其中,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大量燃放烟花爆竹对大气中颗粒物浓度、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浓度增加有明显影响,燃放期间PM10和PM2.5浓度分别可达平时的4倍和6倍。

回想以往的春节,从除夕的晚饭开始,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就响彻夜空,或明或暗的烟花忽远忽近。人们只顾着享受一时的喜悦,而忘却了逐渐变得污浊的空气。等到初一早上,车上地上落满厚厚的灰尘,房前屋后布满了鞭炮燃放的垃圾。这难道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春节吗?燃放鞭炮作为一种传统的过节方式,已然成为新时代的陋习,我们是否还要传承,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作为中国人的传统节日,过春节的本质是为了家人团聚,而燃放烟花爆竹仅仅是为了图个热闹。如果把这种热闹的气氛,作为追求的目标的话,岂不是舍本逐末。

年俗固不可少,蓝天弥足珍贵。过春节的文化基因我们要传承,而对于那些陋俗,是否要选择摒弃呢?

关于秦腔传承的作文800篇10

这几天,我怀着极其浓厚的兴趣读完了《我们的节日》这本书,我知道了许多节日的起源和关于节日的文化。书中给我们介绍了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的由来与风俗,不难看出,贯穿着这些节日的正是:树正气、扬美德、显智慧、惩恶扬善的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是需要我们传承和弘扬的内容。从传统的节日中,我深刻地认识和领会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先说春节吧,它是我国最隆重,也是最热闹的民族传统节日。我喜欢春节,因为春节总要贴春联、贴年画和窗花、放爆竹烟花、拜年祝贺……我们倒贴“福”字,拿压岁钱、包饺子、吃年糕……在春节的前一天晚上我们都 “守岁”,除了吃年夜饭,人们还要进行各种游戏,如下棋、玩纸牌、玩麻将、看春节晚会等等。在摆放的节日供品中,必备一大盘苹果,这叫做“平平安安”。还有些地方在守岁时准备的糕点食品富有讨吉利的谐音、口彩:吃枣表示春来早,吃柿饼表示事事如意,吃杏仁表示幸福人,吃长生果表示长生不老,吃年糕表示一年更比一年高。所有的这一切是多么有趣和富有意义,这些习俗显示了中国人的智慧,代表着我们渊远流长的民族文化,我也为这些习俗的诞生而自豪。

再说中秋节吧。“中秋节”又名“祭月节”,农历8月15日,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周礼》中,已有中秋一词记载。到了春秋战国,每逢中秋节,大家都要举行赏月和祭月的仪式。中秋节在这个时期已经初见规模了。明、清时代的中秋节,赏月依旧,一轮圆月东升时,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庭院、楼台,摆出月饼和各种水果,边赏月,边畅谈。中秋赏月的习俗流传至今。瞧,月光下,人们在自家小院品尝月饼、欣赏月色。我们这些小孩子则在一旁拿月饼来照月亮,比较哪个更圆,还担心着月饼会被月亮吃掉呢,真是其乐融融。

一个节日,就像一个故事,情节美妙动人;一个节日,就是一种文化,内容绚丽多姿。在当今很多洋化了的节日文化的冲击中,愿我们更多地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欢度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节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